一、长沙临时大学本部民国长沙老报纸上记载,长沙临时大学地址为韭菜园1号圣经学院。圣经学院为民国全长沙乃至全湖南,仅次于湖南国货陈列馆的雄伟建筑群。该建筑群主楼为一幢坐南朝北、钢筋水泥四层大楼。一楼为临大办公室,二三四楼为理学院和法商学院教室。底屋为防空避难所。主楼东西两侧,分别附有一幢三层建筑小楼,作临大图书馆和教职员宿舍。今仅存五一大道湖南省政府二院三号办公楼一幢,为原临大东向附楼。长沙临大本部选址,在战时存在相当大问题。本...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大猛
2018-08-12 16:31:32
坚守北平 拒绝威逼利诱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占领了北平城。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迁,大批师生南下。当时,辅仁大学没有南迁的打算,陈垣也没有南下,他认为沦陷区需要有一批人留下来主持正义。像陈垣这样地位的人留在北平,日伪肯定会想尽办法拉拢。先是请他参加东洋史地学会并担任职务,这是一个披着学术外衣的汉奸组织。他当然拒不参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战略目标,在北平策划筹建东亚文化协议会。鉴于陈垣在国内外教育界...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作者 杨华锋
2018-08-11 12:24:08
1937年7月7日,湖南大学获批由省立改归国立,成为时中国第十五所国立大学。当晚,日本侵略者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古老而年轻的湖南大学,在喜悦与忧患中开始走上了迎接血与火的挑战,抗争与图存的八年岁月因这一天拉开序幕。言其古老,是因为湖南大学承绪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言其年轻,是因为经湖南有识之士多方奔走,于1926年始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卢沟桥事变时,湖南大学才有11年的校龄,尚在逐步发展建设阶段。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来源:绿绾潇湘的博客
2018-08-10 12:23:18
1938年10月,鸡公山沦陷。1938年8月,河南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及校本部撤离鸡公山;9月,与农学院、医学院在镇平县会合,开始上课。此时,河南省政府也迁避在镇平县(1938年6月~1939年10月)。不但省政府、河大迁避镇平,省内外50余所公立、私立学校也陆续迁到了南阳西部,即镇平、内乡(今内乡、西峡两县)、邓县(今邓州市)、淅川宛西四县。山川形势,固是一大因由。再追问,还有宛西自治成效卓然。1932年夏,中原大战(中华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刚刚过去1...
来源:《大河报》
2018-08-10 11:45:45
长沙特种研究所旧址(今中南大学民主楼)清华界碑位于岳麓山胡子靖墓东南侧10余米处, 石碑高约30厘米,正面镌刻清晰的清华二字,背面为界桩序号一三一。 此界碑以实物形式证实了清华大学与岳麓山的历史关系,记载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选址长沙的历史风云。上世纪30年代,日寇逼侵中国。为避战火,清华大学计划全校南迁长沙。1936年清华大学购得长沙河西左家垅原湖南省立高级农业学校地皮。继而又购得左家垅其它地皮及私家山林。据已故原清华中...
来源:湖南文史网 作者: 胡滔滔
2018-08-08 10:49:20
长沙临时大学校址——湖南圣经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国内名牌大学南迁到古城长沙,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是为西南联大的前身。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本鬼子铁蹄的践踏下,长沙临大校址——湖南圣经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国内名牌大学南迁到古城长沙,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是为西南联大的前身。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本鬼子铁蹄的践踏下,中华大地硝烟弥漫,满目苍痍。根据国民政府指...
来源:湖南文史网 作者:黄禹康
2018-08-07 16:10:17
九一八事变后,全校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立反日救国会,要求停止内战,对日宣战。12月2日,组织179人到南京请愿。1932年夏,南京政府下令对国立青岛大学进行整理。同年9月,将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山大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海鸥剧社,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并用方言到广大农村进行演出。抗战爆发后,山东大学奉命内迁,途经济南、安庆、武汉、沙市、万县、重庆。1938年3月停办。学校停办,日本侵华战争对山东大学造成的损失无法计量。19...
来源:搜狐
2018-08-07 14:50:24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知识分子,他们在战火纷飞中,默默的为祖国做贡献,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地区的高校纷纷内迁。在这些学校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迁至湖南长沙市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一九三八年四月又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炮火硝烟中,他们不间断学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师生共勉。当时,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师有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梁思成,金岳霖...
来源:亭殿阁百家号
2018-08-07 14:39:21
众所周知,湖南大学建校有近80 年了,学校设在长沙河西岳麓山下,但鲜有人知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大学曾奉令搬迁至湘西,有8 年的办学历史书写在辰溪龙头垴这个边远偏僻的小村庄。西迁龙头垴1938 年7 月,日寇侵华的战火逼近湖南,省会长沙、机关学校纷纷搬迁,由于辰溪能源充足,水陆交通方便,经考察比较,校方最后决定迁往辰溪。湖南大学并云麓中学西迁辰溪后,使封闭落后的山城辰溪一度繁荣,并萌发了生机。1938 年12 月,湖南大学师生们坐着大帆...
来源:360图书馆
2018-08-07 14:09:21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就在同一天,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批准:湖南大学改为国立湖南大学;八年后,1945年,湖南大学科学馆成了日军的受降之地,湖南大学也成为了唯一一所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仪式的中国大学,见证了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的历史时刻。一、长沙临时大学在东方红广场旁,矗立的是湖南大学办公楼里。这栋曾记录抗日荣光的办公楼建成于1935年,当时是湖南大学科技馆,七七事变后,华北危急,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陆续南迁来...
来源:360图书馆
2018-08-07 14:06:45
1938年初,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医学院首批迁往豫西镇平,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及校本部迁往鸡公山。河大校史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刘建民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从此,河南大学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亡生活。这次搬迁是在校长刘季洪的主持下进行的。学校先将学生集中起来接受战时训练,然后才开始分批起程。凡能带走的图书与贵重仪器均精心包装,分批运走。不能搬迁的固定资产如房屋、设备和实验用具等均登记造册并派专人留校守护。抗战8年,河南大学搬迁5次(鸡公山、镇平...
来源:大河网
2018-08-06 17:19:59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办学的学校。先以长沙临时大学的名义在长沙组建;一学期后,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包括其前身,长沙临大)成立于1937年8月。抗战期为8年。联大则在抗战胜利后一年,1946年,才告结束;三校于是年秋季才各自返平津复校。抗战军兴于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半个月,虽事态实已严重。但在表面上和、战尚在未定之数。当时执政当局...
来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作者 陈岱孙
2018-08-06 17:03:19
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民的战争。联大同学出于爱国热忱,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参军活动。先后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学生有8000人,校方列有姓名可查的参军人数为834人(见西南联大纪念碑碑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估计实际数字不止这些),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校方记录参加抗战工作离校学生有295人,两者相加共1129人,约占总人数的14%,即每100位同学中,就有14人曾经为了保卫祖国而投笔从戎,其中还有牺牲的烈士。由于抗日战争长达八年之久,其间国际国内形势...
来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2018-08-06 17:00:22
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疯狂入侵,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身为中国青年,投身报效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当时,首次在全国大学生中招考空军飞行学员(以前是从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员中选派)。投考空军,要通过最严格的检查,录取率约为百分之一。入学后的飞行训练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淘汰率约为百分之五十以上。投考空军的同学们都怀着英勇报国的雄心壮志。回忆我们被录取后,在走进昆明巫家坝空军航校的大门时,看到大门两旁的对联写道:升官发...
来源:马豫
2018-08-06 16:58:17
1 —所大学三处办天津沦陷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平津地区几大院校为主体成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北洋师生纷纷奔走西安。后来联大改组为多个院校,以北洋工学院为主体成立了西北工学院,校址设在陕西汉中的城固县古路坝。老北洋就这样失了名号,这引起国内外众多校友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了复校运动,纷纷奔走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国民政府迫于压力,于1942年12月将浙江泰顺的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来源:焦德芳
2018-08-06 16:54:34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组成的,这三所学校各有特点,各有自己的校风。抗战全面爆发后,三校先是南迁到湖南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11月1日开学,随着战火逼近长沙,经研究后,决定迁到云南。长沙临大从1938年2月开始分为三路入滇,其中第三条路线是有名的湘黔滇旅行团。这是一个步行团,有200多名身体比较好的男同学入选,同时还派了闻一多等11名教师组成辅导团。师生步行经过湖南、贵州、云南,沿路行程1600多公里,历时68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曾江
2018-08-06 16:41:12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寇大举侵华的战争危机已十分紧迫也十分明显。中日必战,这是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由于敌强我弱,若战端一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必暂陷于敌手,这也是可以预见的现实。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国民党政府理应对这场不可避免的规模的以弱抗强的民族自卫战争作好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对东南地区高校的内迁与重新布局。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政府长期对日存在幻想,不愿也不敢积极备战,对高校内迁更是耽搁延...
来源:经盛鸿
2018-08-06 16:37:52
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为抗大前身)。1936年6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毛主席、周总理、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成立后,毛主席任校政委,而正副校长都是后来的开国元帅,其中,林彪任抗大校长 ,刘伯承任抗大副校长,除此之外,后来的开国大将罗瑞卿任教育长,开国上将刘亚楼...
来源:新浪看点 ,作者:疾风看少年
2018-08-06 16:35:09
90%的大学内迁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面对强敌,国民政府提出以空间换时间,即所谓苦撑待变。因此,也就有了近乎不可能的大撤退——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政府内迁、工厂内迁、企业内迁、学校内迁、文物内迁等。如此大规模内迁,衣冠西渡,没有丧失战斗意志,固然很不容易;而西南大后方接纳和安置了大批内迁的机关、工厂、学校和人口,保存和发展了抗战力量,同样值得高度赞许。本文所讲述的战时中国大学的风采与气象,必须放置在如此大背景下,才能看得清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08-06 16:24:57
中央大学在校生从1937年度的1072人,到抗战结束前的1944年度,达到3837人;教授、副教授从1937年度的133人增到290名。对于大学来说,规模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贡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战火摧毁,反而越战越强,这点很让人欣慰。14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这实在是个奇迹。据史家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08所,教员7560人,职员4290人,学生41992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专科以上...
来源:腾讯文化,陈平原
2018-08-06 15:35: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