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在嵩县办学情况
2018-08-12 17:10:50  来源:陆浑夕照的博客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在嵩县办学五年(1939年5月—1944年5月)。当时,文、理、农学院设在嵩县潭头镇,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设在嵩县县城。嵩县县城设有河大对外办事处、仓库。1942年河大由省立改为国立,创造了河大历史的辉煌一页。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嵩县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河大师生,河大与嵩县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河大的到来,也促进了嵩县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河大迁嵩

  河南大学坐落在古都开封。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中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本进兵华北的形势下,河南大学迁至信阳鸡公山,农学院、医学院迁南阳镇平。1939年春,日军进攻新野、唐河,镇平危急。河南大学决定在豫西寻找办学地址。校长王广庆在嵩县县城偶遇同学马振堂,马振堂介绍潭头情况,力主河大到潭头办学。王广庆到潭头实地考察之后,认为可行,随后派学校人员到潭头进行详细考察。5月,在校长王广庆带领下,河大师生徒步负重,翻越伏牛山,经方城、叶县、宝丰、临汝、伊阳(今汝阳)、伊川,艰苦跋涉300余公里,至7月抵达嵩县县城。抵嵩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驻嵩城财神庙,校本部及文、理、农学院继续南迁至嵩县潭头镇(今属栾川县)。

  潭头镇地处伏牛山腹地,四面环山,偏僻落后,但民风敦厚,是河南大学避乱办学的理想之地。河大师生一到潭头,就受到潭头人民的热诚接待。争先恐后地腾房让舍,安置师生食宿和教学办公场地,纷纷送粮、肉、蛋、禽、果、蔬、柴、桌椅等学习和生活用品。各个村落都沉浸在一片乐融融的亲情气氛之中。原县立高小腾房50余间,作为文、理、农学院公共教室和图书馆;关帝庙20多间房改为校本部办公用房;文学院设在古城村,在石门村占有8个院落;资料室另设于山神庙;理学院设在当村、上桥村,占有6个院落;理化实验室、仪器室、生物标本室、电厂,共占40多间民房;农学院设在大王庙村,占有8个院落;还设有种子库和仪器室,该村涧下30亩地辟为农学院专用试验田,甘露寺荒山辟为森林系专用林场;又在汤营温泉专门给河大师生建起男女浴室。在潭头人民和河南大学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室、食宿很快安置就绪,不到五天就开始上课。

  当时的学校领导情况:校长王广庆,字宏仙,新安县人,系国民党元老之一。校长以下设教务、训导、总务。教务长刘钧,字海蓬,留学德国,教育学博士。继任郝象吾,留学美国,遗传学博士,小麦育种专家。训导长王鸣轩,偃师县人。总务长赵冠吾,教授。

  学院设置情况为:文学院校长嵇文甫,继任张邃青,下设经济、文史、教育3个系,有教授23名,讲师和助教20名;理学院院长孙祥正,留学美国,先后获生理学与眼科博士,下设数理、化学、生物3个系,有教授14名,讲师助教15名;农学院院长郝象吾,继任王鸣岐,下设农学、园艺、林学3个系,有教授15名,讲师助教20余名;医学院院长阎仲彝,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著名外科专家,下设附属医院与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医学院教授多数为同济大学毕业或留德学生。

  1942年3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了将省立河南大学确立为国立河南大学决议。河南大学升格为国立大学后,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延揽名师,想方设法留住现有人才,克服重重困难,使教学工作持之以恒,科学研究力求创新,其间经教育部考绩,河南大学名列第二,上课总时数为全国之冠。1944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综合评估,河南大学以教学、科研及学生学籍管理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成为河南大学一段坎坷而光荣的历史。

  二、河大医学院在嵩县城办学

  河大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设在嵩县老城。医学院宿舍和教室都是借用嵩县城内和西关一带的民房、庙宇。其中,病理学馆、生理学馆、细菌学馆设在西关老君庙的大殿里,学院办公处、医学院图书馆和师生信件收发处设在县城中心的原“首三图书馆”大院内,学生宿舍大部分在西关王区长腾出的房舍和城内的一些大宅院里。王区长无偿腾出十几间房子让医学院女学生居住。位于书院街北头的伊川书院内也有医学院学生居住。医学院教室在书院街一带民房中,财神庙后的李遇春宅院也曾作过医学院教室。学生上课用的桌、凳,都是在土坯砌成的墩上再铺上长木板,条件十分简陋。不过,因学校搬迁过程中未遭受重大损失,所以教学设备、图书和师资力量较国内其他内迁的大学并不逊色。

  那时的大学生,无论其家乡是否沦陷,一概被视为流亡学生,享受国家贷金待遇(即国家免费供应口粮及伙食费,以贷金形式借贷给学生,俟毕业后偿还,但后来当局并没有要求偿还),所以考上大学就等于有了饭碗。虽然如此,有些学生还是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为学制长(医学院本科为6年,其他学院本科为4年)无力读完而中途退学者占1/3~1/2。

  医学院院长是留德博士、外科专家阎仲彝先生。医学院的教师中,大半是曾留学德国或属于“德日派”的医生。德文教师万·托克女士(捷克人,经常在课堂上谴责希特勒)、外号“老CH”的老人(系居留德国多年后归国)和刘蔚同(附属医院院长,皮花科教授,留德博士,亦代过德文课),内科学教师朱德明(部聘讲座、留德博士)、张静吾(留德博士,后接任院长兼内科教授),病理学教师鲁斐然(章甫,留德博士),皮花科学教师刘蔚同,寄生虫学教师李赋京(留德博士),细菌学教师褚葆真(留德博士),妇产科学教师王毓琛(女,留学日本),眼科学教师张季平(留学德国博士),药理学教师夏一图(留学瑞士博士),生物化学教师梁之军(留学德国博士)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同济医学院或本校毕业经多年培养的教师,如儿科学教师单德广,局部解剖学教师宋玉五,外科教师生明(景清),生理学教师徐庆祥(云五)、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师张金波(铭斋),病理学教师耿俊彩、李光泽,生物学教师邓之真,统计学教师李文饶,眼科学教师孙凯元等。河南大学医学院的外语课一直是教德文,所以毕业生都能阅读德文书刊。

  抗战期间,缺乏教科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上课时,老师靠的是口授辅以挂图、板书,学生则主要靠记笔记。在嵩县时,医学院尚保留有五六百幅精美的彩色解剖挂图(系依照德国莱比锡出版的解剖书籍所绘制),还有若干瓶装实体解剖标本,从而为讲解剖学的宋玉五、张金波(铭斋)老师提供了很大帮助。上组织胚胎或病理课时,学生或每人使用一台显微镜观看微观标本,或学画微观组织图、病理图,或利用实验设备和试剂学做各种实验;老师则在一旁进行辅导、答疑解惑。

  医学院附设的机构,尚有附属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高级助产士职业学校各一所,培养出了不少医学人才。以上三个单位,皆设在嵩县城内东北角的财神庙院内,庙门外挂着这三个单位的牌子。财神庙院内新盖了5排草房(共35间),作为附属医院的门诊部(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和病房(有病床30张),开设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眼科等门诊。当时,附属医院院长和两所职业学校校长均由刘蔚同教授兼任,医学院教师多兼任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因嵩县县城无供电设施,外科手术只能在汽灯下作。嵩县地处山区,一向缺医少药,山民患病多求助于神汉、巫婆。河南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迁到这里后,成功地治愈了大批的病人,从而对于破除迷信、宣传科学、倡导新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院长阎仲彝、外科教授生景清通过手术治愈了许多病人,更令当地群众大开眼界、啧啧称奇。院长阎仲彝和医学院教授都兼职就医,医德高尚,深受嵩人称赞。特别是眼科教授张季平,留德回国后,即在医学院附属医院从医治病,对白内障、斜视、云翳等症治疗技术高超。外科教授生景清、阎仲彝,对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如猩红热、黑热病、性病等有独到的治疗方法。这些教授专家,为嵩县众多患病百姓医治疾病,深受嵩县民众怀念。老城屈少言就是跟着河大医学院学医的医生,后成为嵩县的名医。过去城墙外到处是夭折的儿童,河大医学院来后,通过医院接生,夭折儿童大为减少。医学院学生见到街上大肚子妇女,便劝说到医院生产。纸房一农妇把在河大医院生的儿子叫院生,以不忘河大医院的恩情。

  1941年,驻嵩县老城的河南大学医学院,借用老城书院街民宅作校舍,创办“高级助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由阎仲彝兼任,后由徐同清接任。学校开设产科学、儿科学、内科学、妇科学等,在嵩招收3届3班,学员90名。并在财神庙以西建草房20余间,开设西施诊所,推广新法接生,供学生实习。同时,又在县城高都街创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由单德广兼校长,招收嵩籍学生18人。并在财神庙东开设东施门诊部,接治病人,供学生实习。

  医学院还设有学生会,学生们还自发组织了业余京剧班子、话剧班子。京剧班子由武濂波等学友主持,并聘请院外票友、专家指导,其道具、表演、伴奏均属上乘。话剧班子有朱秀玉(女)、萧协五、丁宝泉、张效房等多位校内舞台知名人物参加,演出过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许多宣传抗日救亡的剧目。他们的精彩演出,活跃了师生和山城民众的文娱生活。

  护校有个姓王的年轻女生,表演地方戏曲,唱腔、扮相、身段俱佳,颇令观众为之倾倒。空房待填、年近不惑的刘蔚同教授看中此女,遂结成伉俪。他们后来调到西安,该女在刘教授的精心培养下进入西安医科大学并不断深造,后来成为该校的高级检验免疫专家。他们的婚恋史和恩爱之情,师生中间传为佳话。

  医学院各科也经常为当地民众举办各种类型的医学科普展览。在一次生理学知识科普展览中,徐庆祥(云五)老师让讲解一套用钾液灌注离体青蛙心脏使之长时间维持跳动的装置。参观者对此十分好奇,问长问短者络绎不绝。

  当时医学院里既有国民党的组织,也有中共地下组织,但未发生过明显的斗争,更无抓捕进步师生的情况。王琴心和高为煜两位女同学,平时寡言少语,很少接触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大家才知道她俩早在读高中时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三、发展教育,为嵩县培养大量人才

  河南大学到嵩县后,积极发展嵩县教育,为地方培训教师,派教师和高材生到师资薄弱学校任教,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潭头为山区小镇,文化教育非常落后。河南大学迁入后,发起办学兴教之风。1939年,河大理、农、文三所学院的8名教授,在娄关乡潭头镇三官庙,改庙房30余间,创立“七七”中学,校长王广庆(兼),教导主任苗淑桃(理学院教授),负责全校工作,招收首届新生60余名,学员来自旧县、大章、田湖、伊川、嵩县、栾川各地,学制3年。1942年,第一届初中学生毕业,又招收高中班,成为完中。1944年,日军侵嵩,学校解散,1946年高中复课,由潭头迁至县城西门外城隍庙,1947年停办。此外,河南大学在潭头的各学院还协助地方,先后办起伊滨中学、伟志小学、潭头幼儿园等,提高了山区教育水平。河大教育系还举办办简易师范和音乐训练班,为嵩县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

  帮助办好嵩英中学。据嵩英中学学生李笑彭回忆:河南大学搬迁到嵩县以后,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县才开始有了生气。文化教育事业在大学的熏陶下也一步步跨上了前进的征程,不像过去那样死水一潭。尤其临近县府的嵩英中学,变最快最大,教师大多数换上了有学问的教授讲师,最起码的也是大学三四年级的高才生。学校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纪律严了,勤奋好学的学生受到全校师生们的关心爱护;富家子弟也不敢象过去那样称王称霸了。学校给每个星期六下午,都安排了周末活动,如作文比赛、数学比赛、劳作比赛、唱歌比赛、体操比赛、时事测验比赛、讲演比赛、讲故事比赛、班级图书馆比赛、查字典比赛、听读分析问答比赛、花区比赛,每周举行一次,周周内容不同。

  广泛开展社会教育,提高民众教育水平。1939年,河大制定了《河南大学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办事细则》,校长王广庆兼任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主席,在嵩县和潭头广泛开展社教活动。河大划定潭头砦内为推行社教中心区,学生居住的各村为分区,每期都要举办两期民众学校。文学院学生负责编辑民众识字课本和读物,理学院以电影传播科学知识,农学院学生负责农业推广合作事业。医学院负责战地救护、公共卫生的指导,暑假期间,河大举办了补习学校,计有高中部1个班,初中部1个班,小学部2个班。民众学校3处共8个班,民众救护训练班1个。此外学校还组织通俗讲演队、战时民众常识宣传队各1个,成立壁报组4个。社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嵩县各级教育的大发展。在县城有嵩英中学、县立师范、省立第一小学、女子中学,德亭一中,城南寺庄战区中学,创造了抗战时期山区教育的奇迹,改变了嵩县教育的落后面貌。

  四、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科技文化

  嵩县耕作技术极其落后,农学院迁嵩后,大力宣传科学种田,推广先进技术。1942年春,嵩县地区小麦黄锈病蔓延,农民深受其苦。农学院农业系教授王鸣岐细心观察研究,发现黄锈病是由伏牛山一带所产黄柏、淫羊藿等叶面上的黄锈病菌飞散后传播的。发现病因后,积极采取措施,终于控制了黄锈病。是年秋季,蝗虫成灾,洛、嵩一带人民十分惊恐。陈振铎教授等积极率领师生防治,使虫害得以控制。农学院师生还创办农业讲习所,开设“一病一虫”讲座,每周一次,介绍病虫发生原因与防治方法,展示标本,配合图片,普及科学知识。

  五、潭头惨案

  1944年4月18日,日军在中牟强渡黄泛区;22日,郑州、新郑陷落,日军沿陇海路西犯洛阳,5月7日,龙门山失守;5月9日,日军自山西强渡黄河,渑池陷落,沿陇海路东犯洛阳,新安失守。

  此次日军旨在打通中国东北到东南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史称豫湘桂战役。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是此次战役的第一阶段。

  为粉碎日军的这一企图,蒋介石制定了以弱势兵力守卫洛阳城,吸引日军大部队,其他中国部队在洛阳外围包围日军,将其一举歼灭的战略计划。然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等畏敌退缩,“一经与敌接触,亦即南撤”。

  “水、旱、蝗、汤,河南四荒”——汤恩伯部队逃跑之际,早已怀恨在心的豫西百姓拿起锄头、大刀,向国军部队发起了攻击:汤恩伯警卫旅被缴枪,汤本人化装成伙夫逃走,国民政府事后称:“自此,散落于民间枪支不下十万。”

  5月10日起,汤恩伯部不断经潭头向西南逃亡;11日中午,河大校务委员会紧急研究决定,师生员工一律撤出潭头,教职工及眷属暂避西南30里外的重渡沟,学生暂避正南50里外的大清沟。

  但是,到了5月15日,日军约30人的小分队追击汤恩伯逃兵,进犯潭头时,还有部分师生暂时没有离开。慌忙之下,与日军相遇。河南大学死难师生16人,失踪25人,史称“潭头血案”。

  具体经过是:5月15日,埋伏在旧县西店金洞沟岭上的国民党廖运周部对路过日军进行猛烈打击,日军连战失利,后日军声东击西,一面佯攻金洞沟,牵制廖部主力,一面派兵偷越桑树岭,于当天晚上占领潭头镇。5月12日,在潭头的河南大学大多数学生已撤到50里外的大青沟,教职工及家属避于30里外重渡沟。日军到达潭头时,部分留校师生慌乱中出逃,又值滂沱大雨、山洪暴发,逃难师生关键时刻迷失方向,在石坷沟遇到日军,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师生进行屠杀,当场死伤6人,20余人被俘。16日,河大校园成了日军兵营,日寇对河南大学进行血洗,数十名师生被俘被杀。化学系学生刘祖望、医学系女生李先识和李先觉姐妹不甘受辱,一并投井身亡;助教商绍汤、吴鹏及法律系学生朱绍先、辛万灵与敌搏斗壮烈牺牲;文学院学生陈国杰被日军射杀在石坷村;文学院学生孔繁韬与一女学生痛斥日寇暴行,被日寇用铁丝捆住,刺杀后投入秋林村西一口两丈多深的井中;医学院院长张静吾博士两次被俘,夫人吴之惠惨死在日军刺刀下,侄儿张宏仲被刺断食管,张静吾乘敌不备跳入深沟才得侥幸脱身;农学院院长王直青、教授段再丕等20余名师生被日军罚作苦役多日,稍有怠慢,便遭毒打,王直青不堪忍受日寇暴行,跳下山崖,被附近群众救起,一个月后赴荆紫关。惨案中,师生及家属被杀16人,失踪25人。图书馆中最宝贵的典籍文献被劫掠一空,标本、仪器多被烧毁。《植物学大辞典》主编、植物分类学家黄以仁教授,从潭头逃出,一路饱受风寒惊吓,至荆紫关后竟一病不起,含恨而逝。

  占据潭头的日寇得知河南大学部分师生撤至大青沟,企图强行渡河追击,终因山洪暴发,伊河水势太急而作罢。逃离虎口的河大师生攀援于崇山峻岭之间,穿行于密林草丛之中,饥寒交迫,备受艰辛。潭头惨案发生之初,潭头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担任向导,帮助搬迁,带领河大师生撤向安全地带。5月16日,文学院部分师生在石门村农民张元父子带领下向南山大同沟躲避,途中张元主动将自己的粗布农装换给一名河大学生。后面追击的日寇认定身着黄制服的张元是河大师生,便向张射击,张元倒在血泊中。古城村农民杨章成在惨案发生当天,护送住在他家的文学院学生李元龙到达安全地带。潭头河南坡农民阎虎娃冒着生命危险,将黄以仁教授和他的妻、儿三人藏在家里一月之久,时值黄教授病重,阎虎娃夫妇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精心照料。病情好转后,又雇来两个民工用担架将黄教授送到荆紫关。据不完全统计,潭头惨案发生后,有100多名师生分散藏在潭头周围群众家中,而幸免于难,当地群众还自动将河大的图书资料、仪器妥为保管收藏。

  河大医学院撤离嵩县时,嵩县热心群众煮鸡蛋相送,一教授深受感动,将身穿的蓝布常衫送给群众留作纪念。当晚天下暴雨,有群众提着马灯将学生送出城门。日本兵进入县城后,对凡是住过河大学生的家庭,点火将房子烧毁。河大医学院走后,有群众冒险将医学院来不及带走的医疗器具、书籍妥善保存,随后交给医学院前来抢救的人员。

  逃出虎口的河大师生在淳朴善良的山区人民帮助下,经庙子、栾川,越摩天岭,过桑坪,在西坪暂停,历时月余陆续到达淅川县荆紫关。后迁至山西宝鸡,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返回开封。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12 17:14: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河南大学“潭头惨案”

下一篇:抗战中,河南大学为什么没撤离?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