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中的湖南大学教师
2018-08-10 12:23:18  来源:绿绾潇湘的博客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7月7日,湖南大学获批由省立改归国立,成为时中国第十五所国立大学。当晚,日本侵略者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古老而年轻的湖南大学,在喜悦与忧患中开始走上了迎接血与火的挑战,抗争与图存的八年岁月因这一天拉开序幕。

  言其古老,是因为湖南大学承绪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言其年轻,是因为经湖南有识之士多方奔走,于1926年始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卢沟桥事变”时,湖南大学才有11年的校龄,尚在逐步发展建设阶段。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湖南大学教师的担当和血性得到了考验。

  在此,先回顾一下岳麓书院的一位教师。尹榖(?-1276),宋潭州(今长沙)人,咸淳间进士,历常德推官、崇阳知县,“所至廉政有声”。咸淳末,以丁忧居家教授潭州三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潭州州学)生,“不改儒素,日未出,授诸生经,士虽有才思而不谨饬者,摈不齿”。德祐元年(1275年),知衡州。时元兵攻潭州,为谭帅李芾参谋,“共画备御”。守城3月,援兵不至,率全家自焚殉国。榖死,“诸生数百人往哭之。城破,多感死义者”。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围攻潭州(现长沙)时,岳麓书院、湘西书院两院师生,放弃院舍撤入城内,“三学生聚居州学,犹不废业”。当潭州保卫战进入最艰难阶段,潭州三学的师生毅然放下书本,拿起武器,与军民共同守城,其中90%的人在此役中牺牲。民族危亡之际,三学生的民族大义与爱国精神,传之后世,成为了岳麓书院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

  1937年7月7日起,千年学府的命运又一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1937年10月,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及教授伍薏农、杨卓新、皮名振和部分校友发起成立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皮宗石当选为理事、吕振羽当选为常务理事。随后,文抗会在衡阳、湘潭、邵阳、常德、岳阳、桃源等地设立了分会,形成了遍及全省的宣传网络。

  1938年4月10日,侵华日机第四次轰炸长沙,时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霎时变成一片废墟,仅存石柱数根,54091册古籍善本和最新外文图书惨遭火劫,同时被炸的,还有我校科学馆、第一院(岳麓书院旧址)、第二院、第一、二、四、五学生宿舍及工厂等处。

  当天,湖南大学在《被敌机炸毁后正告中外文化界宣言》中这样描述了这场文化之殇:“本大学继承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寸瓦片石几皆于文化史有重大之价值。……今强敌处心积虑之集恨于文化,明眼者自能辨之。”

  血和生命,是这世间最难抹去的痕迹和记忆。在湖南大学校史上,关于这段烽火岁月的记录更为详尽和悲恸。

  湖南大学化学系谭云鹤教授慷慨宣示:“四月十日,余在科学馆,觉敌人之轰炸,并不足畏,故未惊惶出走。是日面部虽受伤流血,而研究科学之人,其血流在科学馆,是流得其所,虽死亦无愧恨。”

  湖南大学原校长曹典球先生愤然赋诗:“吾华清胄四千载,礼义涵濡迄无改。诗书虽毁心尚存,人人敌忾今何待。嗟余衰老闻恶声,枕戈待旦思群英。誓扑此獠度东海,再集铅松起百城!”这是手无寸铁的书生发出的抗日怒吼,而不辍课、不因暴力而中断高等教育的宣言,本身就意味着信仰、勇气与力量。

  1938年10月12日起湖南大学被迫西迁辰溪。“楚材蔚起,奋志安攘”,湖南大学在湘西小镇上克服重重困难,尽快恢复教学秩序的同时,在湘西僻壤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烈火。一批青年教师陈世骧、金克木等积极支持学生的抗日活动,陈世骧还担任抗日剧的导演,这些话剧于1941年先后在辰溪和沅陵县城公演,演出时观众如云,轰动一时。

  “1939年9月21日和1940年10月11日,日机两次轰炸湖南大学辰溪分校。死一人,伤三人。炸毁校舍10余栋及实验仪器设备等百余件。中国著名武术家、湖大体育教授王润生重伤身亡。”

  “1941年4月18日日机7架,5月7日日机9架又再次轰炸岳麓山湖南大学本部,共投弹70余枚,使具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

  西迁期间,湖南大学师生校友蒿目时艰,系心天下,以笔杆为武器,创作了大量诗词、楹联、文赋,用富含民族韵味、极具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真实记录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更歌颂了中国人民坚苦卓绝、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民族气节。1940年4月,杨树达、曾星笠、王啸苏、熊正理、赵曾俦、曾威谋、吴绍熙、陈兆畴、谭云鹤等教授成立了五溪诗社,以吟咏宣其忧思,同仇敌忾,佳作甚多,堪称“抗战诗史”。

  1941年出版的《抗战以来的湖南大学》一书也有详细记载:“在这个艰苦的时期,各位教授及全校学生都能体谅一切,于行装甫卸之日即展开书本,从事研究。那时的教室,是枯黄的草地上或大树底下用木板子做几块小黑板,背起便走,好比传教士传教一般,一面晒太阳,一面谈学理,一组一组、一群一群,布满了龙头垴,这种艰苦奋斗、努力研究的精神,湖大师生可以引以自慰的。”

  年逾90的工友彭国波会议起那段艰苦岁月中湖大教师的精神时说:“工学院李蕃熙、何之泰、唐艺菁、萧光炯等教授上课都非常认真。李蕃熙是机械系主任,他检查学生的机械制图时,每条尺码都亲自复量,做到一丝不苟。”

  西迁期间,湖大的教授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中断教学科研工作。教授的日常生活,除了有警报及上课外,其馀的时间都是闭户自修,研究学问,这一种风气,所谓以身作则,所以学生们也特别的富于研究性。如中文系教授杨树达,他“一生两见倭侵国”,“迫于迟暮,不能执干戈卫国,以《春秋》一经设教”,撰《春秋大义述》一书,阐述“复仇”、“攘夷”大义。在“晴空啸警笛,奔走不遑驻”的寇机威胁下,在“纸窗灯火微如豆,板屋规模小似舟”的艰难困苦中,夜以继日地读书著述,乐英才而教育,即使避敌机入防空洞,仍手不释卷。青年教师周荫棠撰写了《台湾郡县建置志》、张秀勤撰写了《日本史正名篇》等。此外,基本上每个学科都有学术会,各学会出版的刊物更是百花似锦,彰显了师生思想的活跃。

  湖大的教师在坚持为国育才的同时,也以自己的学术专长实现着报国救国、服务社会的素志。自太平洋战争爆发,烧碱来源断绝,日常需要之肥皂奇缺,化学系谭云鹤教授利用湘西土碱及植物油,试制软皂成功,投入生产。计算尺为工科学生所必须,过去全仗舶来品,土木系主任萧光炯与机械系教师汤荥合作,利用白木及邵阳竹器,试制计算尺成功,满足了工科学生的需要。矿冶工程系王子祐教授研究改良土法炼铁,提高生铁质量,指导师生研究金矿洗选方法,提高金的采收率。为了满足战时本地区的需要,湖大师生校友还筹办了湘华铁厂、纺织机械厂、制革制鞋厂,并设立了云麓中学以便利周边乡邻子弟就学。

  1938年10月西迁辰溪时教师仅为87人,其中教授46人,到1945年回迁时为160人,其中教授71人。当时在湖大任教的著名学者,有中文系的杨树达、曾运乾、宗子威、王啸苏、刘永济,政治系伍薏农、曹绍濂、周荫棠,经济系任凯南、周德伟、丁洪范、潘源来、曹廷藩、向绍轩,法律系李祖荫,数学系杨卓新、陆慎仪、余潜修,物理系熊正理、田渠,化学系张光、杨开劲,土木系萧光炯、唐艺菁、柳士英,机械系李蕃熙、钟伯谦,电机系曾昭权、刘乾才,水利系何之泰,矿冶系黄国瀛、胡伯素等……,一时间龙头垴上名师荟萃,讲席生辉。

  辰溪八年,教授在极其艰难的教学环境中,尽管物资奇缺、物价高涨,但仍不辞劳苦,一般同时讲授3~4门课程,每周授课10学时以上。1940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教员服务奖励规则”,这一年,湖南大学唐艺菁等19名教师获得褒奖,1943年至1944年有72人次获得教育部的“久任奖金”。

  抗战期间,龙头垴上湖大教师生活之困顿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给大家说两则故事可见一斑:

  其一,1944年元宵节,学生李君去看望杨树达,杨老师是当年湖大唯一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全国仅30人,工资较高,但李君看到的是杨的孩子正在缠着其父亲要吃汤圆,孩子说,还不知道汤圆是什么味道呢。杨树达说,就是去年吃的那个味儿。孩子反复缠了许久,哭了。李君于是回到宿舍找同学凑了点钱买了10个汤圆送去。

  其二,大约也是这一年,德文教授王舒摆了个小摊点,用他宝贵的课余时间挣点小小的收入来补贴家庭生活。

  在抗战期间我校的教授和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一样,为了培育人才,贫贱不移,仍坚持在教学岗位上,这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他们百折不挠、不畏时艰,共赴国难的精神是湖南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5年9月15日,长衡地区受降仪式在湖南大学科学院内的一间教室举行。当时这幢楼门口的牌楼用松枝围成,并用红绸挽成一个象征胜利的V字形体。在庄严的军乐声中,第四方面军司令王耀武将军接受了日军第20军司令官板西一良的投降,标志着抗战中最为惨烈的湖南战场迎来了最彻底的胜利。这幢在1938年4月10日被日军飞机轰炸中重创的大楼,成为一座凯旋之楼。此后,湖南大学始回归岳麓山本部。1938年10月西迁辰溪时教师仅为87人,其中教授46人,到1945年回迁时为160人,其中教授71人。湖南大学和经八年磨砺的湖大教师,浴火重生。

  本文资料来源:

  1.《抗战中的湖南大学——科学馆见证长衡地区侵华日军受降》(作者曾欢欢 张泽麟 彭世文)

  2.《湖南大学校史》(2003年,湖南大学出版社)?

  3.《岳麓书院志》(2012年,岳麓书社)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10 12:25: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河南大学:避战潭头“桃花源”

下一篇:陈垣坚守北平办学 辅仁大学成“抗日大本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