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文化中诗与歌的合奏——李广田和瞿亚先在国立六中合作领导的抗战文化活动
2017-05-11 15:29:34  来源:瞿雷 姜颖 邬冬梅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文化中诗与歌的合奏

——李广田和瞿亚先在国立六中合作领导的抗战文化活动

姜 颖,邬冬梅

(2016年《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

  1937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为保存我国的教育有生力量和复兴的种子,为保护青少年学生、避免日本的奴化教育、号召青少年不做亡国奴,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山东省中高校内迁,由教育部直属管理,官费资助。济南省立一中就是鲁籍内迁中学之一,经豫、鄂、陕流亡至川,并在1939年1月到达四川绵阳罗江,最后定名为“国立第六中学”第四分校。在四分校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有的投笔从戎奔向延安,为自由生活而战斗,有的在校潜心学习成为了日后的杰出人物。总之,国立六中唤醒了学生们的抗争意识,为日后的抗战及后方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生力量。在一路的流亡过程中,李广田和瞿亚先一起合作领导了“狂飙剧团”、创作歌曲、互相扶持指导学生壁报等。在默契的合作中把国立六中四分校的文娱活动推向高潮,为学生接触新思想提供了机会,更用他们的诗和歌点亮了抗战文化。

  1 李广田和瞿亚先的抗战歌曲

  李广田是著名作家,擅长散文、诗歌,瞿亚先是音乐教师,擅长歌曲。李广田的诗与瞿亚先歌曲的合作是国立六中校园抗战文化中的亮丽一笔,不仅激励了一批青年,而且也在宣传中唤醒了群众的抗战意识。

  瞿亚先毕业于上海美专音乐系。1936年秋,25岁的瞿亚先受聘于“一中”,与当时“一中”国文教师,著名青年作家李广田在“一中”相遇。由李广田作词、瞿亚先谱曲的歌曲《少年人》被定为“一中”校歌:

  我们是紫色的一群,

  我们是紫色的一群,

  我们是早晨的太阳

  我们是迎日的朝云,

  我们是永久的少年人,

  我们是永久的少年人。

  知识博深,勇敢热心,

  我们有铁血精神,

  看,佛山长碧,明湖长清,趵突水长喷。

  我们的朝气长存,

  我们的精神长新。

  日新,又新,永远向前进!

  前进!前进!前进进![1]

  紫色是“济南省立一中”的校色,李广田把他们胸前的紫领巾看做是朝阳,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不堪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这群青年蓄势待发的饱满情感在这歌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瞿亚先接到谱曲任务后,亲身体悟这首词和一中学子的活力及他们的抗战热情,再结合当地民众的抗敌意识后,为更凸显出中国人的朝气与力量而谱出了曲子。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出瞿亚先和李广田对一中学子的肯定与喜爱,同时也寄予了“日新,又新,永远向前进”的期望。正是这首歌的气势与力量使得它在学校很快传播开来,直到后来的流亡路上也广泛传唱。这是两人在流亡前的第一次合作,在流亡路上继续合作写了十几首抗战歌曲。在同学中广为流传的主要是《信号》和《青年之歌》。

  在流亡路上多数是十几岁的少年人,独自离家不知家乡信息,每逢节日更思乡。在许昌时,晚上同学们一起唱歌,不由自主地生出思乡愁绪,为让学生恢复活力,李广田与瞿亚先商量创作一些抗战歌曲,以激发这些孩子的激情。于是在隔日就有了李广田填词、瞿亚先谱曲的《信号》:

  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战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军号,全国同胞们,时候到了,快快快,拿起我们的枪刀。冲上前去!杀!杀尽倭寇,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我们要争生存,生存先把头颅抛,争自由,自由之花,要用热血浇!听信号!听信号!拼命的时候到了。[2]

  这是李广田和瞿亚先在抗战初期合作的第一首救亡歌曲。另一首传唱最广的《青年之歌》如下:“全国的青年们,团结起来!似铁的意志,似钢的心肠,走向这光荣的战场。为人类自由,为世界和平,把强盗都杀光!杀!杀!杀!杀不尽强盗誓死不还故乡。杀!杀!杀!杀不尽强盗誓死不还故乡[3]。”

  这些歌调动了学生的抗战激情,把暂时的思乡情绪转化为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抗战的积极投身,达到了李广田和瞿亚先的期望。这首歌在一次集会时,由学生做指挥,全体师生齐唱,唱出了力量、唱出了心声、调动了情绪,就连老百姓都加入进来,最后大家齐呼“冲啊,杀啊”,把情绪都发泄了出来。在这些师生的宣传中,在瞿亚先教唱的抗日歌曲中听出了人们的心声。

  关于音乐歌曲方面,除了宣传作用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学生精神上的依托和娱乐的方式。在严寒的冬晚,李广田和瞿亚先带领学生们一起跑步一起唱歌,既让身体变暖,又让学生心里更有力量。从流亡路上一直到罗江,李广田和瞿亚先一同讨论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怎样才能搞好文化宣传活动。李广田的诗和瞿亚先的曲在此间就合奏成了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抗战歌曲。

  除李广田和瞿亚先共同创作的歌曲外,瞿亚先还教了许多新的抗日歌曲,比如《我们在太行山上》及《工人歌》等,并且就一些苏联歌曲重新谱曲进行演唱。这些歌曲引导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以及自己向往的地方,让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以自己更好更实际的行动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所以,他们有的奔向了自由之地延安,有的走向工厂,参加工人运动。就像《工人歌》中的“拉起手来,团结联合一条心,为了光明的新社会,展开战斗。”这些抗战歌曲在无形中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为抗战前线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抗战歌曲是一种催化剂,促使这些青年走向成熟。

  抗战歌曲更是流亡路上的精神食粮,每走到一个地方就会流传着各种抗战歌曲。瞿亚先和李广田还领导一个“抗日工作团”(后更名为“狂飙剧团”)作为流亡队伍的宣传队,每到一地就到集市、学校、医院进行抗日宣传。到恒口镇时就宣传了两个星期。瞿亚先就地组织成立了一个叫“三不班”的救亡歌曲速成班,这个班不分男女、不限年龄、不收分文,受到人们的追捧。办班消息一出就有许多人参加,在很短时间里就可以学会朗朗上口的歌曲。可以说,瞿亚先把他所爱的音乐带到了各地,传播给了更多的人,也把他的抗战热情融入到了这些音乐中,并和这一群热血青年在一起干着最有意义的事情。

  到不同地方,抗战歌曲总是能被传唱,瞿亚先常常被邀请到各个学校、医院教唱抗战歌曲。比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抗战军歌》等。到罗江时,还曾到川军兵营教唱抗战歌曲,带着“狂飙剧团”(当时已更名为“六四剧团”)到德阳、绵阳、成都等地公演,并为抗日将士募捐了六千余元。瞿亚先和李广田充分利用音乐能给人激情、易于大众理解的特点,把此时的抗战热情写入歌中,通过歌曲让抗战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瞿亚先教学中的教材来自:“1、当时在延安鲁艺音乐执教的冼星海同志每当有新歌的时候就会寄给瞿亚先。比如《黄河大合唱》,尤其是《黄河颂》、《黄水谣》,可以说它们都是先由这群流亡青年传唱的。2、在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新音乐》月刊主编李凌。[4]”此外,当然还有瞿亚先早已熟知的音乐,以及和李广田合作创作的歌曲。就是在这样潜心挑选及讲授的情况下,这群流亡的有志青年体会到了抗战的激情,把对战争的愤懑全部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唱出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心中向往成功的信心。在当时战争的压迫下,在普通民众的接受范围内,通过歌曲这种浅显易懂的形式更利于抗战工作的进行。

  正是在这些音乐熏陶下成长的学生丁涪海,曾经写过《打油五首献恩师》(其三)赠送给瞿亚先老师,诗的内容为“抗战弦歌气势高,赊旗小镇人如潮。芒鞋竹杖艰辛苦,轰动后方数‘狂飙’[5]”。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当时“狂飙”在群众中引起的轰动和对大后方的影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瞿亚先的抗战歌曲以及他对剧团的领导。据丁涪海回忆,同学们当时都很享受瞿亚先上的音乐课,他们一节课上就能学会一首歌,然后再由学生传到群众间。在这样的宣传中,各地的抗战激情都被调动起来,特别是“狂飙剧团”所到之处必定会有高昂的救亡歌曲。

  2 李广田和瞿亚先共同的“孩子”——“狂飙剧团”

  抗战爆发后,“一中”师生于1938年3月流亡到达河南南阳赊旗镇时,组建了“济南省立第一中学抗战救亡工作团”,下设壁报组、歌咏组、话剧组、演讲组、雅乐组、文书组、交际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就是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郧阳时,李广田根据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把“济南省立第一中学抗战救亡工作团”改名为“狂飙剧团”。“抗战救亡工作团”中的歌咏组和话剧组就由瞿亚先带领,在以后的流亡途中,瞿亚先带着学生宣传抗日救亡。李广田经常给予话剧演出的建议,一起和学生排练话剧。在此基础上还鼓励学生办好自己的壁报,所以在当时有很多的壁报都由李广田来指导。

  在赊旗镇演出了六场,表演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当兵去》等,充分调动了群众的抗战激情,激发了学生的抗战意识,许多高年级学生在这样的激励下,再加上当时的战争大背景,他们选择参军方式去保卫祖国。还有很多学生自发去延安,可是路费不够,李广田拿出自己的工资来资助学生,瞿亚先以及夏省吾等也出资帮助这些学生。他们为自己培养的具有抗战热情的、能分清形势的学生倍感欣慰。

  话剧的演出也遇到过各种困难,首先是语言问题。当地老百姓听不懂,所以宣传就达不到效果。在瞿亚先的带领下,同学们学习当地的土语,进行话剧表演就让当地群众更容易理解。其次,当时条件有限,所有的服装舞台等都由同学们自己解决,比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时需要粉底化妆,可是找不到,所以就用面粉代替。为此,他们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借物组来解决此类问题。每到一个地方,还会演一个同学们改编的《逃难到××》。在瞿亚先和李广田的指导下,加上同学们的努力,“狂飙剧团”迅速走向高潮。

  1938年4月,徐州被攻破,陇海、平汉铁路中段告急。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在初夏接到教育部命令,要求迁往鄂西北的郧阳。李广田和瞿亚先继续带着学生流亡到达郧阳,除了正常的上课学习外,依然进行话剧演出,共在郧阳演出10场。在郧阳,李广田衷心希望通过改名“狂飙剧团”,来激励学生们在这抗战洪流中勇敢前进,为抗战而奋斗,成为抗战的激流。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立湖北中学”接教育部命令向四川转移,同学们踏上了更加漫长艰苦的流亡之路。一路上虽然生活艰苦,但师生们并没有放弃学习和抗日宣传,他们走向了街头、医院、学校等。从郧阳出发第一站来到黄龙滩,同学们公演了2天,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回乡》、《逃兵》、《张家店》等,获得良好反响,在黄龙滩仅两天就和百姓相处融洽。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费有限,所以师生们都很节约,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然而,当地百姓看到后就会来帮助同学,因为他们说这就是在帮国家,显然他们认为这些青年就是国家的希望、是战争胜利的中坚力量。

  离开黄龙滩进入陕西白河,在这里他们演出3天,《逃难到白河》、《九一八以来》、《有力的出力》、《张家店》、《祖国的孩子》、《夜之歌》、《死里求生》等剧目的表演让百姓很受感动。同样在蜀河也演出了3天,《放下你的鞭子》、《祖国的孩子》、《夜之歌》、《死里求生》、《民族公敌》、《争取最后胜利》、《咆哮的河北》等,因为演出效果很好,所以被邀请到小学进行宣传。学生们的表演给小学生宣传了抗战意识,蜀河小学赠送给剧团一面“唤起民众”的旗帜。经过了令人恐惧的蒿滩,最后来到洵阳又公演3天,因为地方偏僻和教育贫乏,当地有些人的抗战意识淡薄。但同学们的努力让民众知道了更多抗战信息,所教的歌曲也在有志之士的用心下传播了出去。

  在汉阴时,同学们演出的《荒漠笳声》感染了众多观众,演出十分成功。1939年1月6日公演了《祖国的孩子》、《放下你的鞭子》、《金门除夕》、《黄埔月》获得了县长及教育科送的锦旗“莫等闲看”、“艺术救国”。接下来的《全面抗战》、《逃兵》、《有力的出力》、《拾炸弹》、《争取最后的胜利》、《警号》更加强烈地震撼了群众。公义小学、汉阴中学、服务团、党部、抗战救援会又各送了锦旗给“狂飙剧团”,这些锦旗无不表达了社会对师生们的极大支持。

  此后在池河镇、西乡等地的演出都受到各界的表扬,各种锦旗与称号授予给这个特殊的抗战团队,他们用声音和表演进行着特殊的抗战。但经过前段时间的连续工作后,到达汉中时的瞿亚先因过度劳累而病倒险些不治,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工作热情。到了新沔县,师生们继续公演《回乡》、《一群汉奸》、《小三子》等剧目,直到他们到达最后的地点——四川罗江,这种抗战激情也一直保存着。

  经过重重困难后的“狂飙剧团”于1939年到达罗江与学校会合,因为他们是在在国立六中的第四分校,所以把剧团改名为“六四剧团”,以狂飙的原班人马活动在学校、医院、街市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在瞿亚先的带领下,他们经常进学堂、闯街市,用话剧和歌曲的形式传播抗日热情,并把普育中学作为校外基地,石仁厚将其与四分校先进师生联合组成的“抗日巡回演出团”交给瞿亚先指导。罗江老百姓早就知道“狂飙剧团”的名气,所以在瞿亚先的领导下,配合着“抗日巡回演出团”,师生们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演出活动。“晨呼队”每天早上有气势的歌曲唤醒着罗江的广大群众。在同学们空余的时间内,你肯定会在罗江的某一处看到同学们在演话剧,他们在用更加贴近大众的方式来宣传抗战,只有大众的力量才是强大的,也只有让广大人民了解此时的国情,才能有更大的把握取得胜利。

  从“狂飙剧团”到“六四剧团”,可以看到一个集体的成熟,从《放下你的鞭子》到《米》的演出,已经能够看出学生们演出的精湛和思想的进步。在当时战争的压迫下,在普通民众的接受范围内,通过歌曲和话剧这种浅显易懂的形式更利于抗战工作进行。在剧团的成长过程中,李广田和瞿亚先付出的养料,哺育的这一批人才成为了国立六中和国家的“新宝贝”。

  3 校园抗战文化活动中的李广田和瞿亚先

  在流亡路上和到达罗江后,李广田和瞿亚先指导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所主办的画展、壁报和刊物等,都进一步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领域并且加速了其思想的觉醒。

  3.1 文化熔炉《锻冶厂》

  《锻冶厂》是李广田发起全校师生一起参与的刊物。《锻冶厂》是由李广田根据苏联早期一个文学团体而取名,他希望学生们在时代的新熔炉里把自己锻炼成一块好钢。在《锻冶厂》接受锻炼的还有多位老师,包括李广田、方敬、瞿亚先等。《锻冶厂》也是诗与歌的熔炉,瞿亚先曾在第八期发表《青年团结歌》,李广田也发表了散文等,还有方敬在第四期刊登诗歌《一个礼赞》。正是因为各位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参与才推动了《锻冶厂》的发展,《锻冶厂》不单单是一个以文字为载体的刊物,它还包含了歌曲、木刻版画等文化形式。《锻冶厂》这个团结青年延续抗战热情的刊物充分发挥出了它的巨大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引导师生们走向了革命。

  3.2 画展

  1938年在赊旗镇办了一个画展,作品由美术老师夏省吾和瞿亚先所画。因条件所限,作品多为碳画。当时,李广田在参加了画展后,分别对两位老师的风格做出了评价——瞿亚先的风格是清润、夏省吾的风格显劲健,来参观画展的众多师生和当地民众热情高涨。流亡到池河镇时,“狂飙剧团”团长瞿亚先还答应负责办当地的壁画,这又带动了同学们的激情。由此可见,校园文娱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3.3 壁社、读书社的兴起

  在国立六中校园里最广泛的就是各种壁社。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李广田一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慨。他欣然接受很多学生邀请指导壁报,李广田指导的壁报主要有《狂飙》、《抗战》、《星火》、《老百姓》等。

  如果说1938年前后社会政治生活活跃,有相当程度的自由气氛,但从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所制定“反共、防共、溶共”的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的政策后,到了1939年,学校的气氛也有些改变,以前相对自由的学习气氛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压制。8月,中共成都市委派方敬、陈翔鹤、陶稷农三位党员教师在六中四分校建党,发展张继乾、石仁厚和刘守身三人入党,建立了党小组,这三位同学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为了宣传他们的思想,举办了“野火读书会”,传阅一些先进书籍,如《论持久战》、《论游击战》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鲁迅著作等,这些书籍一部分是自由投书,另一部分是由家庭富裕的学生捐钱买成都新华日报社的书。

  在学习方面,学生们的上课内容由李广田、方敬以及瞿亚先等根据现实情况教学。瞿亚先采用当时最流行的抗战歌曲教学,李广田则自己编纂讲义,从《诗经》到鲁迅,由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给每个班级都订有进步报刊如《新华日报》、《读书月刊》、《七月》等。正是这样的教育,国立六中在1939年到1945年6月间,为抗日救亡培养了一批批有思想的青年,为抗战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4 结语

  纵观国立六中的发展历程,不仅在困难时期找到了前进方向,为抗战培养了一大批有志青年,而且还大力宣传了真正的抗战。李广田、瞿亚先在国立六中合作领导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简单朴实贴近群众的方式宣传抗日并取得良好效果,培育出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引导诸多有志青年走向革命。李广田、瞿亚先的“诗与歌”强力地合奏出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抗日乐章。由此可见,历史洪流所催生的国立六中与奋斗于历史洪流里的国立六中,为抗日战争、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哺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3] 李广田.李广田文集(第四卷) [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61,73.

  [2] 瞿亚先,李冼岑.信号[J].文艺战线,1938,1(08):120.

  [4] 瞿亚先.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立第六中学第四分校”及“狂飙剧团”活动的片段回忆(手稿). 中共德阳市市中区委员会党史工委办公室编.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六中二、四分校革命斗争历史资料专辑[Z].1986.

  [5] 济南一中校友总会.悠悠母校情——济南一中校友征文选(第四集) [Z].第112页;王保庸. 狂飙剧团二千五百里移动公演记略[J].济南一中百年华诞校友征文选编[Z].2003.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7-26 09:00: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国立六中往事不会如烟:(八)国立六中

下一篇:国立六中老照片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