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今天,9·30 铭记那些扛起中国历史的脊梁!
2017-09-30 11:31:40  来源:共青团中央官微 中国青年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英烈挺身而出,遇强敌而不惧,临死神而不屈。他们用钢铁身躯托举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9月30日,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烈士纪念日。

  或许我们无法一一说出所有烈士的名字,但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应被忘却的英勇。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向烈士致敬,就是给自己以自尊,给民族以自信,给国家以自强!

  他们这么说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李浩燃 《人民日报》

  1930年,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裘古怀,在狱中英勇就义。临终前,他给狱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一位曾参加过北伐,还因作战勇敢,被誉为“虎胆英雄”的革命者,所担心的,绝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鲜血守望的初心被后人忘记。在这个意义上,捍卫历史,正是为了开创未来;崇尚英雄,正是为了坚守正道。

  ——陈 凌 《人民日报》

  1936年,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警示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英雄,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情感,是国家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无论如何不该被丑化、诋毁。他们的容颜或许会随岁月淡去,石碑上的字迹或许会模糊不清,但拿起法律利器,维护英雄尊严、捍卫英雄荣誉,应成为我们不变的信念。

  ——陈 凌 《人民日报》

  历史不会忘记

  赵一曼:铁骨亦柔情

  赵一曼在临刑前写给儿子的信中这样殷殷嘱托: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彭雪枫: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彭雪枫将军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他在1944年8月出征前曾这样说道:

  “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吉鸿昌:光明正大 从容赴死

  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临刑前曾这样慷慨写道。“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蔡炳炎:国将不保 家焉能存

  1937年淞沪会战前,从8月21日深夜到22日凌晨,蔡炳炎连续写下四封家书,详细安排后事,五天后在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他在前线留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

  “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左权:烽火连天家国情

  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烽火岁月中,他辗转战场,给母亲、妻子写去一封封朴素而深情的家书,记载了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左权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写道:

  “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相片摆出来一一望着。”

  团团说

  大国崛起于文明,奠基于精神。没有强大的精神作支撑,便无法承担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也难以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激发和张扬牺牲精神,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家和社会来讲,无过于从革命先烈那里寻找精神元素或基因。

  设立烈士纪念日并不意味着仅仅把纪念局限在这一天,烈士纪念日年复一年地到来,周而复始地加深人们的认识,更是为了世世代代不能忘却的纪念。就像清明祭祖、中秋团聚一样,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将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使命接续凝结下来。

责任编辑:智轩 最后更新:2022-11-15 14:21: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下一篇:烈士纪念日长沙市唐人万寿园举行第六次抗战老兵集体安葬仪式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