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喋血 日军突破上海防线纪实
2016-09-15 16:18:20  来源:见山博物微信公众号  点击:  复制链接

【日军为何选择金山卫登陆】

日军登陆点的选择,主要从两个因素来确定:一是选择在适宜于大兵团登岸并便于向纵深发展的地带上,二是选择在中国军队防线的薄弱环节上。而金山卫一带是同时具备有上述两个条件的。

众所周知,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端,东濒东海,北枕长江,南临杭州湾,三面倚水,便于进攻军队的登陆。从杭州湾的澉浦到长江浏河口,全部海岸和江岸线,大致分为八个地段,其登陆的条件是大有区别的。杭州湾的新仓到澉浦段,不适于登陆。海盐到乍浦段,可容一个师上下兵力上陆,但不便于向纵深发展。全公亭到柘林的金山卫地区,可容三个师左右的兵力登陆,且上陆后便于战役展开,向纵深推进。这里有三条公路、一条铁路通往上海和杭州,同时又有经太湖南面通往苏皖边境和南京的交通要道。奉贤的柘林以东以北到南汇老港,暗礁和浅滩较多,岸上又无通往内陆的良好道路,不适于联合兵团上陆作战。川沙的白龙江,可供登陆兵实行战术性登陆。白龙江到吴淞口,海岸水深,但沙滩很多,航道狭窄,不易于大兵团实行展开。吴淞口,在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深水阔港便于重兵上陆和展开。吴淞口到浏河口,有多处登陆点,便于上岸和展开。

夜凉如水,新月如钩。再过3天就是立冬,深秋的杭州湾北岸,空气中已有了丝丝寒意。海水轻轻拍打着广袤的滩涂,安静得仿佛可以听见渔村百姓均匀的鼾声。

和往常一样,漴缺渔民于阿狗凌晨四时多就起床了,穿上胶鞋卷起渔网,准备出海捕鱼。走到海滩边,他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眯着眼朝浓雾深处望去,他看见远处海面上泊满了阴森森的兵舰,一眼望不到头。同时,他看到一片人影朝海滩走来,手里拿着枪。于阿狗还在发愣时,一颗子弹“嗖”一声从他耳边飞过,人影越走越近,传来了叽里咕噜的说话声。于阿狗终于反应过来,踉跄着拼命往回跑……“轰!轰!”炮声掩盖了于阿狗微不足道的呼喊,把他震得头皮发麻,瘫坐在地上。两发炮弹落下来,炸起了阵阵沙土,一间离爆炸点不远的渔民宅子被震塌了半边。空中,日军飞机的呼啸声撕破了宁静的夜色。

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侵华日军在金山卫沿海地区登陆。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状况下,沿海守军殊死抵抗,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前线失守。

日军登陆后,对城内手无寸铁的百姓大肆屠杀。在这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中,金山卫被杀害1015人,被烧毁民房2000多间。随着金山卫失守,上海南翼门户洞开,入侵日军北进。

78年了,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日军的暴行无人忘记。金山卫军民英勇抗击的故事,至今仍在传颂。

位于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背江临海扼杭州湾咽喉,东北距上海60多公里,西离杭州100多公里,西北抵苏州嘉兴仅半天路程,同时,有穿越苏、皖边境通向芜湖、南京的便利通道,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山卫城建成于明洪武年间,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与威海卫、天津卫、镇海卫齐名。

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军投入坦克和装甲车260余辆,战舰130余艘,飞机400余架,最高兵力曾达25万余人。中方先后调集各种部队约70余万人,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最初,在八字桥、沪江大学等处,中国军队连连发起攻击,战局一度呈现有利形势。在浏河至吴淞沿江阻击战、刘行、罗店、蕰藻浜、大场地区及苏州河沿岸的激烈战斗中,尽管最终宝山城陷落,但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官兵浴血奋战,多处据点被反复争夺,敌我双方均有较大伤亡,日军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在淞沪正面和北翼阵地炮火连天时,日军注意到了淞沪战场上南侧翼战略防御的薄弱。当时,中国军队分散在各自防区与日军交战,杭州湾左岸守备区部署的防守兵力仅有62、63师等少量部队,其余为缺乏良好训练的壮丁队和地方军警。日军也对登陆地点进行了评估,他们认为,金山卫的海滩突出,沙质坚硬,兵力薄弱且没有系统修筑海防工事。如果在金山卫登陆成功,不但在战役上能直接对中国军队的侧背形成严重威胁,而且也能使南京陷入日军的战略迂回之中。

当年10月初,日军就已蠢蠢欲动,在金山卫地区侦探军情,绘制了极其精确的金山卫海陆地形图和中国军队布防图。

1937年11月4日深夜,日军登陆部队的舰船悄悄抵达杭州湾外海预定地点,等候登陆命令。

此时,杭州湾守军大部被调往上海战场。驻守金山的第62师接到调防浦东川沙的命令,由驻海盐、海宁的63师前移至金山卫。当夜,63师主力迟迟未能按时赶到金山,留守金山的只剩62师一个连,驻扎在金山卫西南的海月庵等待友军接防。63师最先赶到的是1个炮兵辎重排,几十号人驻在卫城蛇王堂。这样,数十公里长的海岸线形同虚设。

11月5日凌晨,杭州湾海面陡起大雾、潮水大涨。日军柳川平助司令官率军从金山嘴、戚家墩、白沙湾三个方向,分乘155艘运输船,在长约15里的海岸线上同时偷袭上岸。

11月11日深夜,上海市区华界全部沦陷。12月2日,江阴要塞沦陷。

“金山卫抗战史料馆”内记载,日军第一登陆地为漴缺,以十八师团为主力;第二登陆地为戚家墩,以第六师团为主力;第三登陆地为白沙湾,以十八师团为主力。而此时金山卫的守军实际兵力只有一个营部、两个连和一个炮兵辎重排,及少数地方武装。而且,每个士兵能否扛上一支“汉阳造”都无法保证。当时金山海塘工事简陋,弹药缺乏,沿海10个炮台中竟有6个无炮弹,仅蛇王堂两个炮台能发炮,但发炮几枚后屋顶就被日军兵舰炮火轰毁。这场无异于以卵击石的战役,结果可想而知。但中国守军面对强敌,敢于急起抗击。

漴缺是漕泾镇沙积村的一个小集镇,集镇上流过一条沙塘河,河对面和当时的奉贤胡桥镇相连。在这金奉交界的地方,62师186旅72团王子隆营的一个排23名战士,打了一场悲壮的阵地保卫战。

据沙积村老人沈国林和刘伯文回忆,日军登陆后,附近守军立刻奔来,双方很快交火。面对黑压压的日军,排长果断命令23名战士分组迎击,同时向正在往川沙调防路上的62师王子隆营长送特急战报。王子隆接报后,不顾部队已急行军一夜,马上命令300余人的部队停止前进,返回原驻地御敌。

一个排的守军遭遇日军五六十人先遣部队。近1小时激战,整排战士除两位重伤员躺在濠沟里动弹不得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王子隆营长率部返回阵地时,正遇第二批登陆部队借助飞机掩护上岸。王子隆左臂中弹,还被炮弹炸伤腹部,被转移往奉贤胡桥,路上因失血过多牺牲。此役日军死亡80多人。

见登陆漴缺不顺,日军改道从漕泾塔港偷袭登陆。塔港村老人陈宝林记得,当时只有12名盐警守卫塔港。“那天早晨,塔港的盐警听到漴缺的密集枪炮声,他们一面要求村民躲进防空洞,一面就在简易工事内迎敌,因寡不敌众,11人壮烈牺牲,只有一名女警察幸免于难。”

卫城东南的戚家墩,是日军第二处集中登陆地。进攻戚家墩的主力是日军第6师团,为日军的精锐师团,组建于1888年,时任师团长是谷寿夫,是日后“南京大屠杀”凶犯之一。中国守军在蛇王堂的两个炮台对日军登陆部队猛烈开火,毙敌数十名,但是没多久,日军兵舰轰毁了炮台,守军全部壮烈殉国。

第三处登陆点为卫城西南的白沙湾,日军以第18师团为主力强行登陆。中国守军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登陆海滩后,迅速向金山卫城发起进攻。在逼近裴家弄海月庵时,62师留守的一个连在此奋起阻击,唯一一挺重机枪打到枪筒发热暴裂。最后仅28人突围。刚刚到达金山卫的63师炮兵辎重排,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还击。在连长郭文河的指挥下,辎重排的四门山炮和几十号人,使用零线子母弹(出膛后会散开的炮弹,内含数百粒小铅弹),以每分钟25发的高频率开炮,极力阻挡敌人攻占滩头阵地。而62师另一连队驻守在金丝娘桥,得知敌军登陆,急起抵挡,凭借城墙沉着应战,给予日军一定杀伤,但也终因寡不敌众,天亮之后官兵大部分殉国。

第三战区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得知日军从杭州湾登陆的消息后,马上调兵阻挡。但是回防已经太迟。11月5日6时许,大批日军陆续登陆,6时30分,日军完成登陆并集结,随即分兵向纵深进犯。10时左右,金山卫地区全部被占领。

金山卫失守,上海南翼门户洞开,淞沪会战的形势急转直下。

“十月初三是什么日子?是东洋人侵略中国的日子。每年这一天,我脑子里就会出现当年那些惨景。”说着这些,90岁的胡嘉元老人颤抖地抬起手,指指自己的心脏,“一点都没有忘记,死也不会忘记。”当年,胡嘉元只是一个12岁的少年。

今年78岁的熊美琪,下嘴唇有一道疤。“十月初三惨案”发生时她才六个月大,一颗子弹擦过她的嘴唇,留下了这道疤痕。“鬼子登陆后,我奶奶抱着我躲在床边,妈妈和姐姐躲在床底下。鬼子路过时,顺手往屋里开了一枪就走了,这枪恰巧打坏了我的嘴唇,血流得一塌糊涂。奶奶看我像死了一样,就含泪把我扔到了杀人塘。”不过,凭着顽强的生命力,熊美琪在死人堆里活了下来,最终被送回了家。

在一份1997年的口述笔录中,原石化北区退休职工陈福兴回忆了那段经历。当年,他生活在金山卫城南门外一个半盐半渔的小村子,11月4日随父亲到官桥头(今属山阳镇)外婆家去拜祭大舅父,傍晚父亲要回家挑卤水晒盐,他就留在了外婆家。第二天日军登陆,他就随着外婆往北逃难。“我心里牵挂家人啊!一个星期后,大批日本兵北上了,小舅父才允许我回家探望。沿途穿过满地的人畜尸体,进入了卫城,我直接向南门奔去。在散发着焦臭味的废墟前,我呆住了:哪里还有家啊!原来的房子只剩下一面残壁,地上满是被烧焦了的米粒。一个死里逃生的乡亲告诉我,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等6口人都被日本鬼子用机枪射死了。我的小叔叔和3岁的妹妹是被他们用刺刀捅死的。”

在日军登陆后的时间里,类似的故事到处都在发生——漕泾惨案、张堰蒙难、亭林浩劫、扫荡朱泾、空袭枫泾……

国家存亡时刻,金山各地涌现出了大量自发组成的地方武装。虽然都是小规模,但这些武装力量对日军进行的抗击,表现出金山军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据上海地方志载,日军在向县境纵深进攻时,金山县保安队、义勇壮丁队,警察队及松江保安队的400余人,在张堰、亭林、廊下、松隐、朱泾等地进行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境沦陷。日军一路烧杀到亭林镇。亭林小学教师沈其睿守着学校不走,日军把他拖上公路,强令他背行军锅。沈其睿怒目相对,厉声喝道:“我是中国人,不做亡国奴!”他飞起一脚把行军锅踢翻砸碎。日军举起刺刀对沈连戳两刀,致其死亡。

一名日兵流窜到朱泾乡斜泾渡,对农民彭云飞的妻子正欲强暴时,彭云飞手执木棍,在日兵背后猛击一棍,日兵猛扑到大河里,企图逃命。众人用木棍、扁担像雨点般打下去,终于使敌人丧命。为了防备敌人报复,大家把敌尸转移隐藏。第二天大队日军来找,一无所获。

1937年12月,山阳人李新民首举义旗,在张堰各界人士支持下,组织起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救国自卫团,并派人联络在境内活动的地方游击部队,组成约有二百余人的抗日队伍,金山人民的抗日局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游击队在松隐旗杆头伏击日军,击毙日本佐级军官荒木政夫。在金山卫南门日军据点里打杂工的邬四金,暗中与游击队取得联系,在日军床下埋藏定时炸弹,半夜时分,轰隆一声巨响,3名鬼子兵和1名鬼子小队长上了西天。

1906年生的王八妹是金山卫镇永联村扶王埭人,因家境贫寒,从小随父以贩卖私盐为生,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能双手使枪。日军登陆金山卫,她目睹自己的姐妹、同胞遭鬼子凌辱、残杀,愤然拿起双枪,带了一部分人打游击战,后来组织了一支300人左右的武装队伍,使日军深感头痛,屡次对她和队伍发动清剿。1938年,她率部活捉了日军米三均吉,枪决在新仓镇西首。

抗战期间,王八妹俘虏、击毙数十名日军,被誉为“杀敌保乡的王八妹”,轰动一时。

如今,在金山卫城南门建有当年日军登陆的遗址。在这块悲壮的土地上,遇难乡民的名字被刻在纪念墙上。一幅大型紫砂浮雕壁画记载了日寇杀戮的种种罪行,成为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

金山卫西门的卫城村,有口赤旱塘,当年日军杀来,很多老百姓惨遭毒手,3天内有50多名当地百姓被杀死在这口旱塘内,从此那里被老百姓称为杀人塘。这样的杀人塘,在金山卫有7处之多。为了不忘历史,上海市政府在1984年3月,把金山卫城日军杀人塘命名为“抗日战争纪念地”。现在,旱塘已消失,一块纪念碑下至今掩埋着遇难人的尸骨。每到清明时节,金山卫的百姓就来烧些锡箔香烛,祭奠被害的亲人。

在金山嘴的海塘边,也有一块纪念碑,纪念碑上写着:民族深仇,永志不忘。

为使人们世世代代不忘外来侵略者的罪行,1985年9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金山县人民政府在日军登陆地之一的金山卫城南门口建造纪念碑亭,供人凭吊。亭内立有花岗岩碑石,碑的正面镌刻“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9-15 16:20: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杭州笕桥的这个碉堡 见证了日军侵华罪行

下一篇:抗日战争中的上海“孤岛”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