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虎口夺书——八十年前党从日占区营救稀世国宝《赵城金藏》
2022-04-06 10:59: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  复制链接

广胜寺飞虹塔是一座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多彩琉璃塔,《赵城金藏》曾藏在该塔二层。

  山西洪洞水神庙中的元代杂剧壁画,该画曾选入中学历史课本,画面中央的演员叫忠都秀,她身着官服,其实是位女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对《赵城金藏》的整理与修复工作,这项工作历时17年才完成。图为修复师正在对经卷进行修复。(均为资料图片)日本侵略者盯上了文化瑰宝,面对危机该怎么办

  提起山西洪洞,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苏三起解》或大槐树传说。汾河边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中国人来寻访那棵目睹了无数至亲分手离乡的大槐树。在大槐树西北约十二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名叫广胜寺的古刹,论知名度也许它不及大槐树,但却蕴藏着货真价实、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广胜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三绝”而著称于世,这“三绝”分别是《赵城金藏》、元代壁画、明代飞虹塔。广胜寺地处霍山南麓,包括上寺、下寺、水神庙三个部分,上寺在山上,下寺、水神庙在山脚。

  1937年9月的一天,一位特殊的“客人”住进了上寺的飞虹塔,随即寺庙住持将拒绝游客登塔的牌子立了起来。

  这位特殊的“客人”就是《赵城金藏》。《赵城金藏》是一个简便的称呼,它是“赵城县广胜寺金代版本大藏经”的意思。《赵城金藏》的源流颇为复杂,在这里我将各种枝节略去,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勾勒一下。

  佛教典籍卷帙浩繁,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整理,形成包举所有得到认可的典籍的大藏经。我国第一部官刻汉文大藏经,是开雕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的“开宝藏”。到了金朝,山西一位虔诚的女信徒发愿复刻“开宝藏”,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全部雕版完成,这便是“金藏”。到了蒙元,官府对“金藏”先后进行了两次补雕,允许各寺来京自行印刷,广胜寺在中统年间(1260年-1264年)派人进京印了一套,这便是《赵城金藏》的由来。

  当时印有“金藏”的不止广胜寺一家,随着时间的流逝,只有《赵城金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它的母本“开宝藏”只有零落残卷存世,几年前曾进行过一次《开宝藏》残卷搜集与复雕工作,仅得237块雕版506面。因此,当1933年《赵城金藏》在广胜寺被发现的消息刊布在报纸上时,迅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这是“天壤间的孤本秘籍”,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瑰宝。

  《赵城金藏》收藏在广胜寺的消息自然也被日本人获知了。1936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曾派人到赵城,提出要以22万银元巨款买下《赵城金藏》,遭到寺庙住持拒绝,但这并没有打消日本人对《赵城金藏》的觊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了。在这样的局势下,《赵城金藏》该如何处理才稳妥,是搬迁到异地还是继续保存在广胜寺?时任上寺住持力空,先是回绝了国民党政府将《赵城金藏》运到西安的要求,继而回绝了阎锡山方面将《赵城金藏》运到山西吉县的要求。他已决定要将《赵城金藏》留在寺内保护,1937年9月的一天,他组织众人将《赵城金藏》从弥陀殿内转移到飞虹塔内,随即关闭塔门,宣称塔坏失修,不许外人登塔。今天游客在弥陀殿内能见到许多黑色经橱,这些并不起眼的橱子曾收藏着四千多卷《赵城金藏》。

  1938年2月,日军占领了赵城、洪洞两县,广胜寺四周都有日军的据点,最近的一个据点在道觉村,距广胜寺只有两公里。日本人现在离《赵城金藏》更近了,他们有时会到寺内打听经书的下落,力空每次都说经书已经被运到外地了。就这样,《赵城金藏》完好保存在飞虹塔内,直到1942年。

  1942年春,驻道觉村的日军告诉力空回寺里准备一下,日本人要派一个“文化考察团”在当年农历三月十八游览广胜寺,而且要登飞虹塔。力空闻讯后十分不安,登塔,这不就意味着《赵城金藏》的秘密要被泄露了吗,一旦日本人得知《赵城金藏》就在塔内,他们能不夺走吗?

  力空这时急欲得到别人的帮助,然而能够帮助他的人在哪里呢?在广胜寺北方的兴旺峪,这里有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力空星夜兼程,一晚上赶了二十多里地,来到了兴旺峪。

  连夜抢运出四千多卷经书,《赵城金藏》重获新生

  《赵城金藏》的命运不仅牵动着当地百姓的心,也引起了在延安的党中央的注意。党中央指示太岳区、赵城县的党组织保护好《赵城金藏》。

  力空来到的兴旺峪是赵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赵城县归太岳区管理,而整个太岳区归晋冀鲁豫边区管理。太岳区将下辖各县分成若干区管理,赵城县当时归二分区管理。后来,参与到抢运《赵城金藏》的人员主要就来自赵城县和太岳区二分区的党政军干部与民兵。

  在当时的情况下,要保护好《赵城金藏》,使其免于被日本人抢走,只有转移出广胜寺一途。但力空对此还有犹豫,党组织派人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他决定将《赵城金藏》完全托付给八路军,托付给党。

  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转运四千多卷经书谈何容易,必须做好周密部署,为此成立了行动指挥部。农历三月十八是广胜寺举行庙会的日子,既然日本人要在这一天登塔,就必须在此之前将经书转移出去,行动指挥部决定在这年农历三月十三即1942年4月27日的晚上行动。参与行动的力量,一支进入寺内抢运经书,其余严密注意广胜寺周围日军据点的动向,牵制日军的行动,为抢运经书创造条件。

  这天晚上,百来号人进入了广胜寺。亲历此事的太岳区二分区基干营一连指导员王万荣日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下了当时的情景:经书藏在了飞虹塔二层一个镂空的大佛像内,这是一个十分隐蔽的藏书地点,王万荣决定在造像台基上凿一个口子,这样可以保证造像的完整,小口刚一凿出,就流出了经卷,随后“将经卷传到塔外装进荆篮,用绳子捆好,然后以班为单位立即撤离,到寺外指定地点集结待命”。

  大概在凌晨两点钟的光景,道觉村日军据点忽然亮起了灯,不久山下传来了人喊马叫声,这时还有七八百卷经书堆积在院中,“战士们打开背包,解下绑腿,每人捆好二十来卷背走,部队迅速地从寺院消失了”。他们前脚刚走,日军后脚就闯进了寺中,这时《赵城金藏》已转移出去了,党成功从虎口中转移出稀世国宝。

  这晚转移行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赵城金藏》从此高枕无忧。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迫使《赵城金藏》一再走上迁移之路。

  1942年5月间,日军对《赵城金藏》的临时储藏地发动进攻,时任太岳区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史健决定再次转移经书,如此大规模的经书整体搬运不切实际,只能化整为零,他要求所有干部都要背上几卷经书,人在经卷在,要与经卷共存亡。后来,经书又一度藏在一个废弃的煤窑中,当地党组织派人冒着枪林弹雨去查看经书的安全。

  这种漂泊的日子,直到1949年4月30日结束,这一天《赵城金藏》运抵北平图书馆,即今日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组织对《赵城金藏》进行修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拨款的大型古籍修复项目”,古籍修复工作者花了近17年的时间完成了4813卷的修复工作,今天它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同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

  中学课本中的元代杂剧壁画就出自广胜寺水神庙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对《赵城金藏》进行了妥善保护,对于广胜寺另外“两绝”也进行了保护。现在就请跟随我的脚步来看看广胜寺的明代琉璃塔和元代壁画。

  上寺标志性的建筑飞虹塔曾是《赵城金藏》临时栖身的地方。今天见到的飞虹塔建于明代中期,历时十二年修成,距今有约五百年的历史。中国的塔一般都以奇数为层数,飞虹塔有十三层,通高约47米,五颜六色的琉璃烧制成的各种构件将飞虹塔打造得流光溢彩,在南京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于十九世纪中期被毁于战火中后,也许飞虹塔是现在可见的最美的明代琉璃塔。

  离开上寺,往山下走十来分钟,水神庙进入视野时,耳畔同时响起了泉声叮咚。水神庙前的这口泉叫霍泉,当地人称之为“海场”,可见水面之宽阔。北魏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曾介绍过霍泉。历史上,洪洞、赵城两个相邻的县为了争夺泉水而屡起纠纷,清朝官府建分水亭,将水分成十分,七分流入赵城,三分流入洪洞,这样纠纷才稍得缓解。新中国成立后,赵城并入洪洞,两县百姓再也不必为用水而争夺。

  为祭祀霍泉水神明应王,当地百姓修建了水神庙。传说霍泉水神是农历三月十八诞生的,这是广胜寺在这天举行庙会的原因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的水神庙建筑是元朝中期修成的,距今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推开水神庙正殿的大门,殿内四壁的元代壁画扑面而来,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它们依旧光彩夺目。西壁绘制的是向水神求雨的画面,东壁绘制的是水神降雨的画面,掌握着兴云致雨大权的水神端坐中央,各种属官围绕着他,名目繁复的仪仗用具更增添了画面的威严。然而在威严波及不到的角落,画师将身边的人和事画了进来——下棋的文士、捶丸(一种类似马球的运动)的健将、卖鱼的小贩。

  当转头离开水神庙正殿时,请注意南壁东侧的壁画,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元代市井文化引用的壁画就来自这里。元代杂剧和南曲兴盛,民间演艺事业发达,各种戏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场,城乡百姓都以看戏为乐。这幅壁画题记“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告诉众人这个戏班的台柱子叫忠都秀,画面中央的那位就是忠都秀,虽然身穿男装,实是一位女性,女扮男装在元代戏坛中十分常见。忠都秀领着十位戏班成员在前台站好,亮相之后,好戏就要登场。

  与水神庙一墙之隔的是下寺。下寺和上寺在历史上属于不同的派别,下寺后大殿四壁曾满绘壁画,可惜的是,1928年这些壁画被美国人以低价购得,他们将壁画从墙上剥下,运到大洋彼岸。幸运的是,同在广胜寺的《赵城金藏》得到党的及时营救,留在了它的故乡,留在了孕育它的文化中。

  八十年前,八路军战士以血肉之躯保护经书,八十年后,我们以先进的理念与技术保护古籍与文化遗产,让所有人看见中华文化之美。时移世易,不变的是我们珍视自己文化的信念。

责任编辑:杨龙雨 最后更新:2022-04-06 11:41: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惠通桥——抗日功勋桥

下一篇:以档为证,再现成都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战时期成都市防谍肃奸档案汇编》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