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鲁艺的创立与发展
2023-02-14 10:58:43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03日 第 11 版)作者:林晓清  点击:  复制链接

  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延安,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至1945年抗战胜利奉命迁往东北。在延安共七年半的时间中,鲁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了一大批广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在抗日烽火中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了军民斗志。

  鲁艺的创立与定名

  全民族抗战进入高潮后,延安和各根据地的抗日文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艺术成为抗战中宣传鼓动与发动群众最有力的武器之一。1938年,延安的教育事业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气象,抗大、陕北公学等相继成立,然而唯独缺少一所培养大批抗战艺术工作干部为主要宗旨的学校。

  那段时间,大批负有盛名的文艺家们,如文学家田间、何其芳、萧军、艾青,艺术家吕骥、蔡若虹、冼星海等纷纷来到延安,众多爱国青年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怀抱对革命的向往之情和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也纷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的艺术空气一时大为活跃。因此,1938年2月,由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

  学校以鲁迅的名字定名,意在将鲁迅的精神继承和延续下去,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发挥文艺急先锋的作用,为抗日民族斗争多作贡献。

  创作风气的改变

  当时,延安的大多数文艺工作者主要来自上海、北平等大城市,身上带有的小资产阶级的特性,与无产阶级的工农兵大众在思想上存在着差距。鲁艺在办学之初提出正规化、专门化的办学方针,试图在延安复制正统学院派风格。

  鲁艺的新校址桥儿沟,虽然紧邻农民的场院,不少师生却几乎不与农民往来,根本不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农民的喜好。他们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写知识分子上,缺乏对工农兵的接近、了解、研究,描写的人物穿着劳动人民的衣服,却顶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孔。这种“关门提高”的方式,使鲁艺的创作极大缺乏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作品。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鲁艺师生在对《讲话》精神的学习中,真正认识到:只在学院的小鲁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到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的大鲁艺中去学习。由此鲁艺的创作风气为之一变,鲁艺师生的面貌焕然一新,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态度去从事创作,鲁艺发展走上了文学艺术民族化、革命化、大众化的道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为了实践文艺大众化,鲁艺师生们掀起了下乡、进厂、上前线的热潮。在探索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上,吸取多种民间文艺样式加以改造、发展,创造出了一些既不脱离民俗原貌、又增添了文学艺术性的新的文艺样式,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入生活、面向群众、鼓舞斗志、深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

  1943年春节期间,由鲁艺自编自演的街头秧歌剧《兄妹开荒》的上演受到各界热烈欢迎。这是鲁艺音乐系的师生们选取流传在陕北民间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秧歌,在此基础上创造发展出的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于一身的综合性广场歌舞表演形式,谓之新秧歌,一经演出便风靡延安。

  在鲁艺秧歌队的带领下,各种深入生活、面向群众的秧歌剧纷纷出炉,从《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红布条》《拥军花鼓》等小型秧歌剧,发展到《周子山》《血泪仇》《动员起来》《牛永贵挂彩》等一批大型秧歌剧,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由此展开,有力地显示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

  1943年底,以张庚为团长的鲁艺工作团进入绥德地区的葭县、子州、米脂采风,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不仅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农村的现实生活更为他们提供了丰厚而生动的素材,改编、创作了一批新的民歌作品。一次无意中听到的陕北民歌《骑白马》曲调,使马可受到启发,整理创作出了《东方红》,直白的歌词、激扬的曲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感激和热爱之情,这首歌从陕北唱到全中国,在全国范围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他们还整理创作了诸如《十绣金匾》《万丈高楼平地起》《三十里铺》等众多民歌,以朴实的文艺形式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发挥了军事力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以古元、彦涵、力群等为代表的延安木刻家们, 充分吸收民间年画的营养,创作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木刻版画样式。这些木刻作品,着重反映了根据地建设新生活的工人、农民、士兵的形象,采用中国古典版画固有的明朗、简洁的造型和色彩,使民间形式的版画取得了特别广泛的传播。它是“在黄土地上发扬光大的艺术形式”,堪称延安和解放区文艺百花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1942年10月重庆召开全国木刻展,延安木刻作品被带到重庆,引起了强烈反响。古元创作的《铡草》受到徐悲鸿的大力称赞,赞他为“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

  1945年1至4月,根据河北阜平一带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鲁艺集体创作了第一部现代民族新歌剧的成功之作——《白毛女》,其采用河北小调“小白菜”为主调,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西洋歌舞歌剧和五四后话剧创作的优点与特点。《白毛女》在中共七大召开期间公演,共演出30多场,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赞扬,轰动了整个延安,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鲁艺师生们遵照《讲话》“到工农兵中去”的文艺思想要求,自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大量真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使根据地的文艺更加丰满壮大,达到了文艺为鼓动抗日、激励人心服务的目的,也成就了一代鲁艺人,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家。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第三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3-02-14 11:01: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刘少奇与新四军第四师创办的《拂晓报》

下一篇:伴随妇女解放运动诞生的旋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