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4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国内60家相关主题纪念(博物)馆,共同在抗战馆推出“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展览精选抗战文物500余件/套、珍贵历史图片80余幅,辅以相关文字、地图、图表、景观以及多媒体展示手段,把抗战文物史料背后蕴藏的动人故事、血写的抗争历史和承载的伟大精神,准确传递给人民大众,引领人们从历史中汲取信仰、智慧和前行的力量。现介绍一些重点抗战文物,其中大部分为抗战馆藏,且为首次展出。
图1《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图1) 1935年由共产党员田汉、聂耳作词作曲的《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一经发表就迅速传遍祖国大地,成为鼓舞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战斗号角。聂耳说,我写这个曲子时,完全被义勇军救亡的感情激动着,创作的冲动像潮水一样从思想里涌出来,初稿一气呵成,两夜功夫就写好了。1935年5月,《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被灌成唱片发行,爱国青年刘良模便立即教上海民众歌咏会传唱此歌。1941年,赴美留学的刘良模结识了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并向他讲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事迹。保罗·罗伯逊颇受感动,1942年两人一同灌制了这套中国革命歌曲的唱片,片名叫《起来》,英文名为Chee Lai:Songs of New China,保罗·罗伯逊用中英文进行了演唱,其中收入了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一组中国进步歌曲。此后,《义勇军进行曲》在美国时代广场唱响。宋庆龄欣然为这套唱片集作序,出售所得也汇到国内,支援抗战。
图2李少言创作的木刻版画《重建》,亲手制作和使用的刻刀、刨子、锤子、装刻刀的木盒等工具(图2) 李少言是著名的版画家、美术家,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木刻,1939年到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任美术组长,同年12月调八路军120师工作,任贺龙、关向应秘书,其间创作了大型木刻组画《一二○师在华北》,1940年兼任晋绥边区美协主席。他以画笔为刀枪,进行抗日宣传,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这幅木刻版画《重建》创作于1942年,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遭受着日军的频繁扫荡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最终获得反“扫荡”的胜利,并帮助人民群众修复被敌人烧毁的房屋、窑洞,重建家园。李少言参加了这项工作,为当时军民团结一致重建家园、继续战斗的热情所感动,创作了《重建》这幅作品,成为反映抗战时期军民团结、坚持抗战的经典之作。这些刻刀、刨子、锤子等木刻工具是李少言亲自制作并使用的,填补了抗战馆木刻工具等相关文物的空白。
图3八路军战士向宗圣在延安抗大学习期间写给父亲、哥哥的家信(图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前线战士们在宝贵的家信中,抒发的仍是坚持抗战的信念、为国捐躯的决心。抗大学员向宗圣是晋西特委组织部长王孝慈(原名向宗仁)的五弟。在王孝慈的感召下,向宗圣放弃了在陕西渭南教书的工作,于1938年底离开家乡,奔赴山西抗战前线,参加了八路军。在抗大学习期间,虽然生活艰苦,但向宗圣仍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提道:“这个学校是一个革命的学校,穷的学校,而在这个困难中学校尽力的帮助,大概在最短期间,就可以将衣服发给我们同学的,望大人放心,即学校不能发,也没有关系的。”向宗圣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同时,也积极动员家人:“你们应该无论如何将我们那里的民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来保卫大武汉,保卫全中国,以尽人民之责任,以尽民族革命战争中自己应尽之任务。”1942年4月27日,向宗圣在信中鼓励哥哥向宗颖为抗战贡献一分力量,并期待着胜利后的团圆与欢聚:“你看全世界现在反法西斯的力量一天天的壮大,虽然在太平洋同盟国现在看来形势不利,但是只是暂时的,这种历史发展的规律虽也不能随便转动的,那我们的团园(圆)时不就在眼前吗?但这种抗战胜利的取得也并非容易,还需要最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也非一二人所能及,而需全世界全中国人的奋斗才能取得。我想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份(分)子,更需拿出我们最后的力量争取最后胜利,争取我们的团园(圆)。”但向宗圣最终未能等到那一天。同年5月23日,在山西忻县兰村与日寇的激战中,他英勇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有许多像向宗圣这样的父子、兄弟、夫妻和姐妹,携手踏上革命征程,走向抗日前线,无惧死亡,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
图41940年八路军总后勤部兵站第二办事处第五兵站收发员刘丕用的印章(图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兵站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固定兵站和流动兵站,八路军兵站则是八路军总部通往延安的重要转运枢纽。刘丕,原名刘再兴,出生于1926年11月,山西临汾人,194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至1939年12月,刘丕成为山西政治保卫队(新军)战士、宣传员。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进入鲁迅艺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刘丕在1940年5月至1943年2月期间担任18集团军总后勤部兵站第二办事处第五兵站收发员,专门负责文件、书信往来,物资转运和粮食、药品、被服以及武器的收发工作。刘丕在18集团军总部接受兵站收发训练时,由部长杨立三亲自授课。毕业前夕,杨立三对原名再兴的他说:“再兴,我知道你参军前是个孤儿,走进革命队伍有了新家,做收发员,图章要随身携带,越小巧越好,你的名字再兴有二十二画,改一个名字就叫刘丕吧,丕字是大的意思,现在的抗战就是我们中国人一起干的一件大事情。”
图5白求恩制作医疗卫生工具使用的推刨(图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的同情和支持。1938年3月,加拿大共产党员、外科医生白求恩率领医疗队到达延安,不久便奔赴晋察冀边区开展医疗工作。当时的晋察冀边区不仅缺医少药,相关的医疗器材也十分匮乏。白求恩不仅亲自为受伤的战士进行救治,而且非常注重培养和提高根据地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他曾说:“一个外国医疗队对你们的支援,主要是培养人才,即使他们走了,仍然留下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在白求恩的倡导下,根据地组建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为培养更多的医疗人员,白求恩夜以继日地编写教材,先后编写的医疗卫生教材多达20种。面对医疗器材匮乏的情况,白求恩决定亲自设计并带领木匠动手制作医疗器材。白求恩说:“一个战地医生,就应学会木工和铁匠的手艺,才能根据伤员的需要改善医疗设备。”白求恩使用锯子、推刨等木工工具带领大家发明创造了“药驮子”“托马式夹板”等多种器械和医疗卫生工具。可以说,他用简单的木工工具创造了不简单的价值。
图6抗战时期邓玉芬使用的蜡扦子(图6) 邓玉芬,本是北京密云县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把她的家乡强行划入了伪满洲国。眼见日寇一步步地将中国人变成亡国奴,邓玉芬心中义愤难平。1940年4月,八路军在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邓玉芬终于看到了希望,她深深感受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跟着八路军打鬼子,才能真正改变国家的命运,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于是,邓玉芬回到家中和丈夫商量:“咱没钱没枪,可是咱家有人,在打鬼子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含糊。”她先后将三个儿子送到游击队,并支持丈夫和两个儿子参加地方抗日武装,为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2年,北平的日军疯狂地对密云山区进行“扫荡”,邓玉芬的家就成为八路军伤员的住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自己的儿子奋战在前线,邓玉芬把素不相识的八路军战士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热心地为他们烧水做饭,缝补衣物,喂汤喂药,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邓妈妈”。这个蜡扦子,就是“英雄母亲”邓玉芬在深夜为八路军战士缝补衣物时所使用的。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2021年7月13日5版
责任编辑:向坤 最后更新:2024-10-13 17:42: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拂晓报》与雪枫军政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