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甲午,中日宣战前的博弈
2018-04-21 16:06:51  来源:侯德云  点击:  复制链接

        日本染指朝鲜

  明清之际,朝鲜曾经是中国的“模范藩属国”,惟中国马首是瞻,推行儒学和朱子学说,模仿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在外交上,除了跟中国经常“走亲戚”外,对其他各色人等,一概鼻孔朝天,做仰望星空状,瞅都不瞅一眼,甘做“隐士的王国”。用史学界流行的贬义说法,叫“闭关锁国”。

  可恨的是,两次鸦片战争,把个好端端的大清帝国,弄得灰头土脸、斯文扫地,这对朝鲜自然也会产生情绪上的动荡不安。不过总体而言,亲清派势力,还是占据上风。这个势力,史称“事大党”。

  当日本明治天皇立志“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之后,朝鲜的平静,很难再维持下去。日本认识到朝鲜一直掌握在大清手中,会对自身的安全构成威胁。日本若不控制朝鲜,“则实失我唇,而我齿必寒”。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启蒙思想家吉田松阴就指出:“我与俄美媾和,既成定局,不可由我方决然背约,以失信于夷狄。但必须……在此期间养蓄国力,割据易取之朝鲜、满洲和中国,在贸易上失于俄美者,应以土地由朝鲜和满洲补偿之。”明治维新不久,日本国内的“征韩论”就扬起漫天的沙尘暴。

  1870年(明治三年),日本特使佐田白茅奉命赴朝商谈建交事宜,被朝鲜拒绝。这不是第一次被拒绝。佐田恨得咬牙,回国后上书政府,叫嚣“征韩”。他说:

  朝鲜知守不知攻,知己不知彼,其人深沉狡狞,固陋傲顽,觉之不觉,激之不激,非断然以兵莅之,则必不为我用也……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这份报告里有三点耐人寻味:一是日本也自称“天朝”,并非大清专利,这跟吉田那段话里把俄美称为“夷狄”,在心理层面同出一辙;二是根本没把大清放在眼里,所谓“征韩论”,也是委婉的“征清论”;三是朝鲜“知守不知攻”,也是大清的德行,朝鲜学大清,学得很到位。

  “征韩论”并没有立即付诸行动,但朝鲜不跟日本玩游戏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日本需要做的,只是等待时机。

  1873年,朝鲜摄政王大院君退位,儿子李熙亲政。这位庙号“高宗”的国王,是个软蛋,亲政不久就被以王妃闵氏为首的外戚窃取权力,左右朝政。大院君派官僚不甘心失势,奋起抗争,朝中内斗加剧。

  1875年5月,日本派遣云扬号等三艘军舰,侵入朝鲜釜山港,开炮演习。这仅仅是一次示威,以此震慑朝鲜。9月,云扬号独自侵入江华岛进行测量,遭到朝鲜守军炮击,日舰还击,摧毁江华岛炮台,并侵入内陆,攻占永宗城。12月,日本再派六艘军舰开往朝鲜,向朝鲜提出严正抗议,要求两国建交并缔结通商条约。这事,日本并没有瞒着大清,而是公开遣使商谈。一番周折之后,大清同意朝鲜跟日本建交通商。至于谈判,大清不参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们小哥俩谈去吧,别烦我。

  1876年,日本和朝鲜签订《日朝修好条规》,史称《江华条约》。日本实现在朝鲜的第一个战略目标,为日后对朝鲜的进一步渗透,留下一道伏笔。《江华条约》第一款特别规定:“朝鲜国自主之邦,保有跟日本国平等之权。”这等于是承认朝鲜独立,不再是大清的藩属国。言外之意,此后日本可以撇开大清,跟朝鲜自由交往。大清岂能甘心被撇在一边?这也为后来大清跟日本在朝鲜问题的纠缠留下隐患。

  日本跟朝鲜建交以后,闵妃一派亲日势力,开始招募日本军事顾问,编制训练新军。新军的各项待遇非常优厚,触动了朝鲜旧军人的利益,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1882年,闵妃集团给驻守首都汉城的朝鲜旧军发放饷米,拖欠了一年却只发一个月的,质量还很差,掺杂了很多沙石和糠糟。旧军恼怒,大院君趁机挑拨,于7月23日激发叛乱,矛头对准闵妃集团和日本,史称“壬午兵变”。乱军焚烧了日本公使馆,杀死七名日本军事顾问和部分使馆官员,还冲入王宫缉拿闵妃。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当夜潜逃回国。很快,日本派遣陆海军两个大队开赴朝鲜。

  大清国这边不干了。噢,你日本能出兵,我大清就不能出啊,好歹朝鲜是我的藩属国,我得保护它才是。再说逃出王宫的闵妃已经向大清呼救,咱出兵是有“合法性”的!

  清廷下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舰三艘、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淮军六个营,进军朝鲜平叛。那时候谁都想不到,在吴长庆军中效力的一个小人物袁世凯,日后会成为大清驻朝鲜的一个“大人物”。在日本人眼里,他简直就是朝鲜的“太上皇”。

  入朝后,清军诱捕大院君,继续扶持李熙政权。李熙和闵妃两口子那个感动啊,都不知说点啥好了。从此,朝鲜宫廷完全倒向大清,连内心的嘀嘀咕咕都没有,日本在朝鲜则备受冷落。

  日本哪是吃亏的主儿呀?几番口舌之辩,强迫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赔偿损失五十五万日圆,允许日本在朝鲜驻扎一千人的军队,保护侨民和公使馆。此外,朝鲜还要派遣特使前往日本谢罪。

  该条约深深刺激了大清,国内清议派爱朝廷主义者特别受伤,立马愤慨起来,呼吁大清也跟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这呼吁果然见效,清政府很快把多年来西方国家强加给大清的种种条款,有选择地强加给朝鲜,还特别加了一条,让袁世凯为朝鲜编练新军,同时,又急急忙忙从国内增派三千兵力开进朝鲜。这等于把朝鲜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全部控制起来。这一下,朝鲜的一些官僚心里不愿意了,跟大清离心离德的迹象很快露出端倪。

  与此同时,清日两国在朝鲜也呈现对峙状态。

  受朝鲜政府派遣,到日本谢罪的金玉均、朴泳孝等人,在日本受到高规格接待,日方还不断向他们灌输民族主义思想,唤醒他们的独立自强意识。这个药方很见效。金玉均一行人等回国后,结成“开化党”,立志仿效日本改革维新,与闵氏集团的矛盾日益加深。

  1884年,朝鲜“开化党”趁大清陷入中法战争难以自拔之际,于12月4日,借日本军力,挟持国王发动政变,史称“甲申政变”。政变一时得手,“开化党”立即宣布,朝鲜废除跟大清的宗属国关系,自主独立。闵妃吁请袁世凯救援。清军迅速出击,很快镇压了政变。金玉均等人的政权,刚刚建立三天就流产了,主谋数人外逃日本避难。

  清军镇压政变过程中,与日本公使馆警卫队发生火拼,造成一定数量的伤亡。为解决这一纠纷,伊藤博文到天津跟李鸿章商谈。1885年4月,两国签订《中日天津条约》。其中一项规定:“今后朝鲜国若有重大变乱事件,清日两国如要派兵,须事先相互行文知照。”这为九年后,清日两国出兵朝鲜,从而引发甲午战争,设定了一个由头。同时也不言而喻,大清“独占”朝鲜的局面已被打破,日本和大清对朝鲜拥有“共同宗主权”。

  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印象很深,给清廷上过一道奏折,专门谈他:

  此日使(伊藤)乃强干之政客,曾旅欧美,注重其竞争实力。此时其无意于开启衅端,仅决意推行商业扩张之策,以图富国强民。十年之内,日本必将成为强国,现虽不甚堪虞,但必将为我国之大患。

  此番言语,不幸而言中!

  签约之后,日本加速染指朝鲜,贸易额不断增加,本国的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到1892年,日本对朝鲜的贸易,基本接近对大清的贸易水平,军费开支则占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强国”的模样,大致成形。

  甲午战争导火索

  1894年,朝鲜又出事了。两件小事,一件大事。

  这个国家,自大院君下野,王妃闵氏弄权以来,就不断出事。我在日本人佐藤铁治郎的《袁世凯传》里,看到过闵氏的照片(韩国史学家说,这照片是后人伪造的),年轻漂亮的一个小女子,双目有神,有弄情的天赋。这女人比国王李熙大一岁,李熙亲政那年,她二十二岁。1895年在“乙末事变”中,被日本人暗杀,香陨九天,享年四十四岁。1897年,李熙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追谥闵妃为明成皇后。当今韩国史学家多称她为“明成皇后”。

  闵妃对权力的嗜好,有如犯了魔怔一般。此外她还有一个糟糕的嗜好,即生活糜烂奢侈。然而后者,闵妃比大清帝国的慈禧太后稍逊一筹,没法子,朝鲜的国力,毕竟不能跟大清相提并论。可闵妃的某些做派,也足以让读史之人“刮目相看”。1882年,清军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之后,朝鲜派使团到大清谢恩,使团携带十万两白银,到大清国为闵妃购买奢侈品。袁世凯听说此事,气得大骂:“是无心肝,不亡何待!”

  不说闵妃了,说说朝鲜到底出了什么事。先说小,再说大。

  小事是两件暗杀事件。暗杀的对象,是1884年“甲申政变”失败后逃离朝鲜的“开化党”领袖——金玉均和朴泳孝。事件发生的时间,也都在1894年4月,看起来有预谋、有计划,很适合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什么的。这事要是发生在大清或民国,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可能早就动手了,弄成哪年的“贺岁片”也说不定。

  朴泳孝很幸运,不光没死,还把其中一个凶手给制服了。这次暗杀地点在日本。被捕的凶手向日本当局招供,说他是按照朝鲜国王的命令行事。另一凶手逃到朝鲜驻日公使馆。日方索要凶手,朝鲜公使拒绝,竟然下旗回国。

  金玉均死了,死在上海的一家旅馆里。杀他的凶手,是“甲申政变”中被清军处死的朝鲜邮政总办洪英植的儿子洪钟宇。上海当局按照李鸿章的指示,逮捕凶手,将他和金玉均的尸体一道送回朝鲜。朝鲜政府对凶手予以嘉奖,委任官职。对金玉均的尸体,先是公开示众,然后实施戮尸,装模作样施行凌迟大刑。

  这两件小事,在日本人看来,都不小,是大清和朝鲜针对日本的敌对行为。一些激进分子为金玉均举办盛大葬礼和纪念会,还派代表面见外相陆奥宗光,要求政府对清国宣战,占领朝鲜。议会里也炸了锅,敦促政府尽快采取针对大清和朝鲜的行动。

  大事是朝鲜的“东学党”起义,直接导致日本跟大清反目。

  东学党是一个民间宗教组织。那时候,朝鲜事事都向大清看齐,民间宗教,也从大清这边汲取营养,把儒教、佛教和道教,剁巴剁巴一锅炖了,像东北菜中的“乱炖”一样,炖成一锅“东学”之说,跟西方天主教对立。教义非常简单,每天吟诵十三个字,就能祛病免灾。朝鲜政府不喜欢这个组织,斥为“左道”“邪教”,残酷打击,还把它的创始人崔济愚斩首。可这组织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还有一茬。二代教主崔时亨重组教团,树立为“教祖申冤”“驱逐倭洋”的旗号,公开与官府抗争。

  那时候的朝鲜社会,跟大清也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下交争利”,极度腐败,民生凋敝。1894年2月,朝鲜全罗道农民,对郡守赵秉甲的酷政忍无可忍,发动骚乱。东学党势力立即渗透,很快取得领导权。数月间乱民发展到几万人之众,整个朝鲜南部,政局动荡。5月9日,朝鲜发兵镇压。区区八百人的队伍,即便是“精锐”,也是小众,怎么“镇压”得了几万人的大众?果然,不等接战,这些“精锐”便丢盔弃甲,四散而逃。没办法,还得请大清出兵救援。

  朝鲜的“太上皇”袁世凯认为,此时大清出兵清剿乱党,有利于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对朝鲜的控制,机不可失,于是向李鸿章进言。而朝鲜政府内部,为是否向大清请援的问题,也没有统一意见,还在争论。历史学家唐德刚常说一句话,“形势比人强”,拿到这里使用,非常恰当。5月31日,东学党占领全罗道首府全州府,形势危急,朝鲜内部争论停止,决定向大清紧急呼救。6月3日,呼救的正式公文送到袁世凯手中,袁立即电告李鸿章。李迅速上报总理衙门和光绪帝。光绪下旨:

  李鸿章电奏已悉,此次朝鲜乱匪聚党甚众,清国派兵助剿,地势敌情均非素习,必须谋出万全,务操必胜之势,不可意存轻视。如需厚集兵力,即著酌量添调,克期续发,以期一鼓荡平,用慰绥靖藩服至意。

  按《中日天津条约》相关规定,大清出兵朝鲜,必须照会日本。

  其实此时日本对大清的动向,已经格外关注。6月3日上午,日本驻朝鲜代理公使衫村濬,亲自拜访袁世凯,探讨朝鲜时局,公开表示,“贵国出兵,那我国也不能不出兵”。当天夜里,衫村濬再访袁氏,继续打探消息。袁告诉他,“朝鲜政府已经下达请求我朝援兵公文,清国准备派发一千五百人兵力,赴朝镇定东学民乱。”

  6月4日,衫村濬急电东京:“清国北洋水师威海卫基地已经出航四艘军舰驶向天津,为赴朝清兵的商船护航,日本政府应迅速派遣军队进驻朝鲜。”

  日本政府不敢怠慢,临时内阁会议决定,马上出兵朝鲜,抢先完成在朝鲜的军事部署。6月5日,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下达向朝鲜增派混成旅团的动员令。在国内休假的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取消休假,紧急凑集七十名海军陆战队员,疾奔朝鲜。到仁川后,跟五艘日本军舰汇合,组成总员近五百人的先遣陆战队,又疾奔朝鲜首都汉城而去。同时,国内的陆海军也在紧急集结,做好入朝的各种准备。

  6月7日,大清驻日本公使汪文藻代表清政府,向日本外相陆奥递交照会,声明:“此番清国派兵援助朝鲜,乃我朝保护属邦之旧例,清国政府依据1885年清日《天津条约》中第三条规定,特知会日本政府。”

  陆奥立即回复照会:“承知贵国出兵朝鲜,但日本历来不承认朝鲜是清国属国。日本政府为应对朝鲜之乱,保护本邦在朝居民安全,也准备向朝鲜派出若干军队。”

  6月9日,大清再次照会日本:“清国保护属国之行动,乃应朝鲜政府镇定国内民乱之请求。然贵国派兵仅为保护居留民安全,故无需派遣大军入朝并不得进入朝鲜内地。”

  大清这是把自己当盘菜了,日本政府什么时候听过你的?你说保护属国,人家就说不承认朝鲜是你的属国,这番你又说日本不得派大军,还不得进入朝鲜内地,可想而知,人家偏偏要派大军,偏偏要进入内地。

  这一回,日本同样毫不客气,回复大清照会:“日本派遣军队入朝,是根据日朝《济物浦条约》主旨以及《日清天津条约》之约定,属于条约分内之举动,与清国的主张无关。”总之,就是不理你那一缕山羊胡子,你能怎么着?

  外交上的对峙,很快演变成军事上的对峙。朝鲜,即将成为大清和日本的决斗场。

  大清与日本,针尖对麦芒

  日本的军事行动跟外交一样敏捷。1894年6月12日至18日,混成旅团先头部队在仁川登陆;23日,混成旅团主力包围汉城;28日,混成旅团全军在朝鲜登陆,兵员达到八千人。除了汉城之外,在仁川和釜山也都有驻军。而此时此刻,进入朝鲜的清军,只有驻扎牙山的两千人。

  大清和日本的军事调动,尤其是日本的军事调动,把朝鲜给吓坏了,把西方国家也吓了一跳。6月10日,俄国和法国驻朝公使馆开始陆续撤离工作人员。朝鲜的对策是,赶紧与东学党妥协,双方谈判,满足他们的诉求。6月10日,双方签订《全州和议》,农民军退出全州,回家务农去了。6月13日,朝鲜政府致函袁世凯,要求大清退兵,以解除日本出兵的借口。李鸿章得报,电令叶志超,入朝清军集结牙山,准备回国,同时命令袁世凯,通过外交途径,敦促日本尽快退兵。但日本不想退兵,不仅不退,还在不断增兵。这有悖常理啊,怎么说你也得找个借口吧,不然在外交上会陷入被动。日本不傻,他们正在寻找借口。陆奥在回忆录《蹇蹇录》里说:

  他(大鸟圭介)一进入汉城,就感到和从日本出发时所预料的情况有所不同,朝鲜国内出乎意外地平稳,清国派去的军队只是驻扎在牙山并未进驻内地……所以该公使一再致电政府建议“目前若向朝鲜派遣过多军队,就会引起朝鲜政府和人民尤其是第三者外国人发生不必要的怀疑,在外交上实非得计。”然而,反观我国国内情况,已成骑虎之势……我政府一方面认为大鸟公使的建议非常恰当,另一方面又实难预料何时发生不测的变化。考虑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成败的关键完全取决于兵力的优劣,所以决定仍按政府原定计划,迅速先将预定的混成旅团派往朝鲜为万全之策……

  如上所述,我国政府的政策,在外交上虽然居于被动的地方,但在军事上却要先发制人。因此,在此间不容发的时刻,为了外交和军事关系上取得协同一致的步调,各当局莫不潜心策划,煞费苦心,至今思之,犹不禁悚然……除去实施一种外交策略使局势改观以外,实在没有其他方法。

  看得出来,日本面对这个局面,也一时感到头疼,“至今思之,犹不禁悚然”嘛。外交无小事,不可不慎。好在,这个借口,还真让他们给想出来了。陆奥《蹇蹇录》里说:

  某日,在内阁会议上,伊藤总理曾亲自拟出下列一种方案,征询阁员意见……其内容是:“朝鲜内乱,应由清日两国军队共同尽力迅速镇压;乱民平定后,为改革朝鲜内政起见,由清日两国向朝鲜派出若干名常设委员,调查该国财政概况,淘汰中央及地方官吏,设置必要的警备兵,以维护国内安宁;整顿该国财政,尽可能地募集公债,以便用于兴办公益事业。”阁员对此一致表示赞同,我也没有异议……我在次日的内阁会议上,在伊藤总理提案之外又提出下列两项附带条件:“不问与清国政府的商议能否成功,在获得结果以前,我国绝不撤回目下在朝鲜的军队;若清国政府不赞同日本提案时,帝国政府当独立使朝鲜政府实现上述之改革。”此项提案经过阁议通过后,再由内阁总理大臣上奏天皇裁可。

  现在我国的外交显然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今后的一线希望,只系于清国政府能否同意我国的提案。如果清国政府拒绝我国的提案,不问其理由如何,我政府皆不能漠视,并由此可断定清日两国的冲突终将不可避免,不得不实行最后之决心。这个决心,帝国政府在最初向朝鲜出兵时业已决定。事到今日就更无丝毫犹豫之理。

  此后日本果然提出清日两国共同镇压朝鲜民乱等事。大清拒绝,已经不乱了嘛,还镇压什么?那就共同参与朝鲜的内政改革吧?大清还是拒绝,说先撤军,不撤军,什么都不谈。其实这些,都在日本的预料之中,管你说什么,我就是不撤军,不行就打呗。

  大清不参与朝鲜内政改革,日本自己动手。6月26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面见朝鲜国王,奏请改革内政。同日,再向朝鲜国王上书,详细说明日本绝不撤军,同时要积极对抗大清。同一天的两回折腾,给朝鲜国王以强烈的刺激。两天后,他跟群臣议事时说:“外侮如此,国势可知,言之亦耻矣。惟当奋发惕励,可以自修自强矣。”

  诡异的是,日本人只是作为不撤军借口提出的朝鲜内政改革方案,竟然赢得了西方各国的高度赞扬。尤其是美国媒体,简直把日本捧到脑门上,同时把大清踩到脚底下。《纽约先驱报》发表文章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它一旦失败将令这一隐士之国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旧金山检查者报》发表社论,指责大清把朝鲜控制得非常死板,“这个可怜的国家看起来并不存在,它的一千万人民的任何野心都会被轻轻掸去,这是中国的一个毫无色彩和低能的翻版”。《亚特兰大宪政报》指出:“美国民众毫无疑问同情日本,一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明和进步。”

  有史料显示,国际舆论的一边倒,跟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宣传公关大有关系。

  到此为止,大清在外交和国际舆论上都处在被动境地,在军事上,也落了下风。一是军队的数量不成比例,二是战略位置轻重失调。日军进入朝鲜的心脏和两肋,清军驻扎在牙山算什么?顶多是个手指头。

  形势对日本非常有利。大清国遭遇了出兵之后的第一个尴尬。明明说是出兵平乱,可现在,路归路,桥归桥,就是走它不得。朝鲜说暴乱已定,你们都回去吧。清军撤不撤呢?倒是可以撤,也愿意撤,问题是日本不撤。咱不能自己灰溜溜走了,把朝鲜一股脑丢给日本。向朝鲜内地进兵行不行呢?也不行。日军挡在前边,你怎么进兵啊?

  尴尬,太尴尬了。

  此时日本的态度已经不可逆转,继续拿朝鲜内政改革说事。陆奥《蹇蹇录》说得透彻:“所谓朝鲜内政改革的提案只是徒有虚名而已,清国政府一定会拒绝日本的提案。如此一来,阻碍朝鲜国家进步的责任在清国,日本和清国决裂一战就会名正言顺。”说到底,就是找茬跟大清干一仗。

  朝鲜对日本的高压非常愤怒,但又无力拒绝日本的要求,他们把大清当成最后一根稻草,指望大清能把朝鲜从即将灭顶的灾难中捞出来。

  李鸿章的脑子有点乱。可再怎么乱他也知道,朝鲜局势危如累卵,总得想办法解决才好。不过有个底线他还是要坚守,无论如何,不能跟日本开战。之所以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很被动,主要原因是不敢打。目下的难题是,谈又谈不拢,打又打不得,怎么办呢?看样子没有更好的办法,还是“以夷制夷”吧。

  俄英外交斡旋

  李鸿章首先想到俄国。

  1894年6月20日,朝鲜局势因中日相继出兵而扑朔迷离之际,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要回国休假,路过天津时,拜访了李鸿章。谈话中,老李以大清政府的名义,恳请喀西尼转告俄国政府,希望俄国出面调停大清与日本的矛盾纠纷,迫使日本与大清同时退兵。为了“调动”俄国参与调停的积极性,还说什么大清政府“认为俄国与此事有直接利害关系,故俄国有出面调停的特殊权利”。同时暗示,英国已经主动提出要调停,但大清政府“认为俄国在此次事件中有优先权”。

  从李鸿章和喀西尼的谈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李很讲究战术,是个“战术党”。可惜,他的对手日本,是个不折不扣的“战略党”,战略为主,战术次之。战术和战略,显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李鸿章的一番话,把喀西尼的热情一下子撩拨起来,待在天津不走了。6月22日,他给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发电,转达大清的意愿,还特别指出,“我国决不应错过”这次调停机会。

  吉尔斯当日上奏俄国沙皇,沙皇准奏。6月23日,吉尔斯电令俄国驻日本公使希德洛夫向日本政府提出劝告。6月25日,希德洛夫拜会日本外相陆奥,提出日本从朝鲜撤军问题。陆奥答复,撤军可以,前提是清日两国必须共同负责对朝鲜政府进行内政改革,完成之后再撤;如果清国不参与,日本也要做,那时候清国无论直接间接都不得加以阻挠。陆奥这番话,等于是用托词把俄国挡回去了。

  俄国不甘心,于6月30日,向日本政府递交了一份措辞强硬的照会,主要内容是:“朝鲜的内乱已经平息,日本应遵从朝鲜政府要求,接受日清两国军队同时撤兵的方案,否则日本将负有重大责任。”这段话里有通牒的意思,暗示日本要为今后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承担后果。

  俄国这一照会,让陆奥觉得事态非常严重,他立即前往首相官邸听取伊藤博文的意见。伊藤看完俄国照会,沉思良久。陆奥征询意见,伊藤语气沉重,说:“局面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地步,还如何应和俄国的要求,将我军从朝鲜撤回呢?”陆奥回答:“尊意与鄙见完全符合,然今后之事态无论演变得如何艰难,都是你我两人的责任,其他不必多言。”

  陆奥当夜给俄国公使发去急电,委婉驳回俄国的照会:“日本同意俄国的要求,但目前尚不是撤军的时机。”电报发出之后,内心依然惴惴不安,担心此举会为日本引来不测之祸。

  陆奥和伊藤都担心俄国出兵。以日本的国力,同时对大清和俄国作战,绝对没有必胜把握。

  当时的俄国,希望在远东地区寻求国家利益,对朝鲜的窥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且也在朝鲜宫廷内培植了一股亲俄势力,日本担心俄国会有军事上的行动,也在情理之中。

  陆奥后来在《蹇蹇录》里谈到俄国照会的时候说道:“呜呼,追思当时情形,至今都毛骨悚然。”他是后怕。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俄国收到日本的回复,强硬态度立即收缩回去了。等到十年后,为东亚利益再跟日本起争端,日本已经不在乎它了,一场日俄战争,打得北极熊差一点找不到北。那时候俄国再想起甲午年对日本的态度,是不是后悔莫及呢?

  这边李鸿章还在喀西尼身上下功夫。7月1日,喀西尼致电吉尔斯,说:“局势已很危急……显然清国希望避免战争,日本却似乎有意寻求战争,深以为胜利非己莫属。危险正来自日本方面,而不是清国方面。”

  应该说,喀西尼还是有些洞察力的。可惜,他的洞察力,还有他的热心,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7月13日,俄国政府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照会日本,说什么对日本政府的态度,“甚为满意”,“俄国政府以邻国之故,对于朝鲜事变自不能袖手旁观,然今日之事,完全出于希望预防清日两国之冲突,希为谅解。”

  怎么了这是?还给日本道歉了。匪夷所思。

  这还不够,7月21日,又画蛇添足再发一照会,“从友谊上再提请日本政府注意”,在朝鲜问题上不能违背各国间所缔结的条约。等于是朋友的口气。

  李鸿章对俄国的调停,寄予很大的希望,深信俄国能把日本压服,以至于在军事上迟迟没有动作,造成极大的被动。

  这期间,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也参与了调停。先是跟英国驻日临时代理公使巴柴特商量,让对方跟日本交涉,说你们之间闹成这个样子,对谁都不好,能不能坐在一起谈谈?日本回复,可以谈谈。于是在7月9日,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到大清总理衙门,跟庆亲王奕劻等各大臣磋商,却毫无结果。小村向日本政府汇报磋商情况,日本政府认为英国调停失败,是“可喜之事”,电令小村向大清提交强硬照会,大意是,英国大臣为了清日和好,出面调停,而你们清国一意孤行,不尊重我们的意见,这是“有意滋事也”,此后如“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史学界把这一照会,称为日本对清国的“第二次绝交书”。而“第一次绝交书”,是在6月22日发出的,针对大清要求日本从朝鲜撤兵的诉求,强硬表示,日本绝不撤兵,你清国爱咋地咋地。

  在“第二次绝交书”发出的同时,陆奥电令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英国调停已告失败,现在必须断然处置。”意思是说,你可以在朝鲜动手了。

  事已至此,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还在继续调停,他指示英国驻日临时代理公使巴柴特,再跟日本交涉。陆奥毫不客气,回复巴柴特,“清国政府如不能自本日起于五日内以适当手续表明态度,日本政府将不再与清国进行会商。此外,清国如在此期间再向朝鲜增派军队,日本政府即认为是威胁之行为”。态度蛮横如此,还怎么谈呢?这方面你不佩服英国人还真就不行,按伦敦电令,巴柴特于7月23日拜会陆奥,提出:“今后清日两国若发生战争,清国的上海,为英国的利益中心,希望取得日本政府不在该地及附近作战的保证。”原来如此!陆奥答复得很痛快,放心吧,没问题,多大个事呀。

  而此时此刻,欧格纳仍然奔走呼号,想让清日在朝鲜的军队各自后撤,不要接触。他哪里知道,日本驻日公使大鸟,已经在朝鲜“飞”起来了。

  宣战!宣战!

  没等宣战,日本就不宣而战。

  1894年6月至7月,日本无论在外交还是军事方面,都动作频频,螳螂拳,太极拳,南拳北拳少林拳,什么拳脚都有。而在大清一边,除了6月上旬派兵入朝以外,再就是耍嘴皮子,好一通唾沫飞溅,到了,啥用也没有。清廷由此极为震动,清议派各色人等,纷纷上奏,力主“抗日援朝”,同时对李鸿章加以责难。

  在群蛙鼓噪之中,有一个人的声音格外响亮,这人就是礼部右侍郎志锐。志锐先是分析了目下的朝鲜局势,指出事态紧急,后把矛头指向李鸿章,说他“一味因循玩误”“专恃外国公使从中调处,藉作说和之客,以图退兵之计”。又说,于日本,咱是势在必争,于朝鲜,咱是绝不可失。“当今之计,应请皇上”当机立断,“速敕北洋大臣李鸿章,厚集兵力,分驻高(高丽)境,克期进发,迅赴事机”。之后又把矛头指向叶志超和丁汝昌,说他们是“败叶残丁”,陆军不进汉城,海军不守仁川,把军事要地,都拱手让给日本……好一通慷慨陈词。可惜,他的“急治军旅,力敌势均”言等,已是事后诸葛,梦梦而已,于大局毫无补益。在志锐上奏清廷的第二天,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已展翅高“飞”,弄出不小的响动。事态至此,断断不可逆转。

  7月18日,大鸟遵日本外相陆奥旨意,派兵控制朝鲜王宫和京城外围。20日,照会朝鲜政府,提出四项要求:在汉城和釜山间架设军用电线;朝鲜为日本建立军营;朝鲜宣布脱离与清国的藩属关系,将清国军队逐出朝鲜;废除与清国之间的各项条约。

  7月22日,朝鲜回复大鸟照会,说同意放弃与清国的藩属关系,已经要求清国撤军。大鸟指责朝鲜只是口头应付,并无实际行动,于7月23日凌晨,命令日本混成旅向朝鲜王宫发起攻击。三个多小时以后,战斗结束,日本以一死一伤的代价,占领王宫。为应付国际舆论,大鸟拥立大院君为朝鲜摄政王,让国王退政。7月25日,大院君以朝鲜政府名义,通告废除与大清的各项条约,委托日军驱逐牙山的清军。由此,日军在朝鲜针对清军的行动,就拥有了“合法性”。

  日本是一个急性子的国家。早在1876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跟李鸿章就朝鲜是否大清属国问题,所进行的长达七小时的交谈中,就谈及日本与大清性急与性缓的问题。森有礼说:“西国人言日本办事性过急,大清办事性过缓;急性遇着缓性,难以商量。”

  既然“难以商量”,那就索性不商量。急性子的日本开始行动了。7月25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之后,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向大清发起攻击,击沉运兵的英籍商船高升号。日本陆军混成旅团也做好战前准备,几天后向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

  日本不宣而战!

  李鸿章得讯,于7月28日,电告总理衙门,建议布告各国,日本首先开衅。总理衙门得电,于7月30日,照会各国公使,同时降旨驻日使馆和领事馆,说日本首先开衅,不得不另筹决意办法,并委托美国代为保护日本的华侨。31日,照会日本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日先开衅,致废修好条约,此后与阁下无可商之处,殊为可惜。”这是宣布跟日本断交,暗示小村赶紧滚蛋。

  8月1日,光绪帝下旨向日本宣战,说:

  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狮,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

  日本人性急的毛病这时候又发作了。7月30日,内阁起草了宣战诏书草案。7月31日,外相陆奥向各国公使递交了日清交战通告书,其实就是实质意义上的宣战书。加拿大史学家陈志让在《袁世凯传: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一书中说“日本天皇于7月31日宣战,中国皇帝于1894年8月1日宣战”,是符合实情的。麻烦的是,日本宣战诏书的具体措辞,在内阁引起争议,前后修改六次才通过,这样就把时间耽搁了,直到8月2日,日本天皇才正式签发宣战诏书。到9月10日,内阁会议正式确定,日清战争开战日为7月25日,宣战日为8月1日。这是后来史学界认定,大清和日本在8月1日同一天宣战的缘由。

  日本天皇签发的宣战诏书说:

  朕兹对清国宣战,百僚有司,宜体朕意,海陆对清作战,努力以达国家之目的。苟不违国际公法,既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勿遗漏……(清国)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终始,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海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有史家评论说,明治天皇的宣战书,在“境界”上,要超出光绪皇帝的宣战书。这是打嘴仗。在这件事情上,用流行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战场上的胜利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枪杆子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

  让我辈咬牙的是,你大清国在战场上,也是一个孬种。

  主要参考书目

  1. 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2. 宗泽亚著,《清日战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

  3. 〔加〕陈志让著,《袁世凯传: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4. 〔日〕佐藤铁治郎著,《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

  5. 端木赐香著,《历史不是哈哈镜:真假袁世凯辨别》,金城出版社,2012年。

  6. 〔澳大利亚〕雪珥著,《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文汇出版社,2009年。

  7. 〔美〕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责任编辑:张世昌 最后更新:2018-04-21 16:07: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震动中外的日本间谍案

下一篇: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