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戴旭:甲午战争日本军人为何写中华诗词(二)
2017-10-08 09:38:49  来源:戴旭  点击:  复制链接

  先进文化托举理想信念

  习主席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其实就是鼓励国人树立文化自信。后人总是批评清朝以天朝大国自居。当然,批评其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清朝以前,中国的确是有着傲睨群雄的文化自信的,无论政治、军事、哲学、文学确实是领世界之先。但是,在18世纪后期,世界主要是欧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时代已然降临,中国还停留在封建时代。于是,东西方发生了时代对决,中国的封建状态被摧毁。国家是民族的外墙,外墙被打破了,屋里的文化当然受到摧毁和洗劫。于是,中国人进入了漫长的失落和痛苦期。

  中日甲午战争中有一个情况值得深思,那就是日军中很多中下级军官都会写中国的古体诗。一位日军大队长在《战余闲日月》中写到:“北京城下日章红,奏得征清第一功。半夜眠醒蹴衾坐,枕头惟有剑光雄。”傲慢狂气溢于言表。而在同时代的中国,诗词则充满压抑。李鸿章是“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翁同龢则是“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民间的丘逢甲更是“四万万人同一哭”。并不是中国人的诗词造诣不如日本人,而是那个时代民族的心劲儿低落了。中国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大势和主潮,国家遭难,文化也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以至于连日本军人也可以用中华诗词的形式来凌辱其文化母国了。

  我想要说的是,清朝落后于世界,被打败了,但中华民族并没有死,她雄鹰再生了,她凤凰涅槃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革命志士在国家的废墟上开始了对民族未来的探索,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在又一个甲午年到来的时候,1954年,彻底洗雪了上一次甲午战争的耻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全新的中国文化。这种全新的文化,就包蕴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和人民军队无数的丰功伟绩里,亦直观地体现在毛泽东的诗词文章和书法中。我对古体诗词的喜爱,受到了毛泽东诗词的启蒙和影响,由此回溯,喜欢上了唐诗宋词。记得入伍的时候,我就随身带着一本《唐宋词》,在荒无人烟的导弹阵地上,对月低吟。以后我到雁门关某教导队,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冷的边关热的血。古体诗词就像内心中的战鼓,无形地激励着我的斗志。

  战争是武器的较量,同时也是军人内心信仰的较量。中国军人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依然义无反顾拼死疆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从武器对比上是得不出答案的。毛泽东说中国是气多钢少,美国说是中国军队有一种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信仰,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文化的形象,铭刻在军人心中。两军对阵,谁能赢得最终胜利?哪支军队不怕死的人多,哪支军队赢的希望就大。装备因素、兵力因素、战略战术在这个前提下才有意义。我们坚持无神论,并不是无信仰。没有信仰哪来军魂?没有军魂,哪来战斗力?清军之所以在优势条件下败于日军,就是因为没有军魂。

  我军历来就强调军魂,其实,外国军队也强调。麦克阿瑟在他的一篇西点军校的告别演说中,用很优美的语言说: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时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我在梦幻中依稀又听到了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滑膛枪在鸣放,又听到了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然而,晚年的回忆经常将我带回到西点军校。我的耳旁回响着,反复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责任、荣誉、国家”,这就是宗教信仰之外的军人信仰。

  有信仰的人不一样。瞿秋白曾经说过: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在得知将被处死的消息时,瞿秋白从容写下:“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然后上身着黑色中式对襟衫,下身穿白布抵膝短裤,黑色线袜布鞋,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一位记者报道说,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餐毕,瞿秋白一路手持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至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瞿秋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即含笑饮弹,时年36岁。如此从容就义,当无愧于文天祥之“留取丹心照汗青”。

  信仰的另一种展现是大浪漫。毛泽东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则把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演绎成一部壮美史诗。走笔至此,我忍不住想,和“文化”比较靠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令人人喜闻乐见而又朗朗上口、生动易记,进而能够长久地铭刻于心。我多么希望新军旅诗的豪迈新风,能把一些地方的污浊之气、萎靡之气、陈腐之气荡涤一空,让老百姓看到,“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依然葆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中国军队依然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英才聚集之所在。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7-10-09 11:29: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戴旭:甲午战争日本军人为何写中华诗词(一)

下一篇:戴旭:甲午战争日本军人为何写中华诗词(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