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甲午战争昭显的深切教训
2017-09-08 16:29:11  来源:搜狐军事 湖北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120年前的7月,蓄谋已久、精心备战的日本,对清朝陆海军发起突袭,清朝消极应战,日军在朝鲜、辽东重创清朝陆师,在黄海完败北洋舰队。1895年4月,“海陆交绥,战无一胜”的清廷,由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日本下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控制朝鲜,掠占台湾,索取库平银二万万两赔款,加上“三国还辽”追加三千万两赔款,共相当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日本十年国库收入。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日本则得以在帝国主义路径上狂奔。

  历史是最好的导师。百余年前甲午战争昭显的教训深切,现略陈其二。

  后发国家向近代文明转型的速与迟,主动、认真与被动、敷衍,切关生死存亡

  如果说,中古是一个分散的世界,各国可在封闭中存续,相互少有干扰。而近代则从分散走向整体,各个闭锁的中古文明渐次为商品和坚船利炮所打破,各民族国家被纳入决定盛衰存亡的竞技场。同处东亚、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千年间徘徊于农耕文明轨范,至19世纪中叶,两国同样面临西方列强东侵威胁,经历着千古未遇之奇变,存在严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危机。而中日两国的应变态度,却差别巨大,仅历半世纪,两国的国势迥异。

  日本两百余年的锁国状态,1853年由美国倍里舰队所打破。江户末期(19世纪50、60年代),从幕府将军到诸藩武士皆有强烈危机意识,并迅速践行:设置洋学所、洋书调所,派遣留学生,培养通晓西洋近代文化的人才(福泽谕吉、津田真道、西周助等),实行财政改革和军制改革,又结束锁国体制,实行开国政策。1868年发端的明治维新,更以“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废藩置县”为基本国策,经二三十年努力,初步建立近代工业体系和东亚最強大的陆海军,并且颁行宪法,建立责任内阁,跨入近代国家门槛,“脱亚入欧”,跻身西方列强。

  反观中国,面对近代性挑战,虽有个别先觉者发出“师夷制夷”呼唤,但总体言之,朝野反应十分迟钝。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20年间,经济、政治、军事皆裹足不前,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以后,才有限度地展开远不健全的洋务新政,经30年蹒跚缓进,至90年代中期,其近代化程度与日本幕末水平相当,有些方面还不及,更与明治维新相差悬远。仅以军制而论,日本先后以法、德陆军为样板,建立多兵种协同的师团制,而清朝最有战斗力的湘军、淮军还沿袭勇营制,完全不适应近代战争。至于朝政的低能、腐败,派系争斗、掣肘,更是惨败的肇因。总之,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中日近代化发展程度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甲午战争中败日胜,实属必然。

  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败,是两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社会近代化变革的成绩较量的结果。一阅再阅这两份成绩单,当激发中国人义无反顾地全方位推进现代文明建设。12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进步,一改积贫积弱旧观,但前望诸先进,我们还有相当差距,丝毫不可懈怠,不可旁骛。120年前,这是中国存亡之要端,今日仍是中国复兴之要端。

  对外扩张是日本固有国策,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这种文化传统至今仍在日本发生作用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前承16世纪丰臣秀吉征伐朝鲜、觊觎明朝,后启20世纪30—40年代的14年侵华战争,置之更广远的历史背景观照,则是日本自古以来“八纮一宇”构想的强势践行。日本侵华,有着久远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本人有专文论此,不再赘述,但需要特别申述的是—

  (一)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起的非正义侵略战争,而日本称之“义战”(内村鉴三语)、“文野的战争”(福泽谕吉语),这种强盗逻辑没有在日本受到驳正。二战以后,日本未能认真清算其对外侵略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将这种传统推尊为“国粹”,丰臣秀吉、乃木希典、东乡平八郎、山本五十六等战犯,被尊之“战神”,视为日本史上的军事英雄,受到顶礼膜拜;佐藤信渊、吉田松荫、福泽谕吉则是广受敬重的思想家,力倡侵华、侵朝的福泽谕吉的头像一直印在万元钞票上,便是明证。现代日本右翼政治家(从岸信介、小泉纯一郎到安倍晋三等)及右翼文人(三岛由纪夫、石原慎太郎、百田尚树等)强劲地坚持并弘扬这种历史传统,在民众中拥有颇高的支持率,这是必须重视的文化现象。

  (二)日本的对外侵略,并非仅有军事征伐一途,还有怀柔致远一法,在朝鲜半岛、在东三省皆如此。其对台湾的侵占,在完成军事攻略以后,用力于全方位的社会建设,并长期推行“皇民化”,其后续力至为深远。日据台湾50年,后此已历70年,而日本对台湾的影响仍称深巨,至今台湾还有“日据”“日治”之争,这既有不同的现实政治考量在起作用,也是历史因缘发出的回响。

  中日甲午战争去古未远,中方惨败的痛楚至今犹在切身。痛定思痛,中华民族当奋起、当团结,排除种种干扰和阻力,在现代文明轨道上锐意精进。

  (作者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08 16:29: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平壤之战:甲午陆上战场 清军与日血战两日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甲午战争史研究概况及热点聚焦(1)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