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末期,武汉地区强大的国军第一,第五,第九战区都进行了有计划的战略退却,所以都没有一支部队遭受毁灭性打击。武汉会战结束以后,冈村宁次在武汉的日军第11军(实际是第11集团军)四面受敌,北面是卫立煌的第一战区,西面是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东面是薛岳的第九战区。
这三个战区的国军都拥有重兵,属于重兵集团!
其中以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的威胁最大,他们同日军武汉,九江基地近在咫尺,更威逼长江航运。
所以武汉会战结束以后,冈村宁次就制定了务必击溃国军第九战区和第五战区的作战计划。对于第九战区,冈村宁次精心准备了所谓的闪电战,以坦克为前锋,以强大炮兵和航空兵为掩护,最终占领了南昌,不过第九战区的主力因为主动放弃南昌退却,并没有遭受打击,所以第九战区的威胁仍然存在。
占领南昌以后,冈村宁次立即回头,准备一举击溃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彻底消灭11军在武汉地区的威胁。于是,规模宏大的随枣会战也就爆发了。
重要且残破的第五战区
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都是选在冈村宁次第11军头上的两把大刀,其中以第五战区威胁最大。
第五战区范围包括皖西、豫南和鄂北,东与第三战区毗连,北与第一战区相邻,西扼川陕,南临长江,与第九战区相望。其位置居各战区中央,控制着长江上游入川 门户;战区内东有大别山,西有荆山,北有桐柏山,中有大洪山,并有汉水(襄河)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其间,进可威胁武汉,退可与日军周旋。
第五战区所辖部队也不少,有第11集团军、第21集团军、第22集团军、第29集团军、第33集团军、江防军等6个集团军,还有13个军、3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和2个游击纵队。理论上如果满员的话,第五战区应该有30万的兵力!
第五战区在武汉会战中颇有战功,他在长江以北的防御可圈可点,依靠复杂的地形,造成日军相当惨重的伤亡。以号称日军战斗力第一强大的第六师团为例,在和第五战区的鏖战中,伤亡极大,被迫每作战一周休整一个月。而试图绕路从北面合围武汉地区的日军,则被李宗仁的宋希濂部,张自忠部,孙连仲部等强悍部队死死拦阻,直到武汉会战结束,也没有能够包抄成功,全部被阻挡在大别山一线。
武汉会战结束以后,第五战区除留下廖磊集团军,徐源泉兵团在大别山以游击战骚扰日军以外,余部有计划的后撤到湖北省西北部,河南省南部等地区。
经过武汉会战的3个多月血战,第五战区作为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伤亡也很大。
当时李宗仁统计,随枣会战开始之前,超过二分之一的战区部队目前仅有一半兵员和装备,队伍残缺不全。本来满员应该有30万的第五战区,此时兵力仅有十多万人,需要长时间休整才可以作战。
遗憾的是,日军并没有给李宗仁这个机会。
第五战区的部队和薛岳第九战区不同,薛岳第九战区的作战骨干力量为中央军,包括大名鼎鼎的抗日铁军74军还有罗卓英的第19集团军。
而第五战区则是著名的杂牌军战区,战区里面有着五花八门各派系部队。
其中战斗力比较强的为李品仙的桂军,这是李宗仁的嫡系部队;还有能打硬仗的张自忠西北军;另外还有战斗力较弱的川军王瓒绪集团军和孙震集团军;至于江防军郭忏部是中央军,战斗力较川军为强,但兵力不足,而且不能随意抽调。
原属第五战区的中央军胡宗南集团军和西北军孙连仲集团军两支劲旅,都因为其他战区的需要,先后调走,第五战区的实力在武汉会战后,有相当的减弱。
第五战区这么多现有这么多部队里面,没有一支部队的装备是比较好的,也没有一支部队有重武器,都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轻武器。
张自忠西北军里面一个师用四五种步枪,包括苏制莫辛纳干,日本三八式,国产老套筒,国产中正式,捷克式毛瑟步枪,德国式毛瑟步枪,光是弹药就有好几种,连刺刀都是七八种。
三八式的三零长刺刀是倭刀式样,长度长半米以上;莫辛纳干是苏制的四棱刺刀,只能刺不能砍;国产老套筒是仿制三零式的刺刀;中正式则是仿造欧洲式样的长刺刀;捷克式毛瑟和的果实毛瑟都是原版欧洲刺刀,长剑式样。
换句话说,这么多刺刀,如果坏了一把就少一把,因为刺刀不能通用,也没法补充。
连刺刀都如此,其他就更不用说了1
第五战区相比第九战区,在部队上来说,是明显差了一截的。
在武汉会战结束以后,第五战区开始长时期的补充和休整。同第九战区一样,由于国民政府军工能力低下,运输能力也弱,最终仅仅补充了一批新兵而已,武器弹药只有部分补充。
更惨的是,原本第五战区就缺少重武器,经过武汉会战的激战,以及武汉会战后期的大撤退,原有少量重武器也损失殆尽,导致重装备上极弱。
整个战区的部队,几乎都是轻装步兵,主攻进攻基本是不行的,防御的时候,也有很大困难。
武汉会战之前,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如桂军,西北军主力部队,步兵子弹大约达到50,60发,虽然远远不如日军每人120到200发,在国军里面也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这还要感激苏联卖给我们的20个师装备!
苏联在武汉会战之前开始将这20个精装师装备交给中国(精装师装备相当于正式师的三分之二),经过武汉会战的消耗,20个师剩余的5,6个师的装备也在稍后交给中国。
由于第五战区战略上的重要性,一部分苏制装备优先补充了第五战区。
只是这1,2个师的苏制装备对于第五战区这6个集团军来说,真的算是杯水车薪,可怜巴巴的。
但也只是相对而已,现在由于弹药总数少,补充困难,如川军之流,往往只有20发甚至10几发。
需要说明的是,这这样的弹药供应,已经是国军兵工系统发挥最大努力的结果。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政府兵工厂在日军封锁,轰炸,袭击下,累计生产: 子弹约11亿发,平均每年1.375亿发。
而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军消耗子弹总数为17亿发,平均每年2.1亿发。
这样国军每年就存在一个高大8000万发的子弹缺口。
武汉会战期间国军伤亡几十万人,武器装备也损失很大,当时光靠正在搬迁的国军兵工厂是无法弥补的,只能硬着头皮向老外购买。
----------------------上图是所谓国军精锐部队,大家注意,他们穿的都是草鞋。而且草鞋国家是不提供的,要自己的制作草鞋。1939年,抗战进入第3个年头,国军由于巨大的损失,又补充不上来,战斗力开始削弱。下图是美军一次炮击使用的炮弹壳,国军根本无法相比,真是可怜啊。老萨要问一句,美国佬你在1941年前干什么来着。多的不说,只要提供给国军50个师的装备,日本未必就敢偷袭珍珠港了。
当时中国已经穷到极点,能用的外汇储备早已经用光,只得通过卖物资来换军火。
在抗战最初的1937,1938,1939三年内,国民政府向德军购买了1.6亿发子弹。希特勒为了得到中国的钨矿砂等世界稀缺资源,通过第三国公司将订单全部交货。
为此日本对德国又是恐吓,又是威逼,用尽一切手段,最终德国宣布和中国彻底停止军火交易。
德国这边没戏了,国府无奈,再去转求英美法三个列强,结果英法两个家伙都装死,只有美国人出头。
美国人出于自身利益,在1937年底利用军火公司,偷偷的卖给中国1200万发子弹,但这点弹药,远远赶不上战场的巨大消耗。
当时国民政府已经饥不择食,他们用了一切手段购买弹药,甚至通过行贿和走私,从欧洲军火贸易国捷克,比利时,瑞典,甚至还有匈牙利,一共进口子弹约2亿发。
其中从号称中立国的瑞典进口最多,大约1.1亿发,一般认为这是德国人在背后帮助中国,只是自己不出面而已。
子弹尚且缺口如此之大,其他武器就更别说了。
以步兵作战最基本的步枪为例,整个抗战八年期间国军步枪损失80万支,补充是100万支,似乎还多出20万支,很不错啊。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结论。因为抗战初期国军是170万人,中期后期已经高达400多万之众,换句话说,新增加的这200万到300万部队只能用20万支步枪,缺口之大触目惊心。
一支连步枪都装备不足的部队,如何能够有效作战呢?
自然大家都知道,中国没有生产军舰,飞机,重炮和坦克的能力,这些都是0.
相比起来,空军方面,日军在二战中光是主力作战飞机就生产了7万多架。
海军方面,1941年到1945年日本更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
陆军方面,1941年到1945年,日军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到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另外还有5000多辆坦克。
一正一反,中日一对比,相当的可怕。
其实老萨实事求是的说,其实如此巨大的差距,中国最后能够打赢,本身就是奇迹了。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为武器弹药不足抱怨不已,但国家现状如此,他又能如何呢?
正是由于兵力不足,装备低劣,加上日军在南昌会战之前,蒋介石命令第五战区发动4月攻势,要主动攻击汉水一线。
感觉力不从心的李宗仁直接向蒋介石求援,蒋左思右想,将自己的绝对精锐部队,目前在薛岳麾下的汤恩伯第31集团军交给了李宗仁。
汤恩伯第31集团军是当时装备最好,兵力最充足,作战经验最丰富的中央军部队。
31集团军在1938年6月8日奉令组建,下辖张轸的第13军、张刚的第98军、关麟徵的第52军及李仙洲的第92军。
可以看到,这4个军没有一个是弱旅。
当然,31集团军的主干是第13军。对于第13军无需多言,他也是抗战中战果最辉煌的部队,也是汤恩伯起家的部队。
第13军在抗战刚刚开始的时候,在南口以绝对劣势重创日军,歼灭日军5000,6000人,并且死守20多日,导致日军在华北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
南口激战中,13军利用山地地形死守阵地,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第89师罗芳的第529团几乎全部殉国,第4师第12旅副旅长张本禹也在战斗中殉国。伤亡如此之大,却没有一兵一卒后撤。
由于13军表现出色,在1938年1月18日被扩编为20军团,下辖第13军、第98军和第85军。
另外两个军中,52军和他们的军长关麟征也是赫赫有名的劲旅。他们早在1933年长城会战时候就和日军血战数月,自己亲自前往一线指挥,结果身负重伤,被同僚们成为猛张飞。
98军稍差一些,他在1933年由湖北警备旅同湖北的中央军何成浚第3军团合并而成,之前战斗经验不多,但抗战以后也参加了多次血战。军长张刚为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在孙中山麾下作战了20年之久,也是一员悍将。
20军团随后紧急赶往山东,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一般认为,汤恩伯的20军团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决定力量,正是他从侧翼包抄和正面猛攻,导致日军第5师团和第10师团全线崩溃。
台儿庄战役结束以后,日军通过实战的经验,将汤恩伯的这个军团称作:精锐的中核兵团!
此战结束以后,第20军团再次扩编为第31集团军,参加了武汉会战。
主要是增加了李仙洲的第92军!
李仙洲这个将军也有传奇经历,他在太原会战时候亲赴第一线指挥,被狙击的三八式步枪子弹击穿肺部,当场昏死过去。
后来抢救他的医生说,这颗子弹就擦着心脏边缘飞出去,当时李仙洲正在呼气,所以心脏和肺收缩,子弹就穿了过去。如果当时李仙洲是吸气,心脏就必然中弹,人也就必死无疑了。
医生说,李仙洲的命就在呼吸之间。
由于31集团军战斗力强悍,装备精良,成为武汉会战的救火队,辗转增援与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之间,歼敌颇多。
此次为了发动4月攻势,汤恩伯31集团军进入第五战区以后,日军较为图签的部队得知中央军精锐兵团到来,纷纷后撤,全线退却。
进入第五战区的汤恩伯第31集团军,编制暂时缩减,仅剩2个军编制,下辖13军和85军。
但13军下辖3个师又2个独立旅,85军下辖3个师又2个游击部队。总兵力为6个师又2个旅又2个游击部队,兵员高达6,7万之众。
31集团军装备也是比较好的,部队中有一定数量的轻重机枪,迫击炮,37毫米反坦克炮,还有20毫米苏罗通等小口径火炮,师一级还装备少量山炮野炮。
尤其31集团军的大部分军官士兵基本都是身经百战的,颇有战斗经验,也能打硬仗,非常不容易对付。
冈村宁次的小算盘
冈村宁次得知31集团军到达第五战区以后,立即结束南昌会战的扫尾工作,准备全线攻击第五战区。
冈村宁次认为,第五战区的桂军,西北军虽然有一定战斗力,但相比汤恩伯第31集团军来说,仍然有一段差距。
此次的对第五战区的随枣会战,务必歼灭第五战区主力,而并不是占领第五战区的地盘,其中一定要歼灭的部队就是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
在冈村宁次看来,只要歼灭了汤恩伯31集团军,第五战区余下部队不足为惧,假以时日可以轻松消灭。
这里,就说明了冈村宁次这个老狐狸的厉害之处。冈村宁次在中年时代,在孙传芳新直系部队里面做顾问,对湖北,江西,湖南的方方面面都相当熟悉。
他仔细分析局势,对南昌和对随枣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战术。
打南昌,冈村宁次用的是闪电战,击溃战,以重炮首先击破国军外围的修水防线,然后使用100多辆坦克装甲车高速突破,抢在国军援军到达之前占领南昌。
为什么这样,因为冈村宁次认为国军在南昌的防御像一个核桃,只有壳子很硬,里面很软,而且空间大。
国军将主力集中在修水防线,另外一部驻扎南昌,在修水防线到南昌之间没有驻扎重兵。
这是因为国军指挥官薛岳认为目前第九战区兵力不足,要兼顾江西省和湖南省,其中显然湖南省比江西省要重要的多,将主要兵力放在湖南境内,包括74军。
薛岳按照按照武汉会战期间,日军长成前进速度和攻击强度来估算,修水防线至少能坚持3到4天,所以这段时间内可以将湖南和浙江的国军部队调到南昌一线,同日军决战。
冈村宁次针对薛岳的想法,采用了一个新式的打法。他首先集中高达300门重炮,配合4个师团重兵,猛攻修水防线。这是前所未有的炮兵大规模参战,当时参战炮兵和步兵几乎达到1:1。
国军修水防线的大炮(非重炮)仅为日军二十分之一,根本无力抵抗,加上日军大量使用毒气弹,短短一天之内,修水防线就被日军突破。
在修水遇到日军同时,薛岳已经开始调兵遣将,按照日军步兵的前进速度,援军赶到虽然迟了一下,但南昌还是可以守住的。
可是,冈村宁次再次意外出招,他使用100多辆日军坦克加上一个装甲汽车运输的步兵大队单独作战,编组为机械化突击军团。在修水防线刚刚被突破以后,日军装甲突击军团立即高速突进。
这也是后来德军在二战中的闪电战的标准战法,区别是,冈村宁次早了德军1年多使用。
在当时,这种作战方法不但国军没有听说过,就连英美法军事高层也没有听说过。
于是,日军装甲部队高速突进,在2天之内就已经占领了从修水到南昌之间的几个重镇,并且威逼南昌。
当时国军主力还没有增援到南昌,如果此时同日军在南昌决战,就是一支支国军部队补充上来,被日军集中兵力一个个吃掉。
鉴于这个现实,薛岳被迫放弃南昌决战,以保存现有实力,除留下一部防御南昌,迟滞日军以外,余部总撤退,放弃了南昌。
可以说,冈村宁次这一手耍的很漂亮。
----------冈村宁次这个家伙很有一套,在他的闪电战计划下,日军占领了南昌。
不过,冈村宁次此战仅仅是占领了南昌,迫使国军后撤100多公里而已,并没有歼灭国军主力。
随后元气尚存的国军发动南昌反击战,将日军分割包围,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对付随枣地区的第五战区,冈村宁次认为不能采用南昌的办法。
打南昌这样打,是因为国军布防分散,有空隙可以乘机。而且从修水到南昌之间距离不过几十公里,地形并不复杂(赣北平地多),便于装甲部队短时间突进。
而第五战区所在区域地形复杂,山地很多,而且李宗仁在各地依靠复杂地形设防,如果仿效南昌一样从正面突破,然后占领随县枣阳,是相当困难的。
而且就算占领这两地,也不能改变第五战区威逼武汉的事实,因为周边还有上百公里的国军防线,总不可能全部占领。
所以,冈村宁次认为,对付第五战区,必须改变战术,以歼灭其有生力量为主。如果第五战区的主力被歼灭,他们李宗仁自己就会主动撤退,收缩防线,这样武汉地区的日军也就安全了。
当时情况对冈村宁次并不是十分有利,南昌会战刚刚结束,日军使用101,106,6,27师团10万大军闪击占领了南昌。薛岳的第九战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却并没有死守,而是保存了战区主力,全线撤退,放弃了孤城南昌。国军会战伤亡仅有2万人不到,并没有伤筋动骨。
换句话来说,第九战区仍然具有主动进攻南昌和日军九江基地的能力,这对日军是一个极大的牵制。
当时冈村宁次的11军下辖7个师团又1个旅团,兵力似乎很多,但用于卫戍周边几个省这么大的区域,并且还要对付国军三个战区,兵力是不够的。
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写道:根据我方现有兵力,如果出动主力进攻敌军第五或者第九战区数量优势的敌军,皇军就必须出动总兵力至少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三的部队。如果少于这个数目,则在总战斗力上不能相对敌军占绝对优势,无法完成战役目标还是其次,更有可能遭遇敌人重创。但如果出动这么多兵力进攻,那么就必须在后方抽调大量防御兵力到进攻一线,这样一来,就不得不放弃大量后方卫戍的据点和地区。这又给后方敌军部队创造很大的机会,他们会乘机攻击我军占领区!这真是左右为难,捉襟见肘啊!
好在,武汉会战之后,由于冈村宁次不断向日本军部要求支援,日军从后方勉强增援来了2个师团,也就是乙种师团的第33师团和第34师团。
这两个师团战斗力比甲种师团要弱,但武器装备基本跟甲种师团一样,远远强于国军,用于防御还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冈村宁次得到这两个师团以后,则可以抽调2个甲种师团用于进攻,兵力大为好转,具有一定的机动兵力。
不过冈村宁次很清楚,如果日军再占领一大块地区,这两个师团的所谓机动兵力,也就泥牛入海,瞬间看不出了,所以兵力还是不足的。
所以,冈村宁次发动对第五战区的随枣会战,不管他是否愿意,都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千万不能陷入持久作战,而且不应该随意占领国军战略意义不大的地盘。
道理也很简单,他现在用兵是割肉补疮,孤注一掷,如果陷入持久战,一则,冈村宁次再没有多余援军可用,现有部队只会越打越弱,作战越长,对他越不利。二则,国军在大别山等地这些敌后诸有重兵和大量游击队,正规敌后武装。日军后方空虚,这些部队肯定会主动进攻。
目前日军由于兵力不足,在敌后一个县城往往只驻扎一个联队到一个大队兵力(3000多到1000多人),而周边国军和其他抗日游击队基本都有近千人,数千人,甚至还有上万人的。
这些日军本来就是战战兢兢,有的驻守日军连县城都不敢出。如果再抽调大量部队去进攻,县城只留下一个大队甚至一个中队,那简直就是自身难保,甚至一不小心就被连锅端了。
所以,综上所述,精明的老鬼子冈村宁次制定了,以闪电战歼灭第五战区主力,却不在乎占领国军地盘的总计划。
冈村宁次是极为狡猾的,他此次的计划非常厉害,甚至可以说是阴险,而且大胆。
他在制定计划之前,不但仔细研究第五战区作战部队的情况,随枣地区的地形地貌,天气情况,甚至还仔细研究了国军统兵大将的性格和心理(汤恩伯)!
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日本人那种精益求精,做事认真仔细的精神。
冈村宁次在回忆中写道:此次计划极为大胆,这一点我也非常清楚。但以我方兵力的劣势,想要获得决定性胜利,就必须冒险,别无他法。好在军部高层也没有反对!
冈村宁次的计划是什么呢?
听老萨细说:
为了歼灭第五战区的主力,冈村宁次可谓煞费苦心。
他采用的是中央突破加两翼合围的战术,这也是苏德战争期间,德军歼灭数百万苏军所采用的战术。
所谓中央突破加两翼合围,就是以一部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术,吸引敌军主力迎击,同时以机动性较强的部队采用大范围穿插的方式,从敌军的两翼包抄,切断敌军的退路,增援通到,补给路线,最终将包围圈内无法撤退也无法作战的敌军全部歼灭。
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翼合围战役,就是苏德战争期间的基辅战役。50万德军利用步兵部队中央突破,装甲部队两翼合围的战术,一举将85万苏军歼灭70万人,全歼了苏军4个集团军,重创1个集团军,全歼苏军43个师,德军仅仅损失15万人。
这种战术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冈村宁次具体的部署为:
首先命令战斗力强悍,兵力高达4万的甲种第3师团主力负责从正面突破,正面攻击随枣一线的国军,吸引国军主力集结在随县一带。
由于中央突破只是为了吸引国军主力的注意,冈村宁次特别命令第3师团进攻不要用尽全力,尤其不要一次投入太多兵力,要留有余地,让国军感觉日军兵力有限,可以反攻获胜。
第3师团早在1873明治六年就建立,又称为名古屋师团,是日军师团中历史最悠久的师团,参加过日军历史上每一次战争,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西伯利亚出兵、山东出兵等。
该师团还参加过南京大屠杀,是声名狼藉的屠夫师团。
老鬼子冈村宁次特别命令第3师团的师团长藤田进中将,必须首先进攻汤恩伯集团军。藤田进奇怪的说:我们不是要围歼汤恩伯集团军吗?如果我们主动进攻,打草惊蛇,汤率部全军撤退怎么办?
冈村宁次哈哈一笑说:那是你不了解汤恩伯此人。我跟汤君有多几次接触,他也是我们大日本帝国陆军士官校的毕业生。此人能力很强,善打硬仗,我对他很钦佩。更重要的是,汤君性格强悍,富有进攻精神,在徐州会战就是一个好例子,他的进攻导致我军两个甲种师团崩溃。我深知此人性格,所以如果我军主动进攻汤部,汤绝对不会随意撤退,而是会迎头痛击我们,这样一来,我们就吸引住他了。
藤田进将信将疑,最终还是执行了冈村宁次的命令,实际上,事实证明冈村宁次的判断完全正确。
至于两翼合围的部队,更是相当强大。
显然中央突破的部队是次要的,两翼合围的部队才是主要的。
两翼分为左翼和右翼,其中以左翼为作战的主力。
左翼,冈村宁次调动以第13师团和第16师团两个师团约7万重兵,从南往北进攻,切断国军南面和西面撤退路线。
13师团和16师团也是老萨经常说的到两个师团,他们参加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的战役。
东史郎就是16师团的一个班长!
这两个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甲种师团,老萨就不再多说了,战斗力都是很厉害的。
现在他的师团长分别为:荻洲立兵中将,中岛今朝吾中将。这两个老鬼子也是在中国打了多年仗的,都是熟悉中国战场的人。
由于两翼合围需要很高的机动性,冈村宁次怕这两个步兵师团不能有效完成任务,他特别派遣其骑兵第4旅团参与左翼作战。
日军骑兵旅团在关内数量极少,而且大部分是编制大量空缺,而骑兵第4旅团却是一直装备精良,兵员充足的生力军,而且机动性远远超过步兵部队,毕竟是骑马作战的吗。
骑兵第4旅团本来是关东军的一份子,常驻东北的海拉尔地区。侵华战争开始以后,骑兵第4旅团调入关内作战。
骑兵第4旅团的目的是发挥他们的机动性优势,在第13师团和第16师团外围穿插,形成第二层包围圈,从而彻底截断国军向南面和西面的撤退路线。
冈村宁次认为,只要两层包围圈形成,里面的第五战区部队插翅也难飞,必将全部被歼灭。
右翼,以北面信阳地区第3师团的第29旅团在重武器和空军配合下,从东往北突进,切断国军向北撤退路线。冈村宁次知道这一线国军兵力很少,而且都是装备低劣的川军部队,所以用一个旅团的兵力就足够了。
当然,冈村宁次设想的没错,右翼日军后来作战非常顺利,只是在最后阶段出了问题。这不怪冈村宁次,只是李宗仁用兵比他还要厉害一筹,这点就是冈村想象不到的了。
一旦包围圈完成以后,日军各部立即在空军和坦克部队掩护下,全力收网,务必歼灭包围圈内的国军,尤其是汤恩伯第31集团军主力,完成会战部署。
可以看到,冈村宁次的计划非常毒辣,也非常实际。随枣地区面积并不大,从日军第13师团和第16师团出发的钟祥到国军后方枣阳(内层包围圈),也不过只有100公里,以日军陆军一天行军战斗行军40公里来说,也仅仅需要最多3天时间,所以日军穿插包抄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国军指挥高层反应稍慢,就很容易被全军包围,难逃被歼灭的命运了。
-----------日本的国力和军力都远远强于中国,所以日军在1939年虽然陷入持久战的泥沼,但还是拥有战力上的优势的。别的不说,日军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上的优势,国军无法相比。日军可以用坦克冲击,用汽车运兵。国军只能依靠人肉冲击,依靠双腿走路。
冈村宁次估计第五战区国军在这一线的兵力约是20万人,为了保证战斗力上的绝对优势,冈村集中了高达3个师团又1个骑兵旅团的强大兵力,包括第3师团,第13师团,第16师团,骑兵第4旅团,共12万人,另外还有34师团从侧翼做牵制性作战。
大家可以看到,第3师团,第13师团,第16师团全部是甲种一流野战师团,也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而骑兵第4旅团,是日军中最精锐的骑兵部队。
大家都知道,由于中日两军装备巨大差距,以及训练,后勤补给的差别,在防御中国军至少要用2到3倍部队才能守住。换句话说,冈村的这12万大军,相当于国军24万到36万人,而第五战区可以作战的部队仅有不到20万人,还被动的分散在随枣地区,日军在战斗力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尤其在局部战场的战斗力甚至可以达到5:1。
冈村宁次对随枣会战投入巨大的努力,他将刚刚参加完南昌会战的重炮旅团和100多辆坦克的装甲集团,全部调到武汉西部,以增加部队的攻击力。
同时还有强大的空军部队配合,具体为第3飞行团(包括2个侦察机中队,1个战斗机战队,2个轻轰炸机战队),作战飞机近百架。
这样一来,正面主攻和右翼包抄的第3师团,额外配属了1个步兵联队、3个机关枪大队、1个坦克大队、2个装甲车中队(轻型坦克)、1个山炮兵大队、1个迫击炮大队、2个野战重炮兵联队、1个气球中队(为炮兵校对落点的)、1个独立工兵联队,使步兵与炮兵达到1与1。
这是令人吃惊的重武器配备,甚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德军,苏军和美军,几乎没有重武器的国军更是无法相比。
对于在外围包抄的骑兵第4旅团,由于他们包抄的距离最远,冈村宁次更是给予极大补充。
该旅团原有骑兵第25、第26联队,总兵力并不多,只有几千人。冈村宁次下令将第13师团的骑兵第17大队、第16师团的骑兵第20联队全部配属给骑兵第4旅团。
这样第4骑兵旅团就有3个骑兵联队又1个骑兵大队的强大兵力,作战人员近万人,装备更是精良,配备了增强的重武器。
所以作为一只骑兵部队,它都敢于长驱直入,越过第5战区单独向第1战区驻有重兵的新野、唐河地区作深入迂回。
除了骑兵旅团以外,冈村宁次又给也从左翼包抄的第16师团配属1个独立步兵大队、1个山炮兵大队、1个重炮兵联队外,1个轻装甲车中队。
总之,以上的配属让参战的日军3个师团又1个旅团的战斗力可谓全日军陆军第一,以正面和右翼突破的第3师团为例,他的总兵力实际已经接近普通甲种2个师团的兵力,尤其重武器极多,让人极为惊叹。
这样看来,冈村宁次的部队在战斗力上已经占有绝对的优势,胜利还是很有把握的。
就这样,冈村宁次还是嫌不够。
为了掩饰两翼合围的战略目的,冈村宁次一再强调作战的保密性,要求各部队秘密集结,秘密准备,在发动进攻之前,务必掩饰作战意图,千万不可泄密。
如果谁泄密,一律军法严惩。
显然,冈村宁次这一手耍的极为漂亮。
从正常军事角度考虑,第五战区有10几万兵力,在随枣正面遭到日军第3师团攻击,但日军兵力又不太强的情况下,必然命令一线部队就地抵抗,同时将周边主力部队,尤其是作为机动兵团的汤恩伯31集团军调到随枣防御。
就在国军判断稍慢的时候,日军集中主力从两翼猛烈进攻,尤其骑兵旅团高速合围,预计4到5日就可以形成包围圈。
如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并不了解冈村宁次的部署,在短短4,5日之内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等到发现日军的企图的时候,日军包围圈已经形成,再想撤退就极为困难的。那么第五战区主力必遭重创,尤其战斗力最强的汤恩伯集团军必遭歼灭,这样一来,第五战区现有兵力不可能在占领现有阵地,只能大幅度向后方收缩。
而第五战区是四川的东面门户,相聚不过200,300公里。如果第五战区战败,四川也就危险了。
遗憾的是,李宗仁并没有中计,他对日军的部署非常了解。
李宗仁也不是菜鸟
为什么呢,这就是李宗仁的老辣之处。
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在广西称霸了20多年,当然是颇有手段的。两人都是战将,但公认白崇禧的军事能力要强一些。
但白因为从小就是天才,能力超群,受周围人钦佩和赞扬,所以性格孤傲。
白崇禧为人持才傲物,对人严厉刻薄,部下稍有失误就会被白处罚。
本来桂系是三巨头,白崇禧,李宗仁,黄绍竑,三员战将。
白崇禧军事强,李宗仁政治强,黄绍竑善于行政和外交。
三人合作,把广西搞得很好。
没想到在中原大战中,黄绍竑由于判断失误,没有及时出兵北上,导致桂系失败。
李宗仁对黄并没有怎么攻击,毕竟黄只是判断失误而已,并非故意,人孰能无从呢。
但白崇禧对多次大骂黄绍竑,甚至激烈争吵,最终黄心灰意冷,宣布退出桂系,桂系实力大受损失。
后来黄绍竑在抗战中担任浙江省主席,把浙江敌后工作搞得非常好,甚至还有自己的浙江英士大学。
浙江抗战也坚持了整整八年之久,屡次重创日军,显然黄绍竑是颇有能力的。
另外,白为人口臭,说话有时候很难听,被人痛恨。比如他在内战中把蒋介石的爱将汤恩伯叫做大草包,把顾祝同叫做小养媳妇(小养媳妇就是童养媳,童养媳在家一般低三下四,畏首畏尾,白形容顾祝同对蒋惟命是从),把刘峙叫做笨猪!
所以白的人缘不好,部下对白大多不满,而且白政治能力平平,是一个武将而已。
而李宗仁不同,这同他的经历有关。
李宗仁年轻时代资质平庸,是个郭靖一样的人物。考试是班上最后几名,连做纺织工学徒也没做好。李宗仁的发迹主要是在中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只是普通人。
所以李宗仁跟天才白崇禧不同,他军事能力稍逊于白崇禧,但为人宽厚,对人和善,善解人意。
李又特别擅长结交拉拢人,深得部下和同僚爱戴。
更重要的是,李宗仁沉稳老练,颇有政治才能,能玩政治手段,所以实际上桂系的第一领袖是李宗仁,白崇禧是第二位的。
政治家,就要深谋远虑,未雨绸缪。
李宗仁在十几年前就知道很有可能和日本一战,当时就埋一下了一颗棋子。
-------------------上图的李宗仁是从普通桂军士兵一步步爬上来的,身经百战,负伤3次,脸部都被子弹及穿过,算的上就死以上。李在军事上很有一套,只是政治上不如蒋介石。李一生最痛恨汤恩伯,抗战的矛盾尚属其次。在内战最终阶段,李宗仁千辛万苦的当上了代总统,下令死守南京。没想到这一线总指挥汤恩伯釜底抽薪,放弃南京去守上海,导致解放军迅速占领南京,李总统由此下岗,并且推出政治舞台。李宗仁对汤这一举动刻骨仇恨,在回忆录中对汤大骂不止!下图是李宗仁麾下颇有战斗力的桂军。
在日军随枣会战之前秘密的调兵遣将初期,李宗仁就已经发现了日军的行动。
日军自以为行事隐蔽,其实他在我国作战,一举一动无不在我国民众的注视下,无数情报都汇报给李宗仁。
李宗仁的能力比冈村宁次只强不弱,李甚至讥笑日军高层有才华者少,志大才疏的居多。老狐狸的李看出情况可以,立即跟白崇禧商量,认为日军此次目的不单纯。
如果是试图占领随枣一线,日军为什么在正面公然调动兵力,却暗中在侧翼集结兵力呢?显然有合围国军的企图。
不过,李宗仁仍然没有第一时间想到日军敢于如此大规模包抄合围第五战区,搞一个方圆数百公里,地跨两省的包围圈,所以他开始的判断有一定的偏差。
这点也不能责怪李宗仁,实际上当时世界上,也从没有这么大规模的两翼合围作战,直到几个月以后的德军波兰战役。
李宗仁回忆:敌初步战略,想扫荡我大洪山、桐柏山两据点内的部队,以占领随县、枣阳。其第二步目标,似在占领我襄阳、樊城与南阳。敌方如能完成此两项战果,则武汉可以安如磐石,而我军对平汉路的威胁,也可解除了。为针对敌方此项战略部署,我亦决定死守桐柏山、大洪山两据点,以与敌长期周旋。
我判断敌军此次西犯,其主力必沿襄花公路西进,作中央突破,直捣襄、樊。所以我方的部署,即以主力的八十四军和六十八军守正面随、枣一线。以张自忠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担任大洪山的南麓、京钟公路和襄河两岸的防务;而以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和孙震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守桐柏山北麓南阳、唐河至桐柏一线。长江沿岸和襄河以西防务,则由江防司令郭忏所部两个军担任。
显然,李宗仁的判断仍然是认为日军试图占领第五战区的地盘,并不是歼灭国军主力,所以他开始的部署有一定问题。
不过,随后的一份发给他的秘密情报,改变了这一切。
九一八以后,李宗仁曾经跟日军高层频繁接触,他除了试图利用日本和蒋介石对抗以外,还在暗中准备反日。
李宗仁回忆道:在广州时,我便看到“南进”派极为得势,咄咄逼人。我乃竭力拉拢“北进”派,企图扩大两派间的摩擦,并乘此刺探日本侵华的秘密。因此,我与和知的交情日笃,和知也引我为中国知己,不时有意或无意地将侵华机密泄漏给我方情报人员。担任此项重要任务的人,便是何益之君。
何君是辽宁大连人。日本帝大法政科毕业,能操流利日语。“九一八”事变时,自大连逃出,企图到关内投效。但因关内无亲无友,不特请缨无路,甚至无计糊口。不得已,又潜返东北,终因其学历过人,日语流利,为日本军方所罗致,派充日本驻华南各机关华语译员。他遂乘机与土肥原、板垣、冈村、和知等厮混极熟,以故所有我的日本访客都请何君为通译。
我和何君见面多次之后,觉得他为人正派,年轻热情,何以竟甘心事敌呢?一次,我便秘密着人约其来私邸一谈。
见面之后,我便很诚恳地问他说:“何先生,我看你是位有德有才的青年,现在我们的祖国如此残破,你的故乡也被敌人占据,祖国命运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你能甘心为敌人服务而无动于衷吗?”
何君经我一问,顿时泪下。他因而告诉我,他于“九一八”事变后入关投效失业的一段往事,以及后来为日本军部罗致,充当传译的经过。
我说:“何先生,我看全面抗日战争很快就要爆发了,你希望不希望替祖国尽点力呢?”
何说:“如有机会替祖国报效,万死不辞!”
我见他出语诚挚,乃私下和他议定,要他做我方情报员,刺探日方机密。何君一口允诺,并谢绝任何报酬。民国二十三、四两年间,他果将日本派大批人员到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国家活动情形向我报告。根据这一情报,我即断定日本向中国全面进攻为期当在不远了。“七七”事变后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益之得和知鹰二等朋友的掩护,在沦陷区行动自由,常搜集日方重要军事行动情报,交设于法租界的地下电台拍发至第五战区。故日军每一军事动向我方都事先得报,历验不爽。甚至军委会所得情报,尚不及五战区所得的为可靠。所以军令部曾迭电嘉奖五战区的情报组,此实何君之功。
此次随枣会战部署既定,樊城长官部内的情报科收到我方谍报人员何益之自上海拍来密电,详述敌军此次扫荡五战区的战略及兵力分配,一切果不出我所料(这点是李宗仁吹牛了)。
前已言之,何益之君(化名夏文运)原为日方的译员,嗣经我亲自接洽而担任我方在敌后的情报员。抗战爆发后,何君即以为敌工作作掩护,并以其个人多年来培植的友谊,与反对侵华的日本少壮军人领袖和知鹰二等相结纳,由和知君等供给最重要的军事机密。何君并在日籍友人私寓内设一秘密电台,与我五战区的情报科通讯。其情报的迅速正确,抗战初期可说是独一无二。所以关于敌军进攻徐州,突入皖西、豫南,以及围攻武汉的战略及兵力分布,我方无不了若指掌。其后应验也若合符契。每当我五战区将此项情报转呈中央时,中央情报人员尚一无所知。所以军令部曾迭次来电嘉奖五战区情报科,殊不知此种情报实全由何益之自和知将军处获得而供给的。嗣后和知君因反对侵华而调职,乃另介一人与益之合作,继续供给情报。直至太平洋战事发生,日军进入租界,何君因间谍嫌疑,为日方搜捕而逃离上海,我方情报始断。此地我须特别提出一叙的,即何君冒生命危险,为我方搜集情报,全系出乎爱国的热忱。渠始终其事,未受政府任何名义,也未受政府分毫的接济。如何君这样爱国志士,甘做无名英雄,其对抗战之功,实不可没。
我既获何君的情报,乃一面转报中央,一面在敌军主力所在的襄花公路上布一陷阱,预备来一个诱敌深入的歼灭战。
这个何益之又是一个无名英雄!
既然知己知彼,下面就好办了,李宗仁迅速调整了部署。
既然日军是两翼合围,那么当时的打法无非就是两个。
一种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办法,就是:日军打过来,部队立即放弃现有地区撤退,留下少量游击队抵抗。日军占领这些区域,烧杀一通老百姓和留下来的干部民兵后,由于这些地方日军并没有兴趣占领,随后就会撤退。这样,八路军新四军再回来收复失地,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所谓反扫荡!
但李宗仁和白崇禧都认为,这种打法肯定是不行。
因为日军并不会认为随枣地区没有价值,一旦大部分撤退,日军恐怕立即就会顺利占领随枣地区。如果占领随枣地区日军并没有什么损失,那么他们必然会乘势推进占领襄阳等地,逼近陕川鄂三省交界,这样一来四川也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随枣地区不能随便撤,要撤也要打了再撤!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正面和日军对抗,通过持续不断的消耗战削弱日军实力,尤其需要阻挡两翼包抄的日军部队,瓦解其合围战术,以持久战瓦解日军的速战速决。如果实在无法阻挡日军形成包围圈,再及时将包围圈内的一部分部队跳出来,消除被合围歼灭的危险。此时,国军从包围圈外和包围圈内同时猛烈进攻日军,迫使日军站不住脚。
说起来很简单,可惜,这又谈何容易,毕竟日军占绝对的战斗力的优势。
李宗仁也不简单,他和白崇禧商量以后,想出了具体应对方法:正面部队进行节节抵抗,务必迟滞日军前进步伐,并造成日军相当的杀伤,减弱其战斗力;第五战区主力部队主动向后方收缩,以防止被日军分割包围,一旦情况不利则突出日军包围圈,然后再进行追击;敌后大别山等地的游击部队全面出击,袭击日军后方空虚区域。
具体为:
张自忠为右集团军,统帅西北军第33集团军(下辖2个军)和川军第29集团军(下辖3个军),负责随枣一线南面的防御工作,指挥部设在宜城。张自忠是对抗日军左翼突破的主要方向,他受到的压力也最大,又日军2个师团又1个旅团,兵力约为7万多人。
李品仙为左集团军,统帅桂军第11集团军(下辖2个军),中央军汤恩伯第31集团军(下辖2个军),负责随枣一线正面和北面的防御工作,指挥部设在枣阳。他们负责抵抗正面进攻和从右翼突破的日军,他的对手是日军经过加强的第3师团,兵力在4万以上。
江防军郭忏集团军(下辖4个军),由于需要固守重庆东面重要门户宜昌,只能抽调部分兵力参战,后来干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另外,还有孙震川军第22集团军,由于战斗力较弱,难以用于正面作战,作为总预备队,下辖2个军。
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部设在枣阳,后因为枣阳太靠近前线,又在战前搬迁到更远的樊城。
另外,李宗仁目光锐利的发现日军在右翼的兵力不足,他果断向蒋介石求援,要求卫立煌第一战区的孙连仲集团军南下进入第五战区支援,帮助抵抗右翼第3师团。
孙连仲集团军是一支善于防御的西北军,在河北,山西,山东,湖北都和日军正面对抗,也是日军最头疼的军队之一。
可以看到,李宗仁的部署还是相当厉害的,基本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不愧为国军高层指挥官中第一流人物。
老李玩了老汤一下
但这里面显然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照常理来说,李宗仁显然明确知道日军此战歼灭的主要目标就是汤恩伯第31集团军。
他显然应该把第31集团军放在靠后的位置,由作为总预备队的川军22集团军来接过31集团军的防线,从而避免31集团军过于靠前。
因为位置靠前,对于31集团军来说相当危险,稍有不慎就很难突围出去。
而且蒋介石已经明确下令:第31集团军可于襄、花路方面为第5战区之总预备队,不可使用过早。
但李宗仁却仍然把汤恩伯集团军放在了第一线,也就是距离日军第3师团出发地不到20公里的随县前线,显然,这是一种反常现象。
老萨推断,李宗仁显然是有所想法的,31集团军战斗力远强于川军,如果让川军正面对抗第3师团,可能挡不住,导致正面出现问题,随枣地区可能就守不住。
只要31集团军在正面坚守一下,等到孙连仲集团军南下赶到这一线,就可以有效阻挡日军推进,那么31集团军就可以无需撤退。
就算是孙连仲无法及时赶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让汤恩伯撤退,或者转移到复杂的桐柏山区,也是可行的。
话虽如此,这终究是极为危险的。
因为日军主攻的目标就是31集团军,为了消灭该集团军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31集团军没有及时撤退成功,或者孙连仲集团军不能够及时南下,31集团军就算能够退到桐柏山区,在日军重兵围剿下,恐怕凶多吉少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李宗仁显然并没有把日军的围歼31集团军的战略目的事先告诉汤恩伯。
--------------汤恩伯一向被我们大肆攻击,此次随枣会战中,汤在差点就要被日军合围前夕拼死突围成功,随后南下重创日军,也被我们描述为消极避战,临阵脱逃。反正官字两个口,怎么说都行。我们攻击汤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河南四害“水旱蝗汤”。这一点已经被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多次证明,是胡乱编造的。水旱蝗汤这四个字,早在汤恩伯出生之前就在河南流行。这个汤,其实是蹚。所谓蹚就是蹚匠,这是河南地方名词。因为晚清民国年间,在土匪活动最频繁的豫西南山区,常 年流动着一支数量相当庞大的青年农民打工队伍,每到冬日的农闲季节,则应募从事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养护工作。这些人在当地被称做“蹚匠”。 一旦工作减少,无所事事,成队的蹚匠极易变成杆匪,以致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在在鲁山的方言里,土匪统称“蹚将”,同音谐转,也就成了“汤 ”。”所以所谓“水旱蝗汤”,指的是水灾,旱灾,蝗灾和河南当地的土匪,这是早在满清末年出现的四害,跟汤恩伯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不是汤彻底反共的立场,杀了很多共产党,我们也不会这样攻击他。下图是汤的中央军。
李宗仁这一手在当时国军军界来说,也属于不上道的行为。
为什么李宗仁这样做,可能是他害怕汤会同台儿庄战役一样,一旦知道日军此战出动12万大军的目的就是歼灭他,就有可能不遵守李的命令自行撤退,避免自己的部队被歼灭。
就指挥上来说,可以说李宗仁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这导致汤是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自己集团军的危险处境,整个集团军也差点完蛋,这等于是汤恩伯被李宗仁耍了一下。
这也是会战后期,汤恩伯对李宗仁极为仇视,不听他命令的一个重要原因。
桂军川军苦战加血战
还没等李宗仁部署调整完毕,日军就抢先开始了全面的进攻。
5月1日,日军第3师团首先发动了进攻,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是正面突破部队,主力从正面全线攻击,引诱国军主力集结在随县一带。这一线国军有桂军和中央军主力集结,不用说,是很难打的。
另一路是做右翼包抄的,他们从信阳出杀向国军北面重镇桐柏,进而占领泌阳,唐河,完成北路的包围圈。右翼包抄的日军也要前进100公里,好在这一线国军兵力很弱,又是两个战区的交界处,是防御薄弱环节。
而左翼的第16师团,第13师团,骑兵旅团为了掩人耳目,先是做出西进渡江,攻击江防军,试图占领宜昌的假象,以迷惑国军,故意延迟作战了5天时间。
直到5月5日才全线出击,突然转兵北上,一下子就冲垮了张自忠兵团的防线。
他们从钟祥出发,目标是连续攻占枣阳,然后攻陷新野,唐河,同第3师团会师,完成全部包围圈。
左翼日军要前进150公里以上(还是地图距离),所以压力相当大。但以日军骑兵一天至少可以推进60公里的速度来说,如果没有激烈作战,这150公里距离,骑兵只要3天时间。
正面进攻的日军第3师团则相对很容易,因为他们主要是沿着随枣公路公路进攻。
所谓随枣公路,就是随县到枣阳的公路,这一线地形平坦,适合大部队作战。
而第3师团攻击力极为强大,他们在重炮和空军掩护下全线进攻,和桂军李品仙的84军激烈交火。
此次作战极为惨烈,桂军84军下辖3个师,兵力约有3万人。
日军第3师团先是以8000人一个旅团正面强攻,后来逐步增加到2万兵力。
桂军号称军阀部队第一强悍,自然不是好惹的。
84军同日军正面打了一年多,大小近百仗,也有着一套同日军对抗的方法。
因为武器装备相差太远,必须仔细修建防御阵地来弥补。
桂军选择几十个土丘,在丘顶修建假工事,引诱日军轰炸炮击。
实际则在山丘脚下修建隐蔽的散兵坑,在山丘两侧构筑轻机枪工事,散兵坑和机枪工事里面平时并不驻人。
因为日军火炮威力大,而且打得准,如果在炮击的时候留在这些工事里面,就很容易还没看到日军就被火炮杀伤大半。
桂军巧妙的在山丘背面修建防炮洞,在日军炮击的时候就躲藏在这些洞里面。
这些防炮洞很小,很狭窄,被桂军成为蛤蟆洞,因为在山丘背面脚下,无论重炮还是飞机都无法打到,就是曲线攻击的迫击炮也打不到。
在日军炮击的时候,桂军都在防炮洞里面躲避,只留下一些哨兵在散兵坑观察。
一旦日军炮击结束,步兵上来,桂军就立即进入阵地,在近距离用轻武器打击日军。同时,桂军在山丘背面设置迫击炮阵地(其实就几门迫击炮),从隐蔽处炮击进攻日军,弥补轻武器的火力不足。
这样一来,桂军的伤亡就大大减小了。
志愿军在朝鲜的坑道战其实也是这样,只是规模较大而已。
果然,这种工事在实战中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第3师团重武器众多,进攻开始先以150毫米重炮配合空军猛烈概略轰击桂军阵地,然后再以山炮野炮做精度轰击,一个个摧毁桂军的工事,最后再在步兵炮,重机枪掩护下,由步兵展开冲锋。
桂军几乎没有重武器,只有蒋介石给他们配属的中央炮兵第5旅第9团第3营有几门德制克虏伯M1903 75野炮(本来有10门,战损好几门,却无法补充)。
在敌军20倍数量重炮压制下,炮兵第9团3营白天根本不敢开炮,不然立即就会被定为消灭。
他们只能晚上开炮,攻击白天测算好的目标,这样一来效果可想而知,炮击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两军交火以后,日军使用大量重炮,在氢气球的校对下,对桂军阵地重点炮击,每次炮击最少1,2个小时。
当时桂军84军173师519旅旅长梁津回忆到:炮弹落在我们阵地上,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来回轰击。日军炮火猛烈,可惜都被我军的假阵地吸引,炮弹都打在假阵地上。
敌炮停止射击以后,日军大队步兵就冲锋上来,用密集队形,冲向我军阵地。日寇以为我军不被炸死,就被吓跑。哪知道我军在日军炮击停止以后,立即从防炮洞出来进入阵地。等到日军靠近400米内,我军散兵坑和机枪掩体内轻重机枪交叉射击。日军猝不及防,伤亡累累,只有少量士兵能够逃走。但日军非常顽强,等到士兵败退回去以后,再次大规模炮击,然后再用步兵密集冲锋,我军再次进入阵地,然后猛烈交叉射击,再次击退日军。
日军这就这样连续进攻,桂军仍然苦苦支撑,一线的每个阵地,不被炸到无法立足,绝对不撤退。
梁津旅长估计,日军每天发射到他们旅上的炮弹至少6000发,前后打了7天至少打了4万发。
阵地上几乎被炮弹犁了一边,到处都是浮土。
战斗非常惨烈,桂军往往阵地上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5月1日,桂军174师第1040团第1营3连,凭借2挺重机枪,同日军500人在孙家营激战数小时,连续击退日军数次猛攻,最终全连仅剩8人没有伤亡,孙家营才被日军占领。
5月2日,桂军173师第1034团第2,3营在团长李振雄率领下,经过1日苦战击退日军进攻,但全团光是殉国就有3分之一,受伤的更多。
5月3日,桂军第173是1034团第8连,全连官兵死守青龙山。在伤亡殆尽,日军重兵冲入阵地时,连长毅然率领还活着的士兵与日军肉搏拼刺刀,结果全连全部殉国,无一幸存。此战为桂军后续部队争取了时间。李振雄团长稍后集中2个连夜袭日军,经过残酷的肉搏战,一举夺回青龙山。
------------国军武器不及,只能靠野战工事的。但野战工事只是土木工事,根本无法长期抵抗日军的打击。
而5月3日,桂军173师1047团(刘栋平团)的第一营营长黄玖辉是桂军的典型。
按照世界一般规律,营长属于低级军官中的最高层,理论上是绝对不应该拿枪作战的。
因为营长很重要,他要指挥一个营500人,让他拿枪打仗是愚蠢的。
在著名连续剧《兄弟连》中勇敢的温特斯少校,他在排长,连长的时候,多次拿枪在一线冲锋,深受战友的崇拜和爱戴。
不过,他成为营长以后,就再没有开过一枪,即使在最为艰苦的巴斯托列战役中,很多时候跟德军近在咫尺,他也是指挥作战。
可惜,这一条这对于国军来说,是不存在的。由于战斗极为残酷,士兵伤亡殆尽了,军官根本也不能袖手傍观,只能到一线作战。
而且桂军的军官最为厉害,桂军上下都比较凶悍,班长排长连长作战时候全部都在第一线。冲锋的时候,班长排长都是带头的,所以伤亡率很高。
桂军班长排长都非常受尊重,待遇也很高。
正常来说,国军连长,排长都有手枪,而且大多是盒子炮,桂军装备较差,但营长肯定是有手枪的。
在实战中,桂军营长黄玖辉根本没有拿手枪作战,为什么,因为战斗激烈,火力微弱的手枪根本没用。
他的营伤亡殆尽,他自己赶到一线阵地,准备了两箱手榴弹和两挺重机枪,带着几个还活着的士兵扼守核心阵地。
日军冲锋上来,黄玖辉和副官都亲自用重机枪扫射冲锋的日军,等到日军靠近了,黄营长则亲自投掷手榴弹。
这样连续打退几次日军后,日军步兵炮对阵黄营长的重机枪阵地密集轰击!一炮打来,当场将黄营长的退炸断。
几个副官见黄营长受重伤,连忙要抬他下去。谁知道黄营长坚决不同意,还大骂到:这里就是我的阵地,人在阵地在,老子是绝对不会退下去的。
就这样,黄营长坚持在阵地上,又打退了日寇一次进攻,却终于因为失血过多昏倒。还没有等到副官将他送到后方,黄营长就牺牲在阵地上了。
日军火力极为猛烈,桂军84军虽然是强硬的部队,又修建巧妙的阵地,却也实在抵抗不住日军持久猛烈的连续打击。
因为日军冲锋上来的时候,轻重机枪,掷弹筒,步兵炮的火力也很猛烈,工事里面桂军的火力是不及的,往往被日军压制。
桂军第173师、第174师、第189师经过数日激战,一些阵地被日军突破。
当时桂军3个师不过3万人,防御如此宽大的阵地,以及增加到2万人的日军,已深感兵力不足。
加上连日激战,桂军也伤亡很大,比如在第一线刘栋平团经过七天激战,后来撤退下来的时候仅剩1个营的兵力。
此时,该团激战已经5昼夜,伤亡过半。
旅长梁津无奈,只得向后方求援。
由于当时汤恩伯31集团军也开始和日军激战,无法抽调部队协助桂军,李宗仁只得安排作为预备队的,川军22集团军127师李岳嵩的758团增援。
梁津旅长知道川军一个团增援上来以后,非常高兴,谁知道川军李团到了桂军阵地,梁津旅长却一下子傻了眼。
这个所谓的李岳嵩团实际只有2个营兵力,武器更是极差。
当时桂军武器已经很烂,一个连只有1,2挺捷克式轻机枪,一个团几挺重机枪,几门迫击炮而已,主力团有时候还会有1,2门老式山炮或者平射炮。
就这种装备,桂军在军阀部队中也是差的,没想到川军更烂十倍。
李岳嵩团没有一挺轻机枪,也没有一门迫击炮,步兵手上只有步枪和手榴弹。而且所有步枪全部是四川成都兵工厂土造79步枪,这种步枪使用的钢材非常差,制造工艺粗糙,导致整枪性能也不好,射程近,故障多,一些子弹出膛到200外就不走直线。
手榴弹也是四川土造的麻花手榴弹,而且数量还严重不足。
整个团的重武器,就是4挺马克西姆重机枪,还都是20年前四川军阀混战时候从国外购买的。目前已经老得掉渣,就这样这些重机枪还是当做珍宝保存下来的。
因为它们是可怜川军唯一的火力支柱,为了保存这4挺机枪,川军牺牲了不少战士。
梁津旅长看到川军这种样子,心中早已凉了,他对李岳嵩团长说:我的刘团已经苦战五昼夜,正希望贵部来接替,给他们休息片刻。但刘团阵地正面很宽,你部又只有两个营,恐怕是不够分配的。而且你部也没有轻机枪和炮击炮,刘团精心修建的机枪掩体和迫击炮掩体,不适合你们使用,怎么办?
李岳嵩团长听到这种怀疑的口气,一点也不惊讶,他沉着的说:请旅长放心,我们这一团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两个营,而是一个完整的师。经过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四个战场的转战后,全师活下来的就只剩两个营了。别看我们兵力少,装备差,官兵都是经过考验的,个个沉着勇敢。您说阵地不合我们使用,我们可以立即修改。
梁津旅长为李岳嵩团长所感动,问:那你们现在最需要什么。
李岳嵩团长毫不思索的回答:七九步枪子弹和手榴弹,我们现在一个人就十几发子弹,2个人一枚手榴弹,弹药太缺乏了。
梁津旅长赶忙急电覃连芳军长,紧急拨给李岳嵩团长步枪子弹十万发,手榴弹二百箱。
其实当时84军的弹药也相当缺乏,覃军长却还是同意了,他命令骑兵紧急把弹药送到一线。
于是,梁津旅长又命令刘团继续坚持了1天,到晚晚上由川军李岳嵩团接替阵地,刘团退到后方二线阵地休整,将伤员送到后方,同时补充弹药。
李岳嵩团当晚接过阵地以后,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跟日军激烈接触。
日军继续以前的打法猛攻李团,李团刚刚打了半天,4挺重机枪中的2挺就被日军步兵炮击毁,另外2挺由于日军冲锋过于猛烈,几乎不停止的开火,几个小时后,这两挺老掉牙的机枪先后出现故障,不能射击了。
这样一来,川军唯一的所谓重火力,全部丧失。
就是到了这个地步,川军也是很坚定的。
由于没有中远距离的武器,他们在中远距离不开枪,等到日军进入200米内才用步枪射击。
可惜,步枪火力实在太弱,对给日军杀伤很小,反而引起日军机枪还击。
到最后,川军干脆连步枪也不怎么打,直接等到日军进入50米内,投掷大量手榴弹,然后直接冲过去挥舞大刀肉搏(没有刺刀,只能用大刀)。
川军虽然勇敢,毕竟兵力太少,仅仅坚持二天二夜,就伤亡殆尽。该团所有连长全部殉国,余部仅剩2个连。
梁津旅长看到川军打的如此惨烈,处于保护友军的考虑,他命令川军赶快退下来,再次让残破不堪的刘团上去顶住。
经过这样惨烈的数日激战,桂军正面徐家河以东阵地才被第3师团突破。
日军也伤亡数千人,桂军正面阵地日军留下众多尸体。
汤恩伯傻不愣登在一线硬顶
桂军打的惨烈,中央军汤恩伯31集团军比桂军还要惨烈一倍有余。
在日军向桂军阵地全面进攻的时候,汤部85军刚刚赶到桂军后方约20公里处。
经过两日激战,桂军正面部分阵地已经被突破。兵团司令李品仙在争得李宗仁同意下,紧急命令汤恩伯集团军立即南下,协助桂军防御。
当时汤恩伯还在南岳军官训练团担任团长,负责培训敌后游击队干部的事情。
在接到随枣会战开始的报告以后,立即请假返回一线指挥。当时训练团学员和副团长叶剑英都去同汤告别,叶剑英还祝汤旗开得胜,杀尽倭寇。
在汤回来之前,31集团军暂由13军军长张轸负责指挥。张轸接到李品仙的命令以后,立即向汤恩伯请示。
汤恩伯命令13军和85军立即南下进攻,但汤部刚刚进入一线,尚且立足未稳,就立即遭遇日军第3师团大举进攻。
汤恩伯31集团军的13军第89、第110师先后遭受日军迎头攻击,汤部随即固守高城镇附近的主阵地。
同冈村宁次预计的相同,汤恩伯果然被日军的进攻激怒,他们立即调动13军主力全线反击,协助桂军防御。
两军在高城镇附近激烈交火,因为桂军是守,汤部是进攻,所以汤部战斗更为激烈。
汤部13军110师328旅655团,656团协同,早在5月2日就开始进攻,他们通过夜袭击毙日军400多人,并且集中8门迫击炮轰击,全歼三家寨日军,连续占领了清水岭,三家寨等数个据点。
日军随即反攻,两军在数十公里正面全面对攻,一个阵地一天往往反复争夺几次。
日军苦战5日,高城镇阵地先后易手6次之多。
------------汤恩伯的31集团军,是当时国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了,也最有战斗力,他们有重机枪和小口径火炮!
最终日军在坦克部队的配合下,并且释放毒气,才占领了塔儿湾、高城一线。
当时和汤部一同坚持的桂军梁津旅长回忆道日军的毒气弹道:敌人再次被打退后,再次猛烈炮击。奇怪的是,此次炮弹的爆炸声很小。下午旅部的炊事员送饭上来,一线官兵抓紧时间吃饭,我也亲自去阵地查看。突然看到不少官兵呕吐不止,我还以为是炊事员炒菜时候误用了桐油,正准备派副官去追查,突然卫兵冲过来汇报,日军用了毒瓦斯。
我赶紧命令卫兵那我的防毒面具,但已经来不及了。我跟官兵一样,剧烈呕吐流泪,突然之后,鼻孔到胃部全部火辣,痛如火烧一般。还是日军使用的是催泪瓦斯,不是致命的窒息性瓦斯。我命令官兵立即离开低洼的阵地,因为瓦斯比空气重,同时用湿透的面巾,涂以肥皂蒙面,可以缓解毒瓦斯的威力。到了第二天,日军又用瓦斯桶,通过风力吹过来大量毒气,我军官兵晕倒很多,被迫将他们抬到二线治疗。但是这些官兵异常勇敢,一旦苏醒过来,立即要求回到火线。
战至6日,此时汤恩伯已经回到一线,他根据日军进攻的情况,立即调整的部署,命令110师,89师,91师,193师各一部,迅速从南北夹击突入31集团军阵地的日军,主攻日军侧后。
汤这一手相当厉害,已经杀入汤部十几公里的日军,在侧翼遭遇夹击以后,深恐补给线被切断,狼狈不堪,被迫放弃已经占有阵地后撤。
经过一日激战,日军第3师团第5旅团伤亡1000多人,仅仅遗留在31集团军阵地前的尸体就有800多具。
由于此时信阳出发的右翼日军第3师团1个旅团,被桐柏山区复杂地形影响,前进缓慢。
冈村宁次见汤部主力已经被第3师团吸引住,他等不及右翼包抄完成,下令正面攻击的第3师团立即分兵一部以主力4000多人猛攻汤部北面的天河口,进而妄图北上占领桐柏县,切断汤部北撤路线。
汤恩伯调动85军主力第4师和第23师迎面拦截,两军激烈交手。
汤部第4师在最前线,该师是汤军主力,装备最好,仅仅师直属部队就有82迫击炮营和37坦克炮炮炼,20毫米机关炮连等。
两军在8日激烈交手,伤亡都颇重。
日军调动30多辆坦克为先锋,猛攻中央军阵地。此时汤部的37毫米德制反坦克炮发挥了威力,连续击毁了6辆日军坦克。
只是由于汤部的反弹坦克炮也仅有几门,实在无法对付各条战线的日军坦克。
其他战线的31集团军官兵无奈,只能采用老办法,使用步兵带着集束手榴弹组成敢死队上,又摧毁了几辆日军坦克。
日军进攻不利,双方逐渐僵持,日军没有能够占领天河口,也就无法从这里占领桐柏,切断汤部北撤路线。
表面上似乎汤部已经击溃正面进攻的日军,桂军也能勉强支持,日军进攻并没有太多成效,实际上危险已经迫在眉睫。
经过一周多的激战,第3师团伤亡颇大,估计最少死伤3000多人,但成功的将汤恩伯集团军吸引到这一线,达到了作战的目的。
其实日军此时已经从左翼,右翼高歌猛进,而且都相当顺利,这就是汤恩伯所不知道的了。
汤部表面上似乎丝毫不占下风,实际上是极为危险的,正处于冈村宁次的合围计划中。
奇怪的是,直到此时,李宗仁仍然没有把日军试图合围汤恩伯集团军的计划,告诉汤恩伯,而是告诉的自己的子弟兵桂军李品仙。
眼见日军两翼合围部队速度极快,左翼日军已经在8日占领枣阳,切断汤部和桂军向西后方撤退的路线,而东面和南面又都是日军,只剩西面一条路。
而右翼日军此时也出动第3师团29旅团从信阳向桐柏出发,并且在8日已经占领桐柏附近的吴家店,祝林等地,距离桐柏仅有10几公里。
虽然桐柏一线都是山区,但按照日军推进速度,最多再要3,4天就肯定可以占领桐柏。
一旦桐柏被占领,汤部北面撤退路线就几乎被封死,恐怕难逃一劫了。
鉴于于此的危急情况,李宗仁终于下达了撤退令。
他在7日下令,让桂军和中央军向桐柏山区撤退,放弃随枣公路一线的防线。
并且命令,如果实在不行,桂军85军可以放弃撤退到桐柏山区,而向日军尚未占领的西北面河南境内的唐河,白河以西撤退,中央军31集团军则西面的河南省的新野撤退。
可是,这一命令又出了大问题。
李宗仁此时左右为难,由于之前没有告知汤恩伯日军的战役计划就为围歼他的集团军。
此时如果把实情告知汤,日军此战目的就是为了歼灭他,而李宗仁又一直把汤部放在一线,不顾他们的死活,汤恩伯必然极为愤怒,甚至会翻脸。
于是,李宗仁也就没有说明原因撤退的真正原因,仅仅说是因为日军向天河口进攻,试图包抄汤部北撤路线,所以汤部必须撤退。
这一下,就让汤摸不着头脑。
------------汤部甚至还有少量防毒面具和一些山炮野炮,只是数量很少而已。
在汤看来,日军虽然集中4000多兵力进攻天河口,但汤部2个师已经成功阻击了日军的推进。
那么,为什么汤部要擅自放弃固若金汤的天河口撤退呢?这显然是违背一般军事常识的。
况且现在汤部各军已经和日军胶着在一起,撤退谈何容易。稍微有差池,说不定就在日军追击下全军崩溃(就像后来桂军的撤退一样)!
所以,汤恩伯接到这个命令以后,完全莫名其妙,他认为现在还没有到撤退的时候,决定先打一打再撤退。至少要把当面日军击退了,这样撤退也从容一点。
就在汤恩伯莫名其妙的时候,日军在8日占领枣阳,并且骑兵旅团向唐河突进,实际上已经完全切断了李宗仁命令汤部西撤新野的路线。
李宗仁所谓不得已可以西撤的命令,已经不可能执行了。
此时,李宗仁也急了。如果中央军精锐31集团军在随枣一线被全歼,那么蒋介石的脸上自然是非常难看的。
李宗仁此时耍了一个小聪明,他在8日直接电告蒋介石,大概意思是,左翼日军突破我军防线,试图包抄我军退路,所以命令汤恩伯集团军和桂军以桐柏山区为寄托,逐步向北转移,脱离日军的包围。
其实,如果李宗仁早就这样对汤恩伯说,汤怎么可能不撤退呢?
现在李宗仁告诉蒋介石这番话,他的意思很明白。我已经告诉汤恩伯要撤退了,现在是他自己不撤退,将来如果他被歼灭了,跟我没有关系。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汤部尚且没有撤退的情况下,李宗仁为了保护桂系子弟兵,依然命令桂军85军全线撤退。
于是85军3个师于7日蜂拥放弃阵地,向北方撤退。
由于85军本来也跟日军在激烈交火,现在撤退又谈何容易。
桂军此次撤退很乱,而且速度很快。
由于伤亡很大,加上撤退组织较差,被日军一追击,全军秩序出现大混乱。
各部抢先向北退去,根本没有互相掩护一说。
加上本来桂军通讯联络就差,在撤退途中,几个师居然都互相失去了联络。
谭连芳军长的军部一路退到鄂豫交界的吴王店,只联络到173师,另外的174是和175师都不知去向。
当时谭连芳军长愁眉不展:不知道这两个师能否成功撤退出来。我们不要走,在这里等他们。
但日军当时突进很快,吴王店并不安全,在参谋长的力劝下,谭连芳勉强在当晚撤退到河南境内的刘博士店,就再也不肯走了。
173师师长钟毅出于好意,说自己留下收拢174师和175师,让军长先走。
谭连芳却突然大怒:你走你的,我不走。
其实这样并改变不了桂军撤退混乱的现实。
大家可以看到,桂军实际已经全线撤退,那么随枣地区仅剩汤恩伯31集团军,正面有日军第3师团4万多人,侧后还有日军部下7万之众,而且日军包围圈就要形成,正是万分危急。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1-05 09:27: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张自忠率部随枣血战日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