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景晓村:智勇双全建设抗日根据地
2022-11-11 14:17:19  来源:学习强国  点击:  复制链接

  景晓村,1938年1月1日参加了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不久后,任鲁东南特委书记兼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政委。1939年5月12日,踏上了清河区的土地,任中共清河区特委书记。

  清河区以胶济路南山区为依托,逐步开辟胶济路北平原地区。党的领导机构和部队横跨胶济铁路两侧,形成了“头枕胶济路,脚踏小清河,东西一条线,一枪能打穿”的狭小根据地。特别是在日军占领武汉后开始回师扫荡,清河区内重要交通线和较大城镇均被日军占领,清河区的形势非常严峻。

  当时清河区领导层内部对如何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认识不统一,面对进一步恶化的局势,景晓村经过深深思索后提出:清河区目前活动区域紧靠胶济铁路,距济南、周村、张店很近,是敌人敏感的地区,我军公开活动,目标太大。在军事实力上,敌强我弱,拼不过敌人。我们应改变方向,向敌人薄弱的地方发展。三支队在胶济路南的部队,迅速返回路北,与路北部队和特委机关会合,趁青纱帐季节,集中力量,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清河区军政委员会制定了具体的部署:第一步,先巩固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和以寿光北部清水泊为主的根据地;第二步,渡过小清河,向小清河与黄河之间发展;第三步,跨过黄河,建立广大的根据地,并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

  在第一步部署完成后,1940年2月,三支队兵分两路向小清河北进军,连战皆捷。八路军在新区的影响迅速扩大,深受广大抗日民众的拥护。清河地委为配合三支队向小清河北进军的行动,组织工作团开赴新区,大力开展地方工作。三支队在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初步站稳脚跟,并和小清河以南的老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0年,是清河区战略方针大转变的一年,也是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扩大、迅猛发展的一年。这时,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13个县级党的领导机构和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及10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根据地人口达110万,占全区人口的30%,根据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33%。清河区经过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正式形成了党政军群领导机构齐全、具有较稳固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区。

  1941年,清河区党委决定进行第三步计划,积极向黄河以北地区发展,开创垦区抗日根据地。垦区是在黄河入海口处淤积泥沙而形成的一片广袤的陆地,在青黄不接的季节,这里只有双手捧着吃的黄荆菜种子,喝的是咸味极浓的“二甜水”,住的多是一半地上、一半地下的“地窝子”。队伍中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垦区是一块没人要的荒草野坡,而小清河南北是人杰地灵的粮棉之乡,前者是个沙碗,后者是个金碗,舍南取北,是丢了金碗,得个沙碗。景晓村说:“金碗、沙碗之说,是简单从地理、物质条件方面去看问题。当然,金碗是好,我们也愿意要,问题是能不能得到并牢牢地保住。济南、青岛、周村、张店都是金碗,可被敌人抢占了,我们只好把垦区这个沙碗先拿到手,有了饭吃,站住脚,再去争夺金碗,最后,金碗、沙碗都是我们的。”景晓村用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根据地和游击区、敌占区相辅相成的关系,统一了大家的认识,揭开了开辟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1941年8月,清河区八路军进驻垦区八大组;9月,清河区党委、八路军山东纵第三旅(1940年底由三支队改编)部署北渡黄河、开辟垦区战役,一举解放了沾化义和庄。义和庄战斗的胜利结束,标志着清河区平原最大的垦区根据地正式形成。随后,清河区三旅部队与冀鲁边区东进部队在沾化境内胜利会师。至此,向黄河北进军、打通与冀鲁边区联系的重大战略部署胜利实现。

  1944年1月,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建立中共渤海区党委、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景晓村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

  景晓村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待人诚恳,尊重同志,并善于集中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大家都能满意的决定,工作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班人团结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上下级之间、党政军之间、干群之间都团结得很好,这对取得渤海区抗战胜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山东分局的表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晓村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局长、西南重型机器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农业机械部常务副部长等职,是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4年8月9日,景晓村带着对亲人、对事业、对渤海区这块光荣土地的无限眷恋永远地走了。弥留之际,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嘱咐夫人:“我对渤海区有深厚的感情,看来我是回不去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到渤海大地上,让我与渤海区人民永远在一起。”

  1994年8月21日,景晓村同志的骨灰在家人和中共滨州地委、滨州地区行署负责人的护送下来到滨州。22日,举行了隆重的撒放仪式,他的骨灰连同鲜花撒入滚滚黄河,他的英灵融入渤海大地。景晓村走了,但他的精神和功绩永存,就像渤海的波涛永不停息一样,渤海区的父老乡亲将永远怀念他!

责任编辑:邹文焰 最后更新:2022-11-11 14:39:2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打好最后一战 争取最后胜利——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反攻

下一篇:1942年的一道神奇命令:无声无形,八路军却甘愿用生命执行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