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运动历史考察
2017-05-07 11:04:24  来源:搜狐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领导了一场自然科学运动,在运动中重视发展和推广自然科学技术,积极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活动。自然科学运动为边区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科技实践,为党培养了科技工作的后备人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系,为新中国的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普及了科学思想,改变了边区人民落后的思想面貌,对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等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重视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开展自然科学运动,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领导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场自然科学运动在边区树起了一块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样板,为后来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考察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今科技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自然科学运动的兴起

  (一)运动的开端

  在延安时期,鉴于当时抗战形势和边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自然科学的功能和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明确提出了“用自然科学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历史与现状》,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的口号。

  1939年1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开办实用科学研究所,以发展工业、植物、土木工程、动物、化学、地质等的科学研究,造就科学人才,以供应发展国防经济之需要。”陕西省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页。这是边区政府第一次明确表示要开展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发展边区建设事业。

  1940年2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明确发出了开展自然科学运动的号召,标志着自然科学运动的正式开始。研究会组成了主席团,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宣言》和《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章程》,推举蔡元培为名誉主席,吴玉章担任会长。毛泽东、陈云等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了讲话。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新中华报》1940年3月15日。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宣言》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然科学运动的命运也同其它文化运动及政治运动的命运一样,遭受着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摧残和破坏”,但仍然要团结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界同仁“发展自然科学运动,有组织有计划的来肩负抗战建国其中自然科学界应有的任务”。为此,“要加强自然科学运动,掌握与提高自然科学,成为抗战中的战斗力量,为抗战到底为加强团结为力求进步而服务,来配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抗战。我们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战线,来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打击敌人的文化政策”。《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新中华报》1940年2月28日。由此,自然科学运动开始在边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二)运动的宗旨与主要任务

  实现自然科学的大众化是自然科学运动的首要宗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宣言》明确规定,要“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地深入群众”,把普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抗日战争和推动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使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都向着科学的进步的道路上发展。从自然科学运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工作”。《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新中华报》1940年2月28日。实现自然科学的革命化是自然科学运动的又一根本宗旨。其目的是促进自然科学研究与经济建设、革命实践的结合。为此,要与全国自然科学界取得联系,共同“反对封建的倒退的一切反科学反进步的现象,反对妥协投降的思想和活动,坚持长期抗战,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事业,努力促进经济建设,以增强抗战力量,为完成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新中华报》1940年2月28日。

  对于开展的自然科学运动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着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新中华报》1940年2月28日。。为此,研究会要求边区自然科学界要与全国自然科学界共同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把科学研究与边区生产建设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起来研究,“推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新中华报》1940年2月28日。

  二、自然科学运动的开展

  (一)建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团体,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

  发展科技事业,需要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科技团体。当时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建立了一批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教育、科研和实验机构,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团体是延安自然科学院和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

  最先成立的研究机构是1940年9月在中共中央指示下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承担着边区的教学和科研重任。1943年,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成为延安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在教育战线和科技战线方面为边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重要科学团体是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39年根据中央“提倡自然科学”的精神开始筹备,1940年2月成立。研究会的主要活动是“召开年会、组织科学报告、举办科普常识讲座、出版宣传刊物、撰写学术和科普文章、组织科学调查等活动”参见齐卫平、徐小平:《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自然科学实践运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这两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团体成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功能,不但在进行科学普及、促进边区科技教育发展方面作出贡献,而且还建立了与国统区乃至国际间的联系。当时边区科技教育的发展影响较大,成果较为显著。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后,边区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逐步发展起来,推动了边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创办和出版普及自然科学的各类书刊

  为了交流学术思想,普及科学知识,1938年10月,《新中华报》开辟“经济建设”专栏,对边区经济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1941年10月,《解放日报》开辟“科学园地”和“农业知识”专栏,既介绍通俗科学知识以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又发表科技论文为边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当时延安自然科学院的阎沛霖、武衡、力一先后担任该专栏主编,徐特立院长在该专栏发表了《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我们怎样学习》和《抗战五个年头总的教育》等文章,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自然科学的方针政策。其他刊物还有《科学季刊》、《自然科学界》、《科学小报周刊》、《边区卫生》等等。

  针对边区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待科学解决的许多问题,中央宣传部专门组织出版了介绍各种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如《配偶禁忌》、《不正常的月经》、《耳鼻喉科学》等医疗卫生方面的读物。延安的科学工作者还写了关于农业方面的文章,如《怎样养蚕》、《农田给水的常识》、《果树除虫的简便方法》等,丰富了群众农业方面的科学知识。此外,还利用墙报标语、庙会、秧歌、戏剧、歌曲、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自然科学知识。

  (三)举办专题报告和各种自然科学讲座,开设自然科学类课程

  为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举办了很多报告和专题讲座。1941年8月,自然科学研究会邀请徐特立在文化俱乐部做“边区自然科学教育问题”的报告,阐述了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等问题。11月,邀请俞仲清主讲“关于日蚀的科学知识”的报告,使边区老百姓对日蚀、月蚀等自然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1943年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和牛顿诞辰300周年,自然科学研究会先后召开了纪念大会和举办纪念讲座。通过这些报告和讲座,开化了社会风气,使自然科学知识在边区广泛传播。

  延安各机关还组织了“自然科学普及小组”,建立学习制度。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院校为推动科学知识传播,还专门开设和讲授“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科学史”、“最新自然科学简介”等课程,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

  (四)举办展览会和劳动技术竞赛

  从1939年到1943年,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和各科学部门在延安多次举办自然科学和各种专题展览会,展览的类别有物理、天文、气象、化学、地质、矿物、生物等,先后有1700余人参观了展览。参见《自然科学展览会》,《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9日。到1944年,平均每年举办五次,每次都吸引边区大量群众前来观看。在这些展览会中,比较受瞩目的主要是农工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的展品较为丰富,包括了边区各地的特产;工业展览会的展品有肥皂、牙粉、粉笔、药品、纸张、农具、皮衣和布匹等。“在延安农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了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纺出的头等线,给予参观展览会的农民以很大的鼓舞”武衡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2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

  边区还开展各种劳动技术竞赛活动,中央领导和群众都踊跃参加,“边区人民至今还广泛流传着周恩来同志当年参加纺线比赛被评为‘纺线英雄’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2辑,第84页。。对竞赛中评选出的劳动英雄,还给予一定奖励。通过技术竞赛,培养出了大批技术熟练工人、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

  (五)进行系列科学考察调查活动

  陕甘宁边区政府非常重视对资源的科学考察,为了解边区的森林、农业、矿产、药材等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储藏情况,边区政府先后组成多个考察团,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调查活动。在林业考察方面,1940年至1942年,自然科学院生物系与建设厅合作对边区的森林和植物进行了多次考察,采集了重要标本两千余件,认为“以边区之有利条件下,森林事业实有大量之发展可能”《森林考察团返延》,《新中华报》1940年8月9日。,写成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等考察材料。在植物考察方面,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师生曾三次进山进行植物考察,共得植物标本101科,313属,510种参见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编成《陕甘宁盆地植物志》,成为第一部关于陕甘宁边区植物考察和研究的著作。在矿产资源方面,地矿学会对边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考察,不仅了解了边区地质结构,解决了一些矿产开发的问题,而且收集了大批岩石矿物标本,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自然科学院生物系还对边区的药材、地方病等进行了调查,写成《陕甘宁边区药用植物志》一书。这些考察调查活动在开阔边区人民的视野、促进边区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研究与推广重要科学技术

  围绕边区经济建设,各科研机构积极从事基础应用研究,使科技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棉花种植方面,自然科学院农业系与光华农场“深入农村,在广泛调查、试验的基础上,找出了在边区种植棉花的合理办法,提出了一套关于下种、定苗、打卡以及促进早期开桃等栽培技术”延安自然科学院史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除了推广植棉技术,边区农业科技人员还引进推广了狼尾谷、金黄后玉米、黄皮与白皮马铃薯、老黑豆、黑麦、烟叶、红皮花生等许多农作物优良品种,深受边区农民的欢迎。参见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在纺织业方面,科技人员改进丝织和漂染技术,改良旧纺车,发明一种“加速轮”,提高了纺纱效率。在造纸业方面,为解决造纸原料问题,科技人员用遍地野生的马兰草作为造纸原料实验,“一张马兰草纸的产生,经过选料、切断、煮浆、压辗、洗浆、挠纸和晒纸七道工序,比麻造纸简便,而且节省时间得多,全部过程仅需一两天的工夫,而造麻纸则需几天”罗夫:《马兰草——一位青年化学家发明的故事》,《新中华报》1940年12月8日。,该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边区纸的生产量。

  此外,边区的科学研究在食盐制造、土木工程、水力灌溉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突破,进一步推动了边区的工业发展,使边区经济建设与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自然科学运动的作用

  (一)为推动边区经济建设和支援抗战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是开展工业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自然科学运动中,科技工作者通过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边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和保障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方面,改变了过去简陋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在兴修水利、增施肥料、精耕细作、改良农具、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推广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由“1937年的111.6万石增加到1944年181.7万石,抗战八年共缴纳公粮达101.39万石”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1944年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招待会上指出:“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也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目的一样,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科技人员的研究和实践,解决了工业发展面临的许多技术难题,推动了边区工业的发展。到1944年底,民用工业中毛巾、肥皂、火柴、袜子、纸张、陶瓷等生活日用品已能全部或部分自给。此外,军事工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当时的茶坊兵工厂自行设计制造出第一支七九式步枪,接着又制造出火药、炸药、枪弹、掷弹筒、手榴弹、地雷等各种武器弹药。“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发展边区经济、支援七台河边区和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薜幸福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到抗战胜利前夕,边区工业规模发生很大变化,已有“公营工厂101家,比1937年发展了约30倍;产业工人6354人,比1937年增加了20倍左右。工业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由1937年只有修械、被服、印刷等为数很少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到拥有机械制造、纺织、炼铁、印刷、陶瓷、玻璃、化学等10多个工业部门”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1编《总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7页。

  通过自然科学运动,陕甘宁边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体系的初步建立,使边区成为一个具有初步工业基础和规模的地区,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通过科技实践培养了科技工作的后备人才

  科技人员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载体,又是科技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开展自然科学运动中,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吸收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方针政策,把发展边区文化教育事业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是全国各地特别是敌占区和国统区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高潮,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有大量的科技人员甚至是有所成就的专家。1941年4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军队中吸收和对待专门家的政策的指示》,指出“对于特殊的人才,不惜重价延聘。要尽可能购置他们所需要的科学设备,在战时要尽力保证他们的安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2辑,第23页。。《解放日报》也发表社论,指出“我们虔诚欢迎一切科学人才来边区,虔诚地愿意接受他们的教益”《欢迎科学艺术人才》,《解放日报》1941年6月10日。,所有这些为开展自然科学研究和使用科技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体现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中国共产党注重对科技人员的优待和管理,保障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边区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建设厅技术干部待遇标准的命令》(1942年5月)、《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1942年5月)、《1943年度技术干部优待办法》(1943年3月)等文件,对不同的科技人员给予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优待与帮助。如《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规定,“甲类文化技术干部每月可领到15元至30元的津贴,伙食以吃小厨房为原则,可以单独住一间窑洞,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勤务人员和马匹,每年特制棉衣、单衣各1套,书报由单位负责向出版部门订阅”杨德才、关铃等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边区科技人员以实际行动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在各条战线上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批当年的青年学生后来绝大多数都成为业务专家和领导骨干,有的成为中央、省、市的党政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大学教授、工程师和研究员,如恽子强(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武衡(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和李强(延安自然科学院第三任院长)在建国后分别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大会的数理化学部、生物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的学部委员。他们这些干部具有光荣的延安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促进边区科技教育深入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系,为新中国的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

  早在苏维埃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发展科技教育的尝试。中央到达陕北后,为适应抗战形势和边区建设需要,继续发展科技教育。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发展国防教育提高大众文化加强抗战力量案》,这个决议案提出发展边区教育的七项办法,其中有一项是“创设技术科学学校,造就建设人才”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编》,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6页。。1940年8月,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给边区党委及边区政府的信》中明确提出创办中等科技学校的任务,“为了提高边区的生产,改善人民卫生及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提议设立农业学校、畜牧学校、手艺学校、中医学校”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399页。。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边区先后创设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高等学校和边区农业学校、延安药科学校等一批中等科技学校,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培养模式。

  陕甘宁边区的科技教育成为后来新中国科技教育的渊源。在学科建设、院系分类、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为建国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延安自然科学院规定,“大学一年级主要是学习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外国语和政治等基础课;二、三年级根据各系的情况学习技术基础和专门课程”延安自然科学院史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第6页。。政治课每学年都占教学总时数的20%,“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中国革命运动史、联共党史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建等,还有老一辈革命家来讲课、作报告”延安自然科学院史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第415页。

  此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而且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学生经常组织合唱团、话剧团、京剧小组、音乐小组、绘画小组等各种文艺团体,文体活动十分活跃。“只要是课外活动时间,可以听到杜甫川山上嘹亮的歌声。还经常举行文体活动比赛,1942年8月全院召开体育运动大会,280多人参加,六十多岁的徐特立同志参加游泳表演,盛况空前。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学员回忆说: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学习任务非常紧张,晚上几个人围坐在小油灯旁看书学习,而我们中间没有出现近视眼,其原因就是教学方法生动活泼,我们的文体活动开展得好。”延安自然科学院史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第9—10页。这为后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普及科学思想,改变边区人民落后的思想面貌,对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等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科学知识异常缺乏。当时“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人民不仅备受封建的经济压迫,而且吃尽了文盲、迷信、不卫生的苦头,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得不到保障”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566页。。文化素质低是造成边区落后的重要原因。为此,毛泽东1944年10月30日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作讲演时强调“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还提出“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的村塾加以改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11—1012页。

  自然科学运动中科技工作者们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深入开展反巫神反封建迷信的斗争。通过报刊、科普读物、展览会、秧歌等方式宣传科学知识。通过科普宣传,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改变了边区人民愚昧落后的旧思想和传统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社会风气,边区面貌焕然一新。

  总之,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科学运动是中国新型科技发展模式建构的起点,不但为后来新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5-07 11:12: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原因及产生的重大影响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