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杨庶堪:【现代战争】
2023-08-24 16:16:24  来源:华文出版社  点击:  复制链接

  杨庶堪(1881年12月9日—1942年8月6日),原名先达,字品璋,后改名庶堪,字沧白,晚年号邠斋、天隐阁主,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人。早年在重庆创建公强会,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重庆支部负责人。保路风潮兴起后,策动重庆及川东各县独立。1912年当选为国会参议员。次年在重庆与熊克武起兵讨袁,任四川民政长,失败后亡命日本,协助组建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副部长及四川主盟人之一。1918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四川省长。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部长。1923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7月任统一广东财政委员,10月任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任广东省长;11月任北京政府农商部总长。1925年2月任善后会议会员,7月署北京政府司法总长。不久辞职,闲居北京。1932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后居上海。1939年返重庆。1942年8月6日病逝。

  人物生平

  杨庶堪,1881年12月9日生于巴县木洞镇。

  杨庶堪幼时就读私塾,勤奋好学,资质聪明。杨庶堪与同乡好友邹容入重庆经学书院,从华阳名儒吕翼文治经史词章。杨庶堪与邹容均具有反清革命思想,他曾愤慨地说:“革命真亟待实践矣。”

  杨庶堪19岁以重庆府试第一名入县学。他感于国家积弱,须吸收世界新知识,入重庆译学会向英国牧师巴克学习英语。

  1899年9月,日本人成田安辉、井户川辰来游重庆,与杨庶堪、邹容一见如故,杨、邹向日本朋友学日语,更增强向往、探索国外新知识的愿望。

  重庆府中学堂成立,杨庶堪到该校教英语。

  1903 年杨庶堪与梅际郇、江潘、朱之洪、童宪章、陈崇功等密组公强会,以“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为标志,以启迪民智为作用”、“树立革命思想”。

  1906 年,童宪章、陈崇功奉孙中山先生之命,携带同盟会的规章、公约、誓词和计划方略等文件,从日本回重庆进行建党活动,公强会推杨庶堪、朱之洪首应盟约,同盟会重庆支部于年底成立。

  川南叙永厅创办永宁中学堂,杨庶堪应聘任教,后转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教英语,学生有郭沫若、李劼人、王光祈、曾琦、魏时珍等。

  1907年初夏,杨庶堪被聘为永宁中学堂监督,遂与朱之洪、向楚等前往,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吸引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入同盟会。

  1909 年,杨庶堪就任重庆府中学堂监督。

  1911年黄花岗起义后,杨庶堪领导重庆同盟会支部准备在重庆发动起义。1911年5月,四川保路事起,杨庶堪等人在重庆组成保路同志会,连日举行大会,讲演宣传。

  1911年11月22日,同盟会重庆支部将蜀军政府设于原巡警总署,通电全国,宣布重庆独立。杨庶堪谦让推荐张培爵出任都督,自己仅负顾问名义。

  1913年1月,杨庶堪当选为四川省第一届省议员。7月,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8月4日,熊克武、杨庶堪在重庆成立讨袁军,杨庶堪被推为四川民政总厅长。失败后,杨庶堪逃到日本。

  1914年,杨庶堪、谢持同被指定为中华革命党四川主盟人。中华革命党组织分总务、党务、军事及政治等四部。杨庶堪被任命为政治部副部长。

  1915年夏,陈其美返上海主持策划反袁工作,电约杨庶堪到上海相助。杨庶堪返上海后,以任家庭教师为掩护,负责领导西南各省开展护国反袁运动,并与陈其美发动肇和舰起义。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恢复国会,杨庶堪被四川补选为国会参议员。

  1917年9月1日,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后,任命杨庶堪为四川宣抚使。

  1918年3月,四川靖国之役胜利。孙中山特派杨庶堪入川任四川省长。

  1920年6月,杨庶堪辞省长职,到达上海,奉孙中山之命主持南北军民代表接洽事宜。张作霖、段祺瑞均派代表谋联合,杨庶堪两次入浙江,与浙江督军卢永祥接洽,世称所谓孙、段、张三角职盟反对曹锟贿选。

  1922年6月,广州发生陈炯明叛变,杨庶堪除联络国民党中人士讨伐陈炯明外,还同卢师谛向孙中山密呈招抚滇、桂军收复广州之策。孙中山同意并派杨庶堪负责联络滇、桂军。杨联络成功,将陈炯明击败。

  1923年3月2日杨庶堪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长。

  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杨庶堪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3月1日,杨庶堪当选为广东省长。杨见重于孙中山,为蒋介石、戴季陶所嫉恨,散布杨“挟滇军以自重”的流言。6月2日,回上海。

  1924 年冬,冯玉祥领兵推倒北京政府曹锟政权,欢迎孙中山北上主持大汁。冯玉祥再三劝说杨庶堪出任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总长,杨请示孙中山,孙说:“我们有一人在里面也好。”杨庶堪任司法总长3月即辞职,留北京侍母读书。

  1930年10月,杨庶堪返南京,任国民政府委员,旋移居上海,闭门读书不与蒋介石合作。

  1939年,汪精卫在南京组织伪政府,一再强邀杨庶堪参加,他被迫抛妻别子扶病潜逃香港,历尽艰险回到重庆。他寄居友人家中,以衰病辞谢各种政府要职。

  1942年8月6日,杨庶堪在重庆南大石坝寓所逝世。

  人物事迹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杨庶堪从小得到父母亲的精心教养,读“四书”、“五经”,背古典诗词,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在父亲的安排下,他从私塾转入正蒙公塾学习,后又入重庆经学书院向华阳名儒吕翼文学习经史训诂,才学过人。1899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三场,以优异成绩考了第一名,中了秀才。1909年,他应邀到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任教。当时,郭沫若在分设中学丙班听杨庶堪的课,他的作文常居全班之首。杨庶堪出于爱才,对郭沫若鼓励有加,教导尤多。他逝世后,郭沫若十分怀念自己的老师,每次见到杨庶堪的儿媳李立芳总要说:“杨沧老是我的好老师!”

  孙中山委任杨庶堪为中华革命党四川省的主盟人,后又任命他为四川省省长。杨庶堪任省长时,十分重视教育,以政府行为支持赴法勤工俭学。陈毅、聂荣臻、邓小平等,就在此时得到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和资助,因此他们十分感恩。解放后,陈毅在任上海市市长时说:“如果杨沧白知晓今日国家的繁荣富强,他老人家一定会含笑九泉。”

  在永宁地区宣传革命理念、发展同盟会

  1906年。杨庶堪、向楚到永宁中学堂任教。杨庶堪教历史、英文,向楚教中国文学,大为全校师生所欢迎。杨庶堪和向楚经常亲到学生自习室去找学生闲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认识当时国内外形势,严正地遗责清廷腐化无能,丧权辱国,又暗中介绍革命书籍报刊等与有志气的学生们阅读,如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訄书》和同盟会出刊的《民报》、《天讨》等。在旧书方面,则提倡阅读《水浒传》和郑所南著的《心史》以及顾炎武、王船山、黄黎洲等人的著作。这些学生刚由书院制度中抽身出来,都有一定的中文基础和历史知识基础,经杨、向在民族大义方面的传播启导,大家心胸开朗,志气昂扬,在很快时间内,遂孕育出不少的革命新生力量。其时思想进步的学生,有张颐、杨伯谦、陶子琛、黄纲、刘吟楚、向子钊(叙永)、王野若、张璞、罗锐伯、罗圣穆(古葡)、刘经文(古宋)、黄述、徐毅甫(江安)等。其中陶子琛、杨伯谦二人,即由杨庶堪的介绍,在叙永南郊南坛寺入了盟,其余一部分学生在校外先后入了盟。杨庶堪到成都东游预备学校时,县人经他和张培爵的介绍而入盟的亦有好几人,如晏次华、李其洪、李瑗等。

  晚年依旧忧国忧民、誓死不当汉奸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打破了杨庶堪隐居家中,安度晚年的迷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庶堪在辞职闲居七年之后,从北京只身南下,于1931年11月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共商国是,在此会议上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此后,杨庶堪将全家安置在上海。1932年—1939年,杨庶堪隐居上海期间,除教育孙辈外,十分关注时政,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在他的诗作中有所表现。他的诗文,无论是感时、愤事、忧国、忧民,还是怀乡、思亲、写景、念旧,都表现出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关心。在这些诗、文中,他强烈鞭挞日寇侵华暴行,热情讴歌抗日健儿的英雄气概,愤怒谴责蒋介石的投降主义路线,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其中部分手稿结集为《邠斋手书诗稿》出版。

  1932年,日军悍然发动上海“一·二八”事变。我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呼声中,首先发起反击。隐居上海的杨庶堪在为费敬仲《淞沪御侮记》写的序言中指出:“十九路军及第五军抗日之战,……人权神圣战争也。……我军赫然奋起,……数数挫敌,欧美咸相惊。……我有捐躯卫国,御日捍患之贤出于其间,而吾民亦若视为患难亡友休戚共之。……而中枢久无战和大计,而天下自是惑矣。”在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热潮中,杨庶堪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十九路军上海御倭感赋》、《上海即事》(壬申)、《函某将军密请援师有作》、《沪战杂诗》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但是,失望比希望来得还快。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之下,蒋介石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并强行下令要十九路军撤出上海。此举引起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杨庶堪得知后,写下《三月二日淞沪退军书愤》、《闻十九路军退师有感》等诗。在这些诗作中,他引用历史典故,借古讽今,谴责蒋介石政府的投降主义行径,表达自己的愤慨心情,充满强烈的爱国精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爱国官兵对日寇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击。《悲悼卢沟桥抗敌死义诸烈》、《连日我军屡捷,敌焰衰止,望月又作》都反映了这一时期杨庶堪对中国官兵寄托的希望。1937年8月,日军对上海地区狂轰滥炸,中国军队和上海人民奋起反抗,淞沪抗战就此爆发。当时川军第43军26师奉命日夜兼程赶往上海,10月在大场镇与敌血战七昼夜,损失惨重,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70%。川军20军在进入大场、陈家行阵地后,与日军鏖战十三昼夜,终于夺回阵地并长期坚守。那时士兵们都把抗战叫做“打国仗”,意谓为国家打仗,以区别于军阀混战。在整个坚守战中,官兵们拼死作战,士兵死伤十分之七,下级军官牺牲殆尽。杨庶堪闻讯后,满怀深情地写了《大场之役郭汝栋、杨森两军各以一师当前敌,伤亡泰半。所余仅数百人耳。刘献廷郭之师长,肖毅倔郭参谋过述,作此悼之》。他在诗中感慨万分:“邑子能兵半国殇,老夫迸泪欲霑裳。里桑恭敬吾尤挚,亭柏精忠汝未忘。将士锥心痛夷垒,男儿报国爱沙场……。”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1937年9月在平型关大败日军,歼敌千余,取得了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全国军民为之振奋,杨庶堪在其诗作《闻第八军平型关捷》中欣喜地写道:

  西晋捷初成,红军旧有名。

  平型关外路,唯见敌部横。

  万里输粮卒,三千入瓮兵。

  朔方能有此,始足备长征。

  1939年底,汪精卫在南京筹建伪政府,四处网罗社会名流;由于杨庶堪在国民党内有着很高的声望,遂一再派人游说,企图拉其下水。他们以杨庶堪经济困难,生活难以为继作借口,先是利诱,后行强逼,胁迫其出任伪行政院长职务。杨庶堪宁死不当汉奸。他向重庆的友人寄上诗作《新号》,表明自己心迹:

  新号分齐楚,群追绪律踪。

  风前几垂柳,海上一孤松。

  书史千秋重,河山半壁空;

  老夫自迂拙,槁项甘长终。

  人物作品

  杨庶堪一生著述颇多,有《沧白诗钞》、《杨庶堪诗文集》、《沧白先生论诗绝句百首笺》等。

  家庭关系

  杨沧白夫人詹氏。儿子杨洵,壮年死去。有孙一人、孙女三人。儿媳李立芳。

  社会评价

  于右任:“开国有诗人,沧白杨夫子。秀句兼丰功,辉映同盟史。”

  向楚:盖庶堪中岁服劳党国,南北播迁,于诗致力为独称。当笑语友人,其以诗人老此生耶,因叹四川革命党人多艰苦卓绝者,而雄秀盛文采,则推庶堪云。

  朱之洪:蜀府建奇勋,君指挥,我奔走,当时让都督不为,只赢得桃李春风,言语文章妙天下;同盟惭后死,悲既往,盼将来,垂老伤良朋多故,何堪对梧桐秋雨,公情私谊哭寺中。

  王晓渝:杨庶堪具有温文儒雅的学者风度、渊博高深的学识。他将自己的书斋定名为“天隐阁”,表现出淡泊名利、向往归隐的人生态度。

  后世纪念

  杨庶堪逝世后举国哀悼,并按国葬礼仪,将杨庶堪的遗体安葬于巴县东温泉。国民政府为纪念杨庶堪,褒扬其革命事迹,在1943年7月将原重庆府中学堂旧址改建为杨沧白先生纪念堂,所在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

  2012年3月14日是孙中山逝世87周年的纪念日,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和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联合主办了《帅府名人系列――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追随者杨庶堪文物史料展》,再现了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追随者杨庶堪的一生。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3-08-24 16:21:3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李曰垓

下一篇:李烈钧:【人亦有言柔则茹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