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大一分校
2022-12-02 14:43:52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抗大一分校,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The first branch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War university)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1月25日成立于陕西延安。1939年2月,迁至山西太行山,亦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随营学校。1939年11月,迁至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办学。1941年与滨海师范合并改为滨海建国学院。1945年10月,全体教职员工挺进东北归属抗大总校建制,原滨海建国学院先后改名临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临沂师范学院。2010年11月,更名为临沂大学。

  抗大一分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敌后根据地十二所分校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培养青年干部最多,参加战斗最多;取得战果最大的一个分校。在山东培养了军、政、地干部9840名。培养地方干部共2000人。

  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在抗战八年中,抗大共培养20余万名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大一分校从1938年成立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而结束,长达七年之久。经历了两次“东迁”,参加过大小数百次战斗战役,先后在校任职的干部约二千人。为坚持敌后抗日战争,扩大抗日根据地,训练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仅前三年不完全统计即有11530人。现根据亲身经历和手头资料,对抗大一分校成立以来的一些史实,做一个综合的追述,供研究参考和核实质疑。

  历史沿革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为了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决定以陕北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部分、陕北公学和安吴堡青训班组建抗大一分校,挺进敌后就地培养干部。1939年冬,该校近4000名干部和学员由晋东南挺进到山东沂蒙山区,1940年1月到达沂南县岸堤,1941年由沂南县转移到莒南县,校部(司令部)设在曲流河村,对外番号是十支队。1938年6月,为了培养各方面急需的干部人才,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孙陶林兼任校长。干校下设政治队、民运队、军事队、地方武装队、青年队等,开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术、政治工作、民众工作、政治常识等课程。因该校从第二期起驻沂南县岸堤镇,故习惯称“岸堤干校”。这所干校共办了5期,培养党政军干部3000多人。1939年6月反“扫荡”时停办,11月间与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合并,1940年3月又并入从晋东南来鲁的抗大第一分校。

  晋东南的抗大一分校由抗大五大队、六大队学员组建,1938年底从延安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突破敌人多道封锁线,到达屯留县东故县镇(今郊区故县村)。学校学员3200余人,分3个支队,其中一个支队有160多名女学员,人们习惯称之为“女生队”。女生队被安排在屯留县岗上村(今北岗村)等地学习和生活。

  《习仲勋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374页)里有这样一段描述:“1939年3月18日,十五岁的齐心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工作的姐姐齐云的带领下,到山西屯留县岗上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女生队学习,成为一位八路军女战士。”(1940年冬,抗大总校决定齐心和另外4位女同志赴延安学习。1944年4月,齐心在延安与习仲勋同志结为革命伉俪。)这一记载非同寻常,为研究抗大一分校女生队在长治市屯留县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佐证。

  抗大一分校女生队队部、教室和宿舍等旧址保存基本完好。女生队队部旧址位于该村后沟东侧老乡周安堂院内,宅院坐北朝南,为两进四合院,内院正屋已改建为新房,外院保持了原貌,房内土炕、家具完整,大门和两间东房相连,为原样。女生队教室旧址坐北朝南,位于队部北面10米处,有27间房子,两进院。灶房位于队部南侧10米处,为老乡周三狗的粉坊。此外,该村小沟街和后沟保存的30多孔窑洞,为当年女生队学员的宿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1939年12月改成中共山东分局)遵照党中央关于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将工作重心放在沂蒙山区。当时,山东的抗日队伍刚刚建立,绝大多数同志都是土生土长的工农分子和小知识分子,很难找到既懂马列主义理论,又会指挥打仗、组织民运的多面手。据此,在省委书记郭洪涛的倡导下,1938年6月,省委决定以延安抗大为榜样办一个培养干部的学校——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干校隶属中共山东省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兼任校长。机构设置除校部外,下设政治处、教育处、总务处等。学员来自整个山东及苏北、豫北、皖北,一部分是从各部队抽调来的排、连、营级干部,一部分是地方上的同志,还有一部分是刚参加革命的学生。他们分编为军事队、政治队、民运队、地方武装队、青年队和女生队。1938年6月初,学员在新泰县南鲍庄集中,下旬在蒙阴县第四区大庄正式开学。7月下旬,干校随省委机关移驻岸堤。8月13日,干校第一期学员提前毕业。8月底,干校第二期开学。干校成立一年多,共举办了5期,每期学员700人左右。学员毕业后,由山东分局统一分配工作。1939年9月,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来到沂南,岸堤干校即并入该校。

  抗大一分校不仅是一个教育单位,也是一支战斗队伍。他们先后两次参加了侍郎宅、甲子山反顽战斗,以及无数次反“扫荡”作战。1941年秋反“扫荡”中,第三大队坚守西蒙山布袋峪地区,依托高山峡谷,以小部队分散控制要点,坚守通道两侧阵地,顽强抗击日伪军千余人连续多次进攻。同年11月在反击日军5.3万人“铁壁合围”大青山战斗中,第二、第五大队配合蒙山支队及山东分局和战工会的少量警卫部队,抗击日军一个旅团的进攻,掩护领导机关大部突围。血战中,第二大队政委刘惠东及第五大队第二中队指导员程克、第五中队中队长邱则民等数百名干部、学员英勇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荣恒率八路军山东主力部队挺进东北,抗大一分校亦随之行动。1946年2月,延安的抗大总校挺进东北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抗大一分校即编为该校第三大队。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山区转战了6年,培养了1.4万多名党政军领导骨干。

  成立背景

  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2月在抗日战争即将转入相持阶段成立,它的诞生是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独立自主、坚持持久战,准备反攻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我们都知道,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批准了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报告,这个报告是全党明确了党在抗日战争中独立自主的领导地位的思想,明确了全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必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建立新中国”。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有许多事情要做。必须“发挥共产党全部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培养干部。毛泽东同志的报告,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培养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认为普遍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是“全党一个极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还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的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列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包还指出,为了领导伟大的革命战争,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有计划的培养大笔新干部,是党的一个极重要的任务。

  根据六中全会这个精神,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两个抗大分校的建制,担负敌后训练培养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军政干部的战斗任务。并决定一分校归八路军总部建制,到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随营学校。第二分校到晋察冀边区。抗大成立两个分校的历史事实,表明了我们党一贯重视干部的马列主义学习,重视干部学校的建设,特别是在历史转变的有利时期,重视积蓄力量,大批培养新干部,提高干部战斗力的卓越远见。

  组织序列

  抗大一分校组织序列和人员,前三年变化不大,后来变化较大。1938年12月成立时,其组成部分包括原抗大的第五、六大队全部,第三、四大队一部,枸邑陕公分校和安吴堡青训班大部;以抗大第五、六大队为基础,配备了较强较多的负责干部担任学校的教育工作。任命何长工为校长,周纯全为副校长,黄欧东任政治部主任兼党务委员会书记,韦国清任训练部长,党委委员会成员,记得有黄欧东、何长工、周纯全、韦国清、李培南、欧阳平、刘浩天、闻允志等。党务委员会不设工作机构,日常工作由政治部担任,(1939年8月黄欧东调一二九师后,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由李培南担任)。学校的领导机构设小步、政治部、训练部,分管行政、校务、思想政治党务、教育训练等工作,校部按军事组织也称司令部,设总务处、直属政治处、队列科、供给科、卫生科、管理科以及警卫武装。先后任总务处、直属政治处主任的有:李久昌、聂凤智、周贤。任各科科长的有:李厚坤、曹国珍、董金梁等,政治部设干部科、组织科、宣传科、锄奸科、民运科、总务科、任干部科、组织科科长的先后有程坦、欧阳平、刘浩天、。安征夫任宣传科长,陈德先、黄明清任锄奸科长,罗野岗任民运科长,詹道吉任总务科长,钱春华、赵宏弼、叶尚志先后任政治部秘书,训练不设军教科、教务科、图书资料室。贾若瑜、阎捷三先后任军教科长,李培南、郑文卿先后任政教科长。王耕今负责图书资料。

  创办第一年,全校学员有三千多人,分编为三个支队,九个营、三十二个连队,一个女生队。支队组织与小、政、训相同,支队设队部,正指处、专职主任教员,直辖四~七个学员连队,连队设正副队长,正副指导员,每个连队一般设四个区队,三个学员区队,第四个专司炊事、勤杂工作。 先后担任大队一级的军政干部和主任教员职务的有:贾若瑜、黄经琛、王泮清、杜义德、赖光勋、陈华堂、聂凤智、张寅初、黎有章、叶荫庭、李绍樵、廖海光、刘惠东、李振邦、铁坚、郭卓辛、严似海、杨大易、氧亭昌、严政、和侠、李治河、汪德、冷新华、胡呈芳、苏壮、宋锡纯、李书湘、杜平斋、刘亦凡等。

  从1939年冬到1942年秋,抗大一分校的组织序列和人员有过三次变化;第一次是1939年夏,中央、军委决定延安总校迁移到晋察冀,一分校由晋东南迁到山东时,八路军总部决定何长工及铁坚、赖光勋等约千余名干部、学员组成一个留守大队,赖光勋任大队长,铁坚任政治处主任继续留在太行上地区迎接总校并入总校建制。另任命周纯全为一分校校长,韦国清为副校长兼训练部长,李培南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这以前无政治委员职称)。学校东迁的代号为“八路军挺进纵队”,全部干部、学员、勤杂人员三千多人,混编为三个大队和一个直属大队。

  第二次变化为1940年春到山东后,山东军政首长从山东实际情况出发,报请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同意,调韦国清副校长任山东陇海支队司令员,由并入抗大一分校的山东军政干校副校长袁也烈任一分校训练部长,另外,训练部、政治部个增设一名副职,由阎捷三任训练部副部长长,刘浩天任政治部副主任。另外,还决定成立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撤销原胶东军政干部学校,胶东支校的组织和人员全部由分校配套,作为抗大一分校一个独立的下属单位。胶东支校以原一大队为基础,抽调了近二百人的干部组成,由原胶东支校校长刘汉任校长,贾若瑜任副校长,廖海光任政委(财政国、聂凤智、刘浩田、张蓉勃先后任过支校校长、政委、政治处主任)。自此,以分校学员大队由五个减为三个,即二、三、五大队,二大队于1945年改为建国大队,专门训练地方基层政权干部,三大队训练特种兵,(机枪、炮兵、工兵、防化)及女生队。五大队训练连排职军政干部。另外,还有上干队、参训班、教员训练班,直属训练部,校部领导。

  第三次是1942年“精兵简政”时,由于形势变化,学员、教员来源相对减少。为了精简机构,一分校于鲁南一校、原一一五师教导大队,1940年归抗大一分校兼管,称抗大一分校鲁南一校,缩编为山东军区教导团(抗大一分校称谓不取消)。直辖三个营,二十个连队。政训两部合并为政教处,每期训练学员近千人。原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调任滨海行署任副主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培南调任山东分局党校任专职副校长(朱瑞、罗荣桓先后兼任校长)。训练部长袁也烈调渤海军区任副司令员。训练部副部长阎捷三调山东军区参谋处任科长。郑文卿调山东军区保卫部任科长。其他军政干部、专职教员也大批调出加强各条战线,先后任教导团正副校长职的有:袁仲贤、孙继先、胡达荣、李梓斌。政治委员有:张雄、梁必业。教导团组织一直到1945年10月进军东北。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12-02 14:47: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胶东抗大 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革命红色学校

下一篇: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大地上的学脉延续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