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大一分校在沂蒙:红色革命大熔炉的峥嵘岁月
2022-12-01 11:00:27  来源:魅力临沂 记者:车少远  点击:  复制链接

   “校名如沉沉黑夜里的驿站明灯,点亮了热血青年的心路,使他们前仆后继,奔向革命,奔向抗击日寇的最前线……”

   “以培养干部为主,学员多来自部队连排骨干,武器装备很差,一般不主动作战。”

   “在敌后战区,教职员工时刻保持警惕,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利用战斗空隙和青纱帐时间,教育训练。”

   “部队在为咱老百姓战斗,咱的军队就算豁出老命也要支持,天地良心。”

绵延沂蒙山,记述着抗大人的铮铮铁骨。

  脚步豪迈铿锵 精神浩然不屈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于陕北瓦窑堡创建,其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

  抗大一分校即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于1938年12月1日创办,属八路军总部建制,对外称八路军随营分校。朱德总司令亲自宣布周纯全为抗大一分校校长,李培南任校部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抗大一分校是抗大14处分校中开办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培养青年干部最多、参加战斗最多,也是唯一设有支校的分校,先后设立了鲁南、胶东等3处分校。

  校部设行政、队列、供给、卫生等科,另设被服厂、制药厂等机构。政治部设组织、宣传、民运、锄奸等科,组建了文艺工作团和民运工作团。训练部设军事教育、政治教育等科。学员共编4个大队(团级建制),另有高干队、女生队等。每个大队有六七个中队,七八百人不等。在反“扫荡”及战斗期间,临时增设团、营建制,以便于指挥作战。

  抗大一分校来山东前在晋东南太行山办学一年。1939年,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抗大一分校东迁至山东抗日根据地办学。同年11月,校部奉命率领2000余人的队伍,以“八路军挺进纵队”为代号,从太行山区驻地出发,“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学校教职员工唱着高昂的校歌,经冀南、鲁西、泰西等地,一路东进。1940年1月5日,校部历时43天,行程3000里,转移到山东抗日根据地沂南中心区的孙祖东、西高庄一带。

  1940年春,学校招收第二期共计2670名学员。此后的6年,校部扎根沂蒙山区办学,经常流动于沂南、蒙阴、临沭、莒南、费县(大部分时间驻守费县)等广大乡村,为山东培养了14000余名党政军干部。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全体教职员工挺进东北,于吉林通化归属抗大总校建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6月,记者先后走访费县、沂南、莒南、临沭等地,对话党史研究员、校部曾驻村镇居民、学校学员,重拾碎片记忆,从点滴话语中寻找抗大一分校留在沂蒙这片炽热沃土上的脚步和精神。

1940年7月1日,抗大一分校政委李培南在东高庄建党19周年时讲话。

  教学生活:攻苦食淡勤学勤练求进

  一

  1940年春,临郯海赣边区支队的王浩被组织选派进入学校学习,王浩到校部报到后,被分在3大队麻城队(驻地沂南)。学员有部队营连干部,有地方知识分子,他们给王浩留下的印象是“强烈的求知欲,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一批学员刚入校,校部就迎来日军一次“扫荡”,“大家冒着倾盆大雨行军80余里”,道路泥泞,教职员工忍着饥饿,扎紧裤带,轮换扛公用米袋,替病号扛枪、背着背包不停歇地疾行。渴了,伏身在河沟里喝一口水。虽是浑浊的河沟水,疲惫之余大家仍手捧着一饮而尽,用王浩的话形容,“真不知道有多甜”。

  正是同患难、共甘苦的岁月,培养了来自各条战线的学员们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的感情!是年冬,年仅17岁的王浩由3大队编到建国大队,“我们队是青年队,全队学员均在20岁左右,我任一班班长。”恰逢年荒,只有黄豆还有收成,于是,大家就用黄豆当口粮,一日三餐几乎全吃黄豆。黄豆吃多了伤胃,闻一闻都想吐。“学习之余,我们自己运粮、自磨自食。有时,炒黄豆加盐装入米袋,有时把地瓜秧煮熟放上盐当菜,每人再分一块带壳的花生饼。”

  校部教职员工日常作息十分紧张。早晨天不亮,一听起床号就爬起来,一边唱着军歌,一边穿衣服、打背包、扎裹腿,全副武装5分钟列队。“如果遇到敌情,全队只有3分钟。”分头检查各班住房,如果有漏掉物件,要作检讨。

  沂南县委党史研究室刘维常介绍,每班当时都有公共米袋、个人米袋、手榴弹、子弹袋、挎包、背包、瞄准器、枪架子、缸子架、阅报栏、问答栏、生活检讨栏等。行军时,每人负重50斤以上,而且还不能弄出响声。

  每天出早操,先跑步,接着就是投手榴弹、爬障碍、走独木桥。刘维常说:“天再热也不准解风纪扣,冬天再冷也不准带手套、穿棉鞋。”夏天在树林里上课,冬天在向阳的墙角根上课。没有笔,就用筷子绑上钢笔尖写字。没有墨水,就用桑葚汁代替。一般上午4堂政治课,下午是军事课。晚上自习或开讨论会、生活检讨会。熄灯号一响立即休息。

  1941年夏,抗大一分校校部在莒南县西岭泉举行阅兵仪式。第二天晚上,正当教职员工观看话剧《李秀成之死》,还没等谢幕,突然,值班区队长发出口令:“起立、背背包、向后转、跑步走!”一气跑到20里外的树林里。大家这才明白原因:大店发现敌情,顽57军围攻我方驻守大店部队。队伍中的王浩和大家一样,迅速检查武器装备,又跑步20多里。刚到大店,敌人的子弹在学员们头上嗖嗖乱飞。当时,王浩所在小组刚学了班、排进攻的军事课,这时正好用上。

  王浩的经历,恰是抗大一分校初到沂蒙山办学的真实写照。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沂南张庄第一场演出剧目《放下你的鞭子》。

  二

  青山巍巍,沂水情长!

  1940年夏,7月1日党的生日,接到博山县委通知,身为村妇女干部的张慧民参加了抗大一分校新学期学员开学典礼。此后的日日夜夜,每天早上起床后到河边洗脸,冬天上冻时砸开冰取水,列队早操、唱歌,吃早饭,上午教员上课,下午宣传动员群众,晚上分组讨论。

  张慧民说:“学校开设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党的建设、开展敌后游击战等课程。”具体课程安排有:加强连队党支部和政治工作建设、如何发挥连队党支部的模范堡垒作用、实战演练、翻越障碍等。

  在讲民运工作时,特别强调发动群众,组织工、农、青、妇救会和自卫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张慧民所在的班一共12个人,班里有党小组,每周开一次党的生活会,大家在会议上汇报思想,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对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检查自己有没有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

  薛庄镇抗大中学原校长戚兴连介绍,当时学员住的是老百姓的草房,睡的是在地上搭的通铺,铺的是干草。背包当坐凳,大腿当课桌。学文化、写生字只能用树枝当笔,土地当黑板、反复练习。教学计划上,军事课占70%,政治课占30%,但在具体工作中,政治仍占着首位。学习之余,学唱抗日歌曲,排练文艺节目,走访群众,宣传抗日,帮助群众挑水扫地,走到哪里就把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做到哪里。

  学员生活艰苦,每天生活只供少量的油盐和蔬菜。一日两餐,定量,有时会吃不饱。会吸烟的同学没有钱买烟,就以棉花叶、地瓜叶代替烟叶,吸几口过瘾。学习的笔记本必须使用两面。衣服补了再补。鞋子供不应求,有的学员穿草鞋一走百十里,脚上磨起泡来,照走不叫苦。

  为了阻击敌人办好学,学校要求必须做到“人民军队爱人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张慧民说:“我们学校到哪里就依靠团结哪里的人民。”到驻地不休息,先给房东挑水、扫院子、打扫卫生。走时不管情况多么紧急,先把铺草收拾好,床铺掀起来,借的百姓用具送还。真正做到了秋毫不犯,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张慧民毕业后,经中共山东分局分配到蒙阴县做妇女工作,后任县妇救会会长。张慧民是地方选派的学员,学校在培养部队干部的同时,兼有培养地方干部的任务,为地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抗大一分校旧址。

  三

  1942年,从敌占区回到蒙阴岱崮的谭锋,被组织送到设在莒南县十字路镇以北的良庄抗大一分校学习,成为抗大一分校第四期学员。校部学员都佩戴“抗日军政大学”臂章,经同志们介绍,谭锋才知道,抗大一分校的机构设置是精兵简政以后的新编制,在校领导下,校部当时有3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营。一大队为军事队,二大队为政治队,三大队为干部队,算上警卫营,总共3000人。

  谭锋记忆中,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给抗大的中心任务是:在轮训军中干部的同时配合做好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工作。支持、协助当地县委、区委发展扩大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同年,115师攻克了赣榆城,开辟新区的任务,就落到了抗大一分校的肩上。“全校开到赣榆县境内的黑林一带,方圆数十里以内,都是抗大的队伍。”每日拂晓,学员迎着晨雾出早操,“一二三四”的呼号声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校歌声,此起彼伏。

  驻防给常年遭受日伪顽统治、见不到天日的人民群众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鼓舞,县乡村三级干部由隐蔽工作转向公开。抗大学员深入到每一个村庄,召开骨干会、村民大会,民主选举村长,成立民兵连、妇救会、儿童团,废黜旧村政,建立新政权。

  这期间,校教务处、政治部联合部署,对学员进行年终考试,政治、文化、时事课试卷考试由教员和排长们负责监考。军事方面实行实地考核,分别以个人、班排为单位,进行队列、投弹、打靶、对刺、跳跃障碍等若干项目的测试,还有班进攻、排防御、撤退、连行军遭遇战的展开等军事演习。

  同时,政治队还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改造村政、动员参军”的新任务,全队化整为零,谭锋说:“1个班又分成2个小组,1个组分包4个自然村”,大家先从访贫问苦开头,找村长、文书以及读书识字的老者和青年人个别谈话,开展建立抗日民主新政权宣传教育工作,并在工作中发现积极分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工作,这里的各项基本工作已接近老根据地的水准。

1992年,抗大老战士在李行沟和老房东交谈。

  后勤生产:力争自足完善财物制度

  一

  莒南县委党史研究室邱民亭介绍,抗大一分校经费开支主要是教育训练费、人员伙食费和津贴费、被装费。校部没来山东前,这些经费按月编造预算向第十八集团军供给部领取。学校东迁到达山东后,学校由第一纵队领导,并负责供给部分经费。1942年1月,又改由115师领导并供给部分经费,缺少的经费由学校自筹解决。

  起初,学校处于游击战争环境中,日夜转战,一面教学一面战斗,对被装的需求,成为一桩大事,在敌人“扫荡”时,按照努力保障的要求,供给部门把裁好的衣料和棉花,干粮袋和袜子布料,以及棉被料发给大家,要求自己动手缝制。棉被、干粮袋、袜子等,做起来还较容易,唯有做棉衣把男同志难坏了,有的人把两条裤腿缝成了一条,像条畸形口袋。有的上反了袖子,根本没法穿。这么多人,这么大的工作量,都去求房东大娘也不好办。这时,女生队发挥了作用,她们中的能工巧匠给男同志做示范讲解,然后再到各班帮助指导。

  基于实际办学中面临的后勤困难,抗大一分校极为注重后勤供需保障工作。学校供给科为校直属科,下设财务股、粮秣股、军需股和生产股。“生产股又辖运输排、警卫排和一个负责伙食的管理排。”戚兴连说,全科共有干部战士150余人。

  供给科在敌后游击战争环境中,基本做法是:首先采用上级供应与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经费由当地驻军供给一部分,不足的则需要自己想办法多方筹措,请抗日政权支援,学校组织生产,保障了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

  刘维常介绍,1941年春,校供给科在沂水县的南北金场创建被服厂、鞋厂。在战争环境下,要保障物资、成品不遭受损失,必须日日夜夜做好散、埋、藏的处理准备,山洞等隐蔽之所是他们必须熟悉的地方。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宝贵物资,工作人员天天精疲力尽,冬季湿透了内衣、双手磨破起血泡更是经常的事。

  组建的被服厂生产单、棉军衣,棉、皮衣,雨衣,绑带,各种手榴弹袋、子弹袋、干粮袋、书包等。染布小组自行漂染布匹。鞋厂生产单、棉布鞋。武器维修组,负责全校步、机枪的小修。

  1942年夏,学校进行“精兵简政”,将一部分“小鬼”及部分非战斗人员调进工厂,小军工当时大都在十四五岁,都受过烽火连天的战斗考验。精明能干的小八路,很快就掌握了制鞋技术,成长为鞋厂的主力军。

  此外,在上级“发展生产,保证供给”的方针指引下,全校到处开荒种粮,养牛养羊,创办工厂营造海边盐田,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用品以及衣食。当时,生产股的主要任务是从敌占区采购必须的物资,如布匹、皮革、军需文化用品等。开办作坊(油坊、粉坊)、澡堂,经营一些贸易货栈。经营收入用来解决干部职工的黄烟、牙粉和学习生活用品。

1997年4月,抗大老战士再次到大青山。

  二

  抗战后期,校部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边学习、边生产。校各营成立了“利民合作社”经营日用、学习商品,各单位采取的生产措施主要有养猪种菜,每个伙食单位养五六头猪、种三亩地。组织学员到海边运盐,除自用外,还到集市上换取必须的用品。开办豆腐店,生豆芽,腌制咸菜。办粮食加工厂加工粮食,既解决人员的粮食又解决猪饲料。经过全校人员艰苦奋斗,用生产所得保障了每个人每天的伙食标准和生活、学习用品。

  邱民亭说:“保得住物资是个严峻的问题”,当时,既有日军“扫荡”、“封锁”,又有国民党反动势力反共反人民的摩擦,在“扫荡”与反扫荡、“摩擦”与反摩擦、“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中,如何做到能将物资筹得来,保得住,是头等大事。

  沂南县委原党史研究室人员郑国华说,当时,学校在教学后,利用青纱帐,农作物生产旺季突击生产,完成储备分发任务。在敌人大举“扫荡”前,把物资、设备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到群众中,或者藏到洞穴、深山、田野里。贵重的物资、经费分给领导干部背带,以求避免与减少损失。

  敌人“扫荡”时,工厂人员分散隐蔽,机关人员集中行动。敌进我进,部队由内线转向外线的同时,组织武装民兵袭扰敌人,掩护群众及物资的转移。

  除上级供应一部分、学校组织生产解决一部分,主要靠根据地人民的支援,离开人民的支援,寸步难行。全校人员的主食、部分鞋袜都是人民节衣缩食源源供应的。备战及敌人“扫荡”时,人民群众掩护照顾我军后方老弱伤病人员,妥善收藏军需物资。在敌人“三光”政策下,他们常常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军人员、物资的安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战胜凶恶敌人的坚强后盾。”

  同时,为了使有限的经费物资能保障教学、战斗任务的圆满完成,必须有量入为出的周全计划,“校部建立有预算和分配制度,各单位按期作决算凭单据报销。”制定借、领、报凭证,经后勤领导审阅签字方可执行。建立简易账薄,计有经费及物资日记账、分类账、总账和各种报表等。收入及采购来的物资,严格实行验收制。

沂南县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郑国华翻阅自己收藏的历史图片。

  经过紧张准备之后,11月初,校部及二、三、五大队先后离开驻地进入中、西、东蒙山。校首长率训练部、五大队跳出东蒙山南部后,活动于芦山至蒙山北部一带,日军跟踪而至,五大队乘敌之隙,夜间穿过封锁线,跳到泰莱根据地,又从沂水北部到蒙阴北部,再到泰南及新泰,这时期都是黄昏转移,半夜宿营,派出警戒,封锁消息,隐蔽休息。通常是一个地方住一天就走,分散行动,短小精干,飘忽不定。

  敌人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十室九空,到处都有被敌人残害的群众尸体。是年,学校二、三大队始终在中、西蒙山坚持内线斗争。

  戚兴连说:“子弹缺乏,在战斗时,校部规定不到100米距离不准射击,到50至30米距离投手榴弹。”

  在抗日战争艰难岁月,沂蒙根据地每一座山头、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沟沟坎坎,都浸透着抗日军民共同抗战的血汗。1941年11月30日,抗大一分校五大队在费东县大古台村北的燕子山阻击敌人时,九班副班长杨雷负重伤,一位叫王立德的农民背起杨雷,不顾头顶狂舞乱飞尖叫着的子弹,冲过敌人封锁区,找到一个隐蔽的石洞,伪装好洞口,使杨雷安全躲过了敌人的搜索。事后,王立德的名字便成了燕子山一带“军民鱼水情深”的代名词。

  抗大一分校在沂蒙根据地历史片段中,大青山战役、燕子山阻击战、甲子山战役、天麻场突围等,均有沂蒙儿女舍身全力支援部队抗日的身影,沂蒙儿女的表现可见一斑。

  作为随军学校,在整个沂蒙地区都有抗大一分校活动的踪影,来去迅速,特殊的战时需要和严密的学校纪律,当时并没有留给驻地村民太多历史直观认识。费县转山前村村民戚纪恩、沂南东高庄村民麻曰奎、临沭东盘村村民李锦川等,他们这样说:“当时就知道我们村子这边有八路军,不知道部队的番号……”但是学校所到之处留给当地村民的印象却是“亲切,帮着俺们干农活”、“不拿村里人一针一线,打鬼子绝不含糊”、“那个光景,日子苦得不得了,部队帮着村里搞生产”。

  谈人民的队伍,百姓的话儿说不完。

抗大老战士为建立突围纪念碑选址。

  行军战斗:依靠群众求知操练战斗

  1941年至1943年,敌人对沂蒙根据地集中“扫荡”。

  沂蒙根据地,广义上是指胶济铁路以南、津浦铁路以东、陇海铁路以北的中心地带,概略地讲含现在临沂、日照全部,青岛、潍坊、淄博、泰安、莱芜、济宁、枣庄的相邻部分,以及江苏北部徐州、连云港市的部分地区。

  临沭县委党史研究室李忠介绍,1941年冬,日军集中5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铁臂合围”、“梳蓖式清剿”等战术,对山东根据地领导机关和中心区军民,在纵横140里的沂蒙山区,进行疯狂的围剿。“我根据地缩小,队伍精简,当时形容放一枪,子弹便能穿透根据地。”各部队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组成小分队不断袭扰打击敌人,部队要求熟悉地形,要求在经常活动的60里以内地区不用向导。部队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帮助群众进行“空舍清野”。

  对于坚持学习战斗的干部,群众常以“咬牙干部”称呼,可见当时生存环境的残酷。

  学校的任务是在东西蒙山一带活动,坚持内线斗争配合外线主力部队打击敌人。接受任务后,以学员队为基础,把学校大部分机关人员编进去统一行动;对学校、大队及主要领导规定了代号,以便于保密。全校进行夜间紧急集合和快速行军的应急训练。

  为了抢时间,学校把备好的棉衣布料与棉花,分发给师生自己缝制。规定行军负重限额,每人不得超过5斤,妥善安置伤病员。埋藏多余和不便携带的物件,如粮食、工厂设备等,骡马、自行车交给可靠的群众代管。不宜埋藏的面粉抓紧食用。10月,学员们经常吃面食,有时一天吃两顿饺子,大家风趣地说:“鬼子帮了忙,让我们改善伙食,到战场上一定得用子弹、手榴弹好好‘感谢’”。

东高庄村民麻曰奎在沙洪墓旁为我们讲述其记忆中的抗大。

  气吞宇宙:骨力挺健不屈的民族魂

  时光易碎,精神不朽。简以抗大一分校6位学员的诗、歌,呈现那段如火如荼的抗日年代,浩然正气、砥砺前进。

  王浩《悼念》:硝烟弥漫大青山,雾掩云遮天黑夜。“三光”恶毒逞凶暴,沂蒙乡亲受煎熬。腥风血雨狼烟起,抗大英雄斗志坚。火海刀山不后退,枪林弹雨永朝前。改天换地豪气壮,长歌胜利奏凯旋!

  袁超《投入您的怀抱》:我,十五周岁,投入您的怀抱,抗大一分校。蒙山间,沂河边,风儿送耳读书声,练武杀敌声震天。您,教我学马列,树立人生观,为人民服务,革命一声乐陶然。

  欧阳平《抗大颂》:十四分校敌后开,五湖四海学员来。教学战斗担双肩,刻苦学习乐心怀。英勇抗争挺如柏,革命熔炉育英才。建军立国贡献大,抗大芳名传万代。

  曲湘《赞抗大校友》:学习军政闹革命,南征北战建国家。一生如水清清流,夕阳红光照中华。

  沙洪《难忘的友谊》:每当我们重逢时,总会想起,想起那太行山的雄伟,那沂蒙山的秀丽。炮声歌声读书声,青山绿水黄土地,嗨嗨嗨,好一个新天地。把我们集合在一起,学习战斗,战斗学习,为祖国为人民,结成同志加兄弟,深情厚谊难忘记,山高水长志不移。

  知侠《天亮不远》:天亮不远,认清眼前的黑夜,胜利在前。还有最艰苦的一段,不怕今年苦,不怕今年难,冲破黑暗就是明天,打败鬼子在明年,我们六年的苦头,今年战斗更勇敢。同志们挺进吧,争取最后胜利的实现,同志们挺进吧,争取最后胜利的实现。

  折射抗大办校的曲折艰难历程,采撷历史尘烟中的智慧明珠,句句珠玑。让年轻人认识昨天的历史,让中年人寻找失去的青春,让老年人追忆红色革命年代的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张莹 最后更新:2022-12-01 11:13:3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大一分校的组建至晋东南时期

下一篇:胶东抗大 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革命红色学校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