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橡树 | 第74军往事:抗战前的王耀武
2021-05-06 09:42:10  来源:流浪的橡树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名将王耀武将军

  题记:抗战有很多名将。在外敌入侵、家国蒙难之际,他们都是苍天予我们国家与民族的英雄。

  他们本该传世,本该为他们保护过的国家与民族记忆。然而,因为太多的遗憾,他们很多人都被我们误解着,遗忘着……

  王耀武将军,便是其中的典型。

  王耀武,一个让人敬重,而又让人同情的历史人物。

  在抗战史上,王耀武自抗战军兴之初,即率部参加抗战,从淞沪会战开始,历经南京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直到抗战最后一场大战湘西会战……

  八年全面抗战,王耀武前敌作战七年有余,每遇对日会战,他几乎无战不至,无役不予。

  虽然碍于当年中日军队战力差距的现实,王耀武不能说是每战必胜的常胜将军,但是,他对日作战的整体战绩,与国共两军的抗战将领相比,确实堪为前茅。

  无疑,他是一个典型的、杰出的中国军人。

  今天,说的便是王耀武的一些抗战之前的往事。

  事实上,作为出身普通农家子弟的黄埔三期生,王耀武在少有靠山、背景、资历、人脉资源情况下,能够在人才济济的黄埔生里脱颖而出,正是凭借其炫目战功。

  抗战之前,王耀武的战功来自内战。

  抗战爆发,王耀武对日作战坚决,军事才华得到发挥,数年之间,居功升迁,由第51师师长递升第74军军长、第24集团军总司令、直至第4方面军司令官。

  在淞沪会战期间组建的第74军,正是在王耀武担任军长期间,对日作战顽强、猛烈,被日军称为虎の部队,跻身为国军序列顶尖的王牌军。

  ——王耀武如像后人信口开河认为的贪财的草包将领,逻辑上断无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于兵凶战危之机,篡得军长、总司令等高位。

  可以说,王耀武确属中国抗战史上罕见的极具军事天赋的战将。

  王耀武在20岁时由上海南下广州考入黄埔三期。

  在校期间,王耀武遵校训、守军纪、勤学习、行事稳健,其表现出的农家子弟之笃厚,革命军人之果毅,深得何应钦、刘峙等人欣赏。

  因而,在建设黄埔军队最初,负责军队建设的何应钦、刘峙等人分别予王耀武以总部宪兵连长和主力军的营长、团长等军职。

炮制济南惨案的日军陆军第6师团部分官佐

济南惨案之后,日军迅速由国内调集主力师团在青岛登陆

  1928年春夏之交,王耀武奉命率部随北伐军北伐张宗昌、孙传芳集团。

  在5月3日进抵济南之时,日军出兵武装干预北伐,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济南惨案。

  鉴于当时英美与日本关系密切,欧美列强及日本控制中国北方意图明显等等原因,蒋介石只得忍气吞声,下令撤出济南部队,派出黄郛等人外交协商解决纠纷。

  是日,蒋介石日记中写道:

  “身受之耻,以五三为第一,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

  当时,在北伐军奉命撤离济南时,年仅24岁的王耀武营长正值血气方刚之年龄,为日军暴行激怒,一度有意抗命,准备率部留在城内,联合同样年仅24岁的第1军第2师第5团李延年团长,一起死守济南。

  后来,王耀武在其《自述》里回忆:

  “我曾向上级坚请向日寇反击,未准,气愤满胸膛,忍痛退出济南。”

  ——五三济南惨案对中国高层如蒋介石、黄郛等人,中国军队黄埔精英王耀武、李延年等人,以及对中国当时所有读书读报关注时讯的民众,都是一次空前的刺激。

  至此,自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之后,中日两国温和群体努力升温的中日关系在一夜之间迅速下降,进入冰点。

  随着中国国内反日情绪更高涨,中国方面也就渐行渐远地放弃联日外交,转向加速与欧美国家外交。

  中国就此开始了针对日本可能军事侵华的国防准备。

  言归正传,继续回到王耀武。

  王耀武参加北伐战争、中原战争,一路建功立业,为何应钦、刘峙、胡宗南等高级将领看重。

  后来,在1932年宜黄之战中,王耀武善战名声越传越远,终于为蒋介石知晓。

  宜黄之战,是独立第32旅奔袭宜黄要地之后,为红军主力围困,继而独立第32旅凭借宜黄县城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与红军主力的一场守备作战。

  当时,王耀武鉴于全旅陷入红军合围态势,力谏独立第32旅旅长柏天民坚守宜黄,避免与红军野战。柏天民权衡利弊,采纳了王耀武的建议。

  宜黄之战期间,国军另外3个旅为红军逼压而选择离开防区全面撤退,沿途遭遇红军主力野战,损失惨重。

  最终,独立第32旅选择守城,在缺乏火炮等重火力的红军主力重重围困中,有惊无险地扼守宜黄20余天,使得红军持久作战,消耗过大,后勤不支,被迫撤围、退却……

独立第32旅徽章

  战后,柏天民重伤,被送往南昌的医院治疗。

  蒋介石尤其嘉许独立第32旅守宜黄战功,因而亲往医院看望柏天民。

  柏天民在病房内谈起宜黄战事,尤其褒奖王耀武。

  当时,柏天民认为自己腿伤需长时间治疗,因而向蒋介石力荐王耀武接替独立第32旅旅长职务。

  为此,蒋介石在南昌指挥部召王耀武谈话,在谈及宜黄战事方略之时,蒋介石询问王耀武不退死守宜黄理由,时年不过28岁的王耀武慷慨回答:

  “已经身陷重重包围,突围已不可能。与其突围失败而死,不如坚守与城共亡。

  何况宜黄是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万人牺牲也未必能够重新夺取。为整个战局着想,我们便下了与城共存亡,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

  王耀武侃侃而谈,条理清晰,精神振奋,让蒋介石非常满意。

  于是,蒋介石鉴于独立第32旅为主力部队,该旅团长、副旅长等都是黄埔一、二期学长,王耀武的资格浅,提升快了不好带兵的现实,遂任命王耀武为非主力的补充第1旅的少将旅长。

  王耀武就此成为黄埔三期同学中的第一位将军。

  其实,看似杂牌的补充第1旅其实也是大有来头。

  在1933年长城抗战结束后,民国军政部为备战华北对日国防,决定抽调北方杂牌部队,在保定编练了6个补充团,直属民国军事委员会,预备转入主力野战军。

  这6个团被改编为2个旅,补充第1旅即为其中一个旅。

  虽然补充第1旅远不如独立第32旅兵强马壮,毕竟由团长而旅长,在当时是一次由战术主官向战役层面主官的跨越。

  显然,王耀武升迁旅长,也就有了够格独当一面的契机。

  补充第1旅成为王耀武在军队发展的根本部队,即后来的第74军主力师第51师。

  王耀武的补充1旅在保定等地训练不久,即划拨黄埔一期的浙江省保安处长、浙赣皖闽边区"追剿纵队"司令俞济时指挥。

  看似文弱的俞济时,为黄埔一期悍将。

  俞济时为国军精锐第88师师长,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期间,他率部由浙江驰援上海,对日作战。

  当时第88师尚未完成整编,虚挂第19路军番号上了战场,第88师上下同心,作战顽强,战术灵活,表现极佳,予日军沉重杀伤。

  是役,第88师阵亡将士1091名,伤1698人。

黄埔一期名将,第74军首任军长俞济时

  1932年淞沪一二八抗战期间,国军巷战阵地。当时,南京部队最精锐的种子部队第87师、第88师调往战场,为对日作战的主力部队。

  俞济时师长本人则在蕴草浜激战中,抵前指挥,腹部中日军机枪弹而重伤。

  俞济时伤愈之后,任浙江省保安处长,承担将地方保安部队整训为野战部队的改革。

  当时,正逢南京方面为对江西红军发起第五次战略合围,在浙赣皖闽等地区调集地方部队助战。因而,俞济时在1934年夏秋,兼任了浙赣皖闽边区"追剿纵队"司令,率领他的地方保安部队和划拨给他的杂牌军,在浙赣皖闽边区“追缴”红军。

  在俞济时麾下的各路地方部队和杂牌军里面,补充第1旅经过王耀武精心调教,战力得到提升。

  1934年9月,王耀武部奉命阻截红10军团。

  然而,按照上峰命令匆忙赶往目的地的王耀武部却在黄山谭家桥,遇到红10军团的伏击。

  谭家桥之战,是王耀武的成名之战。

  然而,处在红军主力伏击的绝对被动的态势下,王耀武指挥若定,凭借其战术、军事素养、天赋,灵动指挥部队在山地快速运动,集中兵力抢占两翼高地,在后发而先至控制高地之后,遂指挥该旅分录穿插,对红10军团实施山地近距离突击……

  激战、混战之下,补充第1旅最终反转局势,以寡敌众,以弱胜强,逆势击败了红10军团主力。

  是役,红10军团副总指挥、红19师师长寻淮洲战死,红21师师长胡天陶被俘,红10军团损失惨重,实为红军先遣队全军覆灭的军事前因。

  此后,王耀武率部继续追击红10军团残部作战,经怀玉山一战,几乎全歼红10军团主力。

  至此,在俞济时、王耀武各部的围追堵截之下,红军先遣队被击溃、失败,方志敏被俘,第10军团3个主力师的师长寻淮洲、刘畴西、胡天桃分别战死、被俘。

  最后,红10军团仅粟裕率数百人得以突围。

  王耀武率补充第1旅连战连胜,不仅赢得俞济时的嘉许、信任,其连续作战几乎全歼红10军团主力,更被蒋介石认为是俘虏方志敏的首功。这段历史在后来成为王耀武最大的污点,每逢运动来临之际,这段历史更像是索命绞索。想必王耀武晚年最为懊悔的事情,莫过于谭家桥之战、怀玉山之战这两场战事。

行刑前的方志敏

  可能是性格使然,无论早期国共内战,或者后来的抗战国共摩擦,第二次国共内战,王耀武都是同样的一副极不了然的表情。

  在王耀武后来撰写的文史资料里,更是可以看到他对红军将领的战死,确实背负沉重,戚戚不安之间,唯有小心唏嘘。

  文史资料固然有其特殊的写作背景,虽然说不可全信,不过,王耀武本为农家子弟,父兄早逝,自幼受寡母教导,虽然为职业军人、高级将领,然而其农家子弟的优柔、善良等本性犹存,确实是当时至现在很多史料侧证的事实。

  因而,相比沈醉、杜聿明、李宗仁等人写就的文史资料,王耀武撰写的内容也就显得朴质、可信。

  王耀武撰写的文史资料的很大篇幅,都是类似祥林嫂那般喋喋不休的懊悔。无疑,王耀武以农家子弟的心性和职业军人身份卷入国共内战,既是他的悲哀,更是国家、民族、时代的悲剧。

  相传,王耀武无论是黄埔学员,排长连长,或者补充第1旅旅长,在治军、为人方面,总是习惯将自己放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平和的位置。

  他带头执行军纪,以身作则,对下属平易近人,亲和爱护,因而为官兵拥戴;对同级温和有礼,友善团结,因而为同僚们尊重;对上级诚惶诚恐,绝对服从,因而为官长们信任、器重。

  其实,无论官兵的拥戴、同僚的尊重和官长们的信任、器重,表面上看似因为王耀武为人低调,赢得人缘,归根到底,实则在战争时代,任何将领、军官要得到这些拥戴、尊重、信任和器重,军事天赋和实战战绩显然就是必要前提。

  兵凶战危,无论是谁,都会相信真的本事,远比虚无的人情世故重要。

  因而,在谭家桥之战、怀玉山之战之后,王耀武在补充第1旅威望空前膨胀,同时,他和补充第1旅更是成为诸多二线杂牌部队里面的榜样,数次得到南京嘉奖,进入南京军改的重点部队名单。

  不过,荣耀之下,王耀武很快便由最初的兴奋,进入了迷茫。

  其实,根本很多资料侧证,被很多传记记述成“剿共先锋”的王耀武,可能不是一位内战的爱好者而是历来对内战极为排斥。

  作为一位有着农家子弟心性的职业军人,王耀武对内战极为复杂的心情。

看上去显得慈眉善目的王耀武将军

  参与内战,赢得胜利,战功会给他带来了荣耀、前途,同时,参与内战,中国人之间的血腥残杀,也让他的内心背负了愧疚、茫然。

  王耀武这种心情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内战的济南战役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点后话再说。

  抗战之前的王耀武仅是国军的一般的高级将领,其言谈不像后来身居高位的王耀武那般,被人们记述得清清楚楚。不过,王耀武在参与内战与厌倦内战的矛盾中,曾经数次有过淡出军界的想法。

  很难想象没有抗战,茫然内战而热衷商道的王耀武会变成另外一个什么样的王耀武。

  持续内战到了1935年秋冬,使得率部一路尾追红军进入藏区的王耀武颇为失落。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军事天赋和实战经历,几次与友人津津有味地谈及自己准备弃军经商。

  不过,就在王耀武尚在从军、从商之间优柔难断的时候,1936年2月,补充第1旅接到命令,从松潘、甘南等地调往汉中驻扎,准备扩编为国军第51师。

  手捧委任状和扩编核定状,王耀武既惊且喜。

  荣升师长,这对出身贫寒,自幼被寡母养育成人的王耀武而言,无疑是极为难得的鲤鱼跃龙门的瞬间。

  何况,补充第1旅扩编为国军第51师,即被南京政府拟定为第二批进行陆军改革的部队,即德械调整师。

  显然,第51师已经被南京确定为国军主力师。能够在第51师担任师长,对任何黄埔毕业的军官而言,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王耀武兴奋、积极地投入第51师的征兵、换装及扩编等等工作。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51师刚刚编成,招募新兵尚在进行全面训练期间,淞沪会战爆发了。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1-05-06 09:48: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橡树 | 夜袭阳明堡机场始末

下一篇:橡树 | 详说抗战国军的战术:从黄埔军校到抗日战场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