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战火中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2020-07-19 09:49:48  来源:中文集团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1月20日,中国红军学校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这所名校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黄河之滨,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系统教育培育卓越军事人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下简称“抗大”)成立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它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输送了大批军事将领和政治干部,为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人才基础。使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抗大学员们永远代表着正义,代表着进步的力量,代表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抗大教职员证章)

  抗大给予了我党基层将领系统的军事、政治教育,对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壮大和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南昌起义的经验中可知,想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党就必须掌握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而想要革命胜利,军队基层领导人的思想高度、军事素质则是关键。抗大前后培养军政干部10万余名,朱德、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叶剑英等知名将领都曾在抗大工作和学习过。

  另外,抗大的成立为之后其他学校办学提供了生动样板。抗大的学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成为新中国各学校的普遍校训;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的办学方针为后来各学校办学所继承;抗大的“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的两大教学原则为新中国教育所遵循。

  不畏艰苦造就办学奇迹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创办了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军校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也深知这一点,创办抗大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抗大就是中共的“黄埔军校”。

  抗大学员都是从我党所领导的军队中抽调出来的干部,他们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但长期的脱离群众。毛泽东曾说过:“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认为军事能力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共产党队伍中的领导必须要主动打破与工农群众之间的一堵墙,主动地靠近群众,将领们在抗大中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实际国情,更好地参与抗日战争。

  抗大教学条件艰苦,其困难程度在世界教育史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教室,学校就组织学生们挖窑洞当教室;没有桌椅,就伏在膝盖上写字,因此那时出现了“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顺口溜。从1939年起,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抗大师生的生活变得极端困难,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出去挖野菜、采树叶,掺和玉米熬成稀粥充饥,但抗大师生不畏艰辛,依旧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使抗大处处洋溢战斗歌声,处处呈现蓬勃活力。

(毛泽东为抗大题词)

  除了教学条件艰苦外,抗大也经常受到敌军炮火的侵扰。抗大学生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得抗大教学从未中断。毕业后的抗大学生纷纷奔赴前线,在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中,抗大学员是最勇敢的作战骨干,侵华日酋冈村宁次多次叫嚷:“宁肯牺牲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五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百团大战)

  虽然条件艰苦,战火处处蔓延,但是抗大仍旧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发展了12所分校,东至海滨,西至西北高原,都有了抗大的旗帜。

  “抗大”精神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延安抗大精神,即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毛泽东构建的延安精神的主线与灵魂,毛泽东曾说过:“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在历史洪流中应运而生的,它的成立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视。抗大精神的核心就是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是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不竭动力,抗大精神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中国共产党要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每一位群众也要拥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曾说道:“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应当学习抗大——勇于牺牲,无私奉献,不畏艰苦的精神,勇于承担起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之重任。历经多年岁月沧桑,抗大精神定会历久弥新,为我们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7-19 10:11: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成立及发展

下一篇:山东抗日根据地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中国抗大第一分校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