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红色记忆】三代忠烈颂
2021-11-05 15:46:08  来源:平顶山老区建设 通讯员沧海荐稿  点击:  复制链接

三代忠烈颂

作者:徐国强 应瑞英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烈士亲人们的经历,一再证明着罗曼•罗兰的这句名言。 ——题记

  效信趁,中原抗日战场上的劲旅叶舞支队创始人和领导者,一个四十年代在沙澧河两岸叫得最响亮的名字!一个被叶舞人民永远铭记的名字!一个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荣名字!上溯至父亲效坦斋,下延至子女效英丽姐弟,一门三代报国奉献,在历史上留下了动人的篇章。

  早年求学

  效信趁原名润卿,学名展,字信趁。1912年9月出生在舞阳县保和乡魏庄村。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常口不离“子曰”,手不释书卷,人人都称他是“小书迷”。

△效信趁烈士遗照

  1927年秋效信趁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开封省立第二中学。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上了二年,便跳级参加升学考试,一举考中了开封高中。

  进入高中时效信趁已年满十七,逐渐成人,懂事明理,萌发了进步思想。第二学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效信趁在共产党领导的进步青年“新兴教育社”同学的帮助下,参加了抵制反动教育、宣传抗日救国散发宣传品等活动,并借阅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的著作和进步书刊,受到马列主义的启迪。 寒假回到家里,他向父亲反复讲述耕者有其田、人人要平等,反对剥削和压迫,争取民主和自由的革命道理。他劝父亲一不买地放债,二要为地方父老谋点利益。后来,他父亲办纱厂、办学堂、当寨首防匪防盗,禁烟禁赌,在安定地方社会秩序等方面,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而他自己却生活俭朴,节衣缩食,不收礼,不吃请,乐于为民众排忧解难。

  1932年秋效信趁高中毕业,应试报考榜上有名,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进入北大后,他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努力钻研马列主义。他热爱祖国,崇敬岳飞、戚继光那样的民族英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中,他和同学们一起游行示威,抗击反动军警的镇压,体现了一个热血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1936年秋,效信趁大学毕业,由于他德才兼备,品学皆优,学校决定保送他出国留学。按照当时他的家境,完全可以出国留学,一则因他是独生子,其父竭力劝止;二则因国难当头,他自己也想留下来抗日救亡,故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举旗抗日

  在舞阳,率先举起抗日旗帜的是效信趁。他回到舞阳后不久,便以国民党舞阳县政府职员的身份,积极投入到抗日宣传的活动中。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时在外地上学的舞阳籍学生臧自修(文德),胡田希、陈麟堂等,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陆续返回家乡,开展抗日活动。他们联合城乡进步背年,成立了以抗日为宗旨的“舞阳县青年救国会”,效信趁便是其中一员。他舍己为公,积极动员父亲以国家为怀,顾全大局,为抗日募捐,一次就捐出二十块现大洋。他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通俗的语言,积极宣传团结抗日、拯救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活动。

  1938年中共舞阳县委建立后,效信趁积极靠近共产党组织,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情况,为共产党了解国民党县政府情况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

  1939年6月,根据他的要求和平时表现,经舞阳县委书记胡田希介绍,效信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因其家庭社会地会较高,他只与县委书记保持特别关系,不参加支部活动,被称为“特别关系党员”。他的入党外人并不知道。他受党的指派,长期打入国民党政权系统,以北舞渡区区长、县中学校长等合法身份,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成为抗日的骨干力量。他曾护送过省委委员、豫南地委书记张旺午,送出过国民党逮捕共产党员的名单,保护过共产党员胡赞虞(现名张平)脱离险境,使许多同志免遭屠戮。

  1939年秋,效信趁发起并组织舞阳各界劳军团去前方慰问抗日战士。不久,他率领以共产党员为主的“舞卫剧团”,以舞阳县各界劳军团的名义赴泌阳、方城、桐柏、湖北省的随县等地慰问劳军,激励抗日将士杀敌立功。

  1941年春,形势恶化,党组织奉命撤离河南时,他根据党的指示,按照“隐蔽精干,长期理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继续隐蔽在国民党政权系统内任职,暗中进行党的活动。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前夕,他在舞阳城乡发动进步青年学生,组织起一支四五十人的抗日政治工作队,深入农村,通过召开群众会、书写标语、出刊墙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42年4月的一天,时任舞阳县中学校长的效信趁,发现国民党反动派图谋抓捕共产党员胡赞虞。当天夜里,他找机会悄悄对胡赞虞说:“县政府要抓你,你今晚必须离开这里。现在你回去写封信,就说找到了别的工作。”说着,他拿出150元法币交给胡赞虞作路费。胡赞虞连夜离开舞阳,奔向延安。

  1944年4月,日军渡过黄河,继续西犯。这时,效信趁联系进步士绅张茨山,收集地方上的分散枪支,通过国民党三十ー集团军总部的关系,以国民党“方宝动员区游击纵队”的名义,组成了一支抗日武装。游击纵队最盛时期拥有800多人,600多支枪。

  1944年5月10日,日军侵入舞阳县城后,各据点和驻县城的日军不断外出骚扰、抢劫、烧杀,抗日游击纵队立即转入武装抗日斗争。为了保护人民,坚守在城西南八台山区前沿地带,经常袭击敌人。为了切断舞阳日军与叶县日军的电话联系,效信趁支队夜晚出动,一次割断从舞阳卸店到叶县胡张村4公里的电话线80多公斤,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11月,新四军五师派司令员黄霖,率河南游击挺进兵团,挺进豫中嵖岈山区,遂和豫中各地抗日武装取得联系,纵队成为一支在党直接领导下的重要武装力量。

  大浪淘沙

  效信趁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积极配合游击兵团作战,利用游击战术,打了不少漂亮仗。1945年1月10日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因敌众我寡,战斗失利。纵队领导层先发生剧变,或离队,或投敌当汉奸,或投靠国民党,几天之内使这支拥有800多人的游击队溃散500人之多,剩下的只有效信趁率领突围出来的第一、第三大队,而且枪弹缺乏,战斗力遭到严重破坏。

  效信趁是名校高材生,他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坚定不移。他曾经用自己的名字含义,坚定战友们的信念:效是要报效国家,国家需要时为国效力;信是人生要讲信用,选准了的道路就一走到底。一会革命,一会叛逃,不是君子所为;趁是趁机,打鬼子也要趁机,等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了,就没有咱打的机会了。

  决心抗战到底的效信趁毅然率突围部队返回老寨山下。他一面掩埋为国牺牲的战士尸体,做好安抚家属的工作,一面继续发动群众,召集溃散人员,重新组织起一支400多人的武装游击队,番号改为“效信趁支队”,效任支队长,坚持抗日斗争。

  效信趁父亲和亲人的牺牲

  效信趁的抗日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他的家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据《效信趁》一文记载:效信趁的父亲效坦斋,为人正直、心地良善,是舞阳县绅界的知名人士,备受称赞。他教过私塾,办过学堂,当过上澧河店寨首,1938年任舞阳县抗日自卫团大队长,后在上澧河店开办纺纱厂,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1933年和1935年,群众曾在上澧河店南门外东西两边为他立名誉碑两块,表彰他的思想品德。效信趁的母亲是位善良贤惠的家庭妇女。

  1944年7月,汉奸地主徐向荣向日军告密,说效坦斋私通共产党,他的儿子效信趁组织游击队与皇军对抗,家里还有电台。日军得此情报,如获至宝。在汉奸的指引下,日军出动二百多马队,拉着山炮,天不亮便将魏庄团团包围,进行大搜捕,全村一百多户群众的东西,被抢的抢,砸的砸,魏年、魏聚五等十数人惨遭毒打,效信趁家被剿,家具全被砸坏,地都挖遍了也未搜出电台。

  鬼子不死心,他们把效的父亲效坦斋、大伯效凤、亲戚张树申三人抓捕,用绳子绑着,分别拴在马尾巴上,拉到舞阳县城,严刑拷打,力逼其父答应叫效信趁投降。

  效坦斋具有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不屈。日军见酷刑无效,就将其父等三人囚入木笼。后除其亲戚张树申取保释放外,其大伯被弄瞎了双眼,终生残废。其父效坦斋于7月29日被日军用刺刀把脖子两边穿透,然后推入深坑,用土埋到肩头致死。

  敌人凶残的屠杀并没有动摇效信趁的抗日决心。他在同新四军五师联络员谈话时说:“我是炎黄子孙,北大毕业,不能丧失民族气节,认贼作父;我同大家一样,有亡国之辱,杀父之仇,同日军不共戴天,我除了坚持武装斗争,打败侵略者之外,别无生路。”

  连战大捷

  1945年3月初,王泽民随王树声、戴季英部队的先遣队——韩钧支队由延安回到豫西,遂被河南省军区首长派回叶县家乡做策反工作。当时,因形势吃紧,王泽民处境困难,没有立足点,无法开展工作,后经董锡芝介绍,王泽民来到效支队,安置在第三大队张联芳部,协助支队做政治工作,并参与支队领导。

  1945年4月5号,效信趁同新四军五师取得联系,带着300多人到达遂平新四军黄霖游击兵团驻地李兴楼一带接受整编。挺二团团长林国平、政治部主任冷新华亲自接待了效信趁,并召开了欢迎大会,慰问了全体战士。不久,效支队正式改编为“豫中游击兵团叶舞支队”,效信趁任支队长,王泽民任政治委员。

  叶舞支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游击兵团主力部队紧密配合,奋力作战,先后参加了袭击鹁鸽楼日军哨所、庙街伏击战、营街围歼战、攻打神沟庙等战斗,在地方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其中,5月14日,大韩庄之战,叶舞支队配合豫中游击兵团攻下大韩庄日伪军据点,攻克敌军碉堡5个,共毙伪军王三麻子等6人,俘敌70余人,缴枪64支。叶舞支队撤离战场后,又对追击的日军进行还击,打死打伤敌军数十人,取得了大韩庄战斗后的又一次胜利。

  6月中旬,叶舞支队与十五团配合挺二团参加了进攻遂平顽伪武装的神沟庙战斗,歼灭赵子杰、徐耀臣部300余人。

  6月26日,叶舞支队随挺二团北上禹县,与八路军陈先瑞部汇合,被编入陈部第三支队。7月,部队进行整编,调整了连以上干部职务,王泽民任支队政委,效信趁调河南军区政治部受训,后留政治部工作。

  1946年6月中原突围时,效信趁随省军区部队突出重围,转战于保康地区。9月,在这个地区的一次作战中,部队又遭重围,全军覆没,他与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吕振球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叶舞支队的历史功绩

  效信趁组建和领导的叶舞支队,先后经历了由分散宣传抗日到组建“方宝动员区抗日游击纵队”简称游击纵队)、“效信趁支队”(简称效支队)、“叶舞支队”四个阶段。从1944年4月组织抗日政治工作队起,到1945年10月编入豫中军分区七团的1年零7个月的时间里,对日作战20余次。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效信趁组建和领导的部队打不散,压不垮,是活跃在舞阳、叶县、方城、泌阳边区,经常同日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展开英勇斗争,打击敌人,保卫国土,保护人民的重要武装力量,不失时机地填补了国民党军队溃逃后造成的武装空白区,夺得了豫中广大农村抗日战场上的主动权。在日军与国民党军队对峙的夹缝中,开辟出嵖岈山至伏牛山这块宝贵的战略要地。

  叶舞地区的斗争,对河南敌后抗战的大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叶舞支队组建后配合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河南的部队,为豫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历史给了公平的评价,“效信趁”一文称他为“战斗一生的潜伏英雄,地下工作中的无名英雄”,网络上大量的称颂文章,称他为“优秀地下共产党员”。

  莫须有的罪名

  1945年7月初,有人口头向王树声司令员报告,说效信趁有叛变投敌嫌疑,遂送他到军区训练班学习,训练班由军区政治部负责。经过学习、谈话和考察,政治部认为“效信趁并无投敌叛变行为,思想满好”。

  应该说,通过这次政治审查,效信趁是清白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左"倾机会主义和"肃反"的错误倾向仍然存在,一点点怀疑的小火星,就能燃起一团大火。效信趁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英勇牺牲后,对他的怀疑沉渣泛起,长期以来,他的英烈事迹不但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肯定,反而给他加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特别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他被扣上了“叛徒”、“内奸”、“特务”等几顶大帽子,不仅使他的忠魂沉冤四十余年,而且株连其子女。

  历史的严重错位,让英雄的头上蒙上了一层阴霾。那个可恨的诬陷者,一辈子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家人的苦难

  效信趁牺牲后,最痛苦的是他的妻子和家人。

  据效英丽回忆,父亲的牺牲,家人并不知道。母亲杨淑伦每见到有解放军部队来到,就马上跑去找,找不到就绝望的大哭一场,一哭就是两三天,最后哭瞎了双眼。因长期思念亲人,积劳成疾,于1959年因病去世,时年仅48岁。母亲弥留之际还一直叫着父亲的名字,可她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知道父亲在哪里。她带着天大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令她心碎的世界。

  我们今天已无法想象,在丈夫失踪后的岁月里,效信趁的妻子无望的思念,是如何把时间无限拉长。无尽的等待,是如何让苦难无限加深。

  杨淑伦是家中长女,母亲连生了3个女孩,第3个因还是女孩而被人为夭折,母亲因此悲痛离世。父亲又娶了一房,从此,杨淑伦跟继母生活。小小年纪,就要操持家务。16岁那年,效坦斋看到她身材瘦弱,整天洗洗刷刷的很辛苦,心生怜悯,便把她领回了效家抚养,几年之后和效信趁成了亲。

  杨淑伦是一位贤淑善良的女子,一辈子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但命运却是那样的残酷,她遭受到了人世间最悲苦的折磨。但愿,天界没有战争,没有悲欢离合。她和丈夫重逢后,能了却她的心愿,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弥补她在人间的苦难。

  效信趁牺牲了,家庭的苦难也耽误了大儿子效履平的前途。

  在履平13岁那年的一天,他放学回家时,看到一个坏人把他双目失明的母亲往牲口屋拖拽,他顿时怒发冲冠,高喊着“抓坏人啊”,挥舞着小拳头冲上前去与之搏斗,打跑了坏人,搀扶着妈妈回到了家。

  当晚,效履平组织开了个家庭会。他说:“弟弟太小,姐姐又是女孩子,我下学(不上学)吧,我要照顾保护妈妈。”

  小小男子汉,稚肩担孝义。

  母本柔弱,护子则刚。子亦一样,身为人子,拼命护母,不惜一切。效履平是至孝大爱之人,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不上学又如何,没有前途又如何,我之所欲,只为我的娘亲不受人欺辱!

  这才是真正的华夏男儿的血性和孝心!

  艰难的寻找

  为了找到父亲的下落,效英丽和他的两个弟弟,找过叶舞支队与父亲一起战斗过的很多人,因效信趁后来调离了叶舞支队,大部分人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更不清楚他的下落。但很多人都说让找戴季英。

  戴季英在1945年2月八路军河南军区正式成立时担任政委。1945年8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部和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359旅会师。戴季英1945年10月起,历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政委、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政委,是效信趁的直接首长。戴季英解放初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时被抓,作为政治犯被开除党籍,关押在郑州监狱。当知道戴季英下落后,效英丽马上找过去,监狱负责人说:他是政治犯,哪能是你们随便可见到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后,1984年4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戴季英得到平反,恢复党籍,恢复省级干部待遇。不少人纷纷写信给他,有谈过去的战友情的,有找他作证明的(证明革命经历)。1987年8月9日,效英丽和爱人终于在省委北院见到了他。

  效英丽见面就自我介绍说:“戴书记,我是效信趁的长女,我叫效英丽。”话一出口,戴季英就说:“我知道你父亲,他是抗日的。是在军区政治部学习后,留在政治部做秘书工作的。中原突围时,在保康地区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就这一句话,让效英丽双泪长流,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曲折,父亲的下落终于找到了。

  漫漫申烈路

  爷爷和父亲都为革命而死,英雄应该有英雄的光环,不应该一直被阴霾笼罩。人都为国捐躯了还带着一身污秽,这不只是英雄的耻辱,而是全社会和享受着解放红利的人们的耻辱。

  效英丽姐弟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以正视听,开始为父亲申报烈士。她和大弟效履平、小弟效西平一起,分别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和岗位上,共同为父亲的申烈工作奔走呼吁,找人写证明,写材料,为父亲评烈做准备工作。

  两个弟弟今年都年过80岁,大弟效履平当年为照顾双目失明的妈妈,一直在家,靠干零活打工谋生。小弟效西平中学毕业后考上中专地质学校,1966年分配到云南,后到西昌,一直从事地质工作,现为高级工程师。

  效英丽先后共发出信件40多封,上到当年父亲的老首长;下到河南省军区、广州军区、中央纪委等部门,也许是不了解当时情况,或是证明材料分量不够,或是达不到评定烈士的标准,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为父亲申报烈士,是效英丽心中的一件大事。1993年她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继续投入到申报工作中去。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1971年6月至1972年9月,胡田希和效英丽的爱人司鸿瑞一起下放到信阳罗山五七干校菜园班劳动,二人拉家长时说到效信趁,胡田希说,啊,我们认识啊,我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呢!胡田希是当时舞阳县的县委书记,经他介绍,效信趁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这样,效英丽获取了一份重磅的证明材料。

  应宪庭的及时雨

  剧情发展到此步,文章中的另一主角应宪庭(笔名应时雨)开始登场。在效家姐弟为父亲申烈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应宪庭下了一场及时雨。

  《沙颍河怒涛》作者应宪庭应宪庭从小出身很苦, 9岁就没了父亲,和爷爷、叔叔一大家人住在一起,以几亩薄地为生。舅舅在漯河医药公司工作,供应他读书到高级小学。工作以后他刻苦勤奋,努力提升自己,自学读完初级中学。他酷爱文学,写作水平提高很快。曾在河南日报社当过编辑,任河南日报社许昌记者站站长数年,并晋升为副教授。他还特爱书法,是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孩子们从小在家看到的父亲,不是写书法,就是读书写文章。他的草书写得很漂亮。

  中原大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河南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在岁月的长河里,谱写了一曲曲高亢的赞歌,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应宪庭深知,英雄是一个民族最厚重的丰碑,是最闪亮的坐标。尊尚英雄,是一个民族的良心,是后人对革命先辈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烈士是民族的英雄,人民的优秀儿女,他们的功绩与天地共存,和日月同辉,理所当然地要被人们熟知和铭记。所以,在他的记者生涯中,英烈们的事迹收集挖掘占用了他的工作的大部分时间。

  上世纪的1986年,许昌和漯河分设后,应宪庭调任漯河市党史办主任。他把写好革命斗争史当作党史办的头等大事。他和通讯员范振江一起深入农村,挖掘英烈故事。他发现,在沙澧河两岸大名鼎鼎的效信趁,竟然连烈士都不是,他感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为了撰写“效信趁”和“叶舞支队的组建与战斗”两篇文章,他们俩下过多少次乡,采访过多少知情人,开过多少次座谈会,跑过多少路,因为太多,自己都数不清了。好在,应宪庭曾是《河南日报》的记者,这个工作经历,使他在困难重重的挖掘历史过程中,每每都能选准突破点,从而使调研考证工作顺利推进。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调查,缜密论证,他们终于完成了叶舞支队历史的考证工作,撰写了“效信趁”和“叶舞支队的组建与战斗”两篇长文。前者发表在《河南党史人物传》第九期上,后者被收入他组织并主编了的《沙颍河怒涛》一书中。文章首次全面揭示了叶舞支队的抗战史,反映了效信趁烈士在抗日战争中鲜为人知的历史功绩,这不仅是对漯河市革命史的巨大贡献,对效信趁的子女来说,更是一场及时雨。

  应宪庭在文章中的署名,用的是笔名“应时雨”。

  在漯河市,“应时雨”甚至比应宪庭更出名,因为“应时雨”这个笔名不但起的很智慧,很祥瑞,而且他妙笔生花,留下了很多佳作,填补了很多漯河党史研究的空白。

  1990年,“效信趁”一文在《河南党史人物传》第九卷上发表并获省优秀奖。在河南省委宣传部工作的司鸿瑞的同事,看到书中人物姓效,就拿着书给他看,说:“你看,书中的人物姓效,你爱人也姓效,他们俩有没有关系?文章中的效信趁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人?”司鸿瑞马上将这个消息告诉效英丽。原来,书中主人翁就是效英丽苦苦寻找多年的父亲——效信趁。

  看到书中文章后,效英丽一次性购买20多本,分别发给各级相关部门和领导,包括县,区,乡,一则作为宣传父亲的光辉事迹,二则以做调查举证之用。

  效信趁的历史面貌复原,除了应时雨和范振江的努力外,河南省和漯河市的组织及党史部门,也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先后派出40多名工作人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甄别,从而做出了正确的结论:效信趁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的历史光明磊落,闪闪发光;他的革命精神永垂千古。

  万事俱备,只等东风。哪怕是如此,在慢慢的申烈的路上,他们姐弟又等了14年。可见申烈之严之难之慎。

  2004年6月,效英丽姐弟终于盼来了喜讯: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效信趁为革命烈士。

  从1946年到此,整整五十八年!

  效英丽姐弟知恩图报,他们感恩所有帮助过她们的人。她感恩过9岁时救过她命的老寨山沟的那家人;看望过“叶舞支队的组建与战斗”中的作者范振江,更要找到不为名不图利的第一作者应时雨。

  效英丽夫妇的感恩行

  效信趁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由他引发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着我们的感动。 此时效英丽已经通过组织在舞阳县找到了范振江,因为许昌和漯河分设后,应宪庭工作调动了,范振江根据应宪庭的籍贯,建议往漯河市找找看。

  效英丽找不到应宪庭,是因为他用的是笔名“应时雨”,很少有人知道应时雨就是应宪庭。就连范振江也把“应时雨”当作了他的真名。

△效英丽夫妇(左一、二)和应宪庭(右一)会面

  7月29日,是效英丽的爷爷效坦斋被害的日子。退休后,每年的这一天,效英丽夫妇都要带着子女们回到舞阳,替父母行孝为爷爷祭奠上香。为了找到《沙颖河怒涛》主编、“效信趁”和“叶舞支队组建与战斗”的作者应宪庭,26日她们就早早地来到漯河,暂时住在同学家。27日一大早,他们直接来到漯河市市政府,几经周折,找到市直档案局的副局长张翠华,又找到分管老干部工作的领导,然后找到档案馆馆长应二才。应二才说:“真巧了,我知道‘应时雨’就是应宪庭,我和他是一个村的,我知道他住哪儿,我领你们去。” 接到应二才的电话时,应宪庭正在听女儿读报。放下电话不久,门外就传来轻轻的敲门声。女儿起身开门,把效英丽夫妇和应二才主任等一行迎了进来。

  经应二才引荐后,效英丽上前一步,紧紧地握住应宪庭的手,激动地说:“应主任,冒昧打扰您了!我们找您好多年了,您可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一直都想着来感谢您,可苦于找不到您,今天,我们终于见到恩人了。”说完,眼含热泪,拉起丈夫,两人给应宪庭深深鞠躬。

  应宪庭赶紧还礼说:“千万不要客气,来家了就都是自己人。退休了就不是主任了,我看着你比我年轻,若是不嫌弃,你就叫我大哥好了。”

  效英丽闻声叫了一声“大哥”。

  这一声“大哥”,饱含着效英丽的激动、感恩、敬重等多重心情。在她看来,这是最能表达她此时心情的一个称呼。

  效英丽和司鸿瑞夫妇俩虽然年事已高,满头白发,但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看到烈士后人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宪庭感到非常高兴。待落座让茶后,效英丽继续述说自己的经历:“大哥,我父亲牺牲时我只有10岁。在那个年代,消息闭塞,父亲牺牲的消息全家人都无从得知。1959年,母亲带着不知父亲音讯的遗憾去世,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对父亲的寻找。

  眼看三十多年过去了,直到1978年,我才从父亲的一位老战友那儿获知父亲已经牺牲的消息。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最后离开去打仗时,对母亲说:‘我这次去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你们不要找我,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要把孩子们抚养成人!’所以我第一次给父亲上香时,就哭着对父亲说:“爸爸,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我们都没给组织添麻烦。

  正如您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我父亲入党后,当时因家庭社会地位较高,只与县委书记胡田希保持特别关系,不参加支部活动,所以,知道我父亲真正身份的人不多,也导致父亲牺牲后我们的处境很尴尬。隐蔽战线的工作,也隐去了他的真实身份,他的红色被白色所遮盖,我们的历史成分不清不白,没有人认可,这也是我一定要找到我父亲下落的主要原因。可是,五十多年过去了,父亲的烈士身份一直得不到认证,我们几乎都要绝望了。”

  想起在寻找父亲下落和申报烈士的艰难岁月里,所承受的奔波劳累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想到妈妈去世时那不甘的眼神,效英丽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泣不成声。

  她和天下所有的女孩子一样,从小是那么的渴望父爱,可是他最敬爱的父亲,却早早地离开了她。

  效英丽述说到此处,陪同来访者无不动容,一个个用手拭泪。

  “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哲人的这句经典语录,肯定不是出自安逸和平的生活环境中。如此深刻悲壮的绝句,正是因为作者在大地上三十六年生涯悲惨暗淡的写照。

  作者写到此处,亦有痛彻心扉的感觉。烈士牺牲七十多年后,有谁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效英丽的妈妈那种心碎的感觉?漫漫长夜,她又是如何在痛苦的思念中、在煎熬的盼望中,不眠流泪到天明?

  “我们之所以感恩,就是因为我们看到您写的那篇文章后,就像干旱得奄奄一息的禾苗,忽然得了一场及时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打听到您是一位文笔犀利的记者、作家,是有名的史学家,笔名是‘应时雨’,您真是名副其实的及时雨啊。”说完,效英丽再次给应宪庭深深鞠躬。

  司鸿瑞插话道:“大哥,您那本书对我们来说不啻是天音一样动听,让我们为父亲申报烈士有了官方的史料证明,也成为最有力的证据,补齐了我们申报材料中的不足部分。在我们的努力下,2004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我父亲为革命烈士。将近60年的期盼啊,60年的寻找,我们真的是好不容易!这一切,都要归功您们!所以,从读到您的书的那一天起,英丽就天天念叨恩人,开始寻找恩人。苍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把您找到了。”

  效英丽擦了擦眼泪,拿出了两本书,那是她当年买存的《河南党史人物传》第九卷和应宪庭主编的《沙颍河怒涛》,她翻开书找到《效信趁》这篇文章,指给应宪庭说:“您看,也许您还不知道,您的这篇大作发表后,当年就获得了省优秀奖。我们和组织上都在找作者,不知道是谁写的。在您之后所有发表的关于我父亲的文章,都是从您的这篇文章衍生出来的。这两本书在党史馆,烈士陵园里都有展出。

  2006年我父亲牺牲六十周年时,舞阳县县政府为我父亲制作了60周年纪念碑,碑的正面书着一行字——舞泉泱泱澧水茫茫英雄精神永远流芳,碑的背面写着父亲的生平介绍和英勇事迹。2012年国家统一改制成烈士纪念碑。经过舞阳县政府同意,我们把原来我父亲的60周年纪念碑拉回老家祖坟,和我爷爷、母亲的碑立在了一起。那一年我写了一篇“血和泪的回忆”,发表在《漯河人民抗日纪实》里。现在舞阳县魏庄村父亲的墓地,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明节时少先队员们带着鲜花在父亲碑前缅怀纪念。

  应宪庭问:“你小时候,跟着你父亲经历过的凶险场面不少吧?” 效英丽答道:“是不少。最凶险的一次,是1945年1月老寨山的那次战斗,那时候我爷爷因汉奸告密惨遭日军杀害,我们母子无家可归,父亲只好带着我们一起参加抗日。日本侵略军穷凶极恶,调集了驻舞阳县城附近各据点和叶县辛店等地500余兵力,对我游击队活动区实行突然大扫荡,兵分三路包围第二挺进纵队驻地——老寨山。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敌众我寡,情况万分危急。在这生死攸关的情况下,我父亲当机立断,率一、三大队突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我们母子由董阿姨掩护突围。枪声“噼噼啪啪”,子弹从头顶飞过,董阿姨走在前面,不幸中弹牺牲。我被日军刺刀刺伤背部,鲜血直流,幸亏当时身穿棉衣,没有刺到内脏,否则就没命了。我们母子躲进老寨山沟里不敢出声。那里住有一户人家,听到枪响,一老太太急忙开门找她在外打猎的儿子,不幸中弹身亡。我们慌忙逃进她家,坐地大哭。日军盘问时,他家主人说:‘他们是来我家走亲戚的,你们看看这穿戴?’在这家人的掩护下,我们母子才躲过一劫。后来我才知道,掩护我们突围的阿姨是26岁的中共党员董汝敏,是营长董仲衡的妻子。董仲衡在突围时与日军搏斗身受重伤,董阿姨也牺牲了,她们8个月大的女儿也下落不明。董仲衡一家的结局很惨。1945年7月,董仲衡和我父亲一起受诬陷被撤职,冤案大白后,他于1946年在奉命返回舞阳家乡隐蔽等待时机时,被舞阳县自卫队逮捕。董仲衡在监狱中大义凛然,严守党的秘密,经受住了各种酷刑摧残,始终宁死不屈。1946年12月13日,董仲衡被敌人杀害在舞阳县城东关核桃园路旁沟里,年仅32岁。救命之恩永难忘记,现在我们也经常去看望老寨山救我们命那家人的后人。”

  效英丽把两个弟弟家的情况也做了介绍。

  应宪庭听了他们一家的情况后说:“知道你们姐弟几家的情况都很好,我很高兴。我当年和范振江只是想着应该把烈士的功绩记载下来,没想到对你们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都不能忘记你父亲和千千万万先烈们的流血牺牲,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衷心祝福你们姐弟家人幸福安康!”

  效英丽说:“谢谢您的祝福!我们也希望您长命百岁,还想看到您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呢!我们俩也时常教育孩子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每到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我和两个弟弟都会带着儿孙们回到舞阳,在烈士纪念碑前为孩子们讲述我父亲光荣的一生。我经常告诉他们,无数像我父亲一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

  应宪庭详细地了解了客人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情况,他叮嘱道:“你们不要把这事记在心上,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看到你们生活很幸福,我就非常高兴。欢迎你们常来走动,多看看你们父亲当年战斗的地方。”

  客人告辞时,应宪庭和客人在家里合了影。

  效英丽的一家是知恩感恩的一家,这正是需要在全社会提倡和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宪庭则是不图名利,不图回报,踏踏实实工作的共产党员,这正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所应有的境界。他们带给读者的,都是感动和激励,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寻找效英丽

  客人来访六年后,应宪庭因年事已高,行动和语言能力都已受限。她的女儿在照顾父亲时发现,每当说起父亲任党史办主任时所做的事情,父亲马上就会精神大振,虽然只能说出一个字,但音量却提升了很多。

  为了恢复父亲的语言能力,她们想到了效信趁的家人,想把父亲当年写效信趁的故事再编成故事读给父亲听,于是就找到了作者,续写效信趁的故事。

  可惜的是,当年效英丽来家里时她们没有问更多的细节,联系电话也找不到了,只是记得来客住在河南农大,姓氏很稀少,名字也记不住了。

  为了寻找当年来客的线索,作者把书里应时雨写的几篇文章都通读了一遍,认为“叶舞支队的组建与战斗”这篇文章里的主人翁效信趁,应该就是来访者的父亲。

  当作者问应宪庭时,他只表达“是”,其他的说不出来了。

  女儿给他读了当年他采写的几篇文章后,他的精神得到一定的恢复,已经可以说出两个字。

  作者顺着书上说的效信趁的线索,在网上搜到了其女儿效英丽,又由效英丽搜到了她的爱人司鸿瑞的单位河南农大,通过网上公布的校长办公室的电话,问到了离退休职工工作处的电话。最后,终于找到了效英丽夫妇的家庭电话。

  巧合的是,这天正是2021年的烈士节。神州大地同祭祀,万民缅怀慰忠魂。

  第三代人的奉献

  故事到此已进入尾声,但属于效信趁第三代人的精彩才刚刚开篇。

  前两代人未竟的事业,在第三代人身上完成。也许他们早就料到,有着自己这样的基因传承,后辈一定会更加出色!

  效英丽本姓効,第一次办身份证时电脑查不出来効字,就写成效了。第二次办身份证时,电脑上能查出効字了,但办证人说改字得有公安局长亲笔签名。后来因为太麻烦了,姐弟三人人商量,认为效効同音同义,决定仍用效字。故在効信趁的墓碑上,用的是“効”字,而有关的书上,用的是“效”字。本文中以效英丽的身份证为准,仍用效字。

  作者在网络上寻找采访效英丽时,才发现了效家第三代人效英丽夫妇的先进事迹。

△效英丽

  效英丽是效信趁的长女,从小就聪明乖巧,温柔漂亮,深受父母疼爱。爸爸妈妈决心全力培养她上学。可这个愿望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也只能是奢望而已。直到解放后,她十多岁才在村里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小学。小学毕业后,考上了舞阳县的中学师范部。后来舞阳师范部和漯河师范合并,她又转入漯河师范。她思想进步,在学校就加入了团组织,积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毕业后分配到临颍县小学工作,在学校入了党。后调到公社任团委书记和文教干事,负责学校和卫生院的管理。5年后调到郑州市教育局人事科,做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郑州市23中成立后,又到23中教书,并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后来23中又分出一个旅游学校,她就和大批退休老教师一起去了旅游学校。退休后受教育局委托,在省委组织部、交通银行帮助整理档案5年,完善档案数千份。

  自参加工作以来,效英丽始终牢记父亲嘱托,满怀着对父亲的敬仰和对党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潜心育人,为民服务办实事,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上班第一年,她就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她的工作作风,就是当天的事当天做,做不完决不下班。鉴于效英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中共中央组织部为其颁发了“从事干部档案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退休后她依然没有闲下来,作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离退休教工直属党支部书记,她坚持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一年四次的党员大会,整整坚持了27年。她以其出色的工作成绩,受到全院教职工的赞誉和爱戴。

  在生活上,效英丽非常简朴,家中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一件外套都穿了十多年,但她在汶川地震、入党50周年、建党90周年、入党60周年,助力抗“疫”中,她上交了5次特殊党费8000元。2021年3月18 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在“校园快讯”栏目中,以《我校83岁老党员效英丽老师第五次上交特殊党费》为题做了报道。

  在作者采访过程中,效英丽一再深情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家,就没有我们家的每个人,就没有我的一切。是党培养了我,我感恩共产党,感恩祖国。现在我年龄大了,对党无以回报,这笔特殊党费数目不多,是我对党的一点心意。这个特殊党费,我要一直交下去。”

△效英丽的爱人司鸿瑞

  效英丽的爱人、河南农业大学原纪委书记司鸿瑞,是位离休干部,在同样的时段,捐款15000元,还先后资助贫困中小学生4人。2020年5月25日,河南省省直机关党建网以《一位精神纯粹的共产党员》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他们夫妇俩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没有因为退离休离岗有丝毫的减少。

  效英丽的大弟弟效履平,从小就是优秀少年。1952年上小学时参加儿童团,上路阻截来路不明的坏人,发现有可疑者,在母亲的帮助下,将其扭送到公社。

  自从效履平辍学后,一边照顾妈妈,一边干农活,耕种着土改时分到的5亩田地,同时供养姐姐和弟弟上学,早早地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当生活困难时靠外公(当时是医生)补助,维持生活。之后,他一边干农活一边在家自学医学,刻苦攻读医术,之后又跟当时的一名中医学手法治疗伤筋动骨,跌打损伤,并学会熬膏药,给人治病从不收费。

  在1975年河南的特大暴雨洪水中,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从洪水中救出了7人,大牲畜12头,当时被评为一等奖。虽因父亲的历史和自己的身份问题,一等奖被取消(给出的理由是“以功代罪”),只发给他一双军用鞋,但他没有一句怨言。

  洪水过后,为重建家园,他组织成立了一个建筑队,给全村各户盖房子。本村盖完后又帮其他村盖房建屋,从不吃请不收费,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效英丽的二弟,在工作岗位上同样出色。

  据《天南地北舞阳人》一书记载:效西平的求学历程是曲折、艰辛的。1954年小学毕业时,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历年来都在年级前三名之内,但却成为上中学的落榜生。

  之后他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自学,1956年考进舞阳一中。入校后因家中经济条件每况愈下,到初一下半年,连最起码的伙食都已无法保障,母亲被人搀扶着到学校求情,学校发给他助学金,才得以完成初中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郑州地质学校。

  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学校放长假两年。他不管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工地,还是在生产队干农活,表现都十分优秀,1963年复学时,生产队给他的鉴定材料做出了很高的评定。

  1965年夏秋之交,效西平以优异成绩在郑州地质学校毕业,分配到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工作。在三十多年的地质生涯中,效西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地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独编、二人合编绝密矿产报告各一份,合编普通矿产报告一份。在四川盆地四幅航空地质矿矿调联测报告编写中,是下册两个主要执笔人之一,该报告获地质部找矿三等奖。其间曾兼职过团支部书记和工会委员。

  1980年至1993年,效西平在地质矿产调查的联测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受单位指派协助成都开发商筹建西建材公司,曾受聘公司加工厂厂长、经销部长等职。后因病辞去工作回原单位,任攀西通达花岗石厂矿山技术负责人直至退休。

  效家第三代的境界

  烈士的血脉是高贵的,其后人的行为必然是高尚的,其思想境界也是常人所不及的。

  爷爷和父亲为国捐躯,子女矢志报国,三代忠烈之士,令人肃然起敬!

  红色基因的传承,优良家风的传承,成就了效英丽与众不同的境界和作为。他们夫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而她的两个弟弟,面对不公正的对待,没有自暴自弃,穷时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心无芥蒂地回报社会,立足岗位奉献,令我们感动和钦敬!

  司鸿瑞刚出院的十月五日,作者与效英丽视频了五十九分钟。听她系统地讲述了寻找父亲和为父亲申烈的经过。

  效英丽要照顾刚刚病愈的丈夫,每天都很忙碌。作者此时的电话和网络采访,无疑是加重了她的负担,但她没有一丝不耐,找出了已经尘封多年的日记,一次次回答作者的提问,充分彰显出为人师表的高素养。

  从1946年到2004年,整整五十八年,人生不过区区百年,占用了他们一半多的时间!效英丽姐弟比平常人多背负了多少东西,他们经受了本不该有的磨难,比正常人多付出了本不该有的努力!如果没有这些人生曲折经历,她们完全可以体现出更大的人生价值。

  有谁替他们想过,五十八年,他们一家人经受了怎样的心灵煎熬!

  他们,在烈士后人中堪称典范!

  有了感恩心才会有报恩行,虽然他们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家庭和身心都蒙受了巨大的伤害,也许是不堪回首,但更多的是心存善念,效英丽姐弟不愿让读者看到寻找父亲和申烈过程中的负面东西,他们没有一句抱怨!

  在作者采访这方面的经历时,效英丽平静地说:“都过去了,不说了。” 作者在本文中叙述的一些关于他们家人境遇的一些细节,很多是从书中和史料里获取的。

  他们理解,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斗争形势和环境中,工作中的失误在所难免。她说:“我的父亲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牺牲在沙场。无论多么艰难,国家终于认定烈士,还他清白。但还有千千万万个和父亲一样的英烈,不知名不知姓不为利,长眠在战场。我要每年在烈士节这天到烈士陵园,为父亲和所有无名英烈敬拜上香,愿天下永远没有战争,愿他们的英灵在天一切安好!

  我们当向效英丽姐弟的大度宽容和境界致敬!

  无巧不成书。作者之一是鲁山县仓颉故里魏庄村人,为舞阳县魏庄村的效信趁歌功,为其后人颂德,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神奇安排。

  在效信趁的故里魏庄村,为了弘扬效信趁的革命精神,当地特意建起了一面红墙,作红色教育之用。墙面上,有效信趁的照片、故居、墓地、纪念碑、革命烈士证明书等图片和文字说明。

  文章结尾处的遗憾

  本文采写很顺利,但仍然没有如作者的愿。应宪庭先生虽然听读了文章,最终没有等到文章发表,于2021年10月23日夜间,带着他的功德,踏上了回天的路,享年88岁。

  应宪庭先生从小攻读过四书五经,传统文化底蕴厚实。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在漯河原百货公司、纺织品公司从事会计工作,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59年开始,先后在《许昌日报》、许昌地革委新闻通讯组、《河南日报》等部门从事新闻工作。在20多年间的新闻工作中,他尽职尽责,累计为中央一级报刊和《河南日报》、电台及出版部门采写各种体裁的稿件700余篇,合计60余万字,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学习积极分子。1982年1月,他从事地方党史研究工作,先后任中共许昌地委党史办副主任、中共漯河市委党史办主任。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先后主持编写了《沙颍河怒涛》《中共漯河党史大事记》《中共漯河组织史资料》等党史书籍,获得中央、省党史出版部门和广大读者的好评。他还积极撰写论文、人物传记,在《中州今古》《工人月报》《河南党史研究》《中州今古》《工人月报》《河南纪检》等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改革开放与党风建设的几个关系问题》一文,获漯河市纪念建党七十周年论文一等奖,《效信趁》获河南党史人物研究成果奖。他从事党史研究编纂工作10余年,为漯河市的党史研究和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革命风范、敬业精神和道德风貌,备受同行和同事们称道。

  应宪庭先生一生做好事,功德丰硕,到了天上,也必然会有个好前程。我们祝愿先生的在天之灵更具才华,尽展风采,写出更多更美的锦绣文章。

  谨把此文献给效信趁和叶舞支队为抗战牺牲的先烈们!岁月静好,国泰民安,已如先辈们的初心所愿!

  赓续红色基因,付诸实际行动的效英丽、司鸿瑞、应宪庭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红色大戏中的主角。

  九天之上的效信趁烈士,如果看到他的子女们的优异表现,看到媒体对其后人的报道,当欣慰含笑。

  三代忠烈士,颂歌入云天!

  他们,都是出彩河南人!

  (本文前半部分引用了应时雨、范振江的资料。作者徐国强 系仓颉文化研究学者,应瑞英系漯河市儿科主任医师 )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1-11-05 16:01: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我敬佩的人

下一篇:界首史话丨一家市民的遭遇——日军侵犯界首纪实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