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历史文化研究 《黄埔军校研究》(第二辑)总序
2018-11-21 10:16:56  来源:陈建华 曾庆榴 张磊 撰稿  点击:  复制链接

  黄埔军校(正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6月,这是一所在国民革命风暴中诞生,又对大革命乃至整个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军事政治学校。世界军事名校有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等,而从人才辈出、将星闪烁的盛况看,黄埔军校可与这几所军事名校并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所孙中山先生手创的学校具有重大历史地位和作用,在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众多国民党人、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不但国民党中的许多将领和干部出自此校,共产党的许多治军治国人才,包括多位元帅、诸多将军和大批杰出干部,也出自这所学校。黄埔军校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并为世人公认的。

  黄埔军校诞生于广州。在广州近现代革命史册中,黄埔军校的历史无疑是十分重要和格外引人注目的一页。广州的社科、史学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十分重视对于黄埔军校史的研究。

  黄埔军校的历史是与孙中山的伟名联系在一起的。锻造一支革命化的军队,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具有极其巨大的积极作用。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是完全适用于旧中国社会变革的规律。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桎梏着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没有起码的民主可言。所以,打破现存社会秩序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孙中山和他领导的革命民主派在很长一个时期中未能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规律,成为他们从事的革命运动没有取得彻底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民主革命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到来,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地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提到新的高度:以革命精神诠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推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形势和斗争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革命化的军队,而创立革命的军事政治学校以培养骨干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孙中山总结了先前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黄埔建校建军的方案。这个适时、正确的决策迅速付诸实践,一所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军事政治学校就在大革命风暴中诞生了。

  黄埔军校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名闻名遐迩的军校,并非是偶然的。

  黄埔军校创立的时期,是军事的重要性十分突出的时期。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国屡战屡败,惨痛的教训极大地激发起国人整军经武的决心。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进步人士逐步加深了对于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许多国家都有一段尚武强兵的历史。中国的社会状况尤其注定了会出现一个大批军人走到历史的前台并成为“时代骄子”的时期。少年叶剑英作文时就写过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兵之物,大矣哉!”由于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一切与军事相关的问题就被凸现,军校也就成为热门学校。“到军校去!”成为许多有志青年朝思暮想的选择。正是这样,所以有许多优秀人才汇集到军校。黄埔军校之备受关注,与当时这种“热门学科”的优势,不能说没有关系。

  当时,黄埔军校广泛地聘用了各方面的人才,并以特殊、灵活的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和在海外华侨中招收学生,使得许多精英能够集中于校。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曾经动员和布置各地代表为黄埔军校推荐考生。包括孙中山、廖仲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人在内,都为黄埔军校引荐过考生,全国各地区的国民党党部及共产党组织还采取了组织的措施和手段,为黄埔军校选送考生。由于招生手段特殊而灵活,生源极广,报考者多数是具有爱国革命热情、胸怀远大抱负和经历不凡的有志青年,这就决定了黄埔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到黄埔充当学员的还有学历颇高的优秀知识分子,其中有留学法国、德国、日本的学生,也有国内各大学的学生。据统计,黄埔第一期学员进校前有大学毕业生18人、大学肄业生63人、专科毕业生26人、专科肄业生46人、师范毕业生46人和高中毕业生159人。这点,无疑是黄埔军校创建伊始就能够办出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当然,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办成著名军校,主要原因在于国共合作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的政治思想、理念及先进政治力量在黄埔建校建军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的结果。国民党、共产党中的许多著名人士都担任过黄埔军校的工作。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领导黄埔军校,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组成了校本部;在黄埔军校任职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主要有周恩来、叶剑英、鲁易、聂荣臻、恽代英、萧楚女、熊雄等;加伦等数十名苏联顾问积极投入工作,功不可没。黄埔军校政治部主要是由共产党员主持的,由担任过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后改任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的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军校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思想,振奋革命精神,提高为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而英勇奋斗的自觉性,增强部队的作战能力,从而体现出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区别。政治教育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政治部成为军校工作最为色出的部门。稍后,黄埔军校还特设培养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政治科”也主要由共产党员主持,实行军事、政治并重。除了有许多共产党员在军校担任各种工作外,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选派了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到军校学习,第一期学员中的共产党员有蒋先云、陈赓、宣侠父、杨其纲、张隐韬、许继慎、曹渊、左权、徐向前等等,包括东征北伐时入党者共有100多名。至1927年春,先后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的中共党员约有800多名,目前有姓名和事迹可查考的共有430多名。共产党在黄埔建立了党的组织,相继称为“黄埔直属支部”、“黄埔特别支部”和“黄埔党团”。由毛泽东介绍入党并推荐投考黄埔军校的革命青年蒋先云,曾担任第一期支部书记。由于先后有大量的共产党员到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使得黄埔岛风云际会,实际上成为国共两党的成员近距离接触,共同参与建校建军的重要基地。虽然合作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它初创时期的辉煌,是与众多国民党人、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显示了国共合作的实绩。

  与黄埔军校的历史相连结的是军校锻造和弘扬了一种以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勇于牺牲为主要特征的“黄埔精神”。这是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果,是黄埔人在建校、建军和参加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共同培育造出来的“品牌”。“黄埔精神”也是国共合作精神的体现,是黄埔军人克敌致胜的法宝。

  黄埔军校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当时的广州是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所在地,并且一度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心,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许多汇集于此,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在这里蓬勃展开。感应着革命潮流的律动,黄埔军校不是关门办学,将学生封闭在那座岛上单向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紧密结合革命运动的实际办学,让学生在斗争中学习,在革命实践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黄埔军校既靠近党政中枢,能够把握革命运动发展的脉搏,同时又置身于时代的激流之中,同工农商学各界的活动保持密切的联系。身处革命策源地的广东,黄埔学生自然拥有许多参与政治活动、工农运动、革命战争的机会,可以躬逢许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信仰、才智、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场合。黄埔学生的成长,同实际磨砺是很有关系的。中国共产党不少优秀干部,以及国民党方面的许多将官,大都参加过援助省港大罢工和广东农民运动,经历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正是在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过程中,他们迈出了军旅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

  黄埔军校不但培育了大批军政人才,而且组织了一支崭新的革命军队。1925年春,成立不久的黄埔军校教导团在第一次东征中连续取胜,“黄埔精神”初显神威。教导团不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加第二次东征,扫荡了广东地方军阀势力,统一了革命策源地,“黄埔精神”大放光芒。中共广东区委还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组建了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1926年夏秋,黄埔军人分随国民革命军各部参加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被派为先锋队,率先开赴北伐战场。在各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北伐军犹如一把“革命利剑”直指北洋军阀,所向披靡,迅速将大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和黄河流域。

  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逆转,黄埔军校走上了曲折的道路。1927年夏天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反共清党,大革命遭到失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惨遭迫害,黄埔军校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所学校后来仍以不同的校名继续举办,并在不少地方办有分校,但其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光辉阶段已成为历史。虽然如此,但是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军事政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不可磨灭的。

  总而言之,黄埔军校的历史不是简单的一校之史,而是超出学校的范围,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与国共两党、中国革命和中国军队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历史。它包蕴着众多黄埔军校官生和大批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辐射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出自同一校门而因复杂历史原因走上不同道路的大量黄埔官生,成为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过不同作用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深刻影响了历史。特别是 20世纪30和40年代,当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无数黄埔军人奔赴于抗日前线,在敌后或正面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中华民族而流血牺牲,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首次战胜侵略者的伟大篇章。黄埔军校的历史,本身是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并有文化与学术含量的历史,需要综合研究,始现全貌。近年来,有关黄埔军校的文章、书籍大量出版,许多不同身份的人主动参与研究和写作,这是十分令人高兴、鼓舞的。

  黄埔军校是广州颇具地方特色、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认真研究黄埔军校的历史,兼有多方面的教育、启迪和借鉴意义,对于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强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广州社科、史学工作者与各地学者专家一起积极开展对于黄埔军校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广州市社科院还决定组织撰写“黄埔军校研究系列”,最近编成了《创建岁月-黄埔军校研究系列之一》一书,令人可喜可贺。我们希望相关的研究、编辑和出版人员锲而不舍,继续深化与拓展这项研究。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各界人士参与,并热切期盼这项研究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1-08-07 16:43:5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历史文化研究 在中国近代史的大线索中“建构”黄埔军校

下一篇:历史文化研究 论戴季陶与黄埔军校的关系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