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李章达:与十九路军同行
2022-09-01 09:19:43  来源:团结报  点击:  复制链接

李章达

  1932年1月28日,在中国战争史的叙述系列中,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日子。这一天午夜,占驻上海的日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闸北,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火车北站。上海军民义愤填膺,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打响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这一场战役异常激烈,从1月28日到3月3日,日军总兵力增至9万人、军舰80艘、飞机300架。中国守军浴血奋战,使敌三易主将。

  在这场轰动中外的战役中,有一个身影总是跃动于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左右,与他们合谋军机大事,研讨破敌大计,他就是李章达。

  与蒋光鼐、蔡廷锴是相交多年的挚友

  李章达(1889年—1953年),字南溟,广东东莞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科毕业。李章达与十九路军的两位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是相交多年、同甘共苦的挚友。

  他与蒋光鼐是同乡、同学、同志。1904年,李章达与蒋光鼐曾一起就读于东莞师范学堂。1906年,又一起来到广州,入读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成为同班同学,后又一起追随朱执信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11年,李章达与蒋光鼐又一起参加了武昌起义,任中央敢死队和黄兴卫队骨干。1912年李章达与蒋光鼐一起考进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期间,反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二次革命”爆发。李章达与蒋光鼐又于1913年7月共赴江西,参加李烈钧发起的“江西湖口起义”,李章达在李烈钧司令部任少校参谋。1917年底,孙中山组成援闽粤军,李章达与蒋光鼐又一起投到粤军参谋长邓铿幕下,李章达担任粤一师师直属工兵营营长。1919年,李章达受朱执信邀请到上海国民党总部工作,于是与蒋光鼐暂别,奔赴上海。

  那时,孙中山正在策划建国方略,搞实业建国,创办《建设》杂志。李章达住在上海长滨路民厚里廖仲恺家中,与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三人旦夕相见,亲聆孙中山的教诲。他同朱执信、廖仲恺二人一起做事,关系日深。在这段难得的日子里,平时除了在《建设》杂志社工作之外,他还跟朱执信、廖仲恺学习革命理论。孙中山派李章达到苏俄考察,争取列宁全方位支持中国革命。

  1922年,李章达与蒋光鼐重逢于孙中山大元帅府,李章达任少将参军兼孙中山警卫二团团长,蒋光鼐任团附,两人携手合作,亲密无间。1922年6月16日叶举兵变,李章达与蒋光鼐于6月17日登上永丰舰,随伺孙中山身边54天,协助孙中山谋划军机进行反击叛军的具体工作。

  1925年,李章达与蔡廷锴相遇,由此开始了另一段长达28年的友谊与合作。蔡廷锴回忆:“1925年,杨、刘叛变,被粤军以及黄埔军校学生包围缴械。李章达与我和蒋光鼐先生时常见面,并提出很多革命理论给我们研究。”

  这一年,李章达担任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和廖仲恺案审判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央军法委员会主席,同时还兼任国民政府惩吏院五人委员会成员之一。时值东征,李章达代主持广州卫戍司令部司令工作,率留守大本营部队清剿土匪,维护治安,同时为东征军征募兵员和支前民工,募集军粮等后勤工作。1926年,李章达兼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政督察委员会委员。

  参与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

  1932年,李章达应蒋光鼐、蔡廷锴邀请赴沪,住在蒋光鼐家中,全程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李章达与蒋光鼐、蔡廷锴一起,在地图与沙盘前分析战况,谋划军机。蔡廷锴在《缅怀挚友李章达》一文中写道:“九一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调京沪卫戍,我们请其来沪暂住。“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李章达协助十九路军甚力。

  1932年10月,宋子文派陆文澜南来香港,找到李章达,并携一封蒋介石的亲笔信。信中内容有希望李章达出来做事之意。陆文澜对李章达说:“蒋介石拟委蒋光鼐为福建省政府主席,蔡廷锴为福建省绥靖公署主任,给你当个福建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的职务,你意如何?”李章达听完陆文澜的话,没有急于回答。他沉思片刻,最后还是应诺了下来。他之所以答应这件差事,主要是考虑到十九路军当中多为粤籍同仁,其中有不少还是他的同学、故旧,平素意气相投,交谊至深,易于共事。

  陆文澜见已说服了李章达应允重新出山,使命已经完成,不胜欢喜,马上辞别,离港赴武汉面复蒋介石。不久,蒋介石电催李章达前往汉口面晤。当李章达抵达汉口见到蒋介石时,蒋又向他说明了福建省政府人事安排情况,随后就将福建省党、政、军各界中的任职名单,公诸报端。

  1933年1月,李章达离港赴闽,出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这时,日军在华仍不断扩大侵略,民族危机日趋深重。日本侵略军已攻占了山海关,但蒋介石不但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反而忙于布置江西方面的“剿共”军事行动。李章达在福建十分关注国内的抗日局势,他同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看到蒋介石的作为,心里都感到极为不满。他们曾多次联名致电国民党中央请缨求战,要求率部北上抗日,但均被置之不理。李章达看到难以有所作为,遂于1933年6月告假离闽,返回香港。

  1933年11月上旬,李章达应蒋光鼐、蔡廷锴的邀请入闽,参与“福建事变”。这一时期,李章达与十九路军的将领们紧密合作,共同进退,成为了“福建事变”的重要推手。

  行动之前,李章达与十九路军诸将领经过筹划商讨,决定一方面派人进入苏区与红军联系,以取得中共的支持;另一方面则联络陈济棠、李宗仁等两广地方实力派,以联袂结盟,共同举事。于是,指派陈公培携蔡廷锴用绸子亲笔写的一封密信前往红军驻地,见到了红三军团领导人彭德怀、袁国平等人,表示和谈愿望,主张双方先行停止战争共同抗日,彭德怀等人表示欢迎。尔后,蒋光鼐、蔡廷锴又再次派徐名鸿、陈公培二人,前往苏区瑞金,见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经初步谈判,双方签署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徐名鸿、陈公培回福州后,苏维埃中央也派出了潘汉年、张云逸等人进入福建,商谈进一步的同盟行动和协商物资交换事宜。

  与红军联系上了之后,李章达则以他的特殊的身份,成了沟通粤、桂方面的使者。他带着蒋光鼐、蔡廷锴的联名信,从福建到广州与陈济棠、李宗仁洽谈两广抗日同盟问题。

  在此期间,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徐谦、陈友仁、张文、梅龚彬以及冯玉祥的代表余心清等各方人士,相继抵闽。就连闲居澳门的叶挺,也应蒋光鼐之邀来到福建,住在蒋光鼐家里帮助策划,共谋举事。

  1933年11月,各方人士连日在蒋光鼐的住处聚会,讨论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有关事宜。11月18日,李章达出席了决策人紧急会议,讨论成立人民政府,修改政策、政纲,商讨军事、财政等重大问题。李章达提出要与蒋介石集团彻底决裂,应公开宣布脱离国民党,此建议得到大部分决策者的赞成。

  11月21日,李章达亲自撰写脱离国民党宣言并领衔发出,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创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李章达被选为中央委员。

  “福建事变”在蒋介石军事集团的残酷镇压下失败,李章达与蒋光鼐一起避祸于香港。轰动一时的“闽变”虽告失败,但是李章达抗日之心、反蒋之志并未稍减,他不屈不挠,一如既往地投身于抗日反蒋斗争中。

  国民党左派人士

  “福建事变”失败后,大多数参与者都撤退到香港。中国共产党认为十九路军和李济深等国民党左派人士,是一股抗日反蒋的力量,就此解体遣散,未免可惜。潘汉年到了香港后,指示梅龚彬帮助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重整抗日反蒋旗鼓,加强团结,以图再举。但是,如何团结?用什么方式去团结?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梅龚彬同李章达一起商讨,主张成立团体更合乎实际。李济深等人对成立团体之事,也表示赞同。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推动下,1935年,李章达在香港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梅龚彬等人,发起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其基本主张是抗日、反蒋、联共。“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还创办了机关报《大众日报》,由李章达担任社长。《大众日报》办得很有特色,不仅在香港有影响,而且在华南各省和南洋一带都拥有不少读者,颇受广大民众欢迎。

  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宋庆龄、沈钧儒等人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各界救国会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李章达等作为华南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会”(简称“全救会”),李章达被选为“全救会”执行委员。随后,李章达与何思敬、陈汝棠等在香港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简称“南总”)。“南总”是全救会在华南地区的一个分支机构,总部设在香港。“南总”设有理事会,由李章达、何思敬、吴涵真、陈此生、陈希周、梅龚彬等人组成,以李章达任主任委员。那段时间,李章达与共产党南方工作的重要领导张文彬等人联系密切。

  全面抗战爆发后,李章达被任命为第四战区粤区游击司令,第四战区军法署中将署长兼军法执行总监。蒋光鼐为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两人并肩抗日。

  1941年后,李章达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民盟中央常务委员兼南方总支部主任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1949年6月,李章达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同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广州市第一副市长。

  1953年12月9日,李章达在广州病逝。临终前,李章达嘱咐家人把具有纪念意义的私人物业、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五号(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捐献给国家。现在,这座占地五百多平方米的青砖大屋已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章达去世时,叶剑英撰写了挽诗,缅怀这位并肩共事的挚友,其诗曰:“呜呼先生,南方之疆;同盟会兴,为孙股肱。辛亥革命,君建奇勋;三大政策,君实赞襄。四一二后,努力反蒋;民主独立,一贯主张。抗日反美,我武维扬;坚持抗战,团结是光。恢复建设,功在南方;胡天不吊,遽尔云亡;硕德高风,后世景仰。”

  (潘铭萱 潘小康,作者系李章达外孙)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2-09-01 09:42: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丰顺抗日名将——吴逸志

下一篇:区寿年简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