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郑洞国将军简介
2017-12-19 15:49:36  来源:常德史志 市委党史办  点击:  复制链接

  美丽的商溪河畔走出一个热血青年

青年时期的郑洞国

  郑洞国,字桂庭,1903年1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商溪河畔南岳寺一个农民家庭。商溪河是一条美丽的小河,它有着泛波似银飞浪若雪积潭如玉的碧水,蜿蜒于缀锦叠翠的崇山峻岭间;这里沟壑纵横,如大树的根系。倘若不计山之大小水之巨细,这里可谓“奇峰三千,秀水八百”。这条美丽的大山峪也较其它山乡富裕,当地有歌谣曰:“金仙阳,银渡水,有钱难买商溪水”。仙阳与渡水在石门可谓是似金如银的富庶地,可与商溪一比,便相形见绌了。溯商溪河上,有处叫石门垭的山口,系旧时桑植县通往外界的门户之一。当年贺龙就是打这里沿商溪河而下,走向山外的世界,走向其日后叱咤风云的天地的。郑洞国也是循着这条商溪河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向其抗日名将的戎马生涯的。

  郑洞国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末,父母都唤他为“幺儿”,亦名“蛟儿”。其父郑定琼,是位粗通文墨的正直农民,母亲陈英教,是位贤妻良母型的农家妇女。母亲步入不惑之年才怀上郑洞国。此前她曾生育四次,除头胎是男孩外,其余三胎都是女儿。其父将长子名为“潼国”,而将三个女儿分别以“先梅”、“芷梅”、“尽梅”而名之,寄寓着其“女儿止尽男儿来”的企盼。郑母果不负夫望,第五胎终于孕育出一个伟男儿来。只不过分娩时已四十三岁的她经历了剧烈阵痛。阵痛之际,正值三更,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迷蒙中,她梦见了一条身披鱼鳞的蛟龙穿过山涧,凌空而起。少许,新生儿呱呱坠地,风停雨歇,鸡鸣声声……这情形,决非比附某些大人物降生的奇相,亦非郑洞国闻达后他人的附会,而是早在他出生之际就曾于村里乡间传言开的。其父因妻子产时梦蛟,便将“蛟儿”的乳名赐于新生儿,也许,梦见蛟龙是因其母大龄分娩身虚神幻所致;至于风雨大作,则纯属巧合。不管怎样,本文的主人公郑洞国是在风雨黎明中诞生的,是在美丽的商溪河畔蹒跚学步,然后又沿着美丽的商溪河谷走出去的。如今,此时此刻他的姓名是“黄鳌”,而不是郑洞国。

  冒名顶替考进黄埔军校

开罗会议后,蒋介石视察驻印中国远征军。前排右起:郑洞国、蒋纬国、蒋介石、宋美龄、蒙巴顿。

  在黄埔军校29万余学生中,他是唯一冒名顶替的一个。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热血青年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成为后来威震中外的抗日名将。

  1924年5月5日,广州黄埔军校。曙光初照练兵场。

  470名黄埔一期的热血青年,一个个身着苏式黄卡其军装,挺胸凹腹精神抖擞地排列在操场上,等待着晨操点名。

  因为是第一次,新生们难免激动而亢奋。突然一声“黄鳌”的呼唤,竟有两名学生应声而出,一个矮胖,一个高瘦;一个圆脸洋溢着微笑,一个国字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惶然。在中国,同名同姓不稀罕,尤其是单姓单名者,然而同在一校一班一队,却不能不说太巧了。其实这两个青年中,一个是真黄鳌,一个是假黄鳌。真黄鳌以后成为一名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而假黄鳌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抗日名将郑洞国。

  三年前,郑洞国有过一次投笔从戎的经历,却因故失之交臂。此次报考黄埔,却又过了报考日期。眼看郑洞国又急又恼又沮丧,作为同乡同窗与亲友的王尔琢自然也心急火焚,却又无计可施,无力相援。当时在场的还有两位同乡,一位叫贺声洋,也是郑洞国在石门中学的同学,另一位则是与石门山水相连的临澧县的黄鳌,与郑洞国算是大同乡。良久,见郑洞国等三人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沉稳敦厚的黄鳌方不慌不忙,献上一计。待黄鳌将主张和盘托出,郑洞国却又犹豫起来。

  原来,黄鳌初来广州时,担心一次考不上,先后报了两次名,不料第一次他便榜上有名,遂落下个名额虚位以待。他建议郑洞国顶替他的名字去应考。郑洞国的踌躇,倒不是顾虑其它,而是顶替之举与其一贯做人的信条相悖。可是倘若不如此,就只能等待第二期招生了。沉吟半晌,他横下一条心,以黄鳌之名报考黄埔。数日后,黄鳌的名字与王尔琢、贺声洋一道出现在黄埔一期的录取榜上。凑巧的是,真假两个黄鳌都编在第二队,于是便出现了一声点名,两人同时应声出列的颇具戏剧性的一幕。

  与郑洞国同期考入黄埔的三同乡,均在日后的岁月里有所建树。王尔琢于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上井冈山后,担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时为日后红极一时的“林副主席”的顶头上司,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同为红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红军初创时期的卓越军事将领。贺声洋在黄埔时加入共产党,后任红军党代表;而黄鳌曾出任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军长为贺龙)。这三人虽因种种原因而英年早逝,但都在短暂的人生中留下了可书可传的篇章。郑洞国的冒名顶替,是其非凡人生的至关重要一步。没有这冒险性的一步,便没有他日后留在淡水、棉湖、古北口、台儿庄、昆仑关、密支那等战场上的光辉足迹。

  郑洞国虽然认为自己的动机无可指责,但感到冒名顶替终究不太光彩,终于鼓起勇气,涨红着脸向区队长报告了自己冒名顶替的真情。后来,校方理解与认可了郑洞国冒名顶替之举,未予追究,只是让他把名字更改过来。于是乎,在黄埔一期的点名册上,出现了郑洞国的名字。以后,这个响亮名字将出现在东征北伐的作战序列间,出现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出现在新中国参政议政的篇章里,出现在致力于海峡两岸统一的伟业中……

  抗日的烽火在燃烧

郑洞国所部中国远征军正在进攻缅北密支那日军

  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战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中华民族史上的抗日战争,是以1937年“七七”事变为始,但郑洞国的抗日历程,却是从1933年的古北口之战开始的。

  古北口是长城在密云县境内的一个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关口,南距密云县城120里,距北平250里,地势险要,不仅是平津之门户,亦是河北之屏障,自古即兵家必争之地。时任第17军2师四旅旅长的郑洞国,率部最先赶到前沿阵地,官兵们喘息未定,日军即出动五千余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疯狂扑向阵地,并出动10余辆战车,截击后方交通。当时后续部队尚未上来,郑洞国旅兵力不足两千,且连夜急行军,几乎到了疲劳的极限,面对倍于自己的强敌,只能拼死一战了。身为一旅之长的郑洞国清醒地意识以已到了生死关头,遂将外衣一摔,身着白衬衫,手提驳壳枪,带着身边仅有的一个特务排,亲自上火线督阵。不畏死的长官带出了不畏死的士兵,上下拼将一腔热血,经过一天的铁血苦战,终于顶住了人数倍于自己,火力优于自己的强虏,守住了阵地,赢得了后续部队增援上来的宝贵时间。

  第十七军在古北口、南天门一带,前后与日军血战达两个多月,击毙击伤日寇五千余,自己也伤亡了近万人,是当时长城抗战作战时间最长、战事最为惨烈的战役。战争虽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告败,并付出了近乎二比一的伤亡殊比的血的代价,但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军魂”和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郑洞国在抗战中,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被人称为“福将”。在台儿庄外围激战中,一块银元救了郑洞国的性命。

  1938年初春,淮海大地上残雪未尽,日本侵略者挟北取平津与华北、南侵淞沪与南京之淫威,由南北两方进攻徐州,一场以血战台儿庄为标志的徐州会战,遂揭开了帷幕。

  时已升任2师师长的郑洞国奉命攻打峰城,激战中,由于身边一位参谋手中的望远镜在阳光下反光,立即招致日军炮火猛击。一发炮弹呼啸而来,就近炸开。郑洞国猝然无防,只觉得左胸被重重一击,几乎跌倒,幸亏两名卫兵将其扑倒,并以身相护,方才未让纷飞的弹片击中。炮击后方发现左胸衣袋上仅划破一道破口,除袋内一枚银元被弹片击穿外,自己居然毫发未损,真没想到这枚偶然放进衣袋内的银币竟救了他。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及其外围血战十五日,歼敌一万余人,写下了抗战史上“台儿庄大捷”的辉煌篇章。

  1939年11月,郑洞国率荣誉师担任昆仑关正面进攻,与杜聿明肝胆相照,血战二十天,会同友军力克昆仑关天险,取得歼敌一个旅团的辉煌战绩。说来也怪,郑洞国自东征以来,身经百战,既曾以连营官佐之位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亦曾以师旅将领之威亲临火线督阵指挥,除台儿庄“银元”之险外,从未挂过彩,“福将”之名,当之无愧。

  1943年4月,蒋介石紧急召见郑洞国,委以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重任。他临危受命,飞赴印度。远征军远征异地,命运多蹇,既受制于美军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又与驻缅英军多有抵牾,加之异国蛮荒之地的气候恶劣与瘟疫流播,真是困难重重!由于郑洞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方使驻印军抗战局面打开。“不打不相识”,郑洞国与孙立人等将领心心相印,在胡康河谷的战场上打出驻印军的威风,让傲慢的史迪威重新认识了中国将军,将新22师与孙师的指挥权归还给中国人。

  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战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驻印军后期,中国驻印军总兵力已达十万。根据战局的发展,奉重庆军委会命令,新1军和新6军由已升任副总指挥的郑洞国率领(两军由孙立人与廖耀湘分任军长),经过短期休整,两军分别从密支那与孟拱出发,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最后胜利之路。

  毛泽东与他谈笑风生

1948年10月,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部投诚,图为郑洞国(中)起义后抵达哈尔滨。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打起了内战,郑洞国卷入了东北内战的漩涡。在屡战屡败的东北战场上,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长春城防司令长官的郑洞国,终于选择了回到人民阵线上来。经历过炼狱般的心路历程,郑洞国心里的坚冰终于融化了。他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后,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其新职还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在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接见了他。那天在座的有贺龙、叶剑英两位元帅及鹿仲麟将军。“郑洞国,好响亮的名字哟!”毛泽东脱口用浓重的乡音寒暄开来。接着,毛泽东便问起郑洞国的家庭情况。然而当时,郑洞国已家不成家了。

  四年前,他回到上海,依然住在赵主教路191号旧居,这栋花园小洋楼,原是抗战胜利后没收的伪产,由当时的市政府分配给他居住的。郑洞国目睹旧上海在新中国的巨变,感到欢欣鼓舞。在周恩来的关怀下,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1952年6月,他正欲举家北上时,妻子却不愿离开上海,郑洞国只得独身北上,一年后,妻子提出离婚。相处近廿年的妻子离开了他,儿子在沈阳工作,长女留在老家,幼子尚滞海外,眼下之家只有他一人。毛泽东听后说,家庭问题很重要,要妥善处理好。人对生活要有一种达观态度,不能为一时波折而灰心。稍后,毛泽东又笑了笑说:“你的家庭生活安排好了,还得多为人民做点工作嘛!你今年才51岁,还很年轻哟!”嗬,毛主席居然连我的年龄都知道!郑洞国心头一热,当即激动地回道:“主席,我今后一定努力,要好好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给了他新的生命,也给了他新的爱情,经过朋友们人托人的介绍,郑洞国与一个西子湖畔长大的女子相识,她叫顾贤娟,35岁,人如其名,贤惠而娟美,通过接触,水到渠成,相爱结合了。

  海峡两岸同为他举行追悼会

2006年4月5日,郑洞国将军的骨灰在湖南石门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安葬

  老马识途自扬鞭,郑洞国一心一意扑在致力于祖国统一的事业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郑洞国与杜聿明等人又在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这一对老战友在1978年第五届全国政协大会上,都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79年10月,郑洞国又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两人一如当年在抗日战场上那样,肝胆相照,并肩作战,只不过作战对方不再是仇寇,而是以前的袍泽、同窗、同僚,作战之目的亦非是战胜对方,而是争取对方回归到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来。

  然而,岁月不饶人,就在亚运会召开期间,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那百战之身,终究难以抗拒衰老与病魔的入侵,脑血栓与心脏病并发,被迫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与死亡作最后的抗争。他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使拉着守候于病榻前的亲人之手说:“我曾是军人,对生死已看得很淡。你们要好好生活,不要为我难过。我现在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只可惜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一旦国家实现了统一,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

  此后不久,郑洞国老人便失却语言能力。这番无憾之中犹有憾的谈话,竟成了他的最后遗言!

  1991年1月27日,这位穿过了东征北伐的枪林弹雨,走过了古北口、台儿庄、昆仑关、缅北等征战之途,跨越了孤城死亡之线而获得新生的一代名将,终于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

  2月26日,郑洞国遗华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灵堂摆放着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前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老帅聂荣臻以及王首道、刘澜涛、肖克、程子华、习仲勋等领导人送的花圈。安祥地躺在鲜花翠柏丛中的郑洞国,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国防部长秦基伟、中共政治局委员丁关根、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民革中央、黄埔同学会、中央统战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等单位和死者生前好友千余人的虔诚告别。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 对海内外发布的电讯,给予郑洞国的一生以高度评价。

  几乎与此同时,在海峡彼岸,也举行了郑洞国追悼仪式。在数百名黄埔系的将领中,他是两个同被两岸追悼的将领中的一位。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的这句名诗,分明适用于这位立过卓著战功、有过传奇的人生、经过炼狱般的心路历程、走过88载诚信人生之旅的大写的人。(石门县史志办供稿 常德史志网发布)

 

参考资料:

郑洞国老照片

郑洞国

郑洞国简介

郑洞国墓

周恩来与郑洞国的黄埔师生情

郑洞国谈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决胜之战

殷殷黄埔情 拳拳报国心—— 追忆我的祖父郑洞国将军思想转变的二三事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22-11-23 09:00: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刘拂简介

下一篇:抗日将领朱钜林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