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新四军一师19岁女战士吴秀瑛血染东台邓家坝
2021-01-22 09:31:59  来源:东台党校 三野子弟  点击:  复制链接

  她——吴秀瑛,一个美丽的上海姑娘。1943年8月25日清晨,在县梁东乡龙王村的邓家坝(现为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沈河村)惨死于日寇的屠刀下,年仅19岁,谱写了一曲千古传颂的巾帼英雄壮歌,她的英名永远镌刻在苏中人民光辉抗战史的丰碑上。

  毅然从军

  吴秀瑛1924年出生于上海,在她少年时代,目睹了“国中之国”的上海租界,成了洋鬼子的天堂,外国列强享受着各种特权,胡作非为,中国人民反而遭受着无端的欺侮和凌辱,仇恨的种子早就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

  1937年夏,继“七七事变”发生后,驻沪日军又发动了“八一三事变”,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

  吴秀瑛耳闻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和狼子野心,激起了她满腔民族仇恨和炽热的爱国情怀。她走出家门,串连医校的同学,白天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宣传抗日;夜晚跑弄堂巷子,募捐慰问品转送到吴淞抗日战场。从此,她积极参加我党及其外围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等革命活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上海租界,上海的抗日革命活动更加难以开展了,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党号召革命知识青年到解放区去参加新四军,到敌后开展抗日斗争。

  吴秀瑛在父母的支持下,毅然要求到抗日民主根据地,报名参加新四军。地下党经过考察,根据上海的环境,加之她又有特殊的卫生专业技术,新四军部队十分需要,认为送她去根据地的时机成熟了,于1942年5月专门派了一位交通员与她以叔侄相称,借探亲为由,闯过了一道道关卡,来到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东台县三仓河一带,成为新四军一师的一名女战士。

  经受磨练

  吴秀瑛在医校学的是护理及助产士专业,师部便将她分到了一师后方医院。她一接到分配的命令,连休息也顾不上,就来到了设在师部附近一仓河边的第四医疗队。

  部队生活与大上海比,有着天壤之别。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战斗生活,随时都在考验着这位上海姑娘。在出发之前,经过组织临行前的教育,尽管她早有思想准备,然而事非经历不知难。

  到医疗队报到的那天,老天爷下了一场大雨,好似有意在考验她,为她设置了第一道难关。泥泞的道路,坑坑洼洼,牛脚印和牛车车辙印搅在一起,她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走着。不时地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活像个泥人似的,脚上也划下了几道小口子,钻心似地疼痛。护送她的小通信员上前搀扶她,却被她的笑脸谢绝了。

  一到医疗队,呈现在她眼前的是几间低矮的茅草屋,好似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迎接她的是来自各地的姐妹们,大家围着她,亲切地拉着她的手,互报年龄,哪里人氏,称姐道妹;有的为她烧水让她洗澡换军装,有的为她上药护伤口,有的帮她摊草打地铺……队长就是上海人,比她早来一年多,“阿拉、阿拉”的说个不停,一切都让她感到新鲜和亲切,途中的疲惫顿时消失,好似到了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舒畅轻松和愉快,第一天晚上就和队长头挨头地睡了一个甜美的觉。

  难关接踵而来,吃饭、睡觉同样是从大上海而来的年轻姑娘必经的难关。姐妹们把茅草铺戏称为“金丝鸭绒褥”;黄玉米磨碎后煮出来的黄白相间的玉米饭戏称为“蛋炒饭”,大麦碜子与胡萝卜煮成的饭戏称为“红参饭”……

  黄海之滨,有一望无际的滩涂,长满了芦苇和草丛。有刺猬、野兔、獐子,还有天鹅、仙鹤、野鸡、野鸭等动物和飞禽,然而也有令人望而生畏的蛇蝎。吴秀瑛刚到这里,一见毛毛虫都会被吓得惊叫起来。

  然而,姐妹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她,不久她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无论是毒蛇还是野兽,她都能泰然处之,冷静应对。芦苇收割以后留下的残根,十分锋利尖锐,很容易戳破脚板。她向当地群众学习打草鞋的本领,穿草鞋走路,既轻快又安全。

  她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断磨练自己,战胜了一道道难关,成为坚强的新四军战士。

  “全科医生”

  吴秀瑛不仅待伤病员胜过亲人,而且热情好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凡是送到第四医疗队来医治的伤病员,都夸“吴秀瑛是一位优秀的医务人员,医疗队里的多面手!”

  她到苏中后的第一个冬天,得悉日寇将要发动冬季“扫荡”。为了伤员的安全,医疗队打算把伤病员安置到芦苇荡的深处。吴秀瑛带领姐妹们事先跋涉察看,发现那里难以找到一块高地,到处都是积水,伤病员根本无法安置。她们想办法,用树棍打桩,搭成架子,再铺上木板,架起了一个个高出水面的“床铺”,让伤病员睡在上面。

  吴秀瑛活泼乐观,爱唱歌。在医疗队里,她经常为伤病员说民谣,并教唱《新四军军歌》、《游击队员之歌》、《白菜心》、《五月的鲜花》等抗日爱国歌曲和新四军歌曲,鼓舞伤病员的士气。

  医疗队里的男医务人员都上了前线,她和姐妹们挑起了治疗护理伤病员的重担。每当严寒,姐妹们一个个泡在冰水中为伤病员打针换药,时间久了,不少人患上了痛经病。吴秀瑛出现了闭经,她自我解嘲地对姐妹们说:“我是年轻的老太婆”。队长给她放假让她休息,可是她说:“前线的战士轻伤不下火线,英勇杀敌,我这点小毛病算什么!”说着又走进了冰水中护理伤病员去了。

  在战时,医生十分缺少。吴秀瑛只是一个护理人员,为了掌握医疗知识,她迎难而上,利用战斗和工作的间隙,或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在小油灯下坚持自学。部队发下来的《局部解剖医学图谱》、《外科手术学图谱》,以及《战伤外科学》等书籍,她如获至宝,随身携带,手不释卷,一有空闲就学起来,几乎入了迷。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既能搞护理,又能看病,担任了医疗小组组长,成为“医疗队里的全科医生”。

  血染晒场

  1943年8月,日寇在苏中发动秋季“扫荡”,妄图消灭抗日武装力量。师部后方医院调吴秀瑛去院部单独带重伤员转移,分散到群众家隐蔽起来。

  25日清晨,她刚把重伤员转移到梁东乡龙王村的邓家坝时,得悉鬼子开始出动了。在民兵分队长的帮助下,她立即先把重伤员隐蔽安置好。

  这时枪声一阵紧似一阵,老乡们要她赶快躲到草荡中。在这节骨眼儿上,村子里的一位产妇临盆,如果自己撤到安全地带,这母子就会有生命危险。她不顾自己的安危,毫不迟疑地留下来接生。

  当孩子降生后她准备躲到草荡中去时,鬼子已经进村挨家挨户搜查,用刺刀逼着老人、妇女、小孩到村子里的晒谷场上集合,吴秀瑛也被裹挟在人群中。

  “交出新四军!交出新四军!交出新四军就放了你们……”无耻的汉奸翻译像疯狗似地一阵紧似一阵地嚎叫着。

  群众个个咬牙切齿,怒目圆睁,逼视着敌人。

  “再不交出新四军就开枪啦!”敌人架好机枪对准群众威胁地叫喊。

  “谁家养出这个畜牲,连自己的祖宗都忘了,你们有本事去找‘四老爷’(群众对新四军的爱称),莫要找我们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老大爷昂首挺胸怒骂敌人。

  眼看凶神恶煞的敌人端起刺刀就要刺向老大爷了,突然一声“住手……”的大吼,划破了晒场上的寂静,吴秀瑛猛地从人群中冲了出来,站到晒场中央的辘碡上拍着胸口对着敌人说:“不许残害老百姓!我就是新四军!”

  群众屏住呼吸,晒谷场上像死一样寂静。

  日寇被突如其来的吼叫惊呆了,猛然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站了出来,转而又好似镇静起来……

  “新四军花姑娘大大的好!”只见一个长着八字胡的日寇强装笑脸说:“交出伤病员带你到城里优待优待!”

  “伤病员是姑奶奶藏起来的,保护伤兵员是我的天职。小日寇,你们休想找到他们!”吴秀瑛慷慨激昂地大声说。

  敌人恼羞成怒,两个日寇架起吴秀瑛,另一日寇端起刺刀向她连戳数下,宁死不屈的吴秀瑛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不朽英灵

  吴秀瑛壮烈牺牲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师部,粟裕师长十分钦佩,写下挽诗赞颂哀悼,同时抨击投降日寇为虎作伥的国民党高官。诗曰:“粉碎敌人凯歌中,南丁队里悼女雄。卅五降将未曾死(当时国民党投降日寇当汉奸的将领达35人),当轴(指国民党当局)先生脸可红?!”在当年10月10日所写的《本师坚持大江南北的六年》一文中,对吴秀瑛的英勇牺牲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在艰苦的斗争中,党政军民学各界都表现了无比的英勇……此种斗争精神,真可以动天地而泣鬼神。我们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由这无数的鲜血所浇灌,而得以屹然不动……今年(1943年)八月间,敌人大举‘扫荡’二分区,我后方医院吴秀瑛同志管理一部分重伤员。她临危不惧,将重伤员运走后,自己不幸被敌人捉去,敌人用刺刀把她戳死,而伤员安然无恙。诸如此种壮烈牺牲的指战员,是不胜枚举的。”

  1943年9月4日出版的苏中二分区《滨海报》,专门登载了《悼吴秀瑛同志》的文章,表示对吴秀瑛的敬仰与追悼。吴秀瑛的战友晨曦噙着泪水在她的照片上题了一首诗:“坚持抗战在苏中,临危不屈巾帼雄。优秀儿女英勇死,鲜血永傍党旗红。”

  “龙村有幸埋忠骨”。龙王村邓家坝的民兵分队长王建云与其他几个民兵一道买来棺木,选择了一块草荡高地收殓安葬吴秀瑛,邓家坝的老百姓饱含泪水前来送葬,60多年来这里人人都是守墓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蒋文林筹集经费,重新为吴秀瑛立碑修墓,并在墓地旁新建了一座水泥桥,墓地环境优美,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当清明时节,党员干部、学校师生和村民们都要前来祭扫,深切缅怀学习她的事迹,决心继承和发扬她的革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出色的成绩告慰英灵。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1-01-22 10:00:2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三位蒙古族女将军

下一篇:淮上女英烈王宝霞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