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李大典:抗战后岭南大学的学生组织
2018-10-29 15:20:02  来源:《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  点击:  复制链接

  岭南大学的学生组织,全校性的有学生自治会,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社和以系为单位的学会,以及基督教青年会。下面就其中所知,分述如下:

  一、学生自治会是全校性的组织

  岭南大学学生均属当然会员,会费由缴交学费时由校方代收。学生自治会分为干事会与代表会,干事会处理一切日常事务,代表会则是审核干事会财政收支,批准干事会的活动计划等。据说,这是根据行政与立法分立的原则。干事会相当于内阁,代表会相当于议院,是西方民主化议制的雏型。通过学生会的活动,培养学生参加政治民主生活的习惯,是学生自治会的宗旨之一。学生自治会的组织虽然仿效西方代议制的形式,但学生会的活动,则又以不问政治为标榜,故解放前1945~1948年间,全国学生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运动风起云涌,广州的中山大学等高校学生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而岭南大学校园内仍是一片宁静,既没有上街也没有声援表示,这固然和西方奴化教育和学生素质等客观条件有关,也和学生自治会的不同政治宗旨有关。

  学生干事会的成员和学生代表会的代表都是选举产生。干事会成员8~10人,由“普选”产生。根据传统做法,一年级学生不能担任干事会成员,四年级学生则以“元老”身份不参加干事会工作。代表会则按班级人数比例选出,学生会成员虽说是选举产生,也曾有过一两次美式的竞选,但由于传统势力和宗派势力很大,所以竞选、普选也不过在派别之内进行,而一般学生并不很感兴趣。所指传统和宗派势力,系指学生来源不外是岭大的附中毕业生,或其他教会中学毕业生,或香港英文书院毕业生。三种学生占据大多数,其他中学毕业生和海外侨生则占很少数。这些来源相同的学生无形中形成一个派系,具有排外的倾向,其中尤以岭大附中学生势力最大,教会学校的次之,而学生会成员一般都是从那里产生。另一个派别势力就是各年级的班社,关于班社的概况,下面再叙述。

  学生干事会组织,设干事长、副干事长各一人,下设智育、群育、体育、纪律、财政和总务六个部。正副干事长及各部负责人均由选举产生,然后互选干事长及分配工作。干事会下有岭南周报、红灰剧团、合唱团及管弦乐队、学生膳食委员会等几个直属机构,这些机构的负责干部由学生会聘请。各部和直属机构在1944~1948年间的活动情况大致如下:

  智育部名为开展学生有关智育方面的活动,但几年来虚有其名,没有做过什么具体的工作,且大学科系庞杂,要开展有统一性的智育活动实在也不容易。而岭南大学学术风气淡薄,零星的学术活动有各院系的学会专做,全校性的则有学校出版的“岭南学报”,故智育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岭南周报”产生联系,但智育组与“岭南周报”编辑部不是领导关系,所以这种联系也是事务上的联系。

  群育部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全校性的文娱活动,而其实就是每学期一度的“大学晚会”,以交际舞会为主加插一些音乐杂耍之类节目。在大学晚会中,除一般爵士音乐、交际舞外,美式的“摇摆舞”、“牛仔舞”亦大行其道。此外,群育部也和“红灰剧团”、“歌咏团和乐队”产生工作上的联系。

  体育组的工作则是举办每学期校内社际体育竞赛,以及联系校际的比赛,如球类(足、篮、排、垒球)的比赛等。至于全校性的运动会和参加省市运动会,则是由校方主持,学生会体育部只属协助地位。岭大的体育活动解放前在各学校中比较有名气,以历届省运会团体总分冠军自诩,并以此为岭南传统之一。因而在体育活动中亦产生了一种自大、排外的风气。如1946年伪省运会闭幕,岭大获得总分冠军后,校方与学生会租赁了几十部大卡车进行庆祝,沿途燃放鞭炮,路人侧目,经过东山时引起培正中学学生的反感,几至发生冲突。

  纪律部顾名思义是负责学生纪律和校内秩序等工作。纪律部下设立学生纠察队,负责维持校园内集会、晚会、体育竞赛和车站交通秩序等具体工作。学生纠察队设正副队长,队员二三十人。就其原来的工作性质,在当时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学生纠察队队员多挑选身体魁梧,威武有力的学生担任,维持秩序时亦带有强制性质,于是学生纠察队遂日渐发展为横行霸道、欺凌弱小、岐视校外人士的特权组织。学生会领导对此也不敢加以约束,纠察队在校内臭名昭著。1945~1948年间,岭大校内之打群架,欺压新生,车站殴打校外乘客等均为其所为。比较显著的如1946年在十三行球场打架之事,1947年在校内聚众殴打附中的海外侨生,以致重伤一人,其队员一人亦被剌伤等,在校内曾轰动一时。1947~1948年间,S.P.队长由伪青年军退伍复学的反动学生吕惠炎担任。退伍伪青年军多人也加入为队员,这使纠察队更逐渐演变为在政治上带有反动性质的组织。但笔者在校时,岭大的政治风气非常薄弱,多数人都是埋头书本不问政治,同时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富裕家庭,不知民间疾苦,俨然以岭大为“伊甸园”。因此,进步的学生活动固为凤毛麟角,反动党团的影响亦极微弱,学生中多不知校内有伪国民党及三青团者,所以当时纠察队在退伍青年军学生把持下,进行的反动活动也不明显。笔者离校后闻1949年间曾有迫害进步学生事件发生,这也是学生纠察队在当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

  至于财政部,则是负责学生会的财政收支,根据各部的活动计划编制预算,分布财政收支等工作。总务部是负责办理一般庶务工作,均无甚足述。

  《岭南周报》(下称《周报》)是学生自治会举办的全校性刊物,每周出版一次。后期因经费拮据,纸张缺乏常有晚期出版,《周报》设总编辑、副总编辑各一人,均由学生干事会聘任。编辑五至六人,由总编辑邀请。稿件来源是由编辑采访,约稿和公开征稿,但不付稿费,《周报》也是免费赠阅的。学生对《周报》并不热心,投稿者甚少,每于出版期届的稿件不足时,则编辑部随便写出来凑数。《周报》内容也和岭大总的情况相适应,只管校内不问社会政治。每期发行八开新闻纸一张,内容主要是报导学校新闻,学生会活动和各班社、学会的动态,也有副刊登上小而杂文之类,但也不外是风花雪月无伤大雅的东西,偶然有一两篇批评学校当局的文章,但触及的也是鸡毛蒜皮之类。《周报》稿件不必经学校当局和学生会审查,名为“出版自由”,但既然总编辑和编辑部的成员都实际由学生会聘请,加以岭大的校风环境,即使放开手来,也是出不了“乱子”的。

  《红灰剧团》是全校性的话剧团,以红灰为岭南校色而冠名。剧团团长由学生会聘任,团员则公开吸收,自愿参加,主要是在校内演出,几年来活动不多。1944年抗战期间在粤北时比较活跃,曾演出过一场有抗战意义的独幕剧和一场法国剧“朗西公爵”。回康乐以后,记得只演出过一场俄国的古典名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在当时还算有点进步意义,颇受学生欢迎,水平在当时学校话剧而言也算是比较高的。后来,由于经费困难,学生会及校方也不积极支持,剧团的活动就萎靡不振了。

  合唱团于抗战期间迁校粤北时已成立。当时演唱过一些如“黄河大合唱”、“八百壮士”、“打击日本鬼”等抗战歌曲,回康乐后则排练过一些西洋古典歌曲,其中以宗教音乐,如著名的“弥赛亚”合唱等,活动不多亦几与教会的圣乐团毫无分别。至于管弦乐队,虽有组织,但活动更少,合唱团及管弦乐队负责人也是学生会聘请,团员都是自由参加,乐部的乐器几乎全部是学生自备。规模本来不少,原来水平也不低,平时排练过一些古典的洋乐典,但组织涣散,绝少演出。此外还有一个爵士乐队,虽是学生自动组合,都极为活跃,专奏美国黄色舞曲,成为每次晚会的支柱,逐令黄色爵士音乐在校内风靡一时。

  学生膳食委员会也是学生会下面的一个直属机构,主要是接受校方委托管理学生膳堂。膳委会设主席一人,委员六、七人,由在食堂搭食的学生选举产生(有一部分学生不在膳堂搭食)。炊事人员由膳委会雇请,膳费收支均直接由膳委会掌理。1947年春季时,由于膳堂办理不善,学生代表会曾检查膳委会账目,发现膳委会负责人有挪用公款及贪污行为,曾进行“弹劾”。

  学生代表会是学生自治会的“立法”、“监察”机关,相当于“议院”,是西方民主的点缀点,平时多于学期始末开会,通过干事会的预算和工作计划,审查干事会的决算和一学期的工作,所谓代表会与干事会是互相制约,但一向相安无事,唯干事会的马首是瞻。我在岭大四年来所见唯一的一次,就是上述的膳委会员贪污舞弊案,由于伙食办理不善,学生意见甚多,代表会不得不对膳委会进行调查。后经幕后调停斡旋,结果膳委会负责人退回亏空的款项,事情就不了了之。

  综上所述,岭大的学生自治会虽有“民主”的组织形式,由“民主”选举产生,实际上也就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缩影。

  二、班社组织

  班社组织是岭大学生组织最基层,也是最基本的单位。班社的组织,渊源已久,自岭大创办之初就有班社组织,直至解放后才取消。在此期间,举凡校内的各项活动,学校与新校友的联系,校友之间的联系,都莫不以班社为单位。所谓班社,在大学是按毕业年度计算,如1945年“轰社”,1946“毅社”,1948年“曦社”等。社的名称是沿用岭大附中时的名称,这社名在附中初一时已定名,至该班进入大学时亦沿用中学时的社名,班社在中学时是按年级为单位,该班同学均为当然社员,至大学则是自由参加,且岭大采用美式“学分制”,年级界限已很模糊,故某社在大学名义相当于三年级,而实际该社社员可能有一部分是二年级学生,甚至有一年级的,按理每个学年在大学应该只有四个班社。如以1948年为例,就有七个社,因为该毕业的班有相当一部分人仍未毕业,中学的社又相继升入大学,故有此奇怪现象。班社的组织在大学本来是不伦不类的,它既不真正代表年级,也不代表院系,但在岭大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组织,大学里绝大多数同学都根据自己相应的或接近的年级,或依靠人情关系参加一个班社。如没有参加班社的人,就会被人视为有孤独之感。班社组织的宗旨,名为联络感情加强友谊,实际上以班社为单位在校内形成一个个小圈子,圈子之内互相提携包容,圈子之外互相排斥,如选举学生会干事,参加校内体育文娱竞赛,都是以班社为基础,而且又有所谓“兄弟班”、“兄弟社”,都是自中学开始的,即高中三年级与初中三年级为“兄弟社”,至大学时四年级与一年级,三年级与附中高三又为“兄弟社”。“兄弟”班社之间关系较好,社员除本班社之外在活动中则是支持“兄弟”社,所以小圈子之外又有较大的中圈子,就是这种班社组织,在校内成为传统势力的支持,妨碍了全校学生的团结和活动的健康发展。1946年,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个没有参加社的新生和一个三年级(当时是超社)的同学因故发生争吵,据说新生对旧生有“不敬”的表现,于是旧生事后就动员他所属班社的同学,到宿舍找这位新生大兴问罪之师,责罚其午饭和晚饭时间在膳堂和市场戴绿帽罚站,以示惩戒。这新生当时屈于暴力,不敢不从,事后就愤而退学,这不过是一个当时人所共知的例子。至于校运会和社际球赛中,各社之间互相排斥对立(不是正常的竞争)的情况就更普遍了。

  岭大的班社组织,剧本来源也是模仿美国学校那一套,社的机构和学生干事会大同小异。设正副社长各一人,智育、群育、体育、财政、总务干事各一人,均由社员选举产生,任期为一学期,连选连任,社员每学期缴交社费,作为班社的日常活动经费。还有聚餐、晚会等特别开支则另行缴交。班社的活动,除了组织力量参加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外,一般都是交谊性质的活动,那就是举办晚会、聚餐、旅行等。而以晚会(以跳舞为主要内容)为主,总之都是以吃、喝、玩、乐来联络感情。每逢节日如圣诞节,新年和学期终结时,各班均竞开盛大舞会通宵达旦,相互以豪华相炫耀。此外,各班社也有不定期出版的《社刊》,其内容无非是报导社务和校内外的社支情况的,各班社于应届毕业之际,还刊印同学录,且都是布面道林纸电版精装,耗资甚众,其费用除由社员筹集外,还以刊登广告请校外社友捐款等方式筹集。

  各班社的社长干事虽然名为选举产生,但按惯例多由“老岭南”,即由附中升上的同学担任,这些人多数是“岭南传统”的捍卫者,故班社组织实在是岭大传统保守势力的巢穴。

  三、学会

  按照院系的系统,岭大的学生组织还有学会,如文学院有英语系的英文学会、教育系的教育学会、社会系的社会学会、历史政治系的历史学会、商学经济系的商学会、理学院有物理系的物理学会、化学系的化学学会、土木工程系的工学会、农学院的农学会以及医学院的医学会。学会虽名称繁多,但多是有名无实,组织涣散,名为学会的甚少进行学术活动,亦绝少出版学术刊物,只有工学会曾出版“南大工程”两三期(指1945-1948年间),历史学会、社会学会曾举办过几次学术演讲和讨论会,其他学会很少见有什么学术活动。而我所属商学会,则三年间只举办过一次所谓“学术”演讲,是请当时的系主任司徒尧讲有关十三行和香港金银贸易场的情况。与其说是“学术性”,倒不如说是投机买卖的实务讲解,其庸俗一至于此,学会成立的宗旨,不外乎开展学术活动与联络系内同学感情,而前者多被忽视,至于联络感情在岭大也就是聚餐晚会的同义语。故学会的活动,一般也是偏重于所谓联络感情,但就其在校内的作用和影响而言,学会是远不如学生会和班社的。

  四、基督教青年会(下略称青年会)

  青年会是全校性的宗教组织,在校内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经常举办什么“灵修会”、“晚祷”、“查经会”、“圣乐欣赏”等之类的活动。青年会的工作得到学校当局的鼓励和支持,青年会的活动是自由参加的,在校内的影响不算很大。岭南虽是教会学校,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基督教徒,青年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宗教活动,也多数养成一种像传教士般的油腔滑调,被一般学生目为“神棍”加以卑视。青年会在校内影响虽不算广泛,但青年会的宗教活动宣扬基督教“博爱”、“仁慈”、“天周”等的教义,麻醉人们的思想,使人安于现状,逆来顺受,远离现实,远离斗争,这在一部分学生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青年会内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团契小组”,即简称为“家”,每组四、五人,根据基督教的“博爱”的教义,“团契小组”是以小家庭的形式组织而来,小组长即称“家长”,组员均以兄弟姊妹相称,经常的宗教活动都是以“家”为单位来进行的。参加这种“团契小组”的,有的是虔诚的基督徒,有的人是另有企图的,如通过积极参加青年会的活动,博取学校当局的好感,以便获得助学金或毕业时优先介绍工作等,也有些人则是企图参加“团契小组”获得更多机会接近和追求女学生等。

  岭大的学生团体,表面看来似乎系统很完整,组织很民主,学生活动很活跃,但是这些学生团体通过它的组织本身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通过日常的群众活动传播,腐蚀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校园以内,满足于现状。甚至于远远超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享受,脱离政治,脱离现实,成为不折不扣的驯服奴才。多年来岭南大学一直是美帝国主义在华南进行文化侵略,培养反动亲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本营。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10-29 15:20: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李千芬: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车陂事件”片断回忆

下一篇:肖藜羲:抗战时期增城县教育概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