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99岁老黄埔生抗战时多次与日军肉搏 杀敌无数毫发无伤
2015-10-27 14:45:05  来源:凤凰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核心提示:在战场上,蔡子俊杀了很多日本鬼子,自己却毫发无损,从未受过任何枪伤、刀伤。“我杀死了很多日本鬼子,从未受过任何伤,战友们给我取了个绰号‘不该死’。”老人得意地笑了。

  晚年蔡子俊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范南虹,原题为:《黄埔老人蔡子俊身经百战毫发无损战友戏称“不该死”》

  “九 九弹指一挥间,回首青年入黄埔;沙场奋战杀倭寇,为国为民献青春。”这是一个走过世纪的百岁老人,在99岁时写下的一首小诗。青年时,他抱着“男儿当报 国,马革裹尸还”的必死决心,走上抗击日本侵略的烽火连天的战场,历经广州战役、长沙会战、清远之战大小战役无数,与日军多次肉搏,杀敌难以计数,却安然 生还,毫发无伤。他就是被战友戏称为“不该死”的黄埔军校18期学子——蔡子俊,如今在海口市福利院安度晚年。

  在海口市福利院1-12房里,年近百岁的蔡子俊老人在此度过他平静的晚年。对于过去,他几乎全无记忆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些蒙受冤屈的日子,都已在这间有些晦暗的小房子里渐渐远去,只剩下鬓发如霜的老人和他少年时报国的热血情怀。

  老人因年老,记忆渐无,所幸他在记忆清醒的90岁时写下了回忆录,也曾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详述给大儿子蔡岳。因此,从他的回忆录和蔡岳的口述里,我们清晰地打开了老人一生的脉络和那些令人动容的杀敌故事。

  少年饱尝颠沛苦

  不忍亡国从军去

  蔡子俊一生坎坷曲折,命运之苦,常人难及。正是这种苦难,磨练了他的心志和筋骨,当日本侵略中国时,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报效家国的重任,去当一名抗击侵略者的战士。

  蔡子俊祖上是福建蒲田人,在清末民国动乱不安的时代,其父蔡广雅从福建逃难至广东省海康县石头仔村,后在此置备薄田1亩定居。蔡子俊出生仅半年,蔡广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艰难生存。

  “父亲童年生活一直很苦,是靠奶奶做手工缝纫养活他。”蔡子俊在回忆录里也写道,从他记事起,顿顿稀饭,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尽管如此,勤劳的母亲在蔡子俊6岁时,用为老师家人缝衣服抵学费的办法,坚持送他到私塾读书,盼望儿子长大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蔡子俊上私塾后不久,姐姐嫁给了香港一位商人,只留下蔡子俊和母亲相依为命,夜晚昏暗的油灯下,母亲挑灯缝衣,偶尔停下来慈爱地看看一旁苦读的儿子,这样的 日子虽然清贫,但有母亲在,就让子俊心安且快乐。一年后,海康发生瘟疫,十室九空,蔡母也不幸染病身亡,小子俊悲痛不已。“母亲逝世时,才30余岁,只有 年幼的我在她身边,我手脚无措,伏在她身上放声大哭,泪如雨落。”

  母亲去世一年后,奶奶又去世了。10岁的子俊只能独自生活,日子困顿不堪,很多时候,他只能在清可鉴人的稀饭里,撒几粒盐巴当菜。那个年代,音信难通,直到12岁,出嫁香港的姐姐回家探亲,才知家中变故,姐姐偿还蔡子俊葬母欠的债后,带着子俊到香港闯世界。

  在香港,这个当时革命潮流汇聚的东方之珠,刻苦读书的蔡子俊逐渐接触到更多革命道理,坚定了报国的理想。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蔡子俊和其他爱国青年学生一起,喊着“打倒日本侵略者”、“驱逐鞑虏,还我中华”的口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我是个孤儿,家已破,决不能再亡国!决不能做亡国奴!”多少年了,90岁老人笔下,对侵略者睚眦之恨跃然纸上。

  这 一年,22岁的蔡子俊毅然回乡参加了国民党军队。1938年10月,他跟随部队打响了阻击日军进犯的广州战役。“与日军的战斗殊为惨烈,我军伤亡惨重。” 广州战役虽重创日军,但最终中国守军防线被突破,日军占领了广州并控制了附近要塞。老人的回忆录里没有记录他所在的部队,但查阅史料可知,广州战役中方参 战军队有国军十二集团63军、153师、93师。蔡子俊所在部队从广州撤退至三水、芦苞、清远等地,后调至韶关马坝驻扎整顿。

  投身黄埔学军事

  誓逐倭寇出中华

  蔡子俊在此后三年军旅生涯中,从一名普通士兵升至文书、司务长、团部中尉书记,是一名执笔文官。“我一心想当武官,要带兵打仗和日本侵略者拼到底!”蔡老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听闻黄埔军校招生时,狂喜不已,立即决定报考黄埔军校,苦练杀敌本领,把倭寇逐出中华。

  此时,蔡子俊已25岁,超过了黄埔军校规定的报考年龄,无奈他恳求部队一位高级军官帮助说情,才获得了报名资格,并如愿进入黄埔军校二分校十八期第七总队步科学习。

  “这是革命的黄埔。……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时光无情,打磨尽老人的记忆,他已忘却了身经百战的烽火,却牢记着黄埔军校的校歌。

  苍老颤抖的军歌声在海口市福利院低低响起。记者问老人,为什么连打仗杀敌这样震撼的故事都忘记了,还能完整地记得这首校歌。老人说:“校歌里有一种精神,那是随时准备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精神,那是团结一致,同胞亲如手足共御外侮的精神。”

  “在军校里,学知识、学拼刺刀、学筑战壕、学枪械……”每天的训练紧张艰苦,但从小艰辛的蔡子俊乐此不彼,他很快成为一名优秀学员。毕业后,即进入新三军当排长。

  新三军始建于1927年,此后多次改编重组。查史料得知,蔡子俊进入新三军时,师长是余建勋,这支部队先后参加过南昌会战,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以及常德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蔡子俊所在部队迎战南昌日寇第三十四团,“我军官兵与之苦战周旋,发挥神勇,枪炮声震动荒野,敌兵倾巢而出,战况呈狗牙交错之形,互不 相让。”战至最后,在一个名为“半围汤”的土坡,双方拉开了肉搏战,“战场上刺刀寒光闪闪,拼杀声不断,烟尘盖野,尸骨狼藉,血流成河。”老人的描述,足 见战况之惨烈。

  更令蔡子俊悲痛的是,二团长身负重伤,团指导员腹部、肩膀中弹,却又流不出血,最后鲜血积在腹部,腹胀如鼓。指导员临死授命,让蔡子俊代连长,带领残兵继续战斗。

  第二天,新三军第二师师长亲临前线督战,士气大振,全师反攻,终于夺得失地,日军死伤惨重,狼狈向南昌方向败退。第三次长沙会战,粉碎了日寇打通湘赣公路的企图。

  身经百战不死身,因为机智、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在战场上,蔡子俊杀了很多日本鬼子,自己却毫发无损,从未受过任何枪伤、刀伤。“我杀死了很多日本鬼子,从未受过任何伤,战友们给我取了个绰号‘不该死’。”老人得意地笑了。

  蔡岳告诉记者,蔡子俊曾给他讲过一个故事。在广州战役中,蔡子俊当时还是一个新兵,奉命任尖兵班班长,主要是诱敌进攻。时天降大雨,蔡子俊穿着雨衣,日军以为他是指挥官,集中火力向他扫射,他随即翻身滚入河沟,进行反击,枪声打响后,大部队迅速支援,打退了日军。事后检查,雨衣下摆有三个弹眼,但蔡子俊却毫无损伤。

  战后望和平安定

  恋乡不肯离亲人

  日军投降后,蔡子俊以为终于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父亲趁部队调拔之际,连行李军饷全都不要,半夜只身逃路出来,准备离开广州前往香港谋生。半路上,蔡子俊遇到黄埔军校同学钟开璟,钟是海南人,堂兄是罗卓英司令的随从副官,在钟的邀请下,蔡子俊到了海南,并在钟开璟堂兄的关照下,任职广东省保安第七团五连连 长,在琼山府城训练新兵。

  后来,与蔡子俊同为黄埔军校校友,历任陆军大学西南参谋训练班教官、国民党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工程署副署长的丘士深,将在海口中正小学教书的女儿丘仲琴嫁蔡子俊为妻。

  “我的任务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还我大好河山。如今,我的任务已完成了。”战后老人留在了海南。

  此后,命运几经变幻。现在,老人在海口市福利院养老,经济来源仅有海口市给90岁以上老人提供的400余元生活补助。他说,怕连累儿女,他都不敢生病。

  “一切都过去了,都过去了。”问起老人曾经的遭遇,老人再也不愿提及,他说,此生能为国家为民族而战已是无悔了。

  采访结束后,儿子蔡岳推老人出去散心,阳光洒在海口市福利院的草坪上、房屋上、林荫道上。一切,温暖而宁静。(记者范南虹实习生符君通讯员陈永忠图\记者陈元才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10-27 14:46: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老兵忆衡阳抗战:战友尸被炸散一点都找不到

下一篇:广东刘氏六兄妹的抗战经历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