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内蒙古抗日老兵讲述烽火岁月:历史不能遗忘
2020-12-16 08:56:15  来源:内蒙古晨报  点击:  复制链接

  王友众:七旬老人的血色童年

  让年幼的王友众最心惊胆颤的还是鬼子进村扫荡,那情景他至今想来仍不寒而栗。鬼子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惨无人道。村上被鬼子扫荡最重的一次,幸免于难的王友众是跨过满地的尸体回村的。老人说:“那时在村里,刚才还和你有说有笑的人,说不定一转脸就会被鬼子杀了,我到后来都哭不出来了。”

李贵老人

丘巍峨老人

  1939年,王友众的两位叔父已是公开抗日的军人,特别是叔叔王经雨是萨县抗日游击队的创建者,全家人因此受到敌人的抓捕,家庭成员各奔东西。1940年,祖母领着王友众和全家人进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王友众也跟着上了山。游击队经常“转山头”,情况紧急的时候常常在夜间行动,在大青山残酷的斗争环境中,祖母带着他们,始终对抗战充满必胜的信心。进入大青山后不久,他的姐姐就患病去世,年仅18岁。1941年冬天,他的父亲王培玉遭日军的伏击而中弹牺牲,三叔也下落不明了。

  那时的王友众只有8岁,当时他并不太明白大人们的深意,只知道要按他们说的去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险恶生活的经历,王友众才开始朦朦胧胧地知道,一帮凶残的外国人正在中国的土地上行凶作恶,父亲和叔叔做的事就是要把这帮人赶出中国。

  10岁时,他正式参加革命,听惯了敌人的炮响,看惯了日寇的扫荡。那时,敌人扫荡极其凶残野蛮,像耙地似的打“蚕食战”,他们还封锁经济,试图把游击队饿死、困死在这深山老林里,游击队就灵活地打“麻雀战”,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与敌人捉迷藏,巧妙地钳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年复一年,枪林弹雨中的大青山游击队冲锋陷阵、袭击据点的一幕幕组成了王友众童年的画卷。

  ★邱巍峨:战场上火线入党

  1942年1月,他由父亲带到115师686团,当时林彪是师长,罗荣桓任政治委员。邱巍峨老人告诉记者,“我所在的团是我党的主力部队。起初,父亲原本想让我做个文艺兵,发挥唱歌、跳舞的特长,可当时日寇扫荡残酷,天天打仗,领导看我太小,认为不一定能胜任文工团的工作。与从上海艺校通过地下党而随军的战士相比,我的那点技能只能算作‘皮毛’,无法很好地完成演出任务。”战斗随时都有可能打响,特别是平型关战役后,中央红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后来由山西转到山东,领导们就分派邱巍峨去照顾伤员,帮助军区为伤员包扎、疗伤、治疗骨折,他成了一名光荣的卫生员。

  一次战役打响之后,伤员多得要命,几天几夜大家都累得无法休息。在一次战役中,邱巍峨所在连队的指导员牺牲了。按照当时部队的规定,人牺牲了枪不能丢,他的驳壳枪由邱巍峨背着。信号弹划破夜空,战斗打响了。我军机枪火力和掷弹筒像一条条火龙射向日伪军的碉堡。面对日军机枪的疯狂扫射,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战友们顾不得什么了,全部怒吼着跳出工事和掩体,与鬼子展开了肉搏……

  在激战过程中,一位副排长被一个日本鬼子按倒在地上,两个人正在进行生死肉搏,眼瞅着副排长就要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捅下去了,“我在山头上看到了这一幕,连滚带爬地朝鬼子身上扑去,当时背着的那杆驳壳枪已经没有一发子弹了,我急中生智,扬起枪用枪托朝着鬼子的后脑勺上就是狠狠的几击,鬼子惨叫一声,昏死过去了,副排长得救了!那年我才16岁。”这场战斗结束之后,邱巍峨因为当时的年龄,本不够入党资格,可是因为他在这场战斗中立下了大功,破格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吴正夫:烽火漫漫长征路

  1933年农历九月初八,吴正夫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当时的他只有17岁。“1933年10月21日早晨,我们和敌人在四川大神山碰上,双方就战斗了起来,一颗子弹从我的后背穿过小肚。”吴正夫告诉记者,每个抗日老兵身上一个个伤疤的背后,都是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长征最苦的要算是过雪山草地,我们这支队伍就过了三次雪山草地。四周除了一片茫茫的大草地和一望无边的大雪山,就什么也没有了。当时我们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住的,甚至连走的路都没有。我们在草地上走着走着,连长会说,‘同志们,今天不走了,准备干粮。’其实,哪有什么干粮啊,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有了,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由于缺盐,许多人发生了浮肿。有的时候能拣到长了蛆虫的骨头,我们就拿火烤,就着蛆虫吃,然后再接着走。”长征中的艰苦环境让吴老至今仍感慨不已。

  雪山被当地百姓叫做“神山”,意思是除了“神仙”,连鸟也飞不过去。从山下朝上望,山顶直插云霄,气候变化万千,刚才还晴空万里,一会儿却又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有时还会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打在红军战士单薄的衣衫上,像刀刮一样。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憋得人脸发青,浑身无力,但又不敢歇下来,因为一个个红军战士“歇下来”后就再也没有爬起来。吴老还告诉记者,“草地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草地里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水草地更是难走,遍地是水,草长得有一人多高,我们就组成八路纵队,一队一队把草踩倒,后面的人才能走。一到黑夜那就更难受了,草地里睡也不能睡,坐也不能坐,大家都是蹲着。常常是部队熬过一个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时,有的战士就长眠在躺过后的营地上。就这样,靠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北上抗日的红军将士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荒滩草地。”

  ★隋振国:我在家乡打“地道战”

  隋振国老人的家乡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村,那里是当年抗日根据地的边沿村,也是家喻户晓的“地道战”之乡。如今的冉庄,垄间青纱帐茂密,村中一片祥和,全然没有了当年的硝烟战火,但那里的一切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许多印记:隐藏着射击口的碾盘、地平堡,悬挂报警钟的古槐,地下蜿蜒的“长城”……面对记者采访,隋振国老人恍若置身于时间隧道,回到60年前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隋老向记者介绍,1942年,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仅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有炮楼15座,公路4条,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最初,为了躲避敌人的残害,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一发明,成了敌占区,尤其是近敌区的干部民兵坚持斗争的重要依托,也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

  “1944年初,主力部队拔掉了我们村周围的三个日伪的炮楼。这时全村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支援部队,送粮食、送弹药、组织民兵用担架运送伤员,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这时16岁的我也参加了民兵,到1945年4月我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民兵与日本鬼子打仗没有好武器,枪也很少,手榴弹和地雷都是自制的。有一次日本鬼子来村里搜八路军,民兵们把地雷埋在村南大桥山,拉线在一个小屋,距离大桥20多米。日本鬼子过来,拉雷没有响。鬼子发现后,向小屋射击,由于缺乏经验,三个民兵准备返回时,有两个被击中牺牲了,一个跑回了村。这个教训给了领导一个启发,用地道来保护自己人。“地道战”的形式是在与鬼子的斗争中逐步发现的,也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是冀中军民在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指导下,保存自己消灭日寇的一个历史性创造。”回忆起60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隋老面对记者如是说,“1944年秋天,距离村子18里路的张登镇的鬼子到我村来抢粮,组织了约100人的兵力。上午10点左右,我们各自进入岗位,我很快把地雷线接好,赶紧进入地道,用观察孔观察敌人,发现鬼子和伪军在机枪的掩护下正在向村口接近,这时敌人已进入了雷区,我果断拉响了地雷。随后,我很快便摸到了地道出口,并掀炕席跳出洞口外,发现对面房上有一个鬼子,还有鬼子正在推院门,大门推开时我将手榴弹掷向门口,随着爆炸的烟雾,我冲出门口穿过墙洞,进入另外一个大院,从洞口进入主要地道。我听到敌人向这个大院疯狂扫射,这时民兵组已占据制高点、院落、地道跟敌人周旋。真正的战斗是在十字大街上展开的,到中午,日本鬼子得知有八路军向他们迂回包抄后,鬼子粮食没有抢到一颗,却自己把自己伤员拉走了一车,狼狈地逃回了炮楼。”

  ★李贵:小兵“煤耗子”的青春记忆

  李贵老人抗日战争时期是河北省丰润县武工队队员,工作在半敌占区、半游击区。李贵在15岁那年,曾被日本人抓去做了劳工,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挖煤,一挖就是三年。李贵个头不高,但动作敏捷,加之过去的那段劳工经历,所以在部队大家都亲昵地称李贵为“煤耗子”。

  1944年10月的一天,武工队正在开会,鬼子突然来搜山,并包围了开会地点。当时负责放哨的武工队队员只有20多人,但是敌人有600多人。李贵老人告诉记者,“虽然敌众我寡,但拼死也要掩护开会的同志突出包围圈。当时枪声四起,经过半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开会的同志终于成功突围。在撤退的过程中,我刚一起身,便感觉自己的左肋部热了一下,我大呼不好,自己肯定是挂花了。”

  或许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求生反应,李贵一边捂着肚子,一边向前奔跑,一口气跑出了四五里地。李贵把褂子一解开,血喷射而出,李贵当即便晕死过去。是善良的老乡冒着生命危险,用驴车把神志不清的李贵驮到百里之外的磨石板村,村长把他安排到老乡家里,暂作休养。李贵整整昏迷了一个星期才苏醒,在磨石板村的十几天,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很差,李贵的伤情更加严重了,伤口已经感染、溃烂。随后,村长只得把剩下半条命的他,转送到70里之外的松山玉村,后经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野战医院,整整三个多月李贵才脱离危险。

  事后李贵才知道,那颗不知从哪里射出却差点要了自己性命的子弹,从自己的左肋射入,然后又从背部穿出。日本人在身后开枪,自己不能回头,只有飞跑,耳畔时不时有呼啸而过的子弹,狂奔数里山路,终于逃离了险境。“扑通”一下栽倒在地上,李贵栽倒在满山遍野的野花中间,呼吸着生命和自由……据说,那时满山的野花开得正好、正艳。而眼下记者看到的是,李贵老人家的阳台上的花,一朵朵,一簇簇,正在平静地绽放。

  ★采访手记:历史不能遗忘

  尽管岁月已远,尽管人生多变,但这些抗日老兵还是让人一想起便肃然起敬。那些最后的抗日老兵,你们在哪里?在城市的街头上、在位于小区中的某个角落,象棋摊上,在人头攒动的菜市场,或许他们只是那个独坐在洒满夕阳窗边久久发呆的安详老人。

  他们很平常,但他们永远最醒目。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12-16 09:17: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巴彦淖尔90岁抗战老兵:绑带打开以后肉全烂了

下一篇:内蒙古百岁老人的抗战记忆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