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小草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工业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屈文焜 宁夏大学 回族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其后,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抗战与外援的关系——< 论持久战> 英译本序言》,标志着一场英译传播活动在“ 看不见的战线” 迅速展开。 这是孤岛时期形成的“ 上海的朋友” 圈,包括共产党人、爱国文学界人士乃至同情中国人民抗日的外国朋友在内的一次有组织的抗战行动。 重温抗战历史,重读《论持久战》及其英译本序言,学习和汲取“ 上海的朋友” 斗争经验,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论持久战》;英译传播;“ 上海的朋友”;文人抗战
中图分类号:A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1331(2024)08 - 0063 - 05
收稿日期:2024 - 03 - 17
作者简介:屈小草(1980— ),女,宁夏西吉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开放大学) 工业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屈文焜(1952— ),宁夏西吉人,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编审,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及非遗保护研究。
1938 年 11 月,一本中文译名为《直言评论》的英文杂志出现在上海的外国侨民手中。 这本中文译名《直言评论》杂志连续四期刊载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所写的《论持久战》英译版。 这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联合摄制的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 100 年》第十八集
《论持久战》开篇讲的一个小故事。 相信读者对《论持久战》并不陌生,但对这篇重要军事文献的写作及其英译传播未必人尽皆知。
一、从《论持久战》写作谈起
1937 年,“ 七七事变” 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 中国军队已经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党依然坚持它的‘ 以土地换时间’ 的逃跑政策……也没有其他国家站出来帮助中国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1] 许多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对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 亡国论”“ 速胜论” 等有相当大的影响。 澄清这些错误观点,指明抗日战争的基本走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是指导抗日战争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毛泽东决定全面系统地回答这一问题。 他认为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没有理论武器不行。 他一方面集中研读军事战略书籍,看了《孙子兵法》和“ 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看了日本的《战斗纲要》,看了刘伯承同志译的《联合兵种》” [2] ,以及鲁登道夫的《全体性战争论》等;一方面思辨推理开始续写“ 读书日记”,在潘梓年的《逻辑与逻辑学》、西洛可夫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及《哲学选辑》、李达《社会学大纲》等哲学书籍上写了大量批语,仅《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就有1. 2 万字左右。[3] 他还组织研究会或召开座谈会,专门讨论研究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说必须要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来。据莫文骅回忆,学习研究“ 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 每周讨论一次,晚上七八点钟开始,讨论到深夜十一二点钟” [4] 。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从不同方面对持久战主张已多次进行过阐述。 1935年12 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就认为:“ 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1937 年9 月6 日,《解放》第15 期刊登了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 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 因为 ( 此) 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困( 艰) 苦的持久战。” [5] 这是党对抗战形势的总体判断,也是《论持久战》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丰富深入的阅读思考,确立了毛泽东分析问题最根本的理论思维“ 工具”: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 1938 年5 月,毛泽东在写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又用八九天时间完成了《论持久战》。 同年5 月 26 日至 6 月 3 日,他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长篇讲演,进一步分析: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从而坚定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随后根据陈云同志建议,《论持久战》先在延安油印出来,供党内传阅。 1938 年7 月1 日,在延安解放社出版的《解放》第43 期、第44 期“ 抗战一周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专刊” 上正式发表,题为《论持久战———论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与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及怎样进行持久战与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 其封面还刊登了毛泽东“ 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手书真迹。与此同时,作为“ 抗日战争丛书·第二种”,由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辑,解放社出版了繁体竖排版《论持久战》( 共103 页)———这应该是《论持久战》最早的单行本,开创了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出版发行先例。 紧接着,同月 25 日《新华日报》馆( 汉口) 版《论持久战》面世( 共 84 页)。 即使在被日寇围困的“ 孤岛”,中共江苏省委和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协同出版的《每日译报》也公开发表了《论持久战》(1938 年 8 月 23 日),并作为“ 每日译报时论丛刊” 出版了单行本(1938 年9 月4 日)。
在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二、《论持久战》英译者杨刚其人
《论持久战》这篇5 万字的军事论稿先后在延安、武汉、上海、重庆、桂林、西安等地公开出版发表,引起强烈反响。 为扩大传播范围,争取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对其进行翻译出版。 周恩来遂多方物色合适人选,指示中共中央南方局做好英译组织工作,并委托在香港主持保卫中国同盟的宋庆龄寻找其他渠道翻译,一场《论持久战》英译传播活动在“ 看不见的战线”迅速展开。 此次完成的英译稿到底有多少,难以确切统计,学术界一般提到的有杨刚译稿、许孟雄译稿和爱泼斯坦译稿。 目前发现时间比较早、影响比较大的《论持久战》英译单行本为上海图书公司1938 年发行的版本,就是由杨刚翻译的。
杨刚英译稿完成时间为 1938 年 10 月,距延安《解放》正式发表《论持久战》仅三个月。 1938年11 月1 日至1939 年2 月9 日,上海CandidCom- ment(《直言评论》或译为《公正评论》,即姊妹刊《自由谭》英文版) 第3 期至第6 期,分四期进行了连载,英文题为 Prolongedwar,作者署名 MaoTse- Tung( 毛泽东),译者署名 ShiMing ( 士敏)。 该刊 “ 编者按” 予以高度肯定和推介:“ 近 10 年来在中国出版的书中,没有别的书比这本书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文章之大部分为作者在战前所写。它不仅仅预示战争在威胁着我们,而且这个预言乃至种种情节都惊人地得到了证实。 中国每个有识之士都熟悉这本书,但还是在这个连载中它才首次以英文出现。 此卷包括文章的所有内容。 考虑到大众的时间有限,略去了详细讨论战术的部分。 不过士敏所译的英文全文近期将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 [6] 《自由谭》1938 年第 2 期更是以预告形式赞扬道:“ 这本《论持久战》的小册子,洋洋数万言,讨论的范围不能说不广,研究的技术不能说不精,含蓄的意识不能说不高,但是写得‘ 浅近’,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赏。 万人传诵,中外称颂,决不是偶然事也。”
最为可贵的是,杨刚翻译的这个版本带有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抗战与外援的关系——< 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1939 年1 月20 日)。 《序言》最初发表于1939 年 2 月 25 日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第 2 期,后被编入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年12 月出版的《毛泽东外交文选》和《毛泽东文集》第 2 卷。 毛泽东《序言》介绍说: “ 我的这本小书,是一九三八年五月间作的,因为它是论整个中日战争过程的东西,所以它的时间性是长的。 至于书中论点是否正确,有过去全部抗战经验为之证实,今后经验也将为之证实。” 指出:“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 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 “ 因此我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利益,也为了世界利益。” [7] 这篇文章清晰地预言孤立政策可能对中国和世界造成的伤害,也对争取国际同情和外援寄予厚望。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翻译活动,而是党组织交付的一项特殊使命,作为地下党员的杨刚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杨刚同志性格坚强,工作勤奋,有炽热的事业心和为人民贡献一切的信念。”[8] 她原名杨季徽,祖籍湖北沔阳,1905 年 1 月出生于江西萍乡,1927 年直入燕京大学英文系读书,1928 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北平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1933 年参加“左联” 工作,其间结识史沫特莱和斯诺,编译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介绍鲁迅、茅盾、巴金等人作品,并翻译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创作英文小说«日记拾遗》(中文名《肉刑》) 和 800 多行的抒情长诗《我站在地球的中央》,出版散文集«沸腾的梦》等。 抗战爆发后,杨刚将三岁的女儿郑光迪寄养在包贵思家,辗转奔波于武汉、南京、上海、香港、桂林、重庆等地,从事党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接受«论持久战》翻译任务时,她的公开身份是香港«大公报》驻美记者,后任«大公报》驻美特派员,兼事中共国际统战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杨刚任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秘书,是总理处理外事工作的得力助手。 1955 年调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先后出席一届人大和中共八大。 1957 年10 月不幸离世。 1984 年7 月,萧乾选编的《杨刚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乔木作序。 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词:“《杨刚文集》的出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的优秀女儿——杨刚同志的最好纪念。”
三、“ 上海的朋友”: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毛泽东《抗战与外援的关系——< 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开篇说:“ 上海的朋友在将我的《论持久战》翻成英文本,我听了当然是高兴的。” 那么 “ 上海的朋友” 到底是谁呢? 我们来看前述中与此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杨刚的英译稿是她躲避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 1826 号一幢绿树掩映的花园洋房里完成的,这里是她的好友美国女作家项美丽 ( 埃米莉·哈恩) 的寓所;最初连载《论持久战》英
译稿的上海 CandidComment(《直言评论》) 及其姊妹刊《自由谭》的主编者和出版者署名均为项美丽——而这两份杂志的出资创办者和实际主持人正是项美丽的密友邵洵美——如果没有邵洵美、项美丽这对跨国情侣的掩护和多方支持,杨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恐怕难以如期完成。
从邵洵美撰写的“ 编者按” 可知,《论持久战》英译本在《直言评论》连载时就准备出单行本。 经中共地下党组织同意,英译本秘密排印及发行任务由杨刚托付邵洵美及其助手王永禄( 时任上海时代图书公司总务) 一手承办。 为此,杨刚在“ 译者序” 中写下了感谢邵洵美先生帮助的话。[9] 从送稿、往返传递校样到出书历时两月,500 册《论持久战》英文本印刷完成。 为安全起见,他们先将书运送到项美丽住所藏起来,然后一部分由杨刚通过中共地下党组织渠道发行,一部分由项美丽托她的朋友、德国驻沪领事馆见习领事华尔夫( Peter- Wolf) 带出去,还有一部分则由邵洵美和王永禄悄悄塞入外国侨民住宅的信箱中——他们经常驾驶豪华轿车在上海西区虹桥路、霞飞路一带游来逛去“ 伺机作案”。[10] 《论持久战》英译本通过外国侨民迅速传播开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不难看出,“ 上海的朋友” 圈其实就是《论持久战》英译出版过程形成的“ 抗战与外援的关系” 微缩版——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孤岛时期包括共产党人、爱国文学界人士乃至同情中国人民抗日的外国朋友在内的一次有组织的抗战行动。而这次行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杨刚,一个是邵洵美。
凡是在中学课本上念过鲁迅《拿来主义》或学过《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帮闲法发隐》以及《<准风月谈>后记》的读者应该对“ 邵洵美之流”或多或少有所了解。 说邵公子是有钱有势的子弟倒是不假,只看他祖父邵友濂曾任上海道台( 相当今上海副市长级),嗣外祖父是声名显赫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妻子盛佩玉为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孙女,这三项指标就足够了。 但从“ 剑桥”归来的这位“ 文坛孟尝君” 却偏偏能诗会文风流倜傥,对那些没多少文化含量的“ 纨绔” 事儿并不上心。 他太把“ 因为祖上的阴功” 得来的豪门贵邸万贯家财不当东西了,也太热爱把零零散散的文字图片弄成书籍了。 且不谈鲁迅与邵洵美及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 之流” 的那些事儿,也不谈邵洵美与美国著名作家项美丽在上海滩发生的惊天动地之恋那些事儿,就说说邵氏这个被严重低估乃至边缘化的文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在《论持久战》翻成英文本的过程究竟做了些什么?
现代文学研究者张伟为这位“ 纨绔少爷” 的抗战说过几句公道话:抗战爆发改变了他,那个“ 天塌也不关我事” 的邵洵美好像换了一个人:变得热血沸腾,为国四处奔走。[11] 这是基于史料实证的客观评论。 邵洵美在其自传体长文《一年在上海》中也说:“ 我们已准备牺牲到底,抗战到底。” [12] 于是,1938 年9 月,邵洵美决定出资创办抗日宣传杂志《自由谭》及姊妹刊《直言评论》( 英文)。 一对情侣两种刊物究竟如何操作,项美丽介绍:《直言评论》的稿源“ 一部分是在上海的外国人中组稿得来,一部分则从《自由谭》里挑来。 凡邵洵美认为英文版中的好文章,便由他译成中文编进《自由谭》,而《自由谭》里的好文章也大部分由他译成英文收入《公正评论》(《直言评论》)。 需要插图便找他的艺术家朋友” [13] 。 《直言评论》8 期共发表 140 多篇稿件,开设有“ 中国报刊文摘” “ 中国军队进行曲” “ 古代中国历史” “ 苏联简介” 等专栏;抗战报道有共产党八路军方面的,也有国民党方面淞沪游击队的,如“ 采访江南前线” “ 游击队的故事”“ 边区状况” “ 八路军战地学校” “ 陕北公学”等,还有不少来自抗战一线的照片。[14] 《自由谭》则为大十六开本,印制精美,主要以发表漫画、木刻、素描等“ 战时轻武器” 为特色。 创刊号刊有漫画特辑,如叶浅予的《换我们的新装!》、张乐平的
《为什么不早把财产捐给国家?》与梁白波的《锄头给我,你拿枪去!》等。 特别是占据创刊号封面主体的那幅炭笔勾勒的素描漫画,十分引人注目: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双手捧着死于炸弹还在滴血的儿子的遗体,欲哭无泪;右下角是掩面痛哭的孩子的亲人,背后是炸死的水牛,远景是已成废墟的
屋宇和正在狂轰滥炸的日寇飞机。 据说这幅画原题为《日寇空袭平民区域的赐予》,发表于1937 年 10 月5 日出版的《救亡漫画》第四期封面,作者为上海漫画宣传队成员张仃。[15] 邵洵美不仅在《自由谭》极力推介《论持久战》,还以各种化名发表檄文揭批日寇的暴行和汉奸的无耻,尤其是借《几个卖掉灵魂的律师》爆出自己胞弟“ 邵式军已就任伪苏淞皖统税局局长” 一事,可谓不失大义凛然。
其实远不止于此,作为著名新月派诗人和出版家,邵洵美创办上海时代图书出版公司,先后编辑出版十几种刊物和多种图书,万金散尽功苦同铸。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由谭》1938 年第 2期上邵洵美对《论持久战》的赞语,且不说一介文人当时能有这样的认识算不算“ 相当的高度” ,试
想沦陷于日本鬼子魔爪之下的“ 上海的朋友” ,不仅秘密传播中共领袖指导抗日的论著,还公然发出吼声“ 万人传诵,中外称颂” ,这不就是“ 提着脑袋干革命” 嘛!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满腔热情、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抗日洪流———所做的这一切堪称历史壮举,值得后人称颂!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重温抗战历史,重读《论持久战》及《抗战与外援的关系———< 论持久战> 英译本序言》,学习和汲取“ 上海的朋友” 斗争经验,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瑞贝卡·卡尔.毛泽东传[M].龚格格,译.长沙:湖南人民
[2] 周炳钦.“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J].党史博览,2018
[3] 陈晋.广读天下奇书 常新胸中日月[N].人民日报,2015-
[4] 夏征难.毛泽东对克劳塞维茨战争学说的批判与汲取[N].
[5]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J].解放,1937
[6] 邵绡红.最初发表«论持久战»英译稿的杂志[J].世纪,1996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吴冷西.纪念杨刚·学习杨刚[J].新闻战线,1997(11):29.
[9]邵绡红.最初发表《论持久战》英译稿的杂志[J].世纪,1996(1):47.
[10]周惠斌.《论持久战》英译本的由来[N].中华读书报,2012-01-18(4).
[11]张伟:邵洵美和《自由谭》:一位“纨绔少爷”的抗战[EB/OL].(2017-07-24).[2024-02-2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23381.
[12]张伟:邵洵美和《自由谭》:一位“纨绔少爷”的抗战[EB/OL].(2017-07-29).[2024-02-29].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23381.
[13] 邵绡红.最初发表«论持久战»英译稿的杂志[J].世纪,
[14] 邵绡红.最初发表«论持久战»英译稿的杂志[J].世纪,
[15] 高信.«自由谭»封面补谈[N].光明日报,2008-05-10.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4-09-25 16:45:3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晋察冀日报》徐州会战宣传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