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入江昭 | 运用“跨国史”概念研究抗日战争
2022-10-14 11:02:37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点击:  复制链接

  世界只有一个,所以人类历史也只有一个。所谓历史,本来是整个世界或全体人类的记录。然而,以特定国家为核心的历史仍在被不断书写出来。此无他,不过是曾经任何事都以国家为核心的时代的残影而已。不妨说,那样的时代已经结束。因此,面对现在的世界,依然只谈论以国家为核心的历史,不仅会再次拉大国家间的知识差距,而且也是对国家这一集合体以外的众多要素的轻视甚至无视。

  对人的行为起规定作用的要素,除国家外还有许多,比如,通过宗教、性别、年龄、阶层或者健康状态等来理解某一类群体,也并非不可能。这些要素中,很难说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尽管如此,提到历史,人们总是按国家来把握,如日本史、美国史、中国史等。何以如此?

  在过去的约60年中,我一直在美国学习历史、发表研究论文,其基本框架直到最近也是“国家”。本科毕业论文是《18世纪英国的神职人员》,到了研究生院,博士论文是《1920年代末期的美、中、日关系》,研究对象都是特定国家,或特定国家间的关系,或曰国际关系。

  如“国际”(international)一词所示,国家这一单位在综观世界整体时也被置于核心位置。至少在18世纪主权国家出现于欧美之后,人们运用“国家”(nation)或“国际”(international)的框架来把握历史就已成为理所当然。但是,仅通过此类现象思考过去,只能使我们对人与人之间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获得十分有限的理解。

  人类行为的政治侧面被过分放大,或是国家这一框架如此流行的原因。假如研究的出发点是思考人们如何形成政治群体、如何区分自我和他人,则面对近现代史,当然不得不关注各种政治现象。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60年代至70年代,如下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即使在一个国家之内,除政治外,也还形成有经济、社会、文化等许多关系,探求人们形成此类关系的过程,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其结果,女性史、人种关系史等研究日趋活跃。

  最近欧美的历史研究及历史著作的特点之一是,以整个世界为背景——而非按国别——来对上述各种关系作社会史分析和把握。这也可称之为社会史全球化。该潮流在20世纪90年代后日趋明确,无非是实际现象全球化的反映。

  这20年左右,“世界史”(world history)被越来越多地称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世界史和全球史有何不同?从根本上讲,前者试图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都包括在内,而后者则更重视跨越国境的关系。极而言之,后者并不看重国家单位,所重视的是人与人相互接触、交流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看,人们越来越喜好使用“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而不再使用“国际关系史”(international history),也就容易理解了。所谓“跨国史”,归根结底并不重视甚或有意无视国界的存在,旨在描述的是人与人的自由交往或思想、艺术、学术等超越国界而相互融合的情状。

  现在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似也应作为跨国现象——而非应用从前的国际关系框架——来把握。若把焦点对向生活于世界的中国人、日本人之间的联系,则自应有不同于政府和政党立场的、以人为中心的视野出现在眼前。

  我作为与任何政府、国家都没有关系的个人,一直作为教师、历史研究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进行交往。在此过程中,我所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带有包容性、开放性甚至普遍性的,较之变幻无常的国家关系属于完全不同层次。(最近在美国老年人公寓和80多岁、90多岁的人交流机会较多,在这里,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也不是国籍或人种等,而是年龄、世代)

  我在教育、学术界所接触的中国人,无不优秀、勤奋、正直而富有同情心。当然,其他国家的学生、学者也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较之如此优秀而饱含激情的中国人以世界为舞台追求知识,日本的学生、学者的影响却相对较小。

  但是我想,即使这样也很好。对现代世界最为重要的是,在困扰人类的各种问题上——尤其是在环境、人权等方面,人类能否超越国境而携手面对。过去,日本曾破坏过中国的自然环境,蹂躏过中国的人权,但所幸近年来在保护环境、守护人权方面已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中国人和日本人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够携手合作,那不仅对两国关系,对全世界人类的福祉也是极其值得高兴的。

  作者入江昭,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译者袁广泉,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原载:《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1期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10-14 11:03: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张艳国 | 唯物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

下一篇:纪念不是为了记仇:明珠和他的“鹞子涧之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