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张艳国 | 唯物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
2022-10-14 09:48:14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官方公众号》  点击:  复制链接

  【提要】唯物史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还是马克思主义引导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伟大事业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把唯物史观庄严地写在党旗上;二是学好用好唯物史观是党取得伟大事业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三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以历史主动性不断开创未来。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

  唯物史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还是马克思主义引导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唯物史观“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研究并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伟大事业的经验,从中获得智慧启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把唯物史观庄严地写在党旗上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高度重视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建党,高度重视政治上建党、思想上强党,用革命理论把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前夕,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撰写了题为《共产党宣言》的党纲,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原则写在纲领上,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组织原则、斗争策略、革命理想、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唯物史观开始植根中国社会。这既有历史的契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大势的风云际会。当19世纪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自己的革命政党时,中国历史行走在“下降线”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广大民众的奋起抗争都失败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发动了新文化运动。1917年俄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的新出路和新形态,也给苦难中探索中国前途的先进分子以答案:“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五四运动促成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时代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据李大钊描述:“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的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在北京高校带动下,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和成都等地高校的进步青年大谈唯物史观,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进步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原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吸引着先进知识分子。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回忆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的成立之所以能够从根本上刷新中国革命的面貌,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在于它一开始就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了早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进行组织建设,将唯物史观庄严地写在党旗上,作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承诺。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根据《共产党宣言》确立的唯物史观原理,讨论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及“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宣告“共产党的任务是要组织和集中这阶级斗争的势力,使那攻打资本主义的势力日益雄厚”,从而“造出一条到共产主义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纲领提出要“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经济差别”;要“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要“废除资本私有制度,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中共早期党员施存统的《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应用》一文对此给予了诠释。他说:“我现在概括上文底意思,简单写在下面:‘要改造中国社会,只有实行社会主义;要实行社会主义,只有遵守唯物史观’。”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虽经世事变幻、历史变迁,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改初心使命,不变家国情怀,不移革命定力,将唯物史观定格在迎风飘扬的党旗上。

  二、学好用好唯物史观是党取得伟大事业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

  学好用好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事业胜利最根本的一条,是“千金不换”的重要经验。这条根本经验的取得,来自党在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事业中一以贯之地保持学习上的主动、思想上的清醒和理论上的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因此,要始终守护这条经验,既要维护这条根本经验的“源头活水”,又要不断为这条根本经验注入活力。

  学好用好唯物史观,学是基础、条件,用是关键、要求,体现唯物史观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工作实践效果是落脚点,是根本归宿。完整掌握、科学发展、弘扬创新这条根本经验,就要科学掌握唯物史观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体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过去是今天的起点,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是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满怀信心地向前进。历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还将继续创造历史。在历史发展中,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我们必须坚守科学精神,下一番苦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畏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历史表象背后的规律性、全局性、联系性和深刻性。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在认识历史中要把历史主体、历史客体与历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见历史而不见“人”,把历史抽象化、生硬化。把历史抽象化,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根源。

  同时,我们要牢牢把握唯物史观这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所谓“看家本领”,是在社会实践中,实践主体所特有甚至是独有的某种突出擅长的技巧和能力。实践主体具有这种本领,就赢得了实践的比较优势,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历史发展无限悠远,实践深化永无止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只要我们心里装着唯物史观,学好用好唯物史观,无论历史如何延续,唯物史观这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都将会继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三、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以历史主动性不断开创未来

  知今宜鉴古,唯物史观既是历史观,又是人们建构在历史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坚持唯物史观,是为了发展唯物史观,让唯物史观的智慧光芒照亮我们的前程;发展唯物史观,是最彻底地坚持唯物史观,使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与方法永不落伍、永不掉队,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使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看家本领”永远充满朝气、焕发生机、具有活力。

  发展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人类社会整体观和世界整体性,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航路开辟后,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迅猛发展,一切国家的市场和消费,甚至是民族文化,早已成为世界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当前西方刮起的“贸易壁垒”“逆全球化”妖风,背离了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整体发展的根本利益。中国要继续作为捍卫世界一体化、文明多样化的中坚力量,促进中国与世界文明互鉴,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发展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发展、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释世界时,总是有“人”与“自然”的双重视角,认为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交融在一起的。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愈是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自然就愈是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人类就要遭到自然的惩罚。因此,我们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现代化相生相长的现代化新路,为人类社会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文明发展新形态。

  发展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本质上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人具有人性、人道、人文的特征。在我国,“人”的具体化就是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体和生力军。“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本质是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我们要围绕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科学配置社会资源,坚持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群众所共同享有,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发展人、提升人上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发展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追赶时代、赶上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关系。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滚滚而来,以数字技术为引领,云平台、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正在颠覆和变革近代社会产生的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新的想象空间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挑战。实现人与物和谐共生,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既抢占科技创新的时代高点,又积累创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先进文化,这是中国发展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贡献中华智慧、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题中之义。

  发展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历史发展的规律论、过程论,正确处理发展的历史方位与发展目标的关系。马克思告诫我们,民族、国家之发展道路的选择,“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不能任凭主观想象,更不能武断强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要认准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从国情、党情、世情、民情和敌情出发,实事求是、毫不脱离实际、科学准确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既不能错把目标当起点,也不能错把理想当现实,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我们“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

  总之,坚持唯物史观,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历史,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增强历史智慧;发展唯物史观,就能以历史主动性迎接时代挑战,开创未来。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唯物史观是“研究历史的指南”,而不是用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的“公式”或者教条的科学观点和正确方法。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5期,注释从略

  作者:南昌师范学院教授 张艳国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10-14 09:49: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熊淑娥 | 加藤周一《羊之歌》的时代价值

下一篇:入江昭 | 运用“跨国史”概念研究抗日战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