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宋弘 | “灭敌人耳目”:中共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打狗运动
2022-08-30 14:27:01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点击:  复制链接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0年第1期,注释从略

  作者宋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中共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打狗运动是其与民众发生关系的一个交汇点,据此可以看到战争状态下中共民众动员的特质。打狗运动起因于中共人员行动的隐蔽性问题,对隐蔽性的需求又与中共和日军整体的对抗形势有关。在打狗运动中,中共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民众动员问题,面对民众的种种顾虑、不满,中共运用其娴熟的群众工作经验化解了难题,在打狗的执行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上也充分照顾到了民众情绪。打狗运动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自然成功的案例,而是中共面对困境做出决策、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的又一实例。

  关键词

  打狗运动;民众动员;中共;群众;华北抗日根据地

  打狗运动是抗战时期中共针对狗吠威胁到中共人员行动隐蔽性问题开展的一次运动。这一运动是中共与民众发生关系的一个交汇点,《大众日报》文章指出:“我们不应把打狗的工作小视了,我们应认识到每家都有一条狗,如果我们的办法不好,影响之大是无从估量的,因此必须认真进行深入的动员,切莫儿戏视之。”不过,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术界尚无专门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抗战时期中共的打狗运动做一系统梳理并以此观察战时中共处理与农民关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战时中共民众动员的特质。

  打狗运动起源于冀中地区,后扩展到其他根据地。吕正操回忆道:“冀中一开始打狗,冀南就接上了,山东也跟着学起来。”而且打狗运动不仅限于抗日根据地,还涉及游击区、敌占区。不过,华北地区的打狗运动最为突出。因此,本文主要以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打狗运动为中心展开论述,因资料所限,对运动全貌的勾画和复原还有不足,留待今后努力完善。

  一、打狗运动的缘起

  抗战时期中共的打狗运动主要缘于中共对行动隐蔽性的需求。狗在华北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保护家人、守卫家产、防止盗窃等作用。因与人长期相处,狗已经成为人们的家庭成员。在华北乡村,狗的警觉性非常高,它通过叫声“报告”主人有陌生人来到家中,即便家门口有路人经过,狗也会以叫声“报告”。不过在战时,对中共来说,狗吠尤其是夜间的吠声不仅“报告”了主人,也“报告”了敌人,一只狗吠还会引发周围的狗吠,直接威胁了中共人员的隐蔽行动,这也是打狗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1938年以后,日军对中共活动空间的压缩是打狗运动开展的主要背景。以冀中地区为例,此前,由于日军兵力集中南下,使中共力量的发展获得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成为冀中发展的“黄金时代”。但随着战线的拉长,日军兵力逐渐不足,只得回军安定后方,中共抗日根据地逐渐成为日军“扫荡”的主要目标。10月开始,日军在冀中实施了“五次围攻、六次‘扫荡’”,先后实行了多种“扫荡”方式,包括“对冀中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局部性的‘扫荡’,也有对冀中全面性的‘扫荡’;有对不同地区分别的‘扫荡’,也有对同一个地区反复的‘扫荡’;有短期突击式的‘扫荡’,也有较长时间反复的‘扫荡’;有数路分进合击式的‘扫荡’,也有一路挺进奔袭式的‘扫荡’”。到1939年,中共力量的活动空间就被大幅度地压缩了,这就涉及如何隐蔽的问题:“自日寇五次战役围攻‘扫荡’,占领各县城和一些重要村镇后,冀中的所有军队和党、政、民领导机关都转到农村,夜间活动多,保密成了突出问题。”英国记者林迈可(Michael Lindsay)对中共开展游击战的地形有过观察:“与东南亚共产党的革命相比,中共在华北所处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都不利于游击战争。除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外,这里的山区确实是荒凉的,而且没有道路,山是光秃秃的,根本不像越南和马来亚的游击区那样,覆盖着茂密的丛林。更有甚者,冀中是一马平川,只要不是雨季,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很容易推进。”这样的地形条件加上日军力量的压迫就使得如何隐蔽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为保证行动的隐蔽性,中共也想了很多办法,如“为了避免夜间行动暴露脚步声,曾用棉花包脚,但是,我方人员进入‘堡垒户’扣门、踹墙、跳墙的声音仍不可完全避免”。狗的存在恰恰无法保证隐蔽性:“因为狗的嗅觉灵敏,晚上听到一丝动静,就会一家狗咬起,数家狗狂吠,遍及全村。然而,日伪汉奸常利用狗咬声来判断我抗日人员的行动踪迹,扑捉我抗日人员。所以,狗就成为日寇的‘义务情报员’。”养狗在冀中非常普遍,几乎家家养狗,“冀中群众多数家中都养狗,地主富农还成群地养”。冀中新乐县东岳村锄奸组成员田野回忆他和田文林、田瑞福挖地洞,挖的过程中小心翼翼,避免发出声音,但是“我们抱柴草的声音,被看门狗听见了,于是大声狂叫起来。我们小声训斥不听,又打不得,搞得我们十分恼火,没有办法”。山东地区也是如此,如罗荣桓谈道:“最近狗叫坏事的事屡屡发生,我们还牺牲了多名士兵,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当前,我们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凡事要小心谨慎。现在狗帮我们的倒忙,成了敌人的哨兵,当了日军的帮凶。”胶东区南掖县河南村战役中,狗叫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总结河南事件血的教训,除了领导上存在严重的麻痹思想外就是村犬帮了敌人的大忙。因为我军和地方干部多在夜间活动,走到哪个村,哪个村的狗就狂吠起来,敌人凭借狗的叫声,就能估计我们活动的方位。河南村事件就是敌人根据狗的叫声摸清了我们的行动路线,而把我们团团包围。”为保证中共人员活动的隐蔽性,如何处理狗吠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围绕狗吠问题,起初是存在不同意见的。有的观点认为“城乡被日军占领,抗日武装或抗日工作人员,多是夜间活动,狗狂吠乱叫就等于向日军告密。日伪军大都在白天出动烧杀,他们一来,群众就跑,狗也跟着主人跑。所以,狗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只利于侵略者,不利于抗日”。也有的观点认为狗叫未必只有利于侵略者,如时任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孙志远谈道:“起初有人说,敌人行动它也会叫,使我知道。”但总的来说,狗吠引发的危险还是更大一些,正如孙志远解释的那样:“第一,我夜行军多,敌夜行军少;第二,我到一地群众不逃,敌到一村群众跑光,狗见主人不跑、不怕,便亦竖起尾巴狂吠,因此,狗只利于敌,而害于我。”

  除狗吠造成中共隐蔽行动的困扰外,有些特殊情况也成为中共在个别地区展开打狗运动的诱因。如1939年秋,冀中发生水灾,到冬天,民众和战士的食物发生严重困难,“在敌我双方边界村镇实行打狗运动。一来打狗代给养,二来杀狗灭敌人耳目”。不过,打狗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还是解决中共行动的隐蔽性问题,且其开展过程并不简单。

  二、民众动员

  打狗运动于1939年前后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逐步展开,遗憾的是,有关打狗运动的决策和运动开展的指示等相关资料很少,仅在零星的材料中有所提及。如1939年冬,中共冀中区党委“发出了打狗运动的指示,全面动员,统一行动,在全区灭狗”。打狗命令下达之后,就是如何执行的问题了。打狗运动需要民兵、自卫队和民众共同完成,因此如何动员民众接受打狗是最大的问题。由于狗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打狗对他们来说,并非都心甘情愿,面对打狗运动,民众情绪复杂。

  有的民众因为长期养狗,对狗有了感情,不肯打狗。如吕正操曾回忆道:“当时老乡对自家的狗也是很有感情的。”新乐县的材料也显示很多民众不愿意打狗:“狗虽属六畜,但长期与家人相处,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听说打狗,人们觉得非常惋惜,甚至有的觉得像在身上割自己的肉一样的心疼。”四区太平庄邢洛尊家“养着一条大白狗,很懂人性,家里人都下不了手”。同村田建忠家“养着一条大黑狗,与全家人相处10余载,既懂人性,又能看守家院,家中无论谁从外边回来,它就连忙跑上前去,摇头摆尾,左亲右吻,家里男女老幼,附近左邻右舍,都非常喜欢它。因此,田建忠家实在不忍心自己亲手将狗杀死”。东岳村的田野回忆:“我家养着一只大黄狗,在街门口北边墙角里垒了一个狗窝,栽了个大木桩,用铁链将狗拴住,让狗看门守家。那条狗是我把它从小养大,常常逗着玩,我很喜欢它。现在要把狗打死,实在不忍心。”

  有的民众更强调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大名县的司枕亚回忆道:“狗对主人忠诚、驯顺,尤其在看家守夜时表现勇敢、机智。遇有陌生人即狂吠报警,看见主人就摇头摆尾。加以狗肉是美味,狗皮可取暖。因而农民家家都爱狗、养狗。当打狗运动布置下来之初,根据地群众普遍存在着舍不得,难下手的思想。”作家康濯1943年在山西繁峙一带和青年民兵队队长一起打狗,在打狗时,“他妈发现了这事,却大呼喊叫地啼哭着从屋里冲出来阻挡”,而后“她也就流着眼泪,说那狗过去怎么怎么给看羊、看门,怎么跟一个小子一样亲,又指摘我们这些办工作的怎么年轻不懂事”。

  有的民众也理解打狗的原因,但仍然不愿意打狗。如冀中抗日根据地干部刘国华等人回忆:“为了抗日,要除掉狗,广大群众是理解的,但心里又实在舍不得,尤其是小孩和老人,都把狗作为心爱的伴侣,当作家里的成员一样,狗回家晚了还要到处喊叫,突然要求把自己养的狗大小都处死,有些人急得哭,许多人家迟迟难下决心。”八路军战士苏烈回忆道:“狗是老百姓养的,老百姓不大同意。狗干了坏事,老百姓也知道也明白都承认。就是‘我下不了手呀!’”

  打狗运动遭到了民众的反对,甚至有民众认为打狗是扰民的行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为了便于对敌开展游击斗争,曾发起打狗运动,当时有少数群众想不通,把它同日伪军抓鸡扰民混淆了”。肃宁县群众编了歌谣:“八路军打狗,日本鬼抓鸡,汉奸打人要‘边区’(晋察冀边区币)。”日伪抓鸡的行为在“扫荡”时是较为常见的,如王紫峰在日记中谈道:“因为日寇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杀猪、杀鸡又宰牛,弄得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鸡毛、牛皮和骨头,臭气熏天。”民众的这种情绪值得注意,当违背民众利益时,民众可能会产生较大的逆反心理。

  因为思想上的不认同和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民众想了很多办法抗拒打狗的命令。如有少数群众“把狗特别是幼犬,暗中送到敌占区或接敌区的亲友家去了。遇有这一情况,一般并没有进行深究。由于受民间义犬救主、黑狗告状轶事传闻的影响,也发现少数群众把打死的狗挖坑埋了,甚至个别群众还向埋掉的死狗烧香,并说:‘不怨我们哪,见到阎王不要告我们’”。冀中干部孟华回忆:“因为有些老年人思想不通,舍不得把自己养的狗打死,有的把狗藏起来。”焦生曾是冀东滦县林子里村儿童团团长,他回忆打狗运动时母亲的反应:“尽管我家养的不是看家大狗,而是供玩的像猫一般大的小狮子狗。我妈怕狗惹事,将其拴在屋里养。”冀中干部陈革回忆:“我们家喂着一条大黄狗,已经喂了好几年,这条狗很通人性,我小时常常带他出去玩,很有感情,不忍心用刀杀死,也不忍心活活打死,拖了好几天。”《大众日报》中列举的民众藏狗的方式有:“有的藏到山沟里,有的藏到地洞里,有的送到亲戚家,一时似乎是销声匿迹,但待情况稍缓依然是叫声不绝于耳。甚至有的就以妇人纠缠,拼命也不让打。”刘艺亭的小说里,主人公姜老维不舍得将狗杀死,说:“这年头,狗也跟着人遭灾受害。”对此,作者评论道:“他只是觉得他这条黄狗太好了,忠诚到一百一,还看家守院,白天没丢过东西,夜间能睡个安全觉,四邻八家没有不夸他的狗好的,如今怎能忍心将它打死?”于是姜老维将狗带到女儿家中,希望能够让狗逃过一命。

  在中共政策实践的过程中,民众的情绪和态度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打狗运动的开展也不例外。面对以上民众动员过程中一系列“不”的选择和行为,中共从多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打通群众的思想关,如通过民兵自卫队和识字班等组织启发觉悟,向群众讲明道理。据孟华回忆:“有的老年人思想不通,舍不得把自己心爱的狗打死,我们就在妇女识字班里讲道理,还教唱了一首《打狗歌》。记得歌词是:打狗不要再可怜,现在养狗讨人嫌;八路来了它乱叫,已成敌人的情报员。”1942年,滨海根据地开展打狗运动,民兵组织的“打狗队”因打狗和群众发生冲突,一个民兵和一个老大娘讲明打狗的目的是:“八路军打鬼子、打汉奸都是夜里行动,狗一叫,鬼子汉奸知道了,就会误事。”但只是讲大道理民众未必能够完全接受打狗,为此罗荣桓指示宣传打狗运动的方法:“回去跟村干部商量一下,开个动员会,把为什么要打狗的道理讲清楚。不光要讲打狗是为了便于部队行动,要联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比如狗叫会把鬼子引来,使乡亲们受到损失。在群众思想通了以后,你们再动手。”

  罗荣桓的话非常值得注意,罗指出打狗运动尽管起因于保护中共人员的秘密行动,但做群众工作时还要注意联系群众本身的利益,使群众具有和中共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认识,这一点在做宣传动员时是十分关键的,也反映了中共将抗战与民众利益相结合的思路。《大众日报》的一篇文章也谈到了这一点:“我们要使下级干部,对打狗的意义有明确的了解。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并不应动员只是动员,打狗只是打狗,而要做到,打时也要先经动员说服,打后也要解释教育。我们动员的内容也不应简单化,而要明确地说明利害关系,尤其是对民众本身的利害关系。”接着,文章谈到具体的宣传动员方法。首先是以现实中发生的情况来说明不打狗的危害:“我们可以拿沂蒙区的血的教训告诉民众:因为有狗叫,所以很多躲藏在山沟里的民众,便很容易被敌人汉奸发觉,而吃了大亏;因为有狗叫,我们的队伍的活动也易被敌人发觉,便不易把敌人打出去,老百姓也要多受一些苦难。”其次是为民众打狗和保护狗算了两笔账。第一,“过去养狗是为了防贼防匪,今天防贼防匪是小,防敌人是大。可是狗不仅不能防敌人,还要我们受它的累,虽然在打的时候怪不忍心,虽然‘看家狗,算一口’,可是总得比一比:是留着叫全家全庄及抗战受害,还是打了狗保全家全庄有利抗战”。第二,“我们也不妨叫老乡自己计算一下,养活一条狗一年要多少粮食(据说一条狗顶一个人吃),如果打了狗,还可吃了狗肉,穿狗皮,又有什么不好?”在算完这两笔账后,又对民众另一个顾虑做了说明:“还有人怕狗绝种,我们也可告诉他们,打走敌人,什么好的狗种也都不成问题。”太行抗日根据地辽县的《抗战报》针对打狗运动发表了《人命与狗命谁值钱》,该文“通过仔细分析利弊,认真讲清利害关系,而且举了马家拐、寨沟因狗引敌人而发生的惨案事例”。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到,中共在动员时能够通过实际的例子向群众说明,如果不开展打狗运动,受损失的不仅仅是中共,民众的利益也同样会受到损害。

  中共群众思想工作的另一个突破口,是通过宣传把狗的形象进行象征化处理,将狗的形象从传统的忠诚、忠义变为“汉奸”“走狗”,从而在思想情感上将狗变为民众民族主义仇恨的替代物。“当时把狗列入汉奸、‘走狗’之类”,将吃狗肉称为:“吃‘走狗’肉”。还有称之为“四条腿的‘汉奸’”,民兵们说道:“狗汉奸,狗汉奸,狗也真当汉奸了。”在新乐县,狗被称为“夜间汉奸”。这种动员策略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民众情感上对打狗难以认同的问题。

  按照中共的理念,发动群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动员,但从实践来看,动员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因此在执行者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动员和强制命令有时是相伴而生的。这种相反的动员方式被中共称为“捏鼻子”式,在打狗运动上也是如此。如《大众日报》有篇文章谈到沂蒙区打狗运动的偏向之一就是“强调了命令,忽视了宣传动员”,“为什么要打狗?打狗究竟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这不仅老百姓自己缺乏明确的认识,就是许多地方下层工作同志也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在打狗的时候,有的就根本不做说服工作,就是有一些说服,也是很简单的说几句话:‘狗等于汉奸’,‘政府命令几天打完,自家不打,别人就来打了’”。这样做造成的后果就是“不管限令怎样严,老百姓自己打的总是很少,而藏狗的办法却层见迭出”。中共在批评“捏鼻子”式动员方法时也谈道:“可惜我们每个人只有两只手,顶多一手捏一个,弄不好还要捏住这个,跑了那个,一撒手两个都跑了,这是最笨的一种组织方法。”打狗运动中的“捏鼻子”式动员正证实了这一点。

  除宣传动员外,第二个办法是用村中的积极分子执行打狗任务。在中共革命中积极分子往往是群众运动的先导,能够带动群众参加的情绪。康濯回忆村庄的民兵队队长就是打狗的积极分子:“他是个最积极的干部,性子强得像烈火,专爱打仗,对打狗自然毫不迟疑。”虽然在打狗的过程中遭到母亲的反对,他曾经也不忍心,“刹时间满脸淌着眼泪”,但最后还是完成了打狗的任务。田野回忆他的母亲也属于积极分子:“我母亲思想进步,她说:‘要狗干什么,光找麻烦’。我知道母亲是党的地下秘密交通员,只要为了抗日,总是绝对服从,积极响应号召。”不过,也有个别积极分子除了执行规定之外,还另有想法,即吃狗肉,穿狗皮。康濯就是如此:“我也年轻气盛,有股子干劲,私下里又想趁此闹点狗肉吃,还想闹两张狗皮穿上挡挡那地势的苦寒;因此我也和他一道去动手。”不过,打狗后为安慰主人家的感情把狗埋掉了,因此“我吃狗肉穿狗皮的幻想,跑得没了踪影”。《大众日报》对此种现象有专门的评论:“因为怕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因此曾规定了超过限期,谁打死的狗归谁,因此不仅忽视了一般的动员说服,而在打狗的人,往往在客观上形成为了吃狗肉而打狗的现象:如大狗打小狗不打,肥狗争着打瘦狗就不屑打,因此也就多多少少给民众这样一个不好的印象:‘原来你们是为了要吃狗肉呀!’甚至是有个别不满的民众会这样提出来问:‘同志!鸡打不打,猪打不打?’当然也就难怪了。”当然,单纯为了吃狗肉而打狗的现象是极少数。

  综上可见,在打狗运动中,中共综合运用宣传教育和发动积极分子等措施进行动员,尽管这个过程中有时会采取“捏鼻子”方式,但由于总体秉持“说服性动员”的理念,还是顺利地将打狗运动开展了下去。对中共的民众动员,日军评论说:“共军与民众的关系,同以往的当政者不同。中共及其军队集中全力去了解民众,争取民心,不但日本,就连重庆方面也是远远不能相比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他们在数量方面处于劣势,却具有不容轻视的坚韧力量。”打狗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打狗手段及对狗的处置

  打狗运动具体如何执行呢?从打狗的过程来看,尽管中共说服了民众同意打狗,但在打狗手段的选择和对狗的处理上仍然会照顾民众情绪和民众意愿。

  在具体打狗任务的执行上,一般由狗的主人自己负责,“打狗运动以限期自打为主,即谁家的狗由主人在限期内自己动手打死,皮肉归己”。如果自己不打则由专门的打狗队负责:“每村都由几名青壮年积极分子组成打狗小组,遇有在限期内没有打死的狗,由打狗小组负责检查打死,皮肉也由打狗小组处理。”如濮阳县安庄党支部决定“由杨风常、杨耀真任打狗队队长。在两人带领下,三天完成了安庄村打狗任务,还帮助邻村进行打狗活动,受到上级表扬”。新乐县太平庄邢洛尊家“用铁索拴好等着,找三区小队用刺刀刺死了”。田建忠的母亲“让田建忠牵着送到了他堂祖父家(是个光棍汉),叫他打死吃了肉”。但是,在由谁打的问题上,中共还是建议民众自己动手:“如果民众自己真正不愿打或不忍打,可以说服大家交换着打,再不行可动员游击小组打,一般工作同志或机关部队最好不要打。”

  在打狗手段上强调政治动员和说服。“应经过政治的解释动员与政府的劝导,彻底完成屠狗,尤在我经常机动的要道、路口、山口、河口的大村内应首先完成”。具体开展打狗运动的组织原则是:“凡有抗日组织的村庄,由村干部负责将本村各户的狗全部打光;无抗日组织的村庄,则由地方抗日武装组织带领村里的抗日积极分子强行打杀,并要求抗日积极分子(共产党员、各抗日救国会人员、抗日家属)带头行动。”

  相对根据地来说,中共对邻近的游击区、敌占区内打狗的要求是:“应通[过]我动员劝其自动屠狗,以利抗战。但均应用政府法令与政治动员,不得乱打硬打。”一个“劝”显示出对两种地区政策的不同,在敌占区内,如果群众实在不愿意打狗,则要求“晚上对狗必须加以控制,不得让它随便狂叫”。因为,和根据地不同,敌占区民众对中共的了解不够,态度和支持度不如根据地高,如果采用同样的方法会遭到群众的严重不满,如成克回忆平介县的情况说:“更使群众不满的是在敌占区搞‘杀狗’运动,人们听说政府工作人员来了,像躲日本鬼子一样,抱着他的哈巴狗跑走了。有人说:‘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八路变了样’。”这同样表明中共的决策一定要考虑到民众的情绪和态度。但除了“劝”这个大原则外,也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完成打狗任务,如对敌占区的狗实行“收买政策”:“武工队到敌占区去活动,找伪村长、地主、士绅、关系户,多半在夜里九十点钟,先带上几个包子,到那里狗一叫,先丢两个过去,狗受了贿便不再吱声了。”后来因为肉包子太过浪费,“改成稍稍带点肉的骨头丢下去,那狗啃又油水不多,不啃又舍不得,反而更容易达到我们不让它‘汪汪汪’的目的”。

  在具体打狗手段上,也经历了一个摸索阶段:“在打狗运动开始阶段,打狗多不得法,打不到要害。后来摸索到打狗要打头,一棍子即打死。也有用绳套在颈部勒死的。传播了这些狗少受折磨的致死办法,群众接受较快,加快了打狗运动的进度。”在根据地打狗相对容易,但在游击区、敌占区打狗就困难多了。在沁源县,“民兵们晚上就用烂羊皮、猪羊骨头或其它吃食东西,把狗引出据点捕杀了。不到一个月,就差不多把四百多条野狗杀光了”。田野回忆:“趁狗吃食的机会,用绳子套住狗的脖子,狠狠地使劲勒死了。有的用酒泡饼子,狗醉后再弄死,又没有叫声。”

  打狗之后,如何处置狗也是一个问题。狗皮一部分“加工制成皮大衣和皮背心,发给部队”,缓解了部队士兵衣装的短缺。狗肉也作为食物补充给士兵,当时有士兵唱道:“狗皮好,狗肉香,吃饱穿暖打东洋,浑身上下有力量。”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连指导员的刘振华回忆:“打狗运动也解决了一些饮食不足呀,这些都在山东起了很大的作用的。”1939年冬,受水灾的影响,冀中地区的情况相当严重:“普遍严重的灾荒,带给我们以无比的困难,直接影响到民食与军食及整个财政的收入,灾区难民顿顿待赈,部队政权天天要吃饭花钱,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抗日武装也在积极扩充与壮大起来,因此粮食和钱的需要,更加增多,军食与军费的供给越发成了严重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冀中来说,狗肉的补充作用不可小觑。正如孙志远所说:“一九三九年冬,大家展开了打狗运动。尤其去秋水灾,消灭了狗既可节省粮食,又可增加肉食,狗皮还可利用。”

  因为一般狗的主人对狗有感情,因此,在处理狗肉时要考虑群众的情感:“群众在感情上不愿意吃自己养的狗肉,都慰问了部队。所以,当时部队大吃狗肉,走一村吃一村,天天吃狗肉(部队还收购了狗皮做皮大衣)。”再者北方吃狗肉较少,曾担任太行抗日根据地辽西县县长的张广居回忆:“我和药天禄同志(时任辽西县县大队副政委——引者注)突破旧的风俗习惯,在打狗运动中带头吃狗肉,许多战士学会了吃,还想办法捕鱼吃,虽遭到了个别人的非议,也在所不惜(北方人对吃狗肉十分卑视,南方人则视为佳肴)。并非我们嘴馋,而是为了提倡,用来增加战士们的营养。”苏烈回忆:“老百姓坚决不要狗肉,不忍心吃,让部队去改善生活。狗皮却必须收拾好送还给老百姓。”不过中共同时强调:“打死的狗则最好交狗主,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我们,打狗是为了大家着想的,并不是为了吃狗肉。”

  在打狗手段和对狗肉、狗皮的处理问题上,中共尽可能地照顾了民众的感情和意愿,在根据地和游击区、敌占区等不同的控制区内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四、打狗运动的作用与思考

  由于史料的限制,打狗运动的具体时间进程尚无法全面呈现,但可以确定的是,打狗运动的展开同中共与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整体对抗形势相关,形势越紧张,日军对中共活动空间的挤压越强烈,打狗运动开展的必要性也就越强。

  打狗运动的成功,使得中共人员活动的隐蔽性大大增强。马小先回忆:“由于我们群众基础好,所以,敌人很难获得确实情报,再就是我们部队灵活机动转移驻地(有时白天住进去,晚上离开。有时下午离去,夜间再回来,由于搞过打狗运动,出进村庄无犬吠声),神出鬼没,敌人捉摸不准,因此,敌人达到目的的机会甚少。”吕正操对冀中的打狗运动评价道:“打狗,也可以说是冀中一举三得的一个特种运动,不失为平原游击战争的一个群众性创举,对坚持反击日军的斗争起了很大作用。”日军驻扎在冀中故城县十二里庄村的警备队队长山口真一提到:1942年7月27日,“潜伏在高粱地的敌大部队突然发动了攻击(据以后调查,敌方的连长和参谋一级的人员曾混进修补阵地工程的劳工中进行过侦察,同时在当夜已将附近村庄的狗予以处置,防止了狗叫)”。可见打狗在进攻敌人时也非常重要。

  不过,打狗运动的实施也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在敌占区的效果就十分有限:“这里多是敌占区,前两年也推行过破路和打狗运动,但成绩很差。……行军宿营,到处狗叫,容易被敌人发觉,很不利于抗日活动。……打狗运动,在离据点远的地方有些进展,但在据点很近的村庄就作得很差了。”

  在考察打狗运动时,还应把打狗看作中共隐蔽和抵抗系统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冀中,打狗和堡垒户、地道战等共同组成一个隐蔽和抵抗系统,通过解决狗吠威胁隐蔽行动的问题,再加上堡垒户、地道等隐藏方法,较好地完成了中共掩蔽自己、打击敌人的目标。

  综观中共打狗运动的过程,笔者有两点思考。第一,从打狗运动的开展过程可以看到战时中共动员的某些特质,尽管有“捏鼻子”式的动员,但总体来看,民众的情绪和意见始终是中共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说服“动员”而不是单纯地武力“强制”进行,是打狗运动顺利展开的关键,也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成功发动群众、争取群众的一大法宝,这成为中共的一大精神财富。第二,从打狗运动中还可以看到,对抗战时期民众一系列“不”的行为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进行评价。作家刘艺亭的小说即表现了这种复杂性。男主人公姜老维为躲避打狗将狗藏到女儿家,这种行为看似落后,但女儿说道:“爹还不懂这个道理,在村里也积极着哩”,姜老维回应道:“过去还真没落过后。”因此,对战时民众的心态不能做出非对即错的判断,应更科学地再现历史现场,更加准确地评价战时民众行为和党群关系。

  客观而言,在打狗运动的历史过程中,尽管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中共采取了多元的动员措施,尽可能地照顾到民众的利益和情绪,最终基本成功实现了打狗运动的预期目标。从更大的历史进程来看,打狗运动虽不是中共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但运动背后所体现的民众动员方式、动员理念却始终贯彻中共革命始终,成为中共革命成功的重要基础。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08-30 17:01:3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梁善明 | 全面抗战时期西安煤荒之演变与政府因应

下一篇:李叶鹏 | 整理合理负担与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基层征收秩序的确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