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扬子江上的四“小”金刚--咸宁级炮舰的抗战生涯
2019-01-07 10:21:54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之时,它的海军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情况。不但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大中型军舰几乎都是清末购买,早已不堪使用。甚至排水量500吨左右的小型炮舰,也都在吃清朝的老本。到了这个时期,海军不但缺乏和敌人正面对抗的大型军舰,连日常巡逻的的小型军舰也极为缺乏,这导致近海和长江几乎不设防了。鉴于这种可悲的情况,国民政府自立根深,在抗战爆发前自行建造了4艘500吨左右的小型炮舰,却都堪称世界第一流水平。这4艘炮舰在抗战中都发挥了自己作用,其中的一些还成为水雷战的核心,下面就听老萨来说一说。

  长江潜水炮舰--扬子江的保护神

  一个国家的海军并不是只包括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甚至驱逐舰,还需要包括大量的辅助军舰,比如护卫舰,炮舰,炮艇,快艇等等。这是因为,海军的作战并不仅仅是远洋上主力舰队的碰撞,还有日常繁琐的巡逻,侦查,反潜,扫雷,运输甚至通讯和剿匪等工作。海军不是光有主力舰,就可以有效保卫国家的。对于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以及更长的内河航运的中国来说,中小型军舰就特别重要。

  由于中国海军力量薄弱,近海防御非常困难,预计一旦和日本开战,近海就基本放弃了。那么内河,尤其是长江的防御就非常重要了。本来黄河和长江都是中国两大河流,另外还有黑龙江,松花江,珠江等相对较小的河流。

  不过黄河由于多年淤积,全流域已经难以行驶较大的船只,基本可以忽略。

  至于黑龙江,松花江沿岸在当年属于半蛮荒之地,况且九一八期间早已沦陷。珠江也只有广州到佛山一线比较繁荣,人口较多。

  看来,这些河流都没有太大的军事经济意义。

  而长江横穿中国东西,从上海一直到陪都重庆,军事上来说,如果控制不住这条江,敌人就会将中国一切两半,中国也就完了。

  就经济上来说,长江沿线都比较富裕,沪宁杭自古是富饶之地,湖广是鱼米之乡,四川也是所谓天府之国,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

  从地理上来说,长江大体可以分为三段,上海到武汉为第一段,水量很大,可以通过较大的船只;武汉到宜昌为第二段,这段水量比第一段小不少,有较浅的水道10多处,丰水期尚且可以有效通过,一到枯水期大型船只大多要停运,但中小船只仍然不受太大影响。

  宜昌到重庆再到宜宾为第三段,这就是著名的川江,长约1000公里。

  这段要通过著名的三峡,不但枯水期水浅,仅为0.7米左右,几乎无法通行,而且有众多暗礁,浅滩,激流,是全世界最可怕的巷道。

  当年在枯水期行船逆流而上到宜宾往往需要2到4个月时间,但从重庆顺流而下只需要2,到3天。

  由于这段运输极为困难,很多四川船民运货到下游以后,根本不将船开回去,而是直接卖掉。

  因为开回去的时间太长,还不如卖船比较合算。

  这还是现代,在古代更是可怕。

  由于古代船只只有风帆作为动力,逆流而上根本无法通过川江很多地方,只能依靠纤夫。纤夫是最沉重的体力活,经常有累吐血的,就算这样一天也走不了多远。

  直到1898年,英国人李德乐才驾驶第一艘轮船成功行驶入川江,改变了这一切。李德乐将其在英国特制的“固陵号”轮船运抵上海,1888年装配完工后,于1889年2月驶抵宜昌。满清政府大惊失色,害怕洋人由此涉及四川腹地,为阻止“固陵号”的上驶,清政府竞以12万两白银的高昂代价,买下了立德乐的轮船和码头,换取英方10年内轮船不上驶重庆的保证。

  1898年,李德乐自任船长兼大副,驾驶7吨小火轮“利川号”试航川江。虽然利川号自身有动力,却也无法通过湍急的三峡水域,沿途险滩还是依靠雇佣纤夫拖船。该船成功从宜昌出发到达重庆,成为航行于宜渝间的第一艘外国商轮,前后花费长达20多天。一路艰险无比,也只有他这种冒险家才能够坚持走完。

  由此可见,长江上总体来说,难以通行大型作战军舰,只要中小型军舰就可以控制。不过,要想设防长江全流域,还必须依靠能够在川江通行(至少是丰水期)的特殊军舰!

  所以中国海军还是有一定把握守住长江的,因为长江一线的日本舰队不可能太强大!

  自然,前提是你要有一支长江舰队,尤其是能够在如此复杂水域航行的舰队。

  上面已经说了,中国在清末的长江炮舰早已经破烂不堪,不堪使用。而北洋时期几乎没有造舰和买舰,十几年内仅仅从国外购买了3艘长江浅水炮舰,完全不够,一塌糊涂。而相比中国长江舰队的虚弱,英美日都都大量军舰在长江上肆虐。尤其日本海军,早在1884年就出动扶桑号战列舰,扶桑号炮舰等多艘军舰进入上海和武汉。

  但当时日本没有专门的长江炮舰,这些军舰吃水太深,难以溯江而上到达四川。

  日本发展很快,到了1911年,日本第一代浅水炮舰伏见号,就穿越三峡开赴到重庆。当时的重庆,已经有了日本租界!

  到了1920年,日本就建立了专门在长江流域作战的扬子江舰队,以浅水炮舰在长江一线大肆活动。

  日本舰队历经庚子事变,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的浅水长江炮舰也根本长江的特点,在20年代发展到了第二代,并且很快就推出了最先进的第三代1941年下水的桥立号浅水炮舰。

  到了北伐大体成功的1927年,鉴于长江不设防的现实,国民政府海军部开始整顿内河舰队。只是当时一穷二白,有心想要学满清从国外购买军舰。但满清财大气粗,甚至GDP还占世界三四分之一。

  但民国早已穷困潦倒,每年给海军拨款只有几十万元,这够干嘛的呢?

  更况且,浅水炮舰难以远洋航行。如果从洋人手中购买,购买以后靠船只自己航行回国极为困难,一旦路途中遭遇风浪就有意外的损失。清末从英国购买的几艘浅水蚊炮船,从欧洲回国花费了大半年时间。期间只要遇到一点风浪,就只能龟缩港口不动或者立即返航。而且没有远洋能力,让他们只能贴着岸边航行,耗费大量时间。

  如果拆卸运输到国内,一来很难实现,二来拆卸安装必然会造成军舰的损失,得不偿失。

  迫于无奈,海军部只能考虑自己制造。因为自己造船人工很便宜,材料什么很多也不需要进口,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所以,浅水炮舰一般都在本国制造。甚至美国人补充在中国内河的军舰,也是在中国江南造船厂订货,没有选择从美国国内运过来或者开过来。

  万幸的是,当时中国还是有制造内河炮舰能力的,这就要靠大名鼎鼎的上海江南造船厂了。


-----------------水流湍急的川江,尤其三峡水域,是全世界最可怕的航运航线,枯水期水深仅有0.7米,各种险滩和暗礁。在古代,想要逆流通过三峡必须使用纤夫。四川之所以封闭,主要还是因为交通不畅。陆地运输困难是因为山地,航运则是因为川江。中国海军最低程度必须固守长江中上游,一旦守不住,日本海军就可以杀入最后的大后方四川,抗战也就完了!下下图是日本扬子江舰队第一代浅水炮舰伏见号,为1906年委托英国桑尼克罗夫特(Thornycroft)船厂建造成功(当时日本还没有建造这种炮舰的能力)。伏见号排水量仅为100多吨,火力薄弱,装甲全无,唯一的优势是吃水仅为0.6米,在枯水期也可以通过三峡。但大家可以看到,由于设计问题,伏见号的甲板仅仅比江面高出一点,这种设计有一定危险性。操舵手必须特别留神,一不小心就会出危险。


 

  江南造船厂和叶在馥

  上海江南造船厂创建于1865年,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造船厂最初运营时,主要以修补军舰为主,也偶尔生产一些轮船上的零部件。随着著名大臣曾国藩的重视和推动,该厂很快发展起来,购买了英德两国大量设备和聘请洋人精英工程师。人才方面,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工程专家,都出身该厂。造船方面,早在1872年该厂就造出第一条扫雷艇,该厂还自行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

  不过,由于满清的腐败,对于幼儿时期的船厂很快就不受重视。

  以李鸿章为首的众多满清大臣认为,江南造船厂生产的船只质量不好,远远不如进口货,价格甚至比进口的还贵。得不偿失,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从国外购买,所以逐步放弃对船厂的投资。

  岂不知,最初日本人制造军舰也是如此。他们甚至购买军舰到国内自行拆解,另可废了一艘军舰也要学习技术。任何船厂都有这个过程!但短视的满清官员急功近利,从北洋水师大量购买军舰开始,就逐步放弃自行造舰。

  自从曾国藩去世,李鸿章掌管船厂大局以后,船厂一落千丈。从1873到1885这12年间,江南造船总共只造了4条船。

  之后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期间,江南造船更是完全停止了造船业务。由于甲午战败的影响和官办企业的低效率管理问题,整个制造局半死不活,濒于瓦解。

  这样到了1905年,新任两江总督周馥视察江南造船,发现该厂已经荒废了近30年时间。周馥目睹当年花费巨资进口的英德两国机器锈迹斑斑,很是心疼。周认为这么好的企业如此结局,太过于暴殄天物。不过依靠官方投资已经不可能的,周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请示朝廷以后,周干脆允许其自负盈亏,独立运作。借口是亏损严重,工人技师因为欠薪频繁闹事,不如通过这种方法解决。满清政府早就把船厂当做大包裹,为了省麻烦,不但立即同意这个要求,还愿意贷款20万白银给该厂,希望一劳永逸解决这个烂尾问题。

  没想到,这却救了江南造船厂。

  在抛弃腐败荒唐的官僚以后,造船厂很快焕发了第二春。1905年至1911年的6年间就造船136艘,总排水量达到21000吨,迅速还清了政府借款20万两白银。

  而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三大造船厂的另外两大:福建造船厂和大沽造船厂,已经难以为继,接近倒闭了!1914年的福建船厂已经靠变卖设备苦苦支持,里面工人技师蓬头垢面,饭都吃不上,普遍拖欠薪水半年左右。

  除了盈利以外,由于江南造船是半私营公司,对于质量也有很高要求。该厂雇佣大量外国工程师,以严格保证质量和设计的水平,总工程师英国人摩根严肃死板,对于质量要求很高。结果就是,所造舰船“船式美观,工程坚实,深受好评”

  同时也负责维修政府的军舰,但不是白做,照样收费,却保证质量,军方也表示可以接受。

  到了1927年南京政府接手江南造船厂的时候,该厂还保持相当的造船能力。由于国内军阀没有钱买舰,江南船厂开始主要从事民间的商业船只制造。

  北洋政府时期,江南造船厂制造了数百艘船只,其中在1918年还为美国人建造了4艘5000吨级的内河货船,而满载时候吨位可以达到万吨。由于物美价廉,甚至邻国日本也来购买。

  到了1926年,船厂实力越来越强,开始接受军舰订单。1926年,他们为美国人建造了6艘内河炮舰,装备美军在中国的舰队。交付以后,美国人仔细检查了船只质量,结果是非常满意。这批内河炮舰一直用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被日本人全部摧毁和缴获为止。

  既然连挑剔的美国人都非常满意,那么中国人不去找江南船厂,岂不是傻瓜吗?

  于是从1927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从江南造船厂订购了4艘500吨左右的内河炮舰,他们就是本文的主角。

  我们首先要说说内河炮舰的概念!内河炮舰也叫做浅水炮舰,它同远洋舰军舰有着很大的不同。

  由于长江中游,枯水期往往只有2,3米的水深,上游三峡干脆只有0.7米左右。所以这种炮舰的吃水必须很浅!像日本扬子江舰队旗舰出云号那样吃水7米以上的,怕是开不了一二天就会搁浅触礁完蛋了。

  浅水的设计,让它的底部较为平坦,船只重心必须较低,排水量也不大。这种设计如果进入海洋,一旦遭遇大风浪就会倾覆。蒙古人先后两次攻打日本都是惨败,第二次还没打就毁于风暴不谈,其实第一次登陆还打了几天,然后才被台风摧毁。在打的这几天内,蒙古人虽占上风,但没有压倒性优势。这就是因为他们乘坐的军舰,都是朝鲜人生产的浅水军舰,吃不住风浪。海上一起风,哪怕是小风浪,军舰就剧烈摇动,导致几乎人人晕船,战斗力大减,自然拼不过以逸待劳的日本人了。

  但在浅水中,这种设计却是完全必须的。

  别的不敢说,如果建造长江上行驶的货船和军舰,江南造船厂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

  除了生产能力完全没问题以外,江南造船厂还有一个著名设计师叶在馥坐镇,技术上也极为顶尖。叶在馥的一生很有意思,他是广东番禹人。15岁考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驾驶班,1906年毕业后派至北洋舰队“通济”号练习舰实习。1909年他被选中,随萨镇冰赴英国留学,学习船只驾驶。如果一切正常,叶在馥不过会是一个普通的操舵手而已。没想到,他到达英国以后,却被海军格林威治军校拒绝入学。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叶在馥本人高度近视。

  英国人笑称:你不戴眼镜连路边的电线杆都看不清,怎么操纵船只?

  叶在馥就这样灰溜溜的,被迫离开海军操舵手的队伍。

  不过他不死心,留在英国苦读,终于在1912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由此,一个海军军官被迫转为了造船的工程师。

  1915年,他又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军舰设计与制造,1917年毕业,获海军工程科学硕士学位。

  叶在馥此人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脾气却并不好,对于技术问题从不相让,外和内火型。不过由于智商极高,又有很强的钻研精神,所以很快就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造船工程师。1918年,江南造船所接到美国订造4艘14650吨运输舰的合同,叶在馥作为刚回国的实习工程师参与设计。当时英国主任工程师摩根在这里一手遮天,把中国工程师当做智商不高的二等人,不于重视。

  客观来说,摩根对船厂有极大贡献,如果不是他在民营以后独立支持设计部门,恐怕船厂早就垮了。

  叶在馥对摩根也相当钦佩,不过对摩根的英式傲慢非常不满。当时很多年轻中国设计师都私下骂摩根这个老头子,叶却说:你们这样骂有什么用?还不如好好做出个样子给他看看!

  叶在馥忍住怒气,卧薪尝胆1年多时间,终于在1919年精心设计了长江浅水客货船“隆茂”号。

  该船长62米,宽9.5米,吃水3.4米,排水量840吨,航速13.8节。“隆茂”号功率大,设计优良,船型优秀,性能颇佳,载货量超过原定合同范围,能在丰水期自行冲上急流险湾,逆水而上,不用纤夫拉纤协助,彻底打破了历来长江上游行船的惯例,成为长江中上游所有船只最强者。不要小瞧这一点,这在当时可是划时代性的。纤夫拉纤受很多因素制约,一旦遭遇恶劣天气就要停止,对航运是非常不利的。

  各航运公司纷纷向江南造船所订,共造同型江船达10艘之多。

  叶在馥这个人比英国人还英国人,他每造一艘船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完美,而且极为务实,从不乱说乱想,绝对立足实际。虽然同类型船只早了10多艘,但每艘都有实际化的改进。

  叶在馥后来说:后面的船最低程度,也比前一艘船进步一些!

  为了改进性能,叶在馥除了研究全世界最顶尖的造船技术以外,并不是闭门造车。他还频繁乘坐船只在长江来回航行,考察实际水域情况。光是上游就去了几十次之多,全程的考察也有十多次。

  有如此认真和付出,自然会有丰厚的回报。

  摩根由此对叶在馥很是服气,后来有些年轻工程师向他询问技术问题时,他说:你们去问叶在馥吧,他比我懂得多。

  摩根重用叶在馥,随后叶又连续设计了30多艘长江货船,性能越来越好。叶在馥这个人不但技术高超,而且是个敬业的工作狂。为了设计工作,经常伏案到深夜,建造时为了保证设计细节,他长期留在船厂监督施工,有时候就睡在船厂的行军床上。

  摩根对叶在馥非常钦佩!

  在北伐成功后,摩根因为年纪太大,最终退休离开江南造船厂回国。走之前,他将自己积存几十年的两大箱子珍贵专业书籍和大量仪器全部赠送给叶在馥。

  摩根退休后,叶在馥1926年升任主任工程师,负责主持设计工程。至1937年,共设计完成大小船舶299艘。

  别的不敢说,单纯就长江货船或者军舰来说,叶在馥已经有长达10多年的设计经验,制造了几十艘性能优秀的货船和军舰,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水平。

  而且江南造船厂也有着丰富的长江军舰和货船制造经验,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中国海军的订单。


-----------------上图就是江南造船厂,它在1905年实际已经倒闭,多亏了周馥才力挽狂澜。有意思的是,江南造船厂也被中共重视,直到今天还是中国最强大的造船企业。据说第一艘自产航母就在江南造船厂制造,还有几年就要下水。下图是叶在馥。抗战期间他随厂撤到四川,又设计和修理了数十艘军舰和货船,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最大程度支持了抗战。1949年,虽然爱国却从来不问政治的叶在馥并没有撤退到台湾,仍然留在上海,后被任命为任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总工程师。叶本人于1957年积劳成疾病逝,享年69岁。由于去世较早,他没有受到文革的冲击,也算好运气!叶在馥除了造船以外,还培养了一批中国年轻的造船工程师,为中国的造船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这种人虽然不拿枪打仗,也是抗战的英雄。

 

  攻强守弱的四“小”金刚诞生

  所以,从1927年开始,叶在馥连续设计制造了4艘500吨左右的浅水炮舰,成为中国海军抗战之前唯一的新型长江炮舰!

  第一艘长江炮舰名字叫做咸宁号,1928年下水。该舰和之前为美国人制造的内河浅水炮舰很类似,不过排水量小了一些,仅有400多吨。

  咸宁号性能非常不错,它长54米,宽7.3米,就它的排水量来说已经是比较宽大了,可以有效容纳更多的武器。

  武器上,咸宁号算是很强大,主炮为1门120毫米日本3年式火炮。这种主炮也是日本驱逐舰和浅水炮舰最先进最强大的主炮,一般认为长江的炮舰不能携带更大的火炮,这个就是极限。该炮射程高达1万5000米,射速7发/分钟,炮弹装药量高达5公斤。

  主炮稍后的位置上,是从日本购买的1门76毫米3年式高平两用火炮。该炮和120毫米主炮一样,是当时日本军舰最强大中口径防空火炮,射速高达13/分。

  军舰尾部还有另1门76毫米尾炮。

  这样全军舰有120毫米火炮1门,76毫米火炮2门。

  除此以外,船两舷还有法国哈奇开斯57毫米机关炮2门,另外还有1门20毫米防空机关炮和多挺高射机枪!

  这种武器配备非常强大,远超过了咸宁号400吨排水量应该有的武器。当时广东海军的1200吨的海周号炮舰,只有1门120毫米主炮和1门20毫米机关炮。

  咸宁号这么搞,主要是为了同日本扬子江舰队的军舰抗衡。

  扬子江舰队第一代浅水炮舰伏见号,仅有2门60毫米小型火炮,排水量100多吨。

  第二代浅水炮舰势多号,只有2门76毫米火炮,排水量350吨。

  只有第二代浅水炮舰中,最强的旗舰安宅号,才有2门120毫米火炮和2门76毫米高炮。

  但安宅号并非专业浅水炮舰,开始作为近海巡逻军舰设计。它的排水量有1000多吨,续航能力高达2000多海里,但吃水高达2米多,很难通过三峡水域,只能在长江中下游活动。

  显然,就武器上,咸宁号大占上风!

  就防御上,浅水炮舰属于轻型军舰,基本没有装甲,也不可能装什么装甲。况且敌人在长江的军舰,火力也不可能很强大,76毫米就是最大口径了,没必要装太重的装甲。

  咸宁号船壳为软钢,有一定防御能力,但并不强。在甲板上没有巡洋舰那种装甲,只是在如驾驶舱,军官舱等等关键部位包裹了一层钢板,主要用于防御40毫米以下小口径火炮和炮弹破片。

  咸宁号有2台英国水管锅炉,2坐蒸汽机,功率高达2000马力,这让它的航速达到16节。船上载煤100吨,可以连续航行50个小时。

  航速似乎不太快,续航能力似乎也不强,这主要是长江水域比较危险,20节以上时速属于寻死。

  至于续航能力也是小事,因为长江一线港口星罗棋布,到处都可以加煤加水。

  由于有着丰富的浅水货船和军舰设计经验,叶在馥设计的咸宁号吃水仅有1.82米到2米,绝对可以在任何季节通过长江中下游,也可以在丰水期轻松赶到在长江上游行驶。

  咸宁号大体是根据之前美国订购的内河军舰改造的,所以技术相当成熟。一些关键部位叶在馥还是果断的使用了进口原件,以保证船只的质量。咸宁号于1932年夏天建造完成,海军经过测试,认为它的性能非常不错,而且价格低廉,船只在没有安装武器的造价仅仅为44万元。

  由于咸宁号是国民政府北伐胜利以后,第一艘建造的军舰,所以下水仪式非常巨大。

  1928年8月16日下午2点,蒋介石带着包括海军总司令杨树庄,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在内的多名高级官员赶到上海,参加了仪式。上海本地的警备司令钱大钧,第5师师长熊世辉,福建省主席方声涛等也全部出席。

  蒋介石还亲自发表了激昂的演讲,宣布海军造舰运动开始。

  蒋介石甚至宣布10年60万吨造舰计划的开始,

  由于该舰建造资金很多来源于湖北省的捐款,所以该舰也被命名为咸宁号(湖北省的一个县)。

  11月,咸宁号完成所有设备安装,开始测试。

  1929年1月1月,咸宁号宣布完成测试工作,正式编入第二舰队服役,全舰92人,其中15名军官。

  在咸宁号以后,半年内又建造了第二艘永绥号。永绥号和咸宁号大同小异,只是排水量较大,为600吨。

  由于排水量大了200吨,武器又有增强。它的尾炮不是76毫米,而是120毫米。还将两舷的57毫米机关炮换成了75毫米阿姆斯特朗式火炮,火力更强。

  永绥号其他部分和咸宁号没什么区别,但航行性能更好,速度也更快(19节)造价也略高,不含武器的造价为60万元,加上武器为120万元。

  该舰1929年春天建造完毕,6月1日下水。由于永绥号是同类四艘军舰中最大的,航行性能最也好,在随后5年时间,经常成为蒋介石的座舰。

  随后连续建造了民权和民生两艘同类军舰,排水量都是400多吨,同之前两军舰区别就是将尾炮改成了100毫米法制施耐德速射炮而已。

  四艘浅水炮舰总造价不过600万元,仅仅比从日本购买的平海号轻型巡洋舰略贵一些,性价比很高。


--------------------------建造中的民权舰,江南造船厂已经有上百艘类似船只的制造经验,所以得心应手。下图是蒋介石亲自赶赴参加民权号的下水仪式,右边第一个就是海军司令陈绍宽。下下图是民生号停泊长江港口,有意思的是,当年的舰名都写在舰尾!


 

  内战剿匪生涯

  这四艘浅水炮舰服役以后,先后参加了抗战之前的内战。其实以他们的吨位来说,排水量500吨左右不能称为炮舰,应该算是炮艇。

  当时对手是军阀和红军,他们没有水上力量,这些小炮舰自然无往而不利。

  最早下水的咸宁号,首先成为内战的急先锋。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战火首先在湖北省点燃。咸宁号同其余的第二舰队军舰紧急赶赴湖北,解救此处被围困的中央军部队。

  4月1日,咸宁号配合陆军发动进攻,5日一举占领武汉。随后开始追击败退的桂系军队,11日在沙市发现准备渡江的桂军大部队。咸宁号立即用机枪扫射滩头,阻止他们渡江,随后通知陆军合围。这股桂军走投无路,被迫投降。

  14日,咸宁号和另外两艘军舰猛攻桂系固守的马家寨阵地。桂军也有火炮,双方展开炮战。但当时中国陆军只有极少的75毫米以上火炮,桂军也只有2,3门75毫米火炮,根本不是咸宁号120毫米主炮的对手,很快败阵下来。

  18日桂军阵地被突破,21日湖北省桂军全部投降。

  此次战役是咸宁号第一次作战,由于桂军并没有水上力量,陆军炮兵又不是对手,所以胜得很轻松。

  咸宁号战后主要在长江巡逻,同时执行扫平长江江匪的任务。但没有清闲多久,几个月后中原大战爆发。咸宁号紧急上阵,对付南面的军阀张发奎去了。

  谁知道鹬蚌相,另有人得利。

  7月红军彭德怀部乘虚连续占领了湖南省的岳阳和省会长沙。蒋介石大惊失色,调动第二舰队立即增员。

  咸宁号于8月2日紧急赶到长沙水域,以猛烈的炮火掩护陆军反攻。见国军火力强大,彭德怀于5日下令放弃长沙。咸宁号运输陆军渡江,一举占领长沙。

  好景不长,8月23日,朱德毛泽东红一军团大军赶到长沙外围,协同红三军团于30日再次发动猛攻。

  咸宁号此时作为长沙防御的江面移动炮台,从9月1日开始猛烈炮击拦阻红军。仅仅1日一天内,咸宁号发射炮弹上百发,重创了向猴子矶进攻的红军。

  3日,咸宁号深入内河,炮击红军豹子领阵地,瓦解了他们的攻势。

  血战到6日,红军久攻不克,伤亡很大,被迫撤退,放弃了长沙。

  一周的激战中,咸宁号的3门火炮给予红军很大杀伤。这说明,海军对于陆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此战结束以后,1931年咸宁号又参加了对红军的围剿,先后转战湖北石首,洪湖,武穴一带,和红军激战无数。

  1932年7月16日,在湖北咸宁巡逻的咸宁号,突然发现红军有一个团的兵力,乘坐木船试图渡江突袭。咸宁号立即冲上去给予拦截!只有轻武器的红军无力抵抗,纷纷跳水逃命,偷袭也被瓦解。

  这是咸宁号参加的最后一次内战,随后返回南京上海水域,进行抗日的准备工作,包括大规模演习和训练。

  咸宁号的姐妹舰民生号也是类似,他也参加了一系列内战战役。1935年,中央军围剿湘鄂赣边去红军作战已经到了尾声。红16师师长徐彦刚知道败局已定,试图从湖北阳新渡江撤退到大别山。

  但军队刚一渡江,就被中央军发现,包括民生号在内的多艘炮舰,立即封锁长江江面。红军只渡过去一个团,余部遭到民生号的炮击,无法渡江,只得撤退。随后8月,红16师突围失败,全军覆没。林彪曾经的参谋长徐彦刚侥幸逃生,在荒山躲藏。但随后他被当地农民发现,将其用斧头砍死后,去政府领赏。

  除了咸宁号和民生号以外,民权号和永绥号倒是几乎没有参加内战。

  由于是新式军舰中最大最快的,永绥号作为蒋介石的座舰到1934年。直到五次围剿结束,蒋介石无需乘坐军舰赶赴前线,永绥号才正式编入海军作战序列。

  民权号则长期巡逻在武汉水域,哪怕是内战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有随意离开,直到抗战爆发。期间主要是对付江匪和救援失事船只,比如1933年失事的胜利号货船。

  这主要是因为武汉有很多租界,也有日租界,需要长期监视。同时这一线的江匪众多,经常抢劫过往船只,必须需要军舰镇压。


------------------注意军舰首尾的火炮,就这个吨位的浅水炮舰来说,这种120毫米火炮已经非常强大了!当时中国炮兵部队只有400多门火炮,其中100毫米以上重炮不超过50门。也就是说,炮战中基本没有陆地炮兵可以有效对付这四艘炮舰。而这些火炮也足以可以对付扬子江舰队的主力舰!


 

  抗战中运输舰 永绥号和民权号

  抗战中,四艘军舰的作用也有明显不同。

  开战以后,日本空军开始在长江一线肆意轰炸。而国民政府随后开始迁都工作,将首都从不适合防御的南京迁入了大后方重庆。

  从南京到重庆,水运是唯一可行的。由于日军飞机的威胁,普通货船运输危险性太大,看来必须使用有防空能力和装甲防御的军舰。

  永绥号和民权号,在抗战初期就充当了运输要员和重要物资的作用。

  10月27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

  11月16日深夜,永绥号运输包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内的1000多名要员,从南京出发,溯江而上,最终到达重庆,宣布迁都成功。

  永绥号到达重庆以后,由于政府极端缺乏在川江上的军舰,它就一直充当要员运输舰和海军学员训练军舰使用,很少开到三峡以东水域。

  随后抗战逐步进行,中日逐步陷入对峙。

  由于中国海军在长江水域大量布雷,三峡一线又有很多沿江要塞,日本扬子江舰队就不可能突破三峡到达重庆水域。

  相反,永绥号也不太可能穿越三峡,到下游支援一线陆军部队作战。

  看起来,永绥号已经没有机会和敌人舰队正面对抗。

  于是,海军永绥号将没有用处的主炮拆卸,搬运到沿江要塞,作为要赛炮使用。永绥号自己则加装了高射机枪,作为江面移动防空军舰,对抗日本空军的重庆大轰炸。

  当时国军在重庆的防空力量薄弱,仅仅有27个防空小阵地,号成为机动防空堡垒的永绥,起到很大的作用,直到抗战结束。

  民权号和永绥号基本一样。永绥号主要运人,民权号主要从事重要物资的运输。由于有防空火力,所以最重要的物资都由它负责运送到重庆。

  到了重庆以后,它也成为防空军舰使用,以及海军的训练军舰,直到战争结束。

  虽然民权号和永绥号都没有直接参战,不过还是经历过多次战斗,或者说是空袭。1938年4月11日,民权号在洞庭湖湖口遭遇日军空袭,经过激战,击落日神威号水上飞机母舰起飞的轰炸机1架。

  类似的反空袭还有很多,如果民权号和永绥号是没有防空武器的货船,怕是早就被日机击沉了。

  有人说,一共就早了4艘较大的长江炮舰,怎么还把2艘放在后方运人运物资呢?

  主要是国民政府太可怜,手上就这点本钱,不用不行。毕竟运送要员和重要物资也很重要,打仗并不是靠第一线步兵拼刺刀就可以打赢的。

  除了这两艘军舰,另外两艘咸宁号和民生号,则扎扎实实的参加了激烈的海战。

  抗战爆发的最初几个月,这两艘长江浅水炮艇还奉命在长江中游的武汉一线巡逻,没有参加惨烈的江阴海战,也躲过了此次的大损失。

  为什么他们不参加呢?是因为当时江阴一线集中了中国海军大部分主力舰,包括3艘最新式的巡洋舰和应瑞号这种大排量的老式炮舰。

  咸宁号和民生号排水量不大,防空火力虚弱,去不去没太大区别,还是放在他最适合的长江中游比较合适。

  淞沪会战结束以后,中国海军自知无法通过海战对抗日本海军,被迫选择了更实际的布雷作战,咸宁号和民生号也就从此成为布雷舰。


-----------------永绥号在长江中的雄姿,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吃水很浅,无论什么季节都可以有效通过长江中上游。只是由于三峡一线枯水期水深近0.7米,这种300吨的炮舰显然是过不去的。好在日本扬子江舰队也是一样,所以无须担心。

  抗战中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形式---布雷

  布雷布的是水雷!直到今天,水雷仍然是世界海军的大敌!

  水雷就是一种在水中漂浮的地雷,早在中国明朝时期,就曾经制造过水雷对付敌人海军。西方现代水雷最早还是19世纪发明的,第一次实战是1769年的俄土战争期间。当时俄国工兵初次尝试使用漂雷,炸毁了土耳其的浮桥。此后,各型水雷不断地被研制和改进,并广泛使用,在美国南北战争和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水雷战果颇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共布设各型水雷 31万枚,共击沉水面舰艇 148艘,击沉潜艇54艘,击沉商船586艘,总计122万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雷的使用达到高峰,各国共布设了110万枚水雷,炸沉艇船3700余艘。

  别的不说,以我们的敌人日本海军为例,他们就在水雷战中有过大便宜。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在旅顺港外布雷。水雷一举炸沉了俄军太平洋舰队的旗舰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并且炸死了俄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洛夫中将,导致俄国舰队大乱,失去有效指挥。

  水雷是所谓穷国弱国的有效海战武器,因为水雷布雷容易排雷难,排雷成本是布雷的10到20倍。而且当年技术比较落后,对于水雷的探测相当困难,而且水雷的种类较多,有的触发,有的人工引爆,所以排雷手段也不同,所以稍有不慎就会触雷爆炸。

  其实不要说二战时期,就算海湾战争中扫雷技术极端先进的美军,也吃了大亏。伊拉克海军舰艇基本上龟缩港口不敢出来,只有布设下的1200余枚水雷发挥很大作用,前后炸沉扎伤了多国部队 9艘舰艇。其中仅美国就有4艘战舰被毁伤!

  以美国如此先进的扫雷技术,仍然无法有效对付伊拉克老旧的苏制水雷。

  抗战中,一枚水雷不过几十元到几百元,中国自产水雷不过200元,而一艘军舰至少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双方造价相差万倍。一旦触雷,军舰不是沉没就是重伤,性价比是极高的。

  所以,中国海军除了布雷以外,其他也没有好的办法。

  早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海军就开始布雷。日本海军在12月赶到江阴一线清除阻塞线的时候,因为没想到国军会布雷,准备不足,当场就有多艘军舰意外触雷炸沉炸伤。而且日本扫雷速度缓慢,大大影响了突破江阴阻塞线,合围南京的预定计划。

  整个抗战期间,国军军舰击沉的日本军舰货船,数量绝对不超过20艘,但通过水雷击沉的日军军舰货船超过400艘,二十倍于前者。

  而且水雷的制造和布雷技术难度不大,落后国家都可以掌握,没有技术瓶颈。

  所以在淞沪会战结束以后,中国海军已经转为布雷为主,由此布雷作战7年之久,直到抗战结束。

  为此,海军司令陈绍宽也被媒体戏称为陈布雷(陈布雷是蒋介石的头号笔杆子)!

  武汉会战爆发以后,由于中国海军实力已经无法和日本扬子江舰队对抗,所以海军所有军舰齐上阵,全部开始布雷工作。

  中国可以自产三种类型的水雷,分别是有线水雷,触发水雷和漂雷。

  其中有线水雷和触发水雷一样,都是浮在水中固定的水雷,不能自行移动。

  两者的区别在于有线水雷是通过岸上手工起爆,所以需要用一跟电线来连接水雷和地面起爆手。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攻击准确,有的放矢,对日本军舰威胁大。

  缺点也很明显,就是需要有人长期负责监视水面。一旦陆地阵地失守,监视人员就很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被日军抓住残杀。

  有线水雷使用不太广泛,主要用作伏击。这种水雷一般设在日本人认为最不可能布雷的地方。一次设置多枚有线水雷。一旦敌舰赶到,立即同时起爆一片水雷,一次就能将多艘敌舰炸沉炸伤。

  相比有线水雷,水雷战的主力还是触发水雷,占布雷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触发水雷是最常见的水雷,它也是浮在水中,一般距离水面1.5米到2米。

  有些朋友觉得离水面不远,还是可以看到雷的。老萨告诉你,你完全错了。日本军舰从浑浊的长江水面上,根本就没法发现水雷,尤其是深夜,基本不可能看到。

  水雷里面是装药量巨大的TNT炸药,水雷有多个金属触角。一旦军舰驶过撞击到水雷的触角,触角就会撞破水雷里面的起爆玻璃瓶,电液流出接通电源,水雷立即爆炸。

  中国触发水雷包括50磅,100,150,200,300磅多种类型,一旦触雷立即受到极大损伤。

  大家可以看到120毫米炮弹的装药不过20公斤,一炮击中浅水炮舰都会造成重伤。而水雷装药量是它的几乎十倍,而且水和空气对于能量的传导不同,水几乎不损耗炸药的能量,所以水中爆炸的威力远远大于空气中。

  也就是说,水雷实际爆炸的威力,比120毫米炮弹大了十倍都不止,一旦爆炸又会怎么样?

  军舰触雷,一般都是重伤,大部分直接沉没。可怕的是如果一旦触雷,官兵损失都很严重。水雷一旦爆炸,一般立即撕开半径5米以上的船壳,造成极大损害。甚至水兵是站在爆炸点不远的甲板或者坐在甲板上,那么站着的有可能腿部直接震断,坐着的直接内脏震伤送命。

  以上文的俄军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战列舰为例,触雷以后,仅仅2分钟内就沉没,根本没有自救的时间,尤其轮机舱的官兵根本就逃不出来。最终死亡600多人,包括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洛夫中将和舰长莫拉斯少将。

  而长江上的日本军舰吨位普遍在1000吨以下,有的只有100,200吨,都是轻型军舰,一旦触雷基本立即完蛋。

  抗战初期,海军使用的水雷主要是“海甲”“海乙”两种,性能基本一致,装药300磅。

  稍后又发明了更容易布雷的“海丁”,装药270磅。

  因为日军一些巡逻艇也会进入一些湖泊,小河流,也需要布雷。但大型水雷没有必要,海军又研发了“海戊”“海辛”两种小雷,前者装药100磅,后者装药才20磅。

  抗战中主要的触发水雷就是这五种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水雷,就是“海庚”型漂雷。所谓漂雷,就是并不固定在水里,而是沿江漂流的水雷。这种布雷的优点是,水雷由单纯的防御武器,变成了攻击武器,几乎像鱼雷一样,可以远距离攻击。

  普通水雷都是死的,日军只要有足够时间,最终还是能够搞定所有的水雷。而且就算搞不定,大不了日军干脆就不进入雷区,也就没事了。漂雷则不同,它顺流而下。长江水流速度较快,每秒3米左右,所谓漂雷的速度也不慢,不好对付。一旦漂雷碰触到敌人军舰,立即造成严重损坏。所以只要漂雷存在,日本舰队就必须时刻提心吊胆,稍有不慎就会玩完。

  不过漂雷的缺点也是明显!漂雷漂浮在江水中移动,相对容易被日军军舰发现,尤其是白天,漂雷很难隐蔽。

  而且漂雷顺水漂流,一天漂流200公里以上。所以一般布雷以后没有几天,漂雷就会失效,必须不断的重新布雷。

  “海庚”型漂雷装药为150磅,后来又开发出“海己”型漂雷,装药为50磅,主要适合水雷游击战,普通步兵都可以搬运。

  抗战中的漂雷,主要就是这两种。


------------------------国军的布雷工作,咸宁号这些炮舰一次可以存雷布雷数十枚,相对是比较高效的。大型军舰布雷,属于大材小用,也很容易被日军飞机发现摧毁。小型炮艇带不了多少水雷,效率较低。咸宁号他们就属于最适合布雷的军舰。日军对中国的水雷基本没有办法!下图是军舰布雷前储存的场面。下下图是中国海军威力最大的300磅海乙型水雷。


 

  咸宁号和民生号的布雷生涯

  中国海军从1937年8月开始布雷,最早布雷就是在江阴阻塞线。但当时中国还不能自产水雷,所有水雷都是英德进口,平均造价高达3000元法币,贵的惊人。

  但就算这样,江阴一线的水雷给日本舰队造成极大的麻烦。

  9月开始,中国海军部的技术人员,玩命的解决了水雷的仿造问题,开始自产水雷,造价仅为国外进口水雷的10分之一。

  当时淞沪一线已经非常危险,江阴一线需要大量水雷,外购来不及且没钱,只能依靠自造。水雷制造人员为了多造一些水雷,将TNT直接放在电炉上融化,以节省时间。这种方法危险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大爆炸。但战局吃紧,实在没有时间按部就班,最终在淞沪会战后期,大量自产水雷已经布置在长江江阴一线。

  11月,淞沪会战结束,日军20多万重兵向南京开进。而当时中国海军大部分已经在江阴阻塞线被日本空军炸沉,日本海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南京三面是山,一面是江,日本陆军可以有效占据山地,从三个方向封锁南京8万守军。但那一面是长江,就只能依靠日本海军封锁。如果封锁不住,国军就很有可能从这里突围。

  所以早在11月20日,日本在华海军司令长谷清川就下令全力突破江阴阻塞线。

  可是,国军早已再次布置大量水雷,日本舰队步履维艰,直到12月1日才赶到江阴外围,而此时日本陆军已经占领江阴城。

  次日日军扫雷舰在炮舰掩护下开始作业,但江阴炮台还在国军控制下,扫雷期间就会遭遇炮击,如果全力炮击炮台,又无法兼顾扫雷,这样太危险。

  这样一直扫到7日,只排除了一小部分水雷,而日本陆军已经逼近南京城外20公里,海军还远离南京城100公里。

  7日开始,日军调动所有扫雷舰赶赴江阴一线,此时江阴炮台已经被摧毁,但日军扫雷还是非常困难。

  由于南京保卫战就要打响,日军扫雷舰队也用尽全力,甚至不顾危险乱来。结果9日,扫雷舰雄基丸号在扫雷期间胡乱推进,结果触雷沉没。这个水雷威力巨大,雄基丸号炸的四分五裂沉入江中,仅有桅杆还在水面以上。

  11日,南京保卫战外围作战打响,日本海军无法继续再等,被迫由几艘小型军舰冒险穿越一条扫清的水道突围,大型军舰则无法通过。

  只是由于这些军舰太小太弱,所以仍然被南京附近的乌龙山炮台,镇江炮台等阻拦,势多号还被击中数炮,差点完蛋。

  直到13日下午,也就是南京守军撤退以后接近24小时才赶到南京下关水域。

  此时已经有超过万人国军从长江撤走,包括已经被打断大腿的团长张灵甫。

  如果江阴一线没有水雷线,日本海军早就可以封锁长江,那国军这一万多人恐怕一个突围不出去,全部都得死在南京城里。

  江阴的水雷其实还没有完全清除,日本直到1938年还在扫清江阴一线水雷。甚至1938年2月,日本2艘扫雷舰作业期间又触雷,当场沉没。

  淞沪会战是第一次大规模布雷, 随后国军布雷手法更为成熟,研究出几十种布雷方法,制造了大量水雷,给日本舰队造成极大的麻烦。

  武汉会战是中国海军第一次大布雷作战,实际证明给日本舰队带来了巨大伤亡。

  国军的水雷多和江防要塞相呼应,日军军舰排雷就会被要塞炮攻击,如果一味炮击要塞,又很容易触雷。

  除此以外,国军不断重新补充雷区,而且释放大量漂雷。

  国军马当要塞,湖口要塞,田家镇要塞,葛店要塞附近都有大量雷区,布置水雷数千枚,造成日本海军很大伤亡,更严重阻碍了日本海军的前进。

  仅仅武汉会战期间的7月到11月,日本海军船只前后至少被水雷炸沉37艘,重伤15艘,轻伤不计其数。由于水雷威力巨大,一旦爆炸往往伴随着惨重的人员伤亡,所以日本海军官兵损失也非常惨重。

  人员军舰伤亡尚且其次,武汉会战自古以来多以水军为主。以太平天国为例,他们是乘船顺流而下最终占领武汉和南京。为什么呢?因为武汉附近地形极为复杂,陆军前进非常困难。日本陆军战斗力最强的第6师团在武汉会战期间,每作战一周就要休整二周,短短几十公里往往要打一个月时间。

  相反长江航运则没有困难,从南京到武汉航运也就2天时间。所以,武汉会战中日本海军应该是绝对主力,却因为水雷太多,走的比陆军还慢。

  在布雷的大军中,从主力军舰到木船,甚至渔船,自然咸宁号和民生号还是布雷的主力!

  咸宁号和民生号排水量大,一次可以布置几十枚水雷。

  自然,代价也是明显的,一些军舰不可避免的会被日本空军击沉击伤。6月开始,咸宁号和民生号在江西九江湖口一带紧急布雷,阻挡逼近的日本舰队。

  6月中旬,海军军舰在湖口日军可能登陆的水域,前后布雷1300多枚,在田家镇水域也布置1500多枚水雷。日本舰队在登陆期间,多次触雷。

  6月22日,日本军舰利华号触雷沉没,舰上搭载的大量海军陆战队员也一同完蛋。

  日军资料记载,从6月29日开始突破马当要塞阻塞线,溯江而上仅仅80海里到九江。

  这短短的路上,前后扫雷590多枚,多艘军舰中雷沉没或者损伤。甚至连负责扫雷的日本军舰也难以幸免!

  7月6日,在日军占领湖口的第二天,450吨的日本鸥号炮舰负责扫雷工作。扫雷期间,鸥号突然触发一枚水雷,当场炸成两截沉没,全舰几乎没有人幸存。类似的损失还有很多!

  9月,鹭号和嵯峨号炮舰先后触雷,鹭号当场沉没,嵯峨号重伤。


-----------------舰首被水雷炸掉的势多号,毁伤非常严重。下图是被炸沉的鹭号炮舰,可以看到它的尾部已经炸碎。他们多是毁于这种可怕的漂雷!


 

  12月10日,扬子江舰队主力舰势多号在岳阳下游触雷。水雷威力巨大,当场将势多号舰首连同主炮一起炸碎,此处水兵全部粉身碎骨。

  好在势多号距离江岸不远,紧急抢滩才保住小命。后来被迫用木头搭建了一个假的舰首,蹒跚返回上海修理,修了1年才勉强修好。

  日军多次触雷以后,开始加大对长江一线布雷船只的空中打击。

  7月1日,完成布雷任务的咸宁号返航,在徐家湾江面上被日本空军发现。

  上午8点30分,日本空军7架飞机突然从云中钻出,猛烈攻击咸宁号和一同返航的长宁号炮艇。

  咸宁号立即还击,全舰的2门76毫米高炮以及多挺高射机枪组成火网!

  遗憾的是,咸宁号只是一艘浅水炮舰,虽然武器较强,但防御力薄弱,没有装甲防御能力。在激战中,咸宁号先后击落敌人两架飞机,却也被投弹40多次。

  好在咸宁号官兵技术过硬,临危不惧,最终躲过了所有的炸弹。不过还是有几个炸弹,在距离军舰不远的江中爆炸,弹片横飞,击穿了咸宁号薄弱的软钢船壳。

  当时官兵回忆,咸宁号瞬间出现无数小洞,大量进水。官兵跳入水中拼命封堵,但洞口太多,所以进水很快。同时炸弹爆炸引起军舰起火!

  小小的炮舰能有多大,很快大火就蔓延到军舰的大部分,官兵紧急灭火。

  激战1个多小时,咸宁号官兵以伤亡近三分之二的代价,终于击退了日军的大规模空袭,但咸宁号受伤也不轻,蹒跚于9点多赶到武穴基地。由于军舰损伤比较厉害,暂时停在武穴港内,受伤的50多个官兵送到医院,余下20多人灭火和修补损失。

  没想到,日本空军并不死心。他们上午虽然重创了咸宁号,自己也被击落了2架飞机,大感不值得。所以,咸宁号刚刚入港不到2个小时,中午11点多,日军16架飞机的机群又突袭了武穴港口。

  此时受伤的三分之二官兵,已经送去岸上的武穴医院,军舰上只有少数官兵留守,战斗力锐减。况且面对16架飞机,别说区区400多吨的小型炮舰,就算4000多吨的巡洋舰也是架不住的。

  经过一场激烈混战,咸宁号再次被投弹高达60多枚,终于直接中弹多枚。不但咸宁号自己迅速沉没,连傍边的几艘驳船也跟着倒霉,一同被炸弹炸沉了。此次激战中,咸宁号官兵几乎人人带伤,连舰长薛家声也负伤。

  在咸宁号苦战被击沉的同时,民生号也在苦苦支持。

  从1938年初开始,民生号同咸宁号一样,大量在长江布雷,前后布雷数百枚之多,给日军造成极大麻烦。

  1938年7月,民生号主要在洞庭湖内布雷,防止日军在洞庭湖两栖登陆。布雷很成功,但民生号很快又被日本空军盯上。

  7月20日,民生号停泊在湖北岳阳附近补充水雷和补给,突然遭遇日军飞机突袭。

  日军前后出动高达27架飞机,猛烈空袭民生号和一旁的江贞号。

  民生号也是拼死对空炮击,双方激战好几个小时,最终两艘军舰击退了日军,但自己也受了重伤,船体多处破裂,大量进水。

  民生号进水很多,勉强行驶了一会,江水已经漫到甲板,最终选择了一处比较合适的浅滩,搁浅在岸边。如果在平时,只需要江南造船厂排一些专家和工人来,妥善修理好军舰即可。但此时江南造船厂正在向四川搬迁,不可能有人赶来修理了。

  就这样,军舰搁浅了几天,损坏越来越严重。

  此时又是洞庭湖的涨水期,到了7月24日,军舰已经被上涨的湖水基本淹没,仅仅剩下一小块甲板还在水上。鉴于日本陆军进攻锐利,怕是岳阳守不了多久。海军部无奈,下令放弃实际已经沉没的民生号。民生号上所有的武器都被拆卸下来,或者用于陆地作战,或是安装到其他军舰上。军舰多处被凿穿,防止被日军继续使用。

  全舰官兵都奉命撤退,只留下几个人留守军舰。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撤退期间该舰舰长郑世璋突然失踪,时间是1938年。

  后来发现此人居然在1942年参加了汪伪政权的海军,成为汪伪海军部军务司司长。郑世璋也成为整个抗战中,唯一一个主动投靠敌人的海军舰长。郑世璋自己后来的解释是,他觉得海军已经覆灭,灰心丧气,回乡隐居。后来迫于生计,又不敢回到国军,只得投靠汪伪政权。

  自然,这番辩解不能改变他投敌的罪行。

  11月16日,日军占领岳阳,发现已经搁浅多时的民生号。此时洞庭湖水位下降,军舰大部分又在水面以上了。

  日本人觉得民生号还是有打捞的价值,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在1939年初将其打捞出水,并且送到上海进行维修。

  不过到了上海以后,日本方面才发现民生号损坏比预想的严重,所有前后花费了4个多月时间还没有修好。

  期间,潜伏在上海的军统组织,发现民生号正在维修,立即说服中国籍造船工人,对军舰给予破坏。

  9月21日,已经修好大部分的民生号突然发生大量进水,瞬间沉没。留守军舰负责看守的几个日本水兵,拼死冲出船舱跳水才侥幸保住性命。

  日本方面勃然大怒,事后逮捕了100多个中国籍修理工人,但并没有发现究竟是谁干的。

  这样一来,又花费了3个月时间,直到12月27日才将民生号修理完毕。

  一艘400吨的炮舰,修理就花费了长达7个多月时间,代价实在太高了。修理完毕以后,民生号被日本海军作为长江上的修理船使用,直到1944年12月意外和一艘日本货船在长江上相撞沉没。

  自然,中国的布雷行动,没有随着这两艘炮舰的沉没而中止,反而更加发扬光大。

  1940年开始加入游击布雷工作,也就是潜入敌人后方水域布雷。结果短短一年时间,仅仅在武汉附近九江湖口等几段水域,水雷就炸沉炸伤日军各类船只200多艘,其中包括军舰80多艘,这都是有日方资料可以印证的。

  由此可见,全国布雷工作对日本造成的威胁有多大。

  1941年10月,日本运输舰山田丸,村木丸号满载士兵从安徽安庆驶往上游,结果在武汉附近双双触雷,造成极大伤亡。仅仅从船舱中捞出的日本士兵尸体就有200多具,随水飘走的更是不计其数。日军吃了亏,恼怒之下居然将触雷点附近的几个中国渔民抓起来活埋泄愤,说他们是国军布雷部队的探子!

  水雷除了布置在长江以外,洞庭湖,鄱阳湖,珠江,黄河,甚至小的湖泊和沼泽也都有水雷。日本海军已经把水雷当做最大的敌人,大量增加了扫雷部队,但仍然力不从心。

  以从岳阳到宜昌的荆江为例,这条短短260海里长度的江,本来行船只需要20几个小时就可以通过。由于国军大量布雷,日军前后花费4年时间,直到1943年中旬陆军彻底占领荆江两岸为止,才大体控制了这条江。但就算这样,由于国军又搞了布雷游击队,频繁插入日军后方水域布雷,日军也无法保证荆江的航运,甚至日本海军军舰也难以在这一线航行。武汉的日本海军,多龟缩在下游的九江湖口一带,以防止遭受漂雷的袭击。

  一个日本随军记者曾经在1941年乘船从南京赶赴武汉,一路遇到多次险情,侥幸躲过了数枚漂雷。

  惊恐不已的他,随后在杂志上发文一篇,写到:长江一线的敌人水雷实在太多,整个航运太危险了。虽然是军舰,也需要在舰首和高处有很多人瞭望,不分昼夜的小心观察。但往往发现时候,敌人水雷已经近在咫尺。一旦遇到漂雷,生命就在旦夕之间,千钧一发。每发现一次漂雷,大家都非常慌乱,喊的喊,叫的叫,女人小孩还在啼哭。侥幸躲过以后,大家才安静下来,但没有多久,又发现一个漂雷,大家又乱起来。就这样一天重复很多次,人也疲惫不堪,精神无法支持。

  水雷战的作用就是这么大!


----------------------日军艰难排雷的场面。当时扫雷技术落后,侦测水雷技术更是几乎全无。日本大部分扫雷手段,也是肉眼发现水雷,然后切断水雷和锚之间的钢链,随后将水雷打捞出水。不用说,这样方法不但低效,而且相当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出事。下图是被密集空袭的民生号!飞机是小型军舰的克星。小型军舰虽然有一定防空能力,显然无法对付多架飞机的连续空袭。其实不要说排水量500吨左右的民生号,就算排水量十倍的轻型巡洋舰也是对付不了。海军如果没有制空权,自然生存困难。抗战后期的日本在华海军也是如此,长江上50吨的小船都被中美空军炸掉。

 

  永绥号和民生号的结局---主席御用军舰

  而基本没有参战的永绥号和民生号的结局,也有不同!

  他们都参加了内战,但因为长江流域几乎没有解放军活动,实际两舰都没有参加过什么战斗,多是例行巡逻而已。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很快占领江阴要塞,将永绥号所在的海防第二舰队阻拦在长江南京水域。

  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永绥号在内的多艘军舰投降,而永嘉号等8舰则强行突围,最终有5艘赶到长江。当时永绥号官兵强烈要求跟随永嘉号突围,但被已经和中共达成协议的舰长邵仑阻止。随后该舰官兵都被送去华东海军学校进行思想教育,军舰被解放军接收。直到永绥号投降以后,国军空军一直追踪该舰。

  终于在9月23日,浙江定海起飞的B-25发现了南京水域停泊的永绥号,投弹将其击沉。

  在永绥号投降的同时,民权号也遭遇了一样的处境。他所在的江防第二舰队,也被江阴要塞挡在长江中游的武汉水域,不太可能冲出长江了。由于武汉很快失陷,民权号只得溯江而上赶往国军还控制的重庆。四川在当时也朝不保夕,民权号再也无路可逃,舰长程法侃同意投降。

  在11月30日,解放军发动重庆战役,强渡长江。民权号随即宣布投降,事后官兵每人得到2元银元作为奖赏。

  至此,四艘浅水炮舰,最终只剩下民权号一艘。解放军长江炮舰力量薄弱,而国军空军零星赶来轰炸,民权号也就和之前的永绥号一样,很快成为领袖的座舰,名字也被改为长江号。1953年2月,民权号紧急赶赴武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亲自传达了国家主席毛泽东将要乘坐的命令。

  19日,毛泽东登上民权号,22日赶赴南京。为安全起见,航行途中,要求把民权号上所有的弹药全部卸下搬走。

  民权号新任老兵袁水清回忆:毛泽东在舰上显得十分好奇,对海军舰炮等武器很感兴趣,并曾经到伙房看海军伙食。当时海军的伙食标准很高,一日伙食费2元多,可称豪华。毛看罢感慨自己的伙食标准是8角。2月22日到达南京后,毛泽东和官兵合影。

  随后,民权号就彻底成为毛泽东的座舰,毛多次乘坐它巡游长江。在民权号上,毛泽东做出很多重大决定,诸如: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建立强大海军等等。

  除了正经事以外,民权号也用于毛泽东个人的娱乐。毛本人酷爱游泳,尤其对于宽阔的长江特别有兴趣,他曾经在10年内18次游长江,民权号自然多次随驾。

  民权号曾经作为运输重要物资和人员的军舰,内部装修还是挺不错的。它有一个司令舱,虽然不大,但布置很好,相当舒适。在建国后,又特别对军舰进行了装饰,尤其是毛泽东的卧舱完全根据毛的特殊需要重新设计,非常豪华。

  毛泽东长期有严重的失眠症,所以对于床非常重视。2月第一次乘坐民权号时,他虽然带了自己的大床,但却无法放进卧舱,只得作罢。

  袁水清回忆:毛在长江舰上睡的是硬板铺,所以睡得不好!

  不仅仅是床,连墙上的钟被拆了下来,怕钟摆的声响影响主席睡眠。

  第二次乘坐民权号时,就全部重新装修过,写字桌,大沙发,大床,甚至木制马桶(毛从不用抽水马桶)也放进去了。

  毛对民权号相当满意,曾经亲笔题词留给民权号: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此时民权号虽然还有武器,实际上大体失去作用,诸如76毫米高炮已经老化损坏,根本无法发射,做做样子而已。

  主席的安全不能忽视,所以全舰又加装了4门苏制25毫米和4门37毫米火炮,主要用于防空。

  即使这样,到了文革时期,该舰已经使用超过30年,船身老化腐蚀严重,锅炉也故障多多,理应退役了。

  不过当时个人崇拜到了极点,作为主席座舰,谁也不敢随意让他退役。于是民权号被拖拽上岸,作为所谓的纪念馆,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的历史。

  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已经锈迹斑斑的民权号才得以寿终正寝,被拆解后送到钢厂回炉。


-----------------------主席座舰的民权号,下图是毛主席参观已经不能发射的主炮,傍边站着的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下下图是豪华的座舱




 

  由此,4艘浅水炮舰的历史就都结束了。虽然他们的岗位不同,但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尤其是参加大布雷并且力战沉没的两艘,更是了不起的英雄。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1-07 10:40: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死神镰刀--抗战中的三大重机枪

下一篇:勇敢者的游戏--出发吧,鱼雷艇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