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黄埔军校1924: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2016-05-07 16:39:33  来源:新快报 作者:刘子珩  点击:  复制链接



经修复后的黄埔军校大门
  1922年6月16日的广州,陆军总长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前往上海。两年后,孙中山把那次兵变总结为“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1924年,他亲自创立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后者正是为给革命军提供薪火。

  “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 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在那年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对来自全国的教官和学生共500余人致开学词,希望他们心怀革命精神,能为民族未来而奋斗,“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诸君都到这个学校内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

  黄埔生,自此成为了一个影响中国风云激荡几十年的群体。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一处,因革命理想并肩作战,因驱除外辱同仇敌忾,也因信仰不同兵戎相见。在20世纪上半叶,他们主演的一幕幕悲喜剧,塑造了今天中国历史的沧桑面貌。

  无论是彪炳史册的名将,还是饱经风霜的老兵,在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所有过的苦难与彷徨,失落与梦想,绝望与希望。

  “凡是想抗日 就要进黄埔军校”

  96岁的张访朋身上,依然可以见到年轻时的军旅生涯留下的痕迹。虽然年岁已高,但他依旧习惯保持标准的军人坐姿——脚同肩宽,手放膝上,面目端正,目视前方。他的衬衫洗得洁白,笔直地扎进西装裤里,像是一座挺立的丰碑,记录着历史的刻度。

  这位黄埔16期学生,家里的摆设时刻提示着人们那所军校曾经的追求——“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的志愿;“亲爱精诚”,这是黄埔军校的校训。

  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打响了一年。此前一年,历经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在12月13日,南京失陷,已从广州迁到南京10年的黄埔军校,也正式迁到了成都。

  张访朋还在揭西县,这一年正好20岁,血气方刚,眼见山河破碎,心绪难平。离揭西县不远的兴宁县传来一个消息,黄埔军校正在当地招生。

  “黄埔军校那是很出名的,我们的很多军官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凡是想抗日就要进黄埔军校。”张访朋和同乡的一些好友,一起前去报了名,不久就被录取。他别了父母,一路西行,到了广西桂林的一所分校,成为一名步兵。

  黄埔军校在大陆按本校驻地划分,有三个主要时期,分别为1924年至1928年的广州时期,1928年至1938年的南京时期,以及1938年至1949年的成都时期。

  这25年期间,除校本部所在地,全国各地也兴办了多所分校,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在抗战时期,一共成立了九所分校。张访朋所在的分校,原是在南宁,几经变动,1938年迁到桂林,全称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主任冯璜。

  据1984年台湾《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会刊》记载,学校“将校部及步兵队,先移桂林李家村,开始建筑校舍,其地依山带水,有甚多天然防空岩洞。”

  另外一个值得提及的是,这个校址也曾是蔡锷将军的训兵营。蔡锷曾在辛亥革命时期云南起义,并在袁世凯称帝后参加护国战争,为实现共和体制戎马一生,于中华民国建立战功赫赫,校址选此亦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

  三年后,19岁的何季元也来到了桂林。这个考入黄埔军校17期的年轻人,来自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县,读书时就是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中山成了敌后。还在读中学的何季元组织同学游行,宣传抗日。

  1939年,战火烧到了中山,时有日军飞机进行轰炸,何季元一家取道开平,北上躲避战乱。在韶关时,恰逢黄埔军校招生,何季元与两位同乡何廷禄、蓝炳璠前去报考,并同时被录取。1941年1月,何季元到了军校,学的是炮兵。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时开设的科目只有步兵,到了第二期,才出现了炮兵、工兵等多兵种。革命军的火种,逐渐在长洲岛上薪火燎原。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他28岁时那封著名的《上李鸿章书》:“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

  1984年6月,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收下了这篇8000多字的上书,但李鸿章却没有召见那个年轻的医生。1924年,58岁的孙中山终于将当年的理想一一变为现实——国立广东大学和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建立。

  陆军军官学校以后几经更名,但一直俗称“黄埔军校”,校址由原广东陆军小学堂基础上改建,地处黄埔,面朝珠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

  建校不久,大门彩楼两侧悬挂了一副著名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副对联也成了黄埔军校的一个标志,往后亦在各地分校门口出现。它正是孙中山开学讲话的精髓所在——革命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国民革命。建立于这一时期的黄埔军校,也可以从其中看出国共两党那段时间的亲密。

  军校成立后,国共双方均在黄埔军校共事,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先后担任过政治部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东征陈炯明,北伐北洋军,黄埔军校一步步实现了国民革命的目标。直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告终。

  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因此分化出了信仰不同的两派。分道扬镳,日后分别成了国共两军的重要统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蒋介石积极筹备军校迁往南京的工作。直到1928年3月16日,新的军校在南京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国家风雨飘摇,军校一路西迁

  1939年的6月16日,是黄埔军校成立15周年的纪念日。当日,在成都北校场举行的校庆活动里,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以及宋氏三姐妹的宋霭龄、宋庆龄在检阅台上参加盛典。四川省政界、军政界要员及各大学校长均前来道贺。

  从南京到成都,时值抗战,军校也随着国家一起命途多舛,四处颠沛。

  黄埔军校第一次被动迁校还要追溯到1938年8月15日。那是个星期天,在拂晓时分,当时还在南京的黄埔军校响起了紧急集合号声,全校师生集合出太平门向紫金山麓金大农场树林中疏散。下午3时,日军飞机轰炸了南京城区,黄埔军校部分校舍被毁。当日,校部宣布学校将西迁九江。

  8月中旬,战火逼近南京,军校师生陆续离校西迁,先是前往安徽辗转,后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

  8月28日,留校的第11期第1总队605名学生在南京举行了毕业典礼,随后便奔赴了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

  9月下旬,第2总队与学校西迁途中,在江西九江遭遇激烈战事,前线急需补充下级军官。军校命令学生提前毕业,周日不休,加紧完成学业。部分学生驻留九江,于毕业后分赴前线。

  1938年1月6日,黄埔军校师生乘船转赴武汉,校本部驻武昌老武备学堂。

  1月26日,军校师生乘火车至长沙,稍事休整,前往常德。6月军校迁到了重庆附近的铜梁县。

  1939年初,军校迁至成都市区时,已是经历了2000余公里的行军,国民政府的行政中心也从南京、武汉到了重庆。

  黄埔军校在这一时期在教育纲领上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校长蒋介石尤为重视自动自发革命教育,小部队指挥实战教育以及协同作战等,为的是适应日益变化的实战需要。

  抗战在这一时间进入了僵持阶段,1938年10月25日武汉会战后,虽然日军取得了胜利,但却极度损耗了国力,直至1944年豫湘桂大会战前,日军再没有发动与武汉会战规格相同的大型作战。

  惨烈衡阳会战,黄埔生共同杀敌

  衡阳会战是1944年中日豫湘桂大会战的高潮,日军攻陷长沙之后,南下衡阳,总兵力近10万人,欲进行包围。

  何季元随部队赶赴衡阳,在外围做策应。他在1942年秋天毕业后,分派到了粤北前线的第62军,时任炮兵连观测通讯排长,所在151师师长林伟俦,是黄埔4期毕业,曾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

  守衡阳的是第10军,军长方先觉是黄埔3期毕业。从6月22日到8月8日陷落,衡阳守军1.76万人坚守47天,最终成了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何季元在惨烈的战斗后活了下来,不过与他一同分配到62军的黄埔同学却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70年后,何季元依然清楚记得那个同学——何冠雄,来自阳江,是31式60毫米迫击炮的排长。

  1945年的8月,何季元随62军在广西与日军相持不下时,日军投降的消息传了来,抗战结束了。

  62军先后前往越南、台湾接受日本投降,之后又返回大陆。那时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台湾会在日后成为国民党败逃大陆后的停留地,两岸隔海相望,雨打风吹去,时间已过了65年。

  亲爱精诚

  用何季元的话说,自己此后的幸运源于一场疾病。

  内战开始之后,由于肺部疾病,他被安置到了天津住院。其后驻守华北的傅作义要求62军调一个师前往北平,何季元随157师到了北平。傅作义起义之后,157师又被编入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成为独立24师。

  四野一路南下,指挥的林彪正是黄埔4期的学生。他打败的陈诚、杜聿明等也都是出自黄埔军校。内战期间,国民党的主要将领大多为“黄埔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季元被安排至广州军警大学学习,1955年转业至广州市政府参事室做研究员。由于是部队起义,何季元并没有在历年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

  其他黄埔生则没有这般运气。国共内战开始后,已是中校军衔的张访朋主动要求调往上海,远离内战。他曾在1949年去台湾住了几个月,但因为大陆的妻子手续办理出现问题,他又返回了。不料,此时大陆已经解放,张访朋没能再回台湾。他留在了广州,在一所民办中学——曙光中学任职校长。

  1956年,学校合并成立三十七中,张访朋成为了一名教师。1984年6月16日大陆重新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生徐向前元帅在贺词写道:“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发展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

  作为校训,“亲爱精诚”保证了黄埔军校同学间的感情。早在1924年5月8日,蒋介石就对黄埔一期学生训话时,解释校训寄语道:“我所盼望于诸位同志的重要点,就是大家相亲相爱,和衷共济,如同手足一个样子。”

  在官方层面,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的最主要作用,在于方便开展对台工作,并将其宗旨定为:“发扬黄埔精神,联系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当年与何季元一起报考黄埔军校的那两个同乡何廷禄与蓝炳璠,后来都到了台湾。两岸恢复通信与自由行之后,何季元曾去往台湾看望同学故友,国家统一是这群老兵谈论的一个话题,“黄埔同学脱离不了政治了”。

  何季元在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的那天到了长洲岛的军校旧址,那天一同前去的,还有台湾来的蒋经国的长孙蒋友松。

  1996年黄埔军校于旧址重建后,成为了游人参观的景点。大门里人进人出,迎接他们的不再是枪林弹雨,国破家亡。滚滚珠江在门前奔流,转而向南汹涌。江上烟波浩渺,远处的广州城区看不见轮廓。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21-08-07 09:27: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长沙市黄埔后裔及志愿者为抗战老兵唐曦庆祝百岁生日

下一篇:黄埔老兵韦万泽:我的抗战经历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