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山东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费县
2017-12-11 10:21:08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点击:  复制链接

  费县烈士陵园 位于费县城东2 公里处。1951 年建成,1963年建烈士纪念堂。现有烈士林1 处、纪念堂7 间、烈士墓282 座,陵园东西宽145 米、南北长147 米, 占地面积21315 平方米。

  陵园大门高9 米、宽8 米,顶部正中横匾题“永垂不朽”,大门两旁对联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大门正北80米处,走廊出厦,7 间3 室,玻璃排窗, 8 根方柱。纪念堂正中安放木质纪念碑一座,刻有毛泽东手迹“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两旁悬挂烈士谱8 块, 铭记着全县抗日战争以来牺牲的1400 余名烈士英名及其籍贯和牺牲地。纪念堂左前侧是原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烈士墓及纪念碑。碑身高2.14 米、宽1.17 米、厚0.94 米。纪念碑基座东西长2.7 米、南北宽2.4米、高1.1 米,有4 级台阶。纪念堂左前侧矗立着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刘加其烈士塑像,塑像为花岗石质,高3 米,底座由两级台阶组成,高0.6 米。

费县革命烈士陵园.jpg

费县烈士陵园

  1990 年6 月,费县烈士陵园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4 年8 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罗荣桓住处旧址 位于薛庄镇聂家庄村。1940年1l 月8 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由桃峪北上,到达中共山东分局驻地青驼寺附近的聂家庄, 进入沂蒙山区。第一一五师与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靠拢后,朱瑞主持召开了有罗荣桓、陈光、黎玉参加的会议, 研究了山东军事斗争中的一系列问题,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山东根据地的联络,编组交通大队,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的决定》《关于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反对顽固派进攻的部署》和《关于加强冀鲁边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l2 月下旬,罗荣桓在聂家庄听取了运河支队支队长邵剑秋的汇报,对运河支队的发展壮大及在徐州附近坚持斗争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罗荣桓在费东居住两个多月,其间一一五师派出工作组到白埠、永目、刘家庄、聂家沟、安家沟、彩山前等村庄调查社会情况, 宣传和发动群众,为开辟沂蒙山区的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 位于薛庄镇上白石屋村。1940 年11月28 日, 中共山东分局机关由费北县转移到石岚村,《大众日报》社编辑部、营业部随分局机关驻石岚村。12 月初,《大众日报》第二印刷厂迁至费东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排字、印刷等车间设在农户家里,铸字车间设在一个三面用秫秸搭的敞棚里。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第二印刷厂每月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印量超过定额的三分之一。1941 年5 月初, 驻费东县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独立支队支队长邵子厚率部叛变,为防不测,6 月初, 第二印刷厂迁走。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医疗所旧址 位于薛庄镇火红峪村。1940 年8月前后,根据山东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山东纵队直属野战医院成立,苏书轩任院长,韩刚任政委,医院下设3 个所。二所所长刘御,指导员柴诚(不久由刘川接任)。二所化整为零,分布在一个长三角地带,所部驻西柳沟,附近设一个治疗点,治疗轻伤员;火红峪设一个中心治疗点,收治重伤员;东山还有一个治疗点。1941 年11月,日伪军5 万余人对沂蒙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二所按照院部指示,连夜动员民工,带领300 多名伤员疏散隐蔽,展开反“扫荡”斗争。在整个反“扫荡”斗争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在山间奔波穿行,从未间断给伤病员的治疗,保证了伤病员的安全。1941 年,谷牧在沂南县的一次战斗中负伤,转移到大青山时,遇上日军合围,谷牧命令其警卫人员与担架队突围,自己躲到秫秸垛里。敌人向秫秸垛开了两枪,捅了三刺刀, 都未伤到谷牧。敌人走后,一位老乡背着他找到二所。谷牧在火红峪休养了一段时间, 伤口未痊愈就回了部队。

  山东公学创办地 位于薛庄镇石岚村、新安庄村。为适应抗战形势,向党政军各部门、各行业输送大量急需人才,1940 年11 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在薛庄北部山区石岚、新安庄一带创办山东公学。教学内容除一般文化课程外,还开设抗战理论、军事训练、民众运动、社会科学概论等。第一期学员40余人,学习时间一个月, 结业后被分配到地方政权机关工作或任小学教师。他们积极开展各种支援战争、服务战争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开展,加强了地方政权建设,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费东工委、费东行署旧址 位于薛庄镇政府驻地。1940 年下半年,中共山东分局派韩慎斋、宋竹庭、李毅、洪波等人赴费东地区开展工作,同时在峪子后村建立了费东视导处。在此基础上,费东工委、费东行署于1941 年1月初在薛庄成立,石磊任书记,韩慎斋任组织部长,李毅任宣传部副部长,尤廷烈任秘书,宋竹庭任行署主任。费东行署的范围:北到蒙阴县垛庄河,南到浚河,东到汪沟、半程,西到上冶河, 辖白埠、薛庄、诸满、汪沟4 个区,东西三四十公里。下半年沂南县的盆泉、青石两区划归费东。在费东区域内,除青石、盆泉两区为根据地外,其余4 个区均为游击区。南部平原长期被顽军王洪九部和张里元部占领,同时经常受到日军的“扫荡”和清剿。成立之初,费东工委向边缘区派出秘密特别支部开辟工作,局面逐步打开。

  大青山突围战遗址 位于薛庄镇李行沟村和梧桐沟村一带。1941 年11 月初,日军5 万余人开始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近两个月的“铁壁合围”大“扫荡”。日军所到之处,烧光、杀光、抢光,无恶不作。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日军于3 日开始,采取分进合击、远距离奔袭的战术,妄图围歼山东党政军指挥机关及主力部队。4 日拂晓,敌人奔袭驻沂南县西部马牧池的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山东纵队司令部的干部和战士分散突围到南墙峪,敌人又追击到南墙峪。当日下午,经激战,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当夜突围至芦山,后又转移到鲁南天宝山区,再插入敌后新泰县石莱一带。28 日, 抗大一分校率军事队(第五大队)、地方队及校部警卫连、侦察队等由泰山区返回蒙山地区,29 日进至蒙山东麓的费县大青山大古台村一带。一一五师师部、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省群团组织及文艺团体等机关人员千余人,也于29 日夜转移到大古台、胡家庄一带。日伪军一个混成旅团在大青山地区布置了包围圈,当第一一五师师部等机关人员陆续开进大青山时,遭敌伏击,八路军警戒部队同敌人进行了激烈战斗。当时,抗大一分校学员3000 多人,第一一五师后勤机关人员、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机关、省抗敌同志协会、姊妹剧团、省妇救会、蒙山支队及地方干部民兵2000 多人,分驻在费东县薛庄区胡家庄、大古台、梧桐沟等村。党政军机关和抗大一分校共有5000 多人被合围。日军凭借有利地形,集中火力向八路军机关、部队轰炸、扫射。当时各机关虽然人员不少,但多是非战斗人员,情况万分紧急。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政治委员李培南、训练部长袁也烈、副部长阎捷三等立即指挥抗大一分校第五、第二两个大队学员抢占李行沟的南北山岭等有利地形,拼死顶住敌人,力阻敌人合围,掩护机关突围。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第一一五师司令部第五科科长袁仲贤等也分头指挥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第一一五师的警卫人员及蒙山支队、抗协警卫队等一边抗击敌人,一边向西蒙山突围。战斗中,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第一一五师敌工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第二大队政委刘惠东,德国友人、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等牺牲。山东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带领剧团的20多名女同志突围转移,在大青山下的猫头山与敌人激战中身负重伤,到山东纵队第二卫生所驻地火红峪村养伤。12 月17 日,日军逼近了火红峪村,辛锐命令卫生所的同志突围,自己壮烈牺牲。大青山突围战是山东抗战史上的一次著名战斗,1000 多名抗日将士壮烈牺牲,但最终胜利突破了日军的重兵包围,保住了根据地宝贵的革命有生力量。

  石岚伏击战遗址 位于薛庄镇石岚水库内。1941 年,日军在留田扑空后,到处寻找八路军主力部队。为了调动敌人,减轻日军对中心根据地的压力,八路军决定暴露一下目标,把敌人引出来。11月7 日侦察得知,一股日军在蒙山北麓的垛庄一带抢了很多牲口、物资,准备运到费县城。罗荣桓命令师特务营副营长黄国忠带领两个连在石岚伏击敌人。石岚地处费县城北25 公里处,山沟狭窄,两边山高崖陡, 中间一条小道伴着一条沙河。11 月7 日早上,黄国忠率部占领两侧高山,配置轻重机枪把住南北山口。黄昏时分,日伪军300 余人带着抢掠的东西,进入伏击区。八路军轻重机枪一齐开火,趁敌混乱之际从山上扑进敌群,不到半小时,除几个日军逃窜外,其余全部歼灭。石岚伏击战后,在根据地中心区的日军认为发现了八路军主力,将部分兵力外调到东西蒙山地区,寻找八路军主力作战,从而减轻了沂蒙中心区反“扫荡”的压力。

  聂家庄战斗遗址 位于薛庄镇聂家庄村东北庙山子一带。1941 年1月4 日,费县日伪军1000 余人,携炮两门、轻重机枪数挺,向驻守费东聂家庄一带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机关和费东行署机关“扫荡”。5 日晨,敌军由白埠、武家汇等村分四路向东北进袭。第一一五师某部在聂家庄东北山庙前及东河岸一带设伏,待敌军自聂家庄向东侵袭邱阳、薛庄一带时,向敌猛烈攻击,打死打伤日伪军60 余人,毙伤战马10 余匹。2 月1 日,第一一五师师部及主力部队由聂家庄向东北转移,向山东纵队靠近。3月18 日,第一一五师机关及主力部队自费东转移到滨海区。

  大古台突围战遗址 位于薛庄镇大古台村。1941 年11 月15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机关,由蒙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大古台村一带。l7 日晨, 日军骑兵到这一带侦察,午后,一架日军飞机在这一地区盘旋飞行。下午,第一一五师派出的侦察员报告:上冶等地的日伪军正向大古台方向运动。政委罗荣桓当即判断, 敌人将于夜间合击大古台。部队、机关立即转移,半夜到达临( 沂) 蒙( 阴) 公路。侦察员发现,沿临蒙公路的一些村庄住上了日伪军。部队绕过驻有敌人的村庄,正要穿过敌人的临蒙公路封锁线时,一名当地被迫给日伪军当向导的农民甩开敌人,跑过来报告说:“后面来了成千的鬼子。”部队就地隐蔽,等大队的日伪军过去之后继续前进。近天亮时,大雾弥漫,转移队伍借大雾掩护,顺利越过临蒙公路封锁线,进入安全地带。大古台突围又是一次无任何代价的“无声战斗”。

  黄泥崖伏击战遗址 位于薛庄镇黄泥崖村。1941 年11 月5 日,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机关率部冲破日伪军三道封锁线,6 日晚由沂南县留田村安全转移到费东县黄泥崖一带,活动在临蒙公路沿线。在费县军民的协助下,仅用一周时间,就消灭日军300 多人、伪军数百名。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位于薛庄镇白石屋村。1940 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位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子山下的马头崖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是革命老区的堡垒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当时,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联合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并利用当地反动会道门组织黄沙会不断散布谣言,诋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行动,阻挠群众参战。为揭露黄沙会的罪行、教育受蒙骗的群众,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队员阮若珊(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经过精心构思,在白石屋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民房里编写了《反对黄沙会》一歌,歌词为8 段。李林(后曾任上海歌剧院顾问)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的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作曲。歌曲一经传出,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等山东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随即又流传到华北、东北等全国各大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前后,经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1953 年,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又续了后面两段歌词:“高粱红来豆花香,万担谷子堆满仓;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得好,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最终形成了现在这首脍炙人口、充满诗情画意、赞颂沂蒙山区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革命历史民歌 《沂蒙山小调》。1999 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白石屋建立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纪念亭。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驻地旧址 位于大田庄乡五圣堂村、薛庄镇胡家庄村。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前身是1936 年6月1 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 年1 月迁至延安改为此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适应抗战新形势与新任务的需要,1938年12 月1 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创办第一分校,主要承担培养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游击队军政干部的任务。12 月25 日,第一分校在陕西延长县成立。1939年11 月上旬,八路军总部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第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就地培训山东军政干部的命令。1940 年1 月,抗大一分校迁入山东根据地。2 月13 日, 抗大一分校建立了民运工作团,分赴沂水、费县、蒙阴、莒南等地开展群众工作。8 月上旬,抗大一分校第二、五大队驻东蒙山,第三大队驻西蒙山,校部驻费县大田庄乡五圣堂村。1941 年冬,日军集中5 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 等战术,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11 月1 日,校部及第二、三、五大队先后进入中、西、东蒙山。第五大队利用夜色穿过封锁线,转移到泰莱根据地,抗大一分校其他大队在沂蒙山区与日军周旋。11月28 日,抗大一分校校部奉命率五大队由泰莱根据地返回沂蒙根据地中心区大青山一带,二大队也由西蒙山移驻东蒙山。29 日,抗大一分校陆续进入驻地,校部驻胡家庄,文工团驻大古台,五大队一中队驻北石门,二、三中队驻杨家庄,其余学员驻在校部附近的十几个小山村。30 日凌晨,岗哨在大古台和胡家庄北山发现敌情,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政委李培南、训练部长袁也烈、副部长阎捷三决定率部向大青山一带转移。日伪军纠集1 万多兵力,从北、东、南三面合围大青山,发生了山东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斗大青山突围战。1999 年10 月,费县县委、县政府在大田庄乡五圣堂村立碑纪念。

  鲁南区党委驻地旧址 位于梁邱镇邵庄村。为加强对鲁南地区的领导,迅速打开鲁南抗战局面,中共山东分局于1940 年4 月撤销第一区党委,分别建立鲁中、鲁南两个区党委。5 月下旬,鲁南区党委在沂南县青驼寺组建,赵镈任党委书记。1943 年冬,鲁南区党委、鲁南专署机关先后进驻大邵庄办公,鲁南军区司令部、卫生部、后勤部进驻孔家汪村,电话总局设立在孔家汪以西的西庄村,刺刀生产第 一工厂设在孔家汪东南的杨家庄,刺刀生产第二工厂设在息城村,手榴弹、火药生产第一工厂设在葛家峪村,手榴弹生产第二工厂设在孔家汪东北的营子村,火药生产第二工厂和兵器修理厂设在大邵庄,其他分散生产兵工产品的地方不下20 处。为贯彻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和传达中共山东分局关于刘少奇对山东问题的指示,扩大抗日武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鲁南区党委在梁邱分别召开了著名的大邵庄会议、安山头村会议、孔家汪会议,派出工作组在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减租减息运动和大生产运动。1948 年7 月,中共华东局将鲁中区、鲁南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区,鲁南区党委机关迁到临沂城办公,完成了在梁邱的历史使命。

鲁南军区直属兵工厂旧址(费县梁邱镇葛家峪村).jpg

鲁南军区直属兵工厂旧址(费县梁邱镇葛家峪村)

  鲁南军区直属兵工厂旧址 位于梁邱镇葛家峪村。1941 年6 月,鲁南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由军区供给处招收当地的木工、小炉匠、爆竹火药工匠等20 余名乡间手工艺人,在赵镈县大冶村建立军区直属兵工厂,时称第一兵工厂。1944 年1 月,第一兵工厂迁至梁邱区葛家峪村(今费县梁邱镇葛家峪村),设有厂长部,兵工人员分为5 个班,分别在4 个相隔不远的车间里干活,盖了五六间敞棚, 作为工人吃饭的地方。第一兵工厂最初以造手榴弹为主,共有10 盘石碾压药和碾琉璃渣子。至1944年12 月, 除生产手榴弹、打制刺刀和修理枪械以外,第一兵工厂开始生产地雷、枪榴弹。此后人员不断增多,生产品种有各种型号的子弹和研制的迫击炮和反坦克燃烧弹。l946 年,新四军各兵工厂随军北撤山东,迁入沂蒙山,与山东兵工厂合并。鲁南原兵工总厂撤销,建立鲁南军工部, 驻大邵庄,并在大邵庄建立化工厂,生产硫酸、硝酸等化学原料。鲁南军工部为扩大生产,在邵庄南5 里处的营子村搭盖厂房5 排,新建82 迫击炮弹厂,把兵工厂迁出深山,共同生产。

  鲁南抗日中学旧址 位于梁邱镇甘田庄村(原曾家沟村)。1944 年9 月,为改鲁南军区直属兵工厂旧址变抗日根据地文化落后的面貌,培养党政军急需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鲁南区党委在梁邱镇曾家沟村建立鲁南抗日中学。鲁南军区参议长、原鲁南抗日小学校长彭畏三任校长,蔡德琪任副校长,靳耀南任教导主任,在敌占区吸收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 又抽调了部分党政军干部担任教员。鲁南抗日中学设师范和中学两部,以师范部为主。师范部设两个班,主要招收高小毕业生及文化程度较低的现任小学教员为学员,以造就优秀师资,迅速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中学部为辅助,只设一个班,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敌占区的青年。全校共有250人,学制两年。由于鲁南地区战争频繁,学生大部分提前毕业投入对敌斗争,成为各条战线上有知识、有文化的革命战士。

  鲁南平民医院旧址 位于梁邱镇梁邱村。1945 年春天,鲁南军区和鲁南行署在费县梁邱组建鲁南平民医院,院址设在梁邱后街一座酒店里,院长杨毓山是一位营级红军干部,从部队卫生所调来,是西医大夫。全院30 多人,设简易病床100 余张, 药械及医护人员多从鲁南军区直属所调入。鲁南平民医院设有门诊、病房、手术室。7 月,增设中药部,负责人刘仲旭。另外还设有一个中医部,设在梁邱东街火神庙内, 由阎法荣负责。营子村老中医陈立堂从费县城返回老家后,受中医部邀请,参加了鲁南平民医院的工作。鲁南平民医院除了为八路军将士治病外,还给当地群众治病。1947 年春,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在未占领梁邱之前,鲁南平民医院西医人员由院长带领转回部队,鲁南平民医院交给地方政府,改名费县大众药房。中医大夫除刘仲旭、管登杰等3 人随费县政府向渤海转移外,其余5 人解散,自寻出路,陈立堂到济南行医谋生。1948 年12 月,鲁南平民医院中医部恢复。l949年,陈立堂从济南返回家乡,再次回到中医部工作。

  鲁南军区卫生部制药厂旧址 位于梁邱镇张庄村。l944 年初,鲁南军区卫生部在梁邱镇张庄村成立制药厂,主要生产纱布、药棉、救急包、酒精、肥皂,还有用手工制造的中药材熟料和人工研制的中成药。产品除供应荆山寺军区直属医院使用外, 还在本村储存,因此张庄成为当时的医药库。药材来源主要是从敌占区济宁等地购进, 厂房借用张庄民房。厂长郭忠实,莱芜人,是从鲁中某制药厂派来的技术员。工人主要招收当地青年,男女都有,穿军装,部队供应制生活。1947 年初,因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制药厂随军向渤海撤退,大型制药生产机器潜埋郑城、花园一带,部分工人分流到军区卫生学校学习。制药厂后来成为山东省中医医院前身。

鲁南区抗日干部学校旧址.jpg

鲁南区抗日干部学校旧址

  鲁南区抗日干部学校旧址 位于梁邱镇孔家汪村。1940 年11 月,鲁南区抗日干部学校在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埠阳村附近成立,鲁南专员公署专员于化琪兼任校长,鲁南区各界救国会会长魏思文兼任副校长,靳耀南任主任。学校以政治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 学员全部分配工作。后因形势恶化停办。l944年2 月,在温河县梁邱区孔家汪村( 今费县梁邱镇孔家汪村) 恢复,培训小学教师两期100 余人,每期学习3 个月。同年秋,校名改为鲁南建国干部学校。1946 年春天,学校迁至邹县大王庄。

  梁邱回民中队成立旧址 位于梁邱镇梁邱村。1938 年初,日军进逼临沂。梁邱街回民爱国青年、地下共产党员魏立久,积极响应中共鲁南特委的号召,在家乡组织起了一支15 人的回民抗日武装。为了扩展队伍,他把自己的土地先后卖出20 余亩, 用来购买枪支弹药,抗日队伍发展到50 余人。1939年秋,日军入侵梁邱,魏立久事先带领队伍联系平邑的米栻民,到梁邱东岭阻击敌人,掩护群众向山里转移,然后进入北面的老虎山打游击。1940 年2 月,费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韩文一任命魏立久为梁邱区区中队长,魏立久带领抗日游击队在老虎山、明石塘、由吾一带活动, 采用灵活方法打击日伪军。其部曾参加配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围攻天宝山消灭叛军廉德三的战斗,受到主力部队首长的赞扬。1941 年初,他带领的回民抗日小分队升为费南县武装大队,先后参加了凤阳、唐庄、郑城、松林等重要战斗。1941 年3 月4 日, 魏立久奉命到岸堤抗日军政干校培训学习,在路经平邑县北丘上村时,遭汉奸杀害。魏立久牺牲后,其武装编入主力部队。

  中共温河县委、温河县办事处旧址 位于梁邱镇侯家庄南朱家岭。1943年,八路军在全歼刘桂棠匪部后,又歼灭了顽军李以锦的一个大队,迫使李以锦率残部逃至崮口山区。对此,梁邱据点的日军惊恐万状,于12 月13 日仓皇撤走。费南温河两岸的大片土地得以解放,四县边联、费南、滕峄边等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为进一步开辟新区的工作,鲁南区党委于12 月份决定撤销临费工委,建立温河县委,原临费工委书记崔晓东代理县委书记,陈筹担任温河县办事处主任,先行负责县委和办事处的筹建工作。1944 年l 月,王鹤坪任组织部长,蓝名述任民运部长。3 月初,马斌任宣传部长。邵庄高干会议结束后,曾带工作组在梁邱镇搞试点工作的鲁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许言任温河县委书记,代理书记崔晓东调任滕县县委书记。温河县域以梁邱为中心,延伸到下游,辖原四县边联县的高桥、新庄、板桥3 个区及原费西工委的梁邱区和新建的柱子区。

  白果树战斗遗址 位于梁邱镇季作村。为分割抗日根据地,阻止山区游击队的活动,日军在梁邱街和大安村分别设立据点。每隔3 天,两据点的日军交换一次,并且补充粮食弹药,地点在两地之间的季作村东头大白果树下。1943年10 月10 日夜里, 老三团二连在葛成俊和李家銮游击队、民兵的配合下,提前在白果树周围设下埋伏。第二天上午10 点钟,大安据点的日军一个班向北,梁邱据点的日军一个班向南,直奔季作村东大白果树下。敌人刚到树下,八路军战士一跃而起,同时向敌人发动进攻。激烈的战斗进行了20 分钟,日军18人被全歼,缴获手炮1 门、步枪10 多支、望远镜3 个;八路军牺牲3 人,负伤8 人。不久,大安据点的敌人撤走,一个月后,梁邱据点的日军也逃回费县城。抱犊崮根据地和天宝山根据地连成一片。

  东张庄抗日烈士公墓 位于梁邱镇温泉村西南的东卧龙山半山坡上。陵园呈正方形,边长22 米,大门向东,门上刻有“浩气长存”四字。陵园内有3座坟冢,中间一座较大,南侧两座较小,共埋葬烈士18 人。1943 年冬,八路军攻克梁邱敌寇据点, 收复了伪军李以锦部盘踞的梁邱、垛庄一带,为追念烈士、慰藉英灵,决定建筑公墓, 1944 年4 月10 日落成,温河县党政军民在此立碑。

  老虎山革命烈士公墓 位于梁邱镇政府驻地北2 公里处的山坡上。墓地东西长约50 米、南北宽约30 米。烈士墓葬呈东西排列,共42 座。

  八路军山东纵队费县抗日游击第二大队驻地旧址(中共临费县委驻地旧址) 位于马庄镇东北10公里处的光山头村内。旧址南北长50 米、东西宽30米,当时为徐子仁的老宅。1938 年11 月,八路军山东纵队费县抗日游击第二大队在这里成立,翌年5 月,徐子仁任大队长。队伍逐步发展到9 个中队近千人,并多次为主力部队输送兵员。为方便开展对敌斗争,中共临费县委也移驻这里。同时这里又是鲁中、鲁南两大根据地至延安交通线上的重要地下交通站,先后安全护送刘少奇、徐向前、郭洪涛、张经武、潘维周等党政军重要领导人和大批工作人员。2002 年11 月29 日,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此立碑纪念。

  费县二区区委和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位于马庄镇南马庄村。1940 年2 月,官里庄惨案发生后,临费县委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民运部的帮助下,在南马庄村组织建立费县二区区委。临费县委组织部长商向前兼任书记,县委军事部长郭华和第一一五师民运部干部孙恕之担任委员。同时成立新区自卫团,郭华任团长。2 月初,第一一五师二梯队( 亦称教导大队) 进驻崮口山区。上旬,二梯队政委何运洪在南马庄村主持召开费县二区各界人士代表会,民主选举二区抗日民主政府。费县教育界知名人士陈发言当选为区长,郭华任武装科长,陈子未任财粮科长。区政府建立后, 先后成立了马庄、崮阳、马山、棠林、泇河5 个区辖乡。张永庆任崮阳乡乡长、訾忠任指导员,陈廷勋任棠林乡乡长、谭山民任指导员,张希公任泇河乡乡长,张嵩山任马山乡指导员。同时,各乡村还组织起了自卫团、农救会、儿童团、青抗先、妇救会等群众团体。费县二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国民党第五十七军和地方顽固政权频频制造摩擦。8 月初,第一一五师二梯队调离崮口山区,顽军乘机强占地盘, 将二区区委、区政府及游击二大队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泇河乡狭小地带。二区区委、区政府和游击二大队于8 月中旬撤离崮口山区,经薛南转移到苍山一带。秋末,机关转移至边联县北部地区,并入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改名为边联县石坑区(亦称边联县二区),郭华任区委书记兼区长。

  陈家围子伏击战遗址 位于马庄镇陈家围子村。陈家围子村位于临滕公路南侧, 村北是一个小山包,村南通过一片开阔地与南部山区相连,进可攻,退可守。1939 年10 月下旬,费县抗日第二游击大队教导员滕胜和三中队队长徐怀亮,带领三中队一排在陈家围子村破坏了日军的电话线、电线杆等通信设施后,徐怀亮带一排3 个班埋伏在村北的山包和南山坡上,等待伏击维修线路的敌人。上午10时左右,日军50 余人分乘3 辆汽车,架着机枪从费县方向疾驶而来,刚进入陈家围子村,就遭埋伏部队的猛烈袭击。当日军向北面小山围剿时,又遭到南山坡埋伏部队的背后射击。在南北夹击下,日军当场死伤五六人,最后仓皇撤退。

  徐向前住处旧址 位于马庄镇光山头村。1940 年5 月3 日,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一行600 余人,从驻地沂南县青驼寺启程返回延安,路过崮口山区,徐子仁率队迎接。当夜,徐向前和警卫人员住在徐子仁家。徐向前询问了徐子仁的出身、经历,讲了东北抗日以及长城抗战等事件,又讲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在抗战中的路线方针政策。翌日,徐向前离开光山头村南下至上大炉。离开时,徐向前交给八路军山东纵队费县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600 元钱,支持二大队的发展。

  八路军鲁南军区直属卫生所旧址 位于石井镇驻地西7 公里处的荆山寺遗址院内。1944 年9 月,为适应部队及地方武装与敌作战需要,八路军鲁南军区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荆山寺内建立军区卫生部直属卫生所,主要担负县、营以上地方、部队干部的救护和收容治疗工作,设有内科、外科、妇科、手术室、中西药房和百余床位,医疗设备较先进、医疗水平较高。解放战争开始后,直属卫生所升为野战医院,1947 年初随鲁南军区机关撤离。

  鲁南军区卫生学校旧址 位于石井镇翼城村。l944 年7 月,鲁南军区卫生学校在温河县高桥区城后村(今费县石井镇翼城村)成立,共招收8 个班,学员都是各部队抽调的和来自地方武装的青年。学习课程分为政治课和业务课,政治课主要讲马列主义和抗日战争形势和任务,业务课讲药剂功能和战场救治伤病员技术技能。当时, 学校缺少房舍,学员在村外松树林里学习,用石头当板凳和座位。l945 年2 月,首届学员毕业。1947 年后,因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学校西迁白彦、城前崇固等地。

  鲁南中心县委驻地旧址 位于石井镇驻地南3 公里处的高桥村南端。1938年3 月18 日,日军侵占枣庄,鲁南中心县委由枣庄向抱犊崮山区转移。下旬,鲁南中心县委到达高桥,接着便投入了山区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工作。朱道南、刘景镇所率抗日自卫团武装和丛衍瑞、郭致远、褚雅青、邱焕文所率大北庄抗日武装在峄县西北的墓山会师,合编为抗日义勇军第三大队。

  石井镇荆山寺烈士墓 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以西5 公里处的荆山脚下。1945 年5 月,由前线转到直属卫生所的重伤病号,因医治无效而牺牲的,埋葬于此并立碑, 现保存下来的烈士墓共有63 座。2010 年4 月,费县民政局和石井镇政府共同投资, 建围墙,将烈士墓保护起来,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

  中国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七师成立旧址 位于城北乡荣和庄村东北。1937年7 月抗战爆发后,时任国民政府上冶乡乡长的共产党员朱志诚按马叙卿(原中共临郯县委领导成员)的建议,在城北、上冶、朱田、薛庄、梁邱及县城附近,联系部分乡、村长组织农民武装。同时利用原农民协会和封建帮会关系,联系各界人士和帮会势力, 扩大武装力量,很快在城北乡荣和庄村组织起了200 余人、100余支枪的农民抗日武装。此后,在马叙卿和朱志诚的号召下,朱开方在朱田乡、李家贤在梁邱乡、肖秀峰在上冶乡等地,组织发动起一批农民武装。城西一带青年也在中共党员李祖恩、李堂彬带领下,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参与朱志诚组织的抗日武装工作。9月,马叙卿和活动在泗水一带的原曲阜师范学生、共产党员管戈、周蓝田、曹宇光等取得联系, 要求他们帮助费县发动费城武装起义。此时,全县在马叙卿、朱志诚的筹备下,已经形成了几支相当可观的群众武装。为统一成立游击队伍,马叙卿、朱志诚于10 月中旬先后在费城北部的荣和庄和城西朱家庙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各地武装负责人有朱开方、陈炳照、刘继昌、李家贤、曹秀峰、刘学胜、朱志信等。会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七师,下设3 个旅和1 个宣传队,朱志诚任师长,马叙卿任政委,朱旭俊任秘书,曹秀峰任一旅旅长,朱开方任二旅旅长,李家贤任三旅旅长,陈炳照、李祖恩负责宣传和联络工作。

  费县抗日游击第八大队成立旧址 位于上冶镇兴国庄。1938 年9月,上冶区动委会主任刘次恭、副主任马鸿祥,以动委会的名义将原上冶、资邱、卞桥、柏林等乡成立的抗日自卫队改建为人民抗敌自卫团。在此基础上,1939年2 月,第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派万苏华、杜秀章帮助在兴国庄成立八路军费县抗日游击第八大队,马鸿祥任大队长,万苏华任教导员,杜秀章任副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170多人。后称第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第八大队,马鸿祥任大队长,赖兆兴任政委,杜秀峰任副大队长,张若林任参谋长。1940 年2 月,编入第一一五师六八七团特务营。

  徐向前、于学忠谈判旧址 位于上冶镇西毕城村。1939 年6 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和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朱瑞带领一部分干部和一个教导队,从冀鲁豫边区到达沂蒙山区,统一指挥山东、苏北、皖北地区的八路军各部队。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全国性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山东的国民党顽固派向山东纵队所属部队不断进攻。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指挥的东北军抗日比较坚决,同共产党摩擦较少。为积极与于学忠疏通关系,加强团结,9 月21 日,徐向前去上冶毕城村会见于学忠, 向他讲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争取他及其东北军的同情和中立。

  会谈取得积极成果。此后,山东抗日根据地从基层到县、到区以至省,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都建立和健全起来,使山东敌后抗日游击区发展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东流战斗遗址 位于新庄镇驻地东4 公里处的东流村。1939 年1月30 日,驻临沂日军200 余人企图经东流村西去,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东流村民在吴恩庆、孙义山等人带领下,男女老少同仇敌忾,一齐上阵,以围墙炮楼为依托,用土枪土炮与装备精良的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从早晨打到傍晚,村民们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共打死日军七八十人,仅吴恩庆就打死17人。终因实力悬殊,日军攻占了东流村,烧光了所有房屋,残杀村民73 人。1999年10 月1 日,费县县委、县政府在东流村立碑纪念。

  东山革命烈士公墓 位于新庄镇政府驻地东约1 公里处的东山山坡西南侧,共有烈士墓15 座。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政府将新庄村附近散葬的革命烈士集中迁葬于此。

  诸满歼灭战遗址 位于方城镇诸满村。诸满村是费县东北部东蒙山前的一个大集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伪军在该村东西两个围子分别派驻一个日军小分队和一个伪军大队。1945 年6 月20 日,八路军鲁中军区命令四团对诸满日军发动进攻,夺取该据点,并力争全歼守敌。为确保战斗胜利,四团于战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各级指挥员多次到据点外围勘察地形、侦察敌人的兵力部署和工事构造,部队进行了沙盘作业,确定进攻方向和炸药用量,制定出最佳作战方案。费东县独立营和民兵密切配合主力部队进行周密的战斗准备。7 月17 日晚8时,四团按预定计划向诸满之敌发动进攻,团指挥所设在离敌据点100 米处。一营营长汤京东、教导员李玉春率一营一连和二营二排,共129 人,围攻东围子日军小队。战斗打响后,一连指导员齐生斋首先率突击队进攻。晚10 时30分战斗结束,共击毙日军30 人,俘虏1 人,缴获重机枪20 余挺、指挥刀1 把、掷弹筒1 具、子弹3 万余发,其他军用物资大批,日军小队无一逃脱;一营阵亡1 人,伤6 人。在一营攻击东围子的同时,三营营长岳俊、教导员宋昆率七连和八连攻打西围子的汉奸大队。晚9 时30 分攻占据点,击毙伪军120 余人,俘280余人,缴获轻机枪3 挺、步枪180 支、子弹3万发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三营伤7 人,阵亡2 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其中排长王大海一人抱3 个炸药包炸毁两座碉堡,重伤不下火线,被鲁中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翁城子战斗遗址 位于方城镇丁旺村。1941 年12 月4 日,八路军蒙山支队为掩护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休整,在费东县瓮城子东北(今费县方城镇丁旺村)一带山区进行警戒。日军600 余人及大批伪军分3路合击瓮城子一带蒙山支队,拂晓前,敌人偷偷爬上东蒙山的制高点大顶子,被蒙山支队警戒部队发现,当即阻击,战斗全面打响。蒙山支队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奋不顾身地打击敌人,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顽强地坚守着阵地,掩护了第一一五师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安全转移。费东县汪沟区区长、费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大队队长朱廷文等在战斗中牺牲。

  大柏山战斗遗址 位于汪沟镇张家沟村村东。1940 年9 月17日,日军纠集1.5 万余人,分南北两路向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秋季“扫荡”。南路“扫荡”之敌侵占了青驼镇,并修筑炮楼,安设据点,成为插在根据地中心附近的一颗钉子。为消灭敌人,解除对根据地的威胁,八路军山东纵队主力和地方武装对日伪军据点发起大规模破袭战。10 月17 日,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旅长王建安,指挥所部一团包围青驼据点。临沂日军闻讯北上增援。18 日,王建安命令将围攻青驼的任务交给特务一团, 令一团火速占领大柏山地区,封锁临蒙公路,阻敌北上增援,确保青驼战斗胜利。大柏山是蒙山东麓的一座山峰,山势险峻陡峭。团长李福泽令一营坚守主峰,二营为预备队,三营协防。北援日伪军500 余人行至大柏山下,一营营长首先将走在前面的日军军官击落马下,战斗打响。日军遭袭后慌忙后撤,重整旗鼓,向大柏山连续发起两次冲锋,均遭痛击。日军稍作整顿,变换了进攻路线,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冲锋。一营以一个连守在主峰,另两个连埋伏在山腰敌人攻击路线的两侧,待敌人接近,两侧夹击,打得敌人尸横遍野,狼狈下撤。至下午4 时,敌已无反击之力,退至主峰下两个小高地,企图固守待援。李福泽令三营迂回包抄,截断敌人退路,令担任预备队的二营也投入战斗。战至l9 日拂晓,青驼据点已克,一团阻击任务圆满完成,撤出阵地。此战共毙伤日伪军300 余人,俘敌一部。

  孙隆三墓碑 位于南张庄乡白埠村南,原址在白埠村西偏南约300 米处,1979 年秋后整地时,迁至今址。孙隆三,1880 年生,南张庄乡白埠村人,因年轻时铡草失去右手拇指,人称“九爪龙”。1907 年9 月,他聚众500 人,在白埠集将德国传教士华德胜的走狗孙隆典杀死,并烧了白埠天主教堂,被县衙逮捕。在押解去济南的途中,孙隆三乘机逃脱,流亡关外。“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抗日义勇军。1941 年回到家乡时已年逾花甲,仍要求参加费东县白埠区中队,因杀敌勇敢,敌伪闻之破胆,互相告诫:“谁要做事心不平,出门碰上九爪龙”。1943 年9月,孙隆三在平顶山反“扫荡”战斗中牺牲。费东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和白埠区人民武装委员会于1944 年2 月为孙隆三烈士立碑,碑文记载了孙隆三反洋教、参加抗日的英雄事迹。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2-11 10:21: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山东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兰陵县

下一篇:山东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平邑县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