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为躲避日军战火----山东(济宁)抗战学校西迁大流亡
2020-07-29 08:54:08  来源:山东复兴红色文化博物馆  点击:  复制链接

  前言

  抗战时期,侵华日本给中国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与损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极罕见、极野蛮的一幕。中国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西迁,各级各类教育在艰难中维持并有所发展,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

  历史背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7月29日下午,天津沦陷之际,日军开始炮击城南八里台南开大学校园,日军并派出数十架飞机,集中对天津市政府和南开大学等六个目标进行重点轰炸。7月30日,天津沦陷,当日下午凶残的百余日军乘数辆满载煤油的汽车闯入校园,四处投弹,纵火焚烧,他们抢走图书馆藏书,然后放火烧了图书馆和整个校园。一时间南开校园内的秀山堂、思源堂、图书馆、教授宿舍及邻近民房,尽在烟火之中,起火点十余处,烟云蔽天。这场劫难,使南开大学损失惨重,教学楼、图书馆、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大部被毁,仪器设备全被破坏,大批珍贵图书遭洗劫,南开校钟亦被劫掠,整个校园弹片横飞,黑烟滚滚,烈焰升腾,校园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日本军队继续沿津浦路向南侵犯,时战区逐步扩大,大批沦陷区的学校师生坚决不接受奴役教育,纷纷奔向大后方。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保护和抢救教育、文化界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在眉睫。

  为了能让流亡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储存国家后备力量,保存文化的种子,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在战争大后方设立“国立中学”(22所)以收容流亡学生,平津地区高校速迁西南,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知识分子大撤退开始了。

  1937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令全省公立中学、师范、职业学校西迁(流亡)。自此,山东历史上的规模宏大的教育大迁移自东向西展开。抗战时期山东主要有两次师生大流亡,行程异常艰难。

山东师生流亡途中(史料照片)

  山东抗战学校西迁(流亡)至四川

  组建“国立第六中学”

山东师生流亡路线图

  1937年冬,日军侵华战火燃及齐鲁大地,遍地狼烟,烧杀掳掠,民不聊生。广大教师、学生,不甘于当亡国奴,为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纷纷离乡背井,踏上流亡的征途,在当时山东省教育厅的安排下,一些即将成为沦陷区的中等学校师生,于1938年初春,陆续集结于河南开封、许昌等地。年底仅到达河南许昌的山东各地中学已有济南高中、济南一中、济南师范、益都师范、曲阜师范、济宁七中、济宁第三职业学校等,后全部迁至河南南阳赊旗镇(今社旗县),组成了“山东联合中学”,正式复课。校长由原山东省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扬展云担任。

1938年1月济宁被日军侵占

  抗战时期,民国26年12月(1937年12月),山东省立济宁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签发的因受敌战事影响的西迁借读证明书。


(复兴抗战馆藏)

  不久,日寇不断进逼,国军节节失利,许昌等地已临前线,师生三千余人,再次身背行囊,继续跋涉,向西南方向流亡,1938年四、五月间抵达湖北郧阳(今郧县)、均县,学校奉命易名为“国立湖北中学”,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直辖。此次流亡途中,少数体弱女生乘木船溯汉江而上,失事、溺死二十九人,扬展云引咎辞职,由宋还吾任校长。宋还吾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客逝郧阳,长眠于于汉江之滨的山岗之上。该校校务由杜光埙(后赴台,任监察委员)主持,蒋士健代理校长。

流亡途中席地而坐听老师讲课,是最常见的场景。

  1938年夏,日寇溯长江而上,武汉告急,教育部下令学校迁至四川。于是,师生再度跋涉西上,沿秦岑、攀巴山、穿剑门,历时数月。

  山东三千余名流亡学子历经千辛万苦,徒步流亡七千余里,跨鲁、豫、鄂、陕、川五省,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芒鞋竹杖,历尽艰辛,有师生殁命途中;终在1939年春,抵达四川北部重镇绵阳。该校奉教育部之命,编入战时沦陷区内迁“国立中学”之序列,命名为“国立第六中学”。

  山东济宁曲阜师范学校流亡时遗留文物(复兴抗战馆藏)

山东二师(山东曲阜师范学校)抗战学校流亡全套纪念章

  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创建于1905年,学校初名“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学制五年,预科一年,本科四年。1912年随国体变更,学堂更名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1914年全国师范调整,曲阜师范与岱南道立兖州、沂州、济宁、曹州四处师范合并,成立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设址于曲阜师范原址。是年始,教员一律以高等师范正科毕业生充任,常年学生近400名。1929年6月,曲阜二师进步师生公演历史剧《子见南山》,掀起一场反封建斗争,轰动了全国。1934年学校改称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1937年10月学校西迁,途中并入山东省联合中学。1939年春,山东省联合中学到达四川绵阳,遵民国教育部令成立国立第六中学,原曲阜师范学生编入国立六中一分校

山东抗战学友流亡纪念章

  由于该校阵容庞大,学类繁杂,初中、高中、师范(前期,后期)、高职、农高都有,全部师生都要在校食宿。四川任何一个县也找不到一处合适的校舍,容纳下这所学校。因此,只有将此校化整为零,分成几所分校,方可在绵阳附近的几个县安置下来。这样国立六中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安置在相距较近的五个县镇。

  校本部:设在绵阳。设立高中部、职业部(包括初级职业部、高级农业部)。总校校长葛为棻(字兰笙),葛校长是原山东省教育厅第二科科长。

  第一分校:设在梓潼县。梓潼县在绵阳东北一百多华里,这里风景绮丽,依山傍水。设立师范部。山东来川的师范学生全部在此学习,校内分简易师范(前期师范)和后期师范,学制均为四年。校长杨书田((原山东省立曲阜二师校长),山东第四师范(益都)校长。后来因故离任,由蔡复元接替。

  第二分校:设在德阳。德阳在绵阳西南方向。设立初中部。这所分校多为鲁北、胶东地区的学生,校长是苏郁文(字继周),山东博山人,日本广岛高等师范毕业,战前济南女中校长,后赴台。民国31年2月,设于罗江的国立六中四分校被撤销,德阳二分校改为一分校。来德阳时,共有学生3个班,后招收本地学生1个班,以后每年都招收新生。

  第三分校:设在绵阳西郊的辛店子(现为绵阳市高新区)。辛店子距绵阳三十华里,设立初中部。这所分校多系鲁西南各县的学生,以山东六中(菏泽)师生为主。校长田修溪(字竹桥,山东菏泽人),原是山东省立第六中学(菏泽)校长。后来因故离任,由吕寿彭(字鹏龄)接替。

  第四分校:设在绵阳西南约八十华里的罗江县(现为德阳市市中区)。设立初中部。这里是济南一中的老班底,也集聚了济南其他学校来川的流亡学生。校长孙维岳(字东生),山东成武人,孙校长是济南一中的校长,北大出身,蔡元培得意门生。抗战前曾任教育部“中等教育督学”,胜利后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60年冤死狱中,83年平反昭雪。40年教育部把孙维岳调至宁夏,校长一职由丁履观(字用宾)继任。丁用宾山东日照人,北大英文系毕业。

  1939年3月,国立六中很快完成学校的整编,新的学习生活开始了。因为抗战开始时随校流亡南下的中学教师很多,一些教师和山东各县流亡南下的教育行政干部组成了“抗日第五服务团”,从事抗敌宣传工作。

  山东抗战学校流亡至四川,组建的“国立第六中学” 第一分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复兴抗战馆藏)

国立第六中第一分校:设在四川梓潼县。山东流亡来川的师范学生全部在此学习,校内分简易师范(前期师范)和后期师范,学制均为四年。校长杨书田((原山东省立曲阜二师校长)。后来因故离任,由蔡复元接替。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国立六中的186名学生响应国家召唤,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驻印缅远征军,这支部队正需要一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机械兵。这些学生大都编入新一军的38师112机械团;还有一部分编在新六军,在汽六团和独立营服役。

山东抗战学校西迁(流亡)至四川组建的“国立第六中学”,军事训练团胸标。

(复兴抗战馆藏)

  抗战胜利后,国立六中的山东籍师生大部分陆续复员回鲁。国立六中先后共收容了约五千流亡学生,仅高中部毕业44个班,毕业生1700余人中,考入大学的约1200人。在后方二十几所国立中学中影响巨大。六中校友、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贺敬之在给德阳教育志编者的信中说,“国立六中向延安和其他地区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也为后来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

  山东抗战学校流亡至安徽阜阳

  组建“国立二十二中学”

  历史背景:1942年10月8日开始,历时两个月的“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山东已经全面沦陷,国民政府彻底放弃山东,在山东,日本人已经控制了学校,修改了文史课程,培养以日本为宗主的思想,举办各种亲日的活动。为了解决从山东日军占领区流亡出来的爱国青年学生就学问题,增进抗战实力,国民党第九十二军在皖北阜阳创办了“国立二十二中学”。

抗战时期,1943年山东省政府南迁流亡至安徽阜阳颁发的的徽章,背后“阜阳天成”款识戳记,为黄天成创办的阜阳“天成”银楼制作。山东省政府和鲁苏战区南迁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武装和民主政权成为支撑山东抗战局面的唯一主要力量。(复兴抗战馆藏)

抗战时期,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直属第一分团流阜(安徽阜阳)纪念章(复兴抗战馆藏)

  安徽阜阳,地处淮河之北,沃野千里,无高山大川为屏障,而始终未被日军占领,当时是抗日大后方。1941年,九十二军驻扎安徽阜阳,遂办鲁干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系列),招收有志年青学生参加。山东沦陷区山东籍学生多有投奔,渐成规模。军长李仙洲决定,大一些学生招进鲁干班,小一些学生集合成立一所中学,名私立成城中学。1942年初,李仙洲赴重庆参加军事会议,遂向教育部长陈立夫汇报,并申请将私立成城中学改制为国立中学。经山东籍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王叔铭的帮助,1942年9月,批准成城中学改制为国立二十二中学。国立二十二中学,设校本部、师范部、一分校、二分校,师生近3000人。1944年因战事学校不得再迁陕西安康、汉阴。一分校学生路过河南韩庄时,惨遭日寇枪杀。抗战胜利后,仍停留在安徽太和的学生不再西迁。

  历史贡献

  中国学校西迁(流亡),有“保全国家元气”之目的。然而,这场史无前例的中国大学大迁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强烈释放。它不仅存留着不灭的火种,更借助从人民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让文明薪火相传。

  国立中学始建于1938年,结束于1946年。八年全面抗战,八年办学,风风雨雨,磕磕绊绊,所走道路是不平坦的。广大师生同舟共济,渡过时艰,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从这些流亡学生中走出至少5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人文社科领域学者,他们后来在各自领域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两弹元勋邓稼先、诗人贺敬之、旅美作家聂华苓、台湾联合报社社长刘昌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当年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学。其中,朱镕基总理和夫人劳安(包括劳安的哥哥劳特夫)于1940年代初均在国立八中求学;邓稼先读的是国立九中;贺敬之读的是国立六中;聂华苓在国立十二中;刘昌平在国立八中读书;袁隆平读的是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7-29 08:57: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期间昆明的中等教育

下一篇:最后一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