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璧山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踊跃报名从军。
70多年前的抗战历史,仍会被不少人所追忆。当年,璧山有33万人口,有2.1万多人从军抗日。不少官兵在战争中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立下了不朽功勋。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并于11月开始逐步实施。此时,由于地处重庆、四川交通咽喉之地,加上地形特点是外高中平,山多林密,历来是军事要地、藏兵之所,加之与重庆仅一山之隔、交通便利,璧山成为了陪都迁建的重要区域。
璧山成为陪都迁建区后,人物荟萃,冠盖云集,知名度随之大大提高,一大批文化、社会和党政军机构纷纷涌入,名流大家纷至沓来,让璧山成为了文化交汇之地,璧山县的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璧山处于抗战大后方,深陷困境,是璧山人民选择勇敢,用行动捍卫家园,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抒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胜利之歌。
璧山成学府云集的文化圣地
抗战时期的璧山,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最繁荣的时期,更是学府云集的文化交汇之地。
1940年初,在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倡仪下,时任教育部次长顾毓秀和教育家陈礼江在璧山青木关创建了国立音乐学院(今中央音乐学院)。谢寿康任首任院长,江定仙、杨荫浏、刘雪庵等音乐界名流在此任教。《牧羊姑娘》、《康定情歌》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941年8月,由著名教育家陈礼江在璧山中学老校区创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今苏州大学),是抗战时期全国唯一的成人高等教育学院,也是唯一的社会教育人才培训与学术研究的最高学府。郭沫若、黄炎培、陶行知、许德珩等知名人士在该校任教;培养了杜学魁、柯岩、扬覆方、陈国梁、顾平旦等大批人才。
1940年6月,吕凤子在璧山成立的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40年,民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从昆明迁驻璧山,培养了赵无极、吴冠中、陈之佛等一批当代画坛泰斗。
其间,还有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的一个革命据点亚洲中学,著名教育家梁漱溟于1940年在璧山创建私立勉仁中学;冯玉祥将军任董事长的同文中学;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国立劳作师范等二十余所院校、中学分别迁驻璧山。璧山一时成为学府云集的文化圣地。
璧山八百壮士魂断抗日战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大批不愿做亡国奴的仁人志士,投身到前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在这块热土上演绎着一曲曲壮烈的“抗日救亡进行曲”。
抗战爆发后,仅有33万人的璧山,就有二万一千多人从军抗日。黄埔四期学生,上尉连长雷龙参加了淞沪抗战,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张炳良、罗明参加了平型关大战,老红军卢泽雨、安志华参加了百团大战,还有众多璧山籍军人参加了著名的南京之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宜沙会战等著名战役;有的在奇袭日军白螺矾空军基地的战斗中,炸毁日机4架,随后又在空战中击落日机4架,击沉日军3000吨运兵船1艘的英雄飞行员高祥松。更有在西班牙担任国际炮兵纵队政委、党委书记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士谢唯进。
1940年与他前苏联籍妻子谢安娜回到重庆,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革命工作,1946年随周恩来、董必武赴南京谈判,参加了解放武汉、北平等战斗。解放后,首任空军工程兵部副部长、政委,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在抗战时期璧山籍官兵在抗日前线奋勇杀敌,843名璧山军人不幸牺牲,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国土。
支援抗战璧山人民保障有力
抗战期间,璧山是保障军需供应的重要生产基地。1940年10月,璧山向社会各界征得寒衣6万件送往前方部队;在1941年至1945年的5年间,璧山人民踊跃捐粮35万市石,捐款2800万元;同时也是全国军用服装生产基地之一,当时织布机发展到2万余台,厂(户)5000余家,每年生产军用布匹达5000万米,军用服装产量占大后方生产总量的1/4,是支援前线的大后方。
由于璧山地处成渝交通要道,日机轰炸重庆后,大批难民四处逃难。璧山为接纳这些难民,在璧山境内主要交通线上设置了难民接待站,仅东岳庙、东林寺、龙桂寺等难民招待所,就收容难民1550人。同时还负担着国民政府迁驻的70余个党政军机关、院校、社会机构6万余人和调往湘黔桂的过境部队在璧山集训的军需供应。全县投入民工20000余人,用血肉之躯三次参与修建重庆白市驿军用机场。
(本版文字图片由璧山区党史研究室提供)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12-02 09:38: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淮北大地抗日烽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