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东北义勇军抗日十大名将
2016-08-15 14:51:23  来源:新浪博客 明琳的博客  点击:  复制链接

绪 论

不该忘记东北抗日义勇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爭胜利70周年。70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同入侵的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了14年,而在1945年9月3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近一百年多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矗立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历史丰碑。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但保全了我们亲爱的祖国,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发起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享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为此,我们应当怀着虔敬之心、感激之情去缅怀那些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先辈们!緬怀那些为抗日救亡而牺牲的先烈们!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发动了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炸轨事件,栽赃籍口把侵略的魔爪伸进了中国,几个月的时间就几乎占领了全东北,从而揭开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序幕。

“9.18”事变之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加上少数汉奸亲日派为虎作伥,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咄咄逼人,壮丽的东北大好山河被践踏,安居乐业的关东人民惨遭蹂躏,3千万同胞被置于国破家亡的境地。受创过巨,必起而自卫;卖国主义的猖獗,必导致爱国主义的大发扬。东北各地爱国同胞团结起来,纷纷组织民众武装,揭竿而起的义勇军布满东北大地。从辽河两岸到松花江畔,从长白山到兴安岭,整个白山黑水间到处都有抗日义勇军的足迹。

“9.18”事变,促使东北抗日义勇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东北沦陷初期以旧军队为基础,以东北民族爱国武装力量联合起来,自发组建的抗日武装力量,就是东北义勇军的主力。东北义勇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让日寇一度闻风丧胆,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并且及时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穿了日本帝国主义伪造民意、建立伪满傀儡政权的阴谋。当时在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和包围之下,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击之下,在装备、训练各方面相形见绌的情势之下,东北义勇军不顾一切,以血肉和敌人相拼,这种民族正气,爱国精神,是永远值得歌颂敬佩的。他们传奇般的英雄故事,如一曲曲抗日爱国的壮歌,流传甚广,有口皆碑。

1932年夏秋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的鼎盛时期,辽、吉、黑的广阔土地上,到处响起了义勇军抗日的枪声和马蹄声。东北抗日义勇军大体分为:辽宁省义勇军,兵力20万人、吉林省义勇军,兵力15万人、黑龙江省义勇军,兵力12万人,热河省(伪满洲国成立后,将热河省划为满洲国土)义勇军成立较晚,兵力2万余人。其中最著名的几支义勇军部队是:辽南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辽东唐聚五领导的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辽西郑桂林、耿继周、苏景阳率领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辽北高文斌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吉东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黑龙江马占山领导的义勇军。保卫哈尔滨失败后退到三江平原上的原东北军李杜、邢占清、冯占海部组成的吉林抗日自卫军。1932年10月在海拉尔和呼伦贝尔起义的东北军苏炳文、张殿九部一道,组成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强大阵容。据统计,从1931年9月到1936年底,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到最旺盛时期人数达50万之多。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支最艰苦的军队。这是支几乎没有外援的部队,靠自力更生,克服物资缺乏,枪支弹药不足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这支由游散官兵、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绿林队组成的非正规部队,替代了国民党正规军,成为日军恐惧的对象,成为白山黑水间的战神。

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壮大的兴盛时期,活跃在辽、吉、黑、热4省广大地区,与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殊死搏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中华民族反抗异族的入侵,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们在5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二千多次,先后击毙日军1万多人,伪军3万多人。他们在强敌面前显示出中华民族勇于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是全东北人民一次伟大的爱国行动,在其斗争中,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他们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口号鼓舞下,奋起抗战,为驱逐日寇、光复国土,前仆后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满腔热血,溅于白山黑水之间,以灌溉中华民族自由之花”。他们崇高的爰国精神和英勇杀敌的事绩,将永远载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史册。

今天,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再一次回忆义勇军的战日英雄事迹,缅怀他们的那段悲壮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重温历史,并不仅仅是回顾历史,而是以史为镜,教育后人。我写这篇“东北义勇军抗日十大名将”的文章,是为了纪念东北义勇军与日寇浴血奋战而牺生的烈士。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今天,我们追思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纪念那场伟大胜利,我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吸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智慧,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我们可以用东北义勇军的前仆后继的坚贞不屈的战斗意志同敌人搏斗的这些历史事实来教育我们今天活着的人和年轻一代,使大家知道,我们东北3省前辈旳父老兄弟姐妹们,他们是怎样不惜牺牲,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我们的家乡和国土的,以及他们那种英勇顽强斗争精神。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有我们无数先辈的流血牺牲,才有我们今天这样幸福生活。在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能忘记那些为祖国独立,人民自由与解放,而牺牲的同志们。我们今天过着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同志用生命换来的。现在的人们应该时刻不要忘记过去的浴血奋战的历史,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我们应该公正地客观地认识东北抗日义勇军这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史。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加以总结,作为信史存入我们伟大祖国的战争史册。以史为鉴,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让人类永远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再有掠夺、侵略行为的发生,不再有侵略战争,永远和平相处,永远安居乐业。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好好地纪念一下那些在民族危亡之中,英勇牺牲的烈土们是对先辈们敬慰。牺牲于抗日战争的义勇军的烈土数以万计,能见其名者也是数以百计,能够全面地总结出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是很难的。个人能力有限,但是综合几年来搜集的有关资料,翻阅有关报刊、书籍,经过反复比较,力求客观公正地选出义勇军的抗日十大名将加以简介,其实在东北义勇军中还有许多名将未能见诸于文字。如辽宁的李春润、苗可秀、吉林的邢占清、黑龙江的李海青等领导人,也是战功卓著的抗日名将。作者依据史料,仅对10名抗日名将,作一简单地概括、总结,介绍他们的英雄事迹。以供真正爱好历史的朋友一同参研。

义勇军在战斗

一、抗日名将黄显声

张学良身边最亲信的将领之一,深受张学良的器重和信任,亲身参与了西安事变”等中国现代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

原东北军警卫旅旅长,中将军衔;

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

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

辽宁抗日义勇军总司令;

东北军高级将领中最先接受党的领导者;

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令日军闻风丧胆,被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

黄显声(1896年12月18日——1949年11月27日),汉族,辽宁省岫岩人。1921年考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兵科。次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服务于东北军。他治军严谨,胆识过人,深受张学良信任,一再提升。1928年,他任第一旅(即卫队旅)旅长(中将军衔),负责沈阳警备区,保护张学良的安全。1930年,任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他接任后,雷厉风行地整顿了社会秩序,并开展禁烟、禁赌活动。东北军旅长为什么又变成了警察?当时,张学良考虑:东北军与日军发生冲突的危险,但是又缺乏和日军正面对抗的勇气。一旦发生危机,希望避免正规军之间的冲突。这时,作为非正规军的警察力量就可能成为两军之间的缓冲。委任黄担任这个职务,是张学良希望黄的精明干练,可以在中日冲突时最大限度地控制一线局面。张作霖曾经对张学良讲过对付日本的办法:“招集辽宁各县的警察局长开个会,动员人力,一夜之间就把南满铁路的铁轨都埋到地底下了。然后,20万东北军主动打大连的1500人的日本兵。”“咱干嘛要怕小日本呢?”张老帅这样说过。

黄显声在“9.18”事变前,就有防御日本侵略中国的主张的了解。8月底,他已经通过当时的警务督察长熊飞弄到日军情报,知道事变即将发生。9月初,日本关东军向辽沈一带的日本人普遍发枪,形势日趋险恶。黄不肯坐以待毙。他潜到北平向张学良作了汇报。他领令回到沈阳后,当即下令将沈阳的2000多名警察组织起来,编成一个总队,发放枪支弹药进行武装准备。他还将下属58个县的警察大队长召集起来,扩编成12个总队(每4——5县为1个总队)。黄显声以警务处的名义紧急通知各县公安大队到沈阳来领枪。数日之内,沈阳库存约20余万支枪(每支枪配给50余发子弹)尽数发到各县。这批枪支为辽宁各地后来迅速地组织民众抗日义勇军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举动意味深长,这批枪支成了后东北各路义勇军中的主要武器来源之一。后来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原东北的警察人员占了相当高的比例,而且多位著名的义勇军指挥官,比如邓铁梅,王凤阁,高玉山等都是原东北警察出身。

9月18日下午,黄显声接到公安督察长熊飞(熊正平)报告称,当天早上,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见面,他们可能采取行动。黄显声当晚即到公安局坐镇以待,并严令各警察分局及公安大队待令行动。晚10时20分,日军果然发动事变,炮击北大营东北军第七旅的营房。黄显声下令,沈阳南市、三经路等公安分局奋起抵抗进攻市区的日军。这是当时沈阳唯一未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武装队伍,打响了东北抗日笫一枪。

他率领新组编起来的警察总队(相当于武警,不包括治安警和交通警),就立即投入抗击日军的战斗。在他的指挥下,组织起来的警察武装队伍同入侵之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击退日军的几次进攻。

当日军第29联队向沈阳市区进攻时,受到警察部队和各分局警察的顽强地抵抗,战斗异常激烈,日军进攻市区受阻。对此,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急忙命令驻扎在辽阳的日军第2师团长多门中将,派16联队北上到沈阳增援。由于敌军大量增加了兵力,又加各分局警察和各中队、大队的兵力分散,敌我力量悬殊,力战不支,不得已逐渐向东关公安总局及警察总队部撤退,继续坚持战斗,日军进攻又受到强力地阻击。

9月20日,日军调兵遣将再次攻占沈阳。沈阳砖城、各城门,先后被日军的坦克攻开,警察官兵的伤亡很大。由于正规军已经全部撤走,警察部队已成孤军作战,力不能支。最后,黄显声下令公安总局和警察总队的警员以及各公安分局、警察中队的官兵,要尽量携带武器弹药,以分局、中队为单位,应避开发生战斗而退出沈阳,连夜经新民赶到锦州集中待命。沈城警察是孤军作战,难以对付强大的日军。所以,东北名城沈阳最终还是失陷了。由于准备充分,沈阳警察部队撤退到锦州是动作最快,损失最小的。

黄显声到达锦州后,成为1931年秋冬实际的前敌总指挥。当时东北边防军公署和辽宁省政府公署都搬到锦州重建,但张学良和张作相(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学良的辅帅,东北剿共副总司令、驻吉东北边防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及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都未到锦州,军政事务由黄显声代拆代行。他立即联系驻防义县的12旅旅长张廷枢向大凌河布防,取得稳定阵线。

黄在锦州期间,励精图治,大力组织和扩充地方武装。而张学良由于年轻和患病,此时处于刘伯承所说“五行不定”的状态。他一面调动了一部分部队到锦州前线,似有抵抗之意,另一方面支持将锦州一带设为隔离区的方案,随时准备撤离。在军事上,张显得十分消极。黄显声有一次建议既然锦州前线工事构筑不易,不如以攻为守,张当即拒绝。在日军进攻马占山的时候,张坐拥重兵,毫无策应(反而是日军进攻锦州时,极端困难的马占山反攻齐市,试图调动日军北上)。对于黄显声招募的部队和反正伪军,张学良也拒绝给与正规番号,他一方面希望借助这些部队抵抗日军,一方面怕因此形成中国正规军与日军交战的口实。

在这种掩耳盗铃的思维支配下,张学良甚至下令给马占山和丁超等吉黑将领,令他们部下原来东北军的正规部队一律不得使用正规军番号,只能自称“自卫军”,“救国军”等名义。堂堂正规军一夜之间竟然连自己的番号都不能使用,各路抗战部队也因此而气馁。在这种情况下,黄显声急中生智,将新编部队改称为“辽宁抗日义勇军”,委任项青山为第一路司令,委任张海天(老北风)为第二路司令,委任盖中华为第三路司令。陆续委任达二十余路,自己担任总司令。这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最初来历。

为扩大抗日武装,黄显声以省警务处名义特别制订了编委方案,规定:凡举义抗日率武装百人者授上尉衔,领来骑兵250人或步兵500人者当任少校营长,领来500骑兵或步兵1000人以上者当任上校团长等等。此讯一传出来,各地爱国志士纷纷来奔锦州,请缨抗战。黄显声授意邓铁梅等人,在辽东等地创建义勇军,并给予经费资助。

辽宁抗日义勇军有力地阻击日军的进攻,给日军第四混成旅很大打击,不得不退出辽西。在打击日军进攻时,黄显声还根据敌情下令破坏桥梁和路段,阻挡进犯日军。

1931年12月15日,张学良倚为依靠的蒋介石下野,张的抵抗意志更加消沉,在日军大举进攻的压力下,张最终下令东北军主力于1931年最后一天撤离锦州。真正在锦州外围和日军展开了血战的,是黄显声部下的义勇军和公安队。他们与日军在白旗堡,田庄台,盘山,打虎山各地辗转血战,还曾经反攻过营口,给日军造成相当重大损失。

东北军撤退时,黄显声帅三个骑兵公安总队断后掩护。黄以第一,第二总队掩护机关人员撤退,亲自带第三总队到大凌河畔杨官屯拒敌。1932年1月2日,第8师团西义一部在锦州展开三面围攻之势,黄部与日军渡大凌河部队展开激战,战斗到夜间两点三十分,黄下令炸毁女儿河铁桥阻挡日军追击,部队撤向关内。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义勇军部队,一部随黄显声入关,一部留在当地继续和日军作战。

1937年2月2日,黄显声在汉口被国民党特务张毕天侦知,秘密逮捕,关押在国民党武汉稽查处,不久又秘密移押到湖南益阳,后又转囚到贵州息烽集中营和重庆“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

抗战期间,共产党曾多次组织营救黄显声但都没有成功,他多次被秘密转移,外界对他知道得极少,也是蒋介石对他记恨所致。他的旧部下也曾要救他逃出去,但遭到拒绝,他说:“我是被暗中抓来的,是无罪的,是蒋介石他们卑鄙所致,要光明正大地出去。”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下达了密杀令。11月27日下午,特务杨进兴带人来到黄显声的囚室说:“周主任请黄先生去谈话。”黄显声从容地穿上衣服,暗中带上一把短刀,当走到距白公馆半里路的步云桥近处山坳时,杨进兴从背后放了冷枪。黄显声中弹后抽刀怒视着特务们,慢慢倒了下去。12月15日,重庆市各界人士举行追悼大会,哀悼杨虎城、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陈然、江竹筠等死难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及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参加了追悼大会

 

二、抗日名将唐聚五

著名抗战将领,原东北军团长;

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中将军衔

抗日的辽宁省政府代理主席;

东北义勇军第3军团总指挥。

 

唐聚五,原名唐福隆,字甲洲,满族,1899年生于今黑龙江省双城县兰棱乡。东北讲武堂第六期步兵科毕业。1915年入奉军27师当兵,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8年12月29日任辽宁陆军步兵第1旅1团中校团副,驻防凤城。原为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下辖的步兵笫一团团副。“9.18”事变后,于芷山拉着队伍,带着笫一团团长姜全我投靠日本。具有爱国激情的唐聚五对于芷山的投敌,极其愤恨。他只身化装潜赴北平,向张学良将军报告于芷山、姜全我的投敌情况。张学良当即委任唐聚五为笫一团团长,嘱其火速回东北接任,令其收整旧部,组织民众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守住东边一隅。

唐聚五受命于危难之时,当即返回辽宁后,与结拜弟兄的桓仁县警察大队长郭景珊商定,赶紧联络各县的军政警人员及同学、友好,秘密酝酿抗日。不久,张学良又派秘书黄宇宙(中共地下党员,直接领导东北民众救国会, 1938年9月,中央军委任命为抗日救国军第一纵队司令,成为国共两党同时授命的中将)来到桓仁,辅佐唐聚五组建自卫军。黄宇宙和郭景珊带着礼品分别到岫岩、凤城、通化、辑安、海龙、抚松、长白、安图等地串连公安局长、警察大队长、各界爱国人士,以及领导着抗日武装的徐达三、林振青、包景华等领导人,游说协商,积极准备举旗抗日。

唐聚五已先后与十几支秘密抗日武装建立了联系,再加上黄宇宙和郭景珊的奔波串连,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举义时机已成熟。

于4月21日,唐聚五奉张学良手谕,在桓仁县师范学校操场举行了隆重的举旗抗日誓师大会。唐聚五在大会上作了激昂慷慨的讲话。“我肩负光复祖国山河的重任,毁家纾难,与日寇血战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说罢,取出佩刀,将右中指划破,血书“杀敌讨逆,救国爱民”8个大字。全场莫不感动,群情激奋。会后,举行了游行活动。

誓师大会结束后,辽宁民众抗日救国会和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总司令部向全国发出了就职抗日通电。与此同时,还发布了《军法布告》、《告民众书》、《告武装同志书》等文告,进一步揭露日寇侵略罪行,号召军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杀敌讨逆,救国爱民。自此,东边道的民众抗日烈火,便熊熊燃烧起来。

唐聚五在桓仁宣誓就职后,分布在东边道各县的自卫军纷纷亮开了自己的旗号,队伍迅速壮大。日军闻知唐聚五在桓仁成立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总司令部,甚为惊恐,紧急组织武装力量,对民众自卫军进行讨伐。日本侵略军一面直接派兵以保护其领事馆和侨民为名,气势汹汹地派兵进逼通化,企图占领。4月28日,孙秀岩率笫16路军进驻通化进行防范。

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活动地区是东边道,通化是东边道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5月初,辽宁民众抗日救国会和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总司令部由桓仁县迁到通化县城商务会大院。这里成为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战斗的指挥中心。唐聚五在这里领导着几十万抗日大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6月以后,自卫军在东边道广阔的土地上主动出击,先后经历大小战役百余起,收复县城10余座,歼灭大批日伪军,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及其它军事物资。自卫军的声威震慑敌胆。东边道各地的爱国民众,青年学生以及大刀会、红枪会、民团、绿林武装等纷纷来投,举旗抗日,自卫军队伍迅速壮大。通化成为新的政治中心,西连新宾,南接桓仁,东控沿江,北至柳河的抗日武装基地。

唐聚伍领导的自卫军,到1932年8月,发展到极盛时期,由20路军扩展到37路军,兵力达20多万。这支声势浩大的抗日武装力量,在东边道23个县域中各自为战,驰骋疆场,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上百次的战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屡建奇勋,威名大振,使日伪大骇,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和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唐聚五在东边道的轰轰烈烈地抗日斗争,得到了张学良的信任和赏识。张学良认为有唐聚五的武装力量为基础,决定在通化成立辽宁省临时政府,以加强对辽宁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领导。1932年8月15日,张学良派石培基、康乐三、秦喜林等3人代表东北抗日救国会和他本人,来通化宣布:在通化建立辽宁省临时政府,委任唐聚伍为代理省主席兼东北民众义勇军第3路军司令和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并授予中将军衔。

8月21日,唐聚五在通化商务会大院举行了辽宁省临时政府成立和宣布张学良加委的就职仪式大会。同时宣布,成立7个方面军,并任命总指挥和各路军司令。

新成立的辽宁省政府是当时东北坚持反满抗日的省级政府。它的成立,标志东北抗日斗争进入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新阶段。新省政府是在抗日将军张学良领导下的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省主席兼自卫军总司令,是以军队为支撑,保证政府的运作。根据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指示: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改为辽宁民众自卫军。

唐聚五领导的辽宁民众自卫军从1932年5月进入通化以来,就同日寇进行了不停地殊死斗争,使东边道的抗日斗争有组织有领导地进入高潮。唐聚五在通化领导东边道地区广大民众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力地阻止了日本侵略军进攻东边道的步伐,使通化县城成为日本鬼子在东北地区占领的最晚城市之一。

1932年10月中旬,日本侵略者调集3万多兵力分成3路与驻通辽宁民众自卫军激战数日,10月15日,日军攻占了通化县城。唐聚五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避开强势,率领部队和省政府机关撤出通化,转入抚松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同年11月底,唐聚五、张宗周、孙秀岩、包景华、林振清、郭景珊、张 毅等自卫军领导人到达热河省凌源县。稍加休息,唐聚五便直奔北平,向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作了汇报。救国会遂委任唐聚五为东北义勇军第3军团总指挥,率军保卫长城并吸收他参加抗日将领大同盟组织。

1932年3月21日,唐聚五就任辽宁民众救国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辽宁民众自卫军在唐聚五的领导下,队伍日益强盛,一度近20万人,与日伪军战斗100多次,收复东边道14个县。辽宁民众自卫军成为东北义勇军的一支生力军。 1932年8月,在与日军作战不利后,唐聚五将军率部退入关内。1933年,他担任了北平军分会中将参议,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军团,1933年,日军发动了对山海关的进攻。唐聚五将军也率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唐聚五将军于1938年8月,被任命为东北游击队总司令,率领部队从汉口北上,在河北、热河一带不时地出击袭击敌人的据点,破坏敌人的运输线进行游击战。

1939年5月18日,唐聚五率部在河北迁安平台山与日军激战时不幸受重伤,壮烈殉国,时年40岁。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对部下说:“要团结所有的抗日力量挺进东北……”表现了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0年2月18日,延安《新华日报》发表专题社论,指出:“唐聚五将军是‘9.18’后揭起抗日旗帜的民族英雄之一。”

唐聚五将军牺牲后,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在重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冯玉祥将军和孙科分别送来挽联:“气壮山河,忠光简册,早复东北,告慰英灵”和“忠烈壮千秋,自有殊勋腾上国,乾坤存正气,那堪挥泪吊忠魂。”当时的东北著名人士李杜、莫德惠、刘尚清等也送了挽联。

1940年2月18日,延安《新华日报》发表专题社论,指出:“唐聚五将军是‘9.18’后揭起抗日旗帜的民族英雄之一。”1940年4月10日,中华民国政府特以1260号褒扬令明令褒扬。

唐聚五将军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唐聚五将军后被追认为抗战烈士,以纪念他为抗战所做的贡献和他的爱国精神

 

三、抗日名将邓铁梅

辽宁省凤城县公安局局长、警察大队队长;

东北抗日义勇军第28路军司令;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司令;

东北抗日义勇军第28路军司令;

《八一宣言》中称“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邓铁梅(1892年10月29日——1934年9月28日),出身镶红旗满洲佐领。原名邓古儒,字铁梅。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磨石峪邓家村乡绅家庭。幼年读私塾,以后考入“三门洞高等学堂”,毕业后在小市乡总甲所任文书。任职期间家人及亲属十几人被土匪杀害。邓铁梅遂于1917年报考本溪县警察讲习所。受训后、在本溪警察大队任巡警,以后历任班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兼任本溪、安东(今丹东)、凤城、宽甸、桓仁、岫岩,庄河7县联防区副总指挥。

东北民众自卫军是1931年“9.18”事变后,安东地区建立较早、影响较大的一支民众抗日武装。它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曾在凤城警界任职多年的邓铁梅。

“9.18”事变时,邓铁梅正在锦州。他亲眼目睹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深感亡国之痛,无限愤慨地说,“政府无能当政,军队有土不守,真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于是,他拜见了正在锦州指挥防守的辽宁省警备处长黄显声,向其陈述了自己决意发动民众进行武装抗日的想法,当即得到黄显声的赞同和支持。黄显声建议他回凤城,利用其在凤城人地两熟的有利条件,组织民众抗日武装。

10月初,邓铁梅携同好友云海青一道乘火车潜回凤城,随后便用走亲访友的形式在凤西山区进行联络和串联,密谋举旗抗日之事。最后来到时凤城四区小汤沟的顾家堡子。10月下旬,邓铁梅在顾家大院召开大会,宣布成立辽东民众自卫军。会上,大家公推邓铁梅为司令,并确定自卫军的宗旨是“武装抗日,保卫家乡”。

自卫军成立的消息对同仇敌忾的辽东民众来说,无疑是一曲出征的战歌,催发了无数爱国志士的热血激情,四方乡里前来投奔者络绎不绝。到12月中旬,队伍已达1500多人。根据作战需要,部队编成3个大队、1个侦察队和1个大刀队(或称武术队)。

12月26日夜,自卫军打响了抗日救国的第一仗——夜袭凤凰城。辽东民众自卫军兵分4路:第一路负责切断电话线使凤城守敌断绝与安东站敌人的联系;第二路在四台子伏击从连山关、鸡冠山北来的增援之敌;第三路进攻火车站,消灭火车站守敌;第四路冲进县城捣毁日本守备队和伪警察署。晚10时,战斗开始,次日凌晨4时结束。战斗共击毙日军10余名,战斗结束后自卫军退出凤城县城。此次战斗的胜利使民众自卫军的队伍更加壮大。此役,自卫军不仅击毙日伪军50余人,缴获步枪300余支,轻机枪3挺,迫击炮2门和大批弹药,捣毁了日伪行政机关。解救出监狱中的抗日人士50余人。还砸了日本特务机关——平井药房。这一仗打出了自卫军的声威,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12月27日,《盛京时报》报道“凤凰城被袭击,通讯中断,形势严重”。几天后《协和》杂志刊登消息:“安塞线上的战事,使我们胆战心惊”。此后,邓铁梅率部连续发动智取三义庙、奇袭黄土坎、偷袭曲家店、进攻龙王庙、围攻大孤山、硬攻红花岭的重大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侵略气焰

1932年3月,辽东民众自卫军司令部移至尖山窑(现岫岩大营子镇)。此时,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苗可秀等人到邓部考察,后将邓部统编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28路军,任命邓铁梅为司令。同年7月,自卫军移师龙王庙。在此,邓铁梅进一步完善了自卫军的组织机构,健全了司令部下设的八大处,又成立了5个局,建立了2个厂,还在抗战区发行了与小银元等值使用的军用钞票——老邓票。此外,同年秋,邓铁梅还采纳了总参议苗可秀的建议,在尖山窑成立了军官学校。

自卫军自成立以来,邓铁梅就向全体官兵约法3章:抗日救国,保民第一;不妥协,不投降;不扰民,不调戏妇女。为部队制定了4大纲领:智、勇、仁、信。提出的斗争口号是:不爱钱,不怕死,军民一体,抗日救国,收复失地。要求官兵们做到:不打人,不骂人,不惊扰人,不欺负人。还要做到“3愿”:愿吃剩饭,愿睡凉炕,愿给群众干活。为确保这些规章制度得以实施,自卫军还特设了军法处和政治处,专门负责向官兵和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意义和自卫军的宗旨、纪律,处理违纪官兵。人们拥戴这支队伍,称这支队伍为“冷饭队”,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地帮助这支队伍。自卫军以智取卡巴岭、夜袭龙王庙、狙击黄土坎、炮轰福聚兴等军事斗争狠狠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对此,日本侵略者是恨之入骨,施展了种种伎俩想方设法地企图瓦解这支队伍。先是两次招抚诱降,后是4次武装讨伐,步步为营,处处设岗,到处围剿残杀自卫军及抗日群众。仅1933年一季度,辽东三角抗战区被杀害的军民就达8728人。这时,自卫军缺衣少粮,弹药匮乏,处于内外无援的境地,队伍也从鼎盛时的万余人,减少到4000余人。1934年四、五月间,邓铁梅召开会议,决定采取小部队分散活动的办法,利用青纱帐起继续坚持斗争。此后,自卫军进入艰难阶段。他们几乎天天都有战斗,一天转几个地点,却常常是成天见不到群众,经常没有饭吃。他们大部分时间住在山上,部队得不到休整,伤员得不到医治,队伍减员至1000多人。进入冬季,自卫军处境更加艰难。在此情况下,1934年初,自卫军部分将领召开会议,决定将部队改编成若干支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

1934年5月,邓铁梅由于长期奔波,身患重病,不能随军活动,便秘密来到凤城县小蔡沟张家堡子亲属家中养病,不料为特务侦知,将邓捕去,并立即解往奉天(今沈阳),监禁在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日伪高级官员,曾以高官厚禄诱降,邓不为所动。在敌人面前,他慷慨陈词,历数日本侵略者侵华罪行,并开始绝食。有一天,一个日本军官来到狱中,伪装斯文地说了些佩服、敬仰之类的话,然后请邓铁梅在其折扇上题字。邓当即挥笔疾书了14个字:“五尺身驱何足惜,四省失地几时收”。表明了卫国誓死的决心。日伪内部通报也称:“邓铁梅已抛弃生死之念,求死更重于求生。”1934年9月28日,邓铁梅被杀害在奉天伪陆军监狱。时年43岁。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中,列举了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捐躯的民族英雄中,就有邓铁梅的名字。称他是“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1988年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2400)

 

四、抗日名将王凤阁

东北军步兵第58团副官;

辽宁抗日救国自卫军司令;

辽宁民众自卫军第19路军司令;

辽宁民众自卫军副总司令.

东北抗日战争初期,王凤阁率领抗日武装活跃在东边道地区,坚持抗日斗争达6年之久,转战8个县城,大小战斗数百次,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他是通化地区民众抗日武装中,坚持抗日斗争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位爱国将领。

王凤阁,祖籍山东省诸城县,(1895——1937.4.6),汉族,吉林省通化人,出身于教师家庭。幼读私塾。1916年,入通化县立中学读书,常以“精忠报国”的思想自励。1923年,投身东北军步兵笫12军笫11师第58团当副官。后来,因不满军阀混战辞职回乡。家中颇为富有,当他毁家救国的时候,母亲说:“有国才有家,吾儿做得对。”

“9·18”事变后,东北沦陷,王凤阁义愤填膺,毅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创建抗日武装,奔走募捐,变卖家产,置枪备马,工农群众纷纷响应,在临江县(今白山市)红土崖村树起抗日救国大旗,组织爱国志士成立了辽东抗日救国自卫军,被拥戴为司令。于1932年4月19日,王凤阁通电国民政府及全国报馆,申明誓灭强寇、以血国耻的志愿。之后,王凤阁率部与唐聚五组建的辽宁民众自卫军联合,改编为辽宁民众自卫军第19路军,王凤阁为辽宁民众自卫军副总司令,兼19路军司令,所部1万余人。这支队伍先后转战柳河、金川、辉南、海龙、濛江(今靖宇)、临江等地,令伪军于芷山、廖弼忱等望之畏却。辽宁民众自卫军军威大振,日伪当局惶惶不安。1932年秋,日军调动重兵配以飞机、大炮,分路向自卫军“大讨伐”。王凤阁率部退至濛江、抚松境内集结。敌人穷追不舍,跟踪追击。1933年4月,王凤阁率部开进老岭山区,构筑工事,屯粮练兵,还设立了小型被服厂、弹药制造厂、粮油加工厂和军械修理厂,开辟了老岭抗日根据地。此时,部队编制有1师4旅1独立团和军直部队,并设军政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7月23日,日伪军出动2000余人,采取“网搜栉比、剿堵兼施、净绝根株”战术,妄图消灭王凤阁指挥的抗日救国自卫军。

王凤阁率部转移到山区后,施展巧妙战术,神出鬼没,频频岀击。他常用自身学得的武术,教将士习武练功,挑其精明强干者组成特务队、游击队潜入日伪盘踞的通化城内,执行特殊任务。王凤阁还组织地工人员潜入敌伪内部刺探情报。伪军驻东边道地区司令廖弼帎是投降日本的原东北军团长。王凤阁有意地要教训他一番,当廖带兵视察防务时,王凤阁探明其行动,设伏于小庙沟与其交战,打得廖的部队狼狈逃窜,廖弼帎惶恐逃回城内。缴获战马10匹,步枪、机枪50支(挺)。王凤阁遂即亲笔致书廖弼帎,派李参谋于除夕之夜,潜入廖的卧室,将信送至廖手,劝其不要死心塌地为日寇服务。自此,廖对王凤阁的自卫军不敢轻举妄动。

日军对王凤阁采取武力进攻不得奏效,遂即采取诱降招安手段,逮捕王凤阁岳母全家人,逼迫其妻舅给王送劝降信。他对妻舅说:“回去告诉日本人,我王凤阁是钢条一根,宁折不弯,抗日到底啦!凡我亲友,同情我抗日者,我亲之;为日寇甘当汉奸走狗者,我杀之,一刀两断。”王凤阁足智多谋,率部辗转游击,在闹子沟、果松川等地屡挫敌人,并缴获大量军械物品。通化日伪当局为除强敌,再次请调重兵围剿,声称要“荡平胡子窝”、斩除“巨匪”王凤阁。形势十分严峻,王凤阁采取调虎离山计,佯攻通化城。日军守备队不知是计,急令大罗圈沟的讨伐队撤回。王凤阁乘隙率部转移到老岭深处基地。王凤阁及其部队坚持抗战6年多,转战8县,威震东边道,大小战斗数百次,接连取得赫赫战果。著名战斗有奇袭通化东江沿三分所、突击金厂二亩地、果松川空垒破敌、十三道沟伏击大捷、七道沟“口袋战”、辑安外岔沟截击战、西江甸子截获土豪资敌粮款、滴台岭下截夺浑江漕运船、白马浪前除汉奸,金厂袭击日本采矿队等,名震一时的歼敌战,神出鬼没,战绩辉煌,早为民间所传颂。

日军为了进一步对东北抗日武装的讨伐,采取“集家拼屯”、“保甲连坐”等法西斯手段,使人民群众与抗日部队隔绝。敌人利用大雪封山之机,岀动飞机侦察、轰炸,配合地面部队疯狂地进行大扫荡。到处张贴悬赏单,“提王凤阁头赏金五千元;活捉王凤阁赏金一万元。”

1936年冬,日伪军调动重兵攻击自卫军各个要塞,咬住王凤阁主力部队穷追不舍。王凤阁指挥部队在林海雪原转战数月,始终不能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1937年春,王凤阁率部在老秃顶子与日伪军遭遇,激战昼夜。此时,自卫军已数日未能进食,饥寒交迫,弹尽粮绝,主力部队伤亡严重。1937年3月27日下午,王凤阁率百余人与强敌展开肉搏战,以至全军覆没。王凤阁受伤,连同其妻子张氏、幼子小金子和几名自卫军战士同时被俘。28日,日伪军将王凤阁押送通化城内。王凤阁身陷囹圄,浩气凛然。日伪当局软硬兼施,劝其投降。王凤阁横眉怒目训斥道:“你们这些忘了祖宗的中华民族的败类,在此见我,不知天下还有羞耻。”对敌人的“高官”许愿,王凤阁怒道:“这种大官,是卖国求荣的叛徒!我王凤阁头可断、血可流,投降办不到。杀、刮任凭你吧!”

4月6日清晨,通化全城戒严。王凤阁及其妻儿被押上汽车,开赴玉皇山下柳条沟门刑场。面对生他养他的通化城,王凤阁不胜感慨,频频向路人点头致意。刑车停在刑场上,百姓闻讯,冒险赶来为英雄送别。王凤阁大喊:“父老们,我王凤阁为抗日而死,大丈夫死得其所。大家努力,中国不会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铲除伪满洲!”日军用白布缠住他高昂的头颅,令他跪下受刑,王凤阁坚拒不跪,盘腿坐在坑边。日军用战刀砍下他的头颅,用水桶装走。夫人张氏怀抱孩子跳进坑里,日军随后开枪射击。王凤阁与妻儿3人英勇就义,埋在一个坑里。将军的英灵已升天而去,乡亲们仍不忍离去,悲痛的泪水无法收止。

全国驿解放后,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王凤阁为革命烈士。1982年,通化市人民政府在玉皇山上烈士陵园为王凤阁将军树立了纪念碑,永远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王凤阁纪念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中,不时有游人驻足在陵园外拜谒。(详见:2013年《通化人物志》)。

王凤阁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杰出传承者,他为祖国、为民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和他建立的英雄业绩,是通化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是通化人民的骄傲!让我们永远记住王凤阁这个不朽的名字,在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新通化的进程中发扬光大他的伟大精神。(2500)
 

五、抗日名将李 杜

吉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

依兰镇守使兼陆军独立第9旅旅长(中将);

东北自卫军总司令;

吉林省边防副司令长官;

吉林自卫军总司令。

李杜(1880-1956年)原名李荫培,字植初,又名玄存、黎苏。辽宁省义县人,东北讲武堂毕业,历任东北军连长,团长,旅长、师长(中将)等职。

李杜原是奉军中张作霖的爱将,“9.18”事变后,在日寇兵进吉林省,东北面临危亡之时,他出自爱国之心,率部下奋起守土,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成为抗日名将。

“9.18”事变后,日军占领了长春。9月24日,宣布成立伪吉林省长官公署,委任熙洽伪吉林省省长。熙洽公开叛变投敌的行径,时任依兰镇守使兼第9旅旅长的李杜义愤填膺,毅然举旗抗日。他立即以依兰镇守使名义向所辖各县发出通电,痛斥熙洽的卖国行径。呼吁各县军民团结起来,一致对敌,将日本侵略者驱除国土。要求各界协助部队维持地方秩序,积蓄粮草和军用物资,支援抗战。当时,李杜属下兵力有667、668、669,3个团,分驻于依兰、佳木斯、富锦、饶河等地,担负松花江下游和边防地区的警备任务。为了防止不测,他亲到富锦视察,将驻军团长、熙洽的亲信马龙图革职,改派他的副官长马则周接任。然后,他断然通令属下封锁松花江下游各县的永衡官银号、农业银行及财政税收部门的款项,拒绝向省城交纳税收,积蓄起来以充军备。他还召集全旅少校以上的军官会议,讨论时局问题,他在会上说:“日本用武力侵占我国领土,我们也必须用武力将他们赶出去。守土抗战,保国卫民是军人的天职,我李杜决不当汉奸,叫国人唾骂,更不做亡国奴,任人宰割”。“现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军人不能苟且偷生,除了奔赴疆场,为国杀敌,报效国家之外,再无别路可走!”与会部属慨然响应,决心追随李杜将军揭举义旗,共赴国难。为了做好迎击日本侵略军的准备,李杜下令将分驻在松花江下游的各部集结在依兰附近整训,以待杀敌时机;并派人员整顿下江13县的地方武装,设立自卫团督办处,组织民团以配合正规军作战。同时,积极筹集积蓄军事物资、弹药、粮草,登记民枪,以备战时之需。为了了解敌情,他派人密切监视敌方动态,将富锦的无线电台站搬迁至依兰,与张学良和上海、天津等地频繁联络,互通情报。同时密派人员往赴哈尔滨、齐齐哈尔、舒兰、阿城、榆树等地联络马占山、丁超、邢占清、冯占海、张作舟等将领相约抗日。又派原镇守使署副官长马宪章率步兵一团和炮兵、工兵、通讯兵各一连开赴阿城前线,接换在拉林受挫的冯占海的防务,并分出部队到哈尔滨以东的三棵树附近,监视哈尔滨动态。就这样,在日军压境、汉奸投敌、国土沦亡的危急关头,李杜将军临危不乱,沉着运筹,做好了一切应变的准备。

汉奸熙洽深怕李杜在下江树起一帜,千方百计拉拢劝降。先以伪吉林省长官公署参谋长一职诱惑李杜降日,被李杜严辞拒绝。后又派伪省木税局局长翟景儒到依兰力劝李杜附逆,李杜不仅拒绝,还嘱翟景儒回去规劝熙洽“省识大体,勿充国贼”。

1932年1月,熙洽在日军的指使下,以于琛澄为伪吉林省“剿匪”军司令,率伪军王树棠、李毓久两个旅以及马赐麟、刘宝麟两个混成旅,向哈尔滨节节逼近,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也亲自到哈市主持特务机关,企图内外夹攻,占领哈尔滨。就在哈市人心惶惶,形势危急之时,李杜将军毅然率领主力,指挥抗日义军西进,于1月26日抵哈。吉林省警备司令兼第一旅旅长冯占海也率部向哈市挺进,与李杜配合。27日清晨,冯占海部与于琛澄叛军在子弹库附近交火,李杜也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在上号一带夹攻于琛澄叛军。在两军的猛烈攻击下,汉奸军不支,纷纷溃退。当日下午,汉奸军又卷土重来,向小北屯一带反扑,李杜、冯占海两部遂将敌军包围,并击落敌机一架。傍晚,敌人全部溃退,义军乘胜追击。伪军团长田德胜率部起义,投向抗日义军方面。28日,双方在南岗极乐寺、文庙一带对峙,抗日军首先发起冲锋,冯部宫长海率骑兵忽绕至敌人背后,汉奸军见大势已去,惶惶向南逃遁。李杜、冯占海的抗日军秩序井然,开进哈尔滨市。日伪侵占哈市的阴谋未能实现,第一次哈尔滨保卫战遂获胜利。这次保卫战,从李杜挥师西进开始,李冯合战,“将已断送之哈埠克复,驻哈外人,皆惊其用兵神速,对李杜有飞将军之称,时声威远播,震慑吉垣”。(摘自《血染白山黑水记》)

李杜、冯占海等人的义举使日本侵略者大为恼火,他们为了要挟李、冯等人,每日派飞机到哈市撒传单,声称李、冯如不撤出市区,后果不堪设想。又公然向哈市当局提出“重重抗议”,叫嚷以武力“保护侨民”,李、冯对日寇的叫嚣嗤之以鼻。日本侵略当局便唆使张景惠下令,于29日前在全市悬挂日本国旗。面对侵略者的挑战,李杜针锋相对,他对报界发表声明说:“……此来(哈埠)非为地盘,非争私利,能为国家保全一尺土地,即算尽我军人一分天职,牺牲一切,皆所不惜”。李杜下令:“如有撤换中国国旗者,以军法论处”。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李杜率部进入哈市,如中流砥柱,一扫哈尔滨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军政各界。李杜的抗日军形成了以保卫哈尔滨为大任的抗日武装核心。为了联络吉林各部团结抗日,李杜首先会同丁超、王之佑,在江北呼海铁路车站约见马占山,共商抗日大计。会上,李杜慷慨激昂地表示了抗日救国的决心,并痛陈了保卫哈尔滨的重要性。马占山表示赞成在哈尔滨成立统一的军事机构,并应允渡江增援。1932年1月31日,由李杜召集所有抗日派的军政要员在哈市开会,决定成立“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抗日军队,公推李杜为吉林抗日自卫军总司令。

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成立后,李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在一些民族败类的策应下,已占领了辽、吉大部地区,并分兵向辽西入侵,占领锦州,进犯山海关,其侵略气焰极为嚣张。在黑龙江,江桥抗战失败,马占山退守海伦,并一度与日方妥协。在哈尔滨方面,日军见于琛澄伪军失利,立即调动第2师团的步兵第3旅团,并有满铁四、五百武装人员配合,向哈尔滨进犯。同时命令混成第4旅从齐齐哈尔东进,命令混成第8旅团从长春北上,并有飞机、坦克、装甲车等配合,节节向哈尔滨包抄过来。除此之外,还有于琛澄5个旅的兵力为虎作伥,在哈南一带策应。而李杜的吉林抗日自卫军的兵力,当时只有王之佑指挥的38旅两个团,邢占清的26旅一部,丁超的18旅,赵毅的22旅以及李杜、冯占海所部和部分警察部队。双方兵力和装备相差悬殊。但是李杜意识到保卫哈尔滨对于稳定军心,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和守住北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他决心动员军民,齐心协力,再打一场保卫哈尔滨的战争。经过总司令部研究,对所有兵力进行了部署,划分了防区,规定了防范任务。但因时间紧促,连简易工事也未来得及构筑,加之王之佑等部分将领毫无斗志,依然幻想“国联调停”,严重影响后来的战役。

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首先由双城阻击战揭开序幕。1932年2月1日拂晓,赵毅在双城附近击溃伪军刘宝麟旅,然后进入双城隐蔽待敌。当晚,在双城堡车站阻击了日军天野旅团兵车,使天野旅团的主力遭受严重的损失。但赵毅旅接着便遭受了敌人援军田岛旅团和20架飞机的袭击,势孤难支,双城遂被日军占领。

双城失守,哈尔滨的门户已经洞开,日军主力很快逼近南郊,于琛澄5个旅也由阿城出发,向哈市道外进攻。哈尔滨外围保卫战于2月3日打响。为了应付万分危急的局面,李杜“率同总部参谋副官数名及卫队一连亲赴前线总指挥部,布置防线,前方将士因总司令亲至前防督战,精神愈益兴奋”。李杜以丁超旅守三棵树,以邢占清旅防守南岗,以王之佑旅防守顾乡屯,自己亲自率所部与赵毅旅一部守上号。2月4日晨,日军各路兵马向哈市发动了总攻。日军凭借人多势众和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步步向抗日军逼进,抗日军只凭着民房、土墙等建筑物和简单的武装抵御。“双方炮火剧烈异常,日军进犯哈长线以来,尝以此役战争为最猛烈,我军将士忠勇进发,誓死抵抗”。李杜“鉴于前方战事吃紧,恐我们稍疏虞将大事失败,亲赴前防督战,务期一举歼灭暴逆”(1932年《滨江时报》)。他来到香油坊阵地,赵毅也亲临前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李杜此时方知道已被叛将们出卖了,他愤怒之极,不顾卫兵的劝阻,冲到前沿直接指挥战士作战,并亲自开枪杀敌。但是部下的弹药将尽,敌人越来越多,要取得胜利已是不可能了。他看出败局已无可挽回,命令赵毅带队伍撤退突围,他留下掩护,他暗下决心:要与国土共存亡。赵毅指挥队伍迅速突围,卫士们保护李杜一起突出重围。

2月5日夜,哈尔滨陷于日军之手。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终以转战经日,伤亡盈千,兵力过疲,呼救无援”而失败。李杜只好率部退守宾州、方正、后返回依兰。

1932年“9.18”一周年纪念日,李杜又发表纪念宣言:“郑重宣誓于国人曰:宁杀敌而死,不苟且全生,民族之生存与光荣,必自奋斗与牺牲中求之”。经过一番整顿,李杜自卫军和王德林所部救国军合作,联合各分散的抗日武装组成抗日义勇军,很快地控制了梨树镇、八面通、勃力、林口、绥芬河、穆棱、密山、宁安、敦化等大片地区,发展到7个旅,抗日义勇军武装达5万余人。

敌人占领了哈绥沿线的重要防地,战局急剧恶化,自卫军的大本营梨树镇也岌岌可危。李杜无奈率部向北转移,准备赴宝清与丁超会合,可是,此时的丁超已投降了敌人。此时,派去进关联络的赵毅毫无消息。李杜只好改变计划转向密山,决计撤入苏联境内,养精蓄锐,以图再起。1933年1月9日,李杜、邢占清、杨耀钧等人先后率残部二千余人由虎林渡江进入苏境。

全国解放后,李杜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1956年8月23日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最终逝世在重庆。
 

六、抗日名将王德林

东北军笫63团3营营长;

东北军吉林新旅旅长;

中国国民抗日救国军总司令。

王德林(1873—1938),原名王林,字惠民。山东省沂南县后崖子村人。出生于贫寒农家。1895年逃荒东北,当过伐木工、窑工和农工。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期间,应募为筑路工人,担任领工。俄国监工凶残地虐待工人,一次竟把一个工人鞭挞至死,而当地政府却不敢据理处置。他便于1899年7月联络百余人入山成伍。1900年7月,沙俄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入侵东北。这时,王林动员200多名工人组建“御俄寇,复国土”的忠义军。1903年4月,自制刻有“反俄救国,被逼为寇”字样的大印一颗。于绥芬河畔举起“反俄救国,被逼为寇”的大旗,成为“大当家”,从此步入“响马”、“强盗”、“胡子”的绿林生涯。他带领这支队伍,杀富济贫。袭击沙俄、官吏,绑洋票、斥日人,远近闻名。在吉林和黑龙江一带打击俄国入侵者。10余年间,他率部打九站,攻七站,袭十站,并一度占领索罗瓦挂及苇沙河、雅伯利与新站等地,凡侵华俄军以及贪官污吏、汉奸巨恶,均为打击目标,对群众则秋毫无犯,并将缴获的俄人财粮分赈贫民。东北人民亲切地称他为“义盗红胡子老王林”。

1917年11月,王林率队投奔吉林督军孟恩远。孟认为他有将才,同意收编他的部属为正式部队,被编为吉林军第1旅第3营,委任为营长,并更名为王德林。他带领的3营经过几次整编番号仍为3营。他任营长达15年之久,人称“老3营”。驻地铜佛寺和瓮声砬子(今安图县明月镇)。

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东北 ,派出大批先遣分子,乔装打扮,四处活动,物色汉奸走狗。王德林自然成为其拉拢的对象,他们时常送来金钱 、物品,甚至以美女相诱惑,王德林不为所动,均严辞拒绝,得到有识之士的称赞和百姓的爱戴。

“9.18”事变后,日本为加快侵略步伐,意图修筑从吉林到朝鲜会宁的铁路。王德林识破日军意图:如果吉会铁路完成,只要24小时日军即能布满东北各要隘。欲防强寇,必先阻其铁路计划。1931年12月7日,日本铁路勘查队员在瓮声砬子,自行上山,用望远镜四面张望,驻防的老3营士兵劝阻不成,日勘查队员依然擅入防地,老3营士兵开枪射击,日勘查队员两人毙命。事发后,日本人就此责问王德林。王德林义正辞严地回答说:“炮台是我军事重地,不准任何人上去。这两个人强行爬上炮台才被打死,我士兵纯属正常执行任务。”日方表面作罢,但转而威迫东北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大汉奸熙洽,将老三营调防吉林。

王德林对战士的爱国之举十分钦佩,豪爽地承担起事件的责任。面对中日联合检查团的盘问调查,王德林大义凛然,痛斥日人的强盗行径,迫使日本侵略者承认是误会。事后,投靠日本人的旅长吉兴,立即将老3营移驻安图县古洞河,后又传令将老3营改为团,王德林升任团长,开往吉林换防。王德林知道这是日本侵略者的阴谋,换防是假,去黑龙江打马占山的抗日队伍是真的。所以,老3营行军在敦化休息时,官兵们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拒绝换防。王德林毅然带领全营改变行军路线,经额穆县城(今敦化县额穆乡),过镜泊湖南头,进驻汪清小城子。

1932年2月8日,王德林在小城子召开部队官兵和群众代表大会,决定起义,组织“吉林抗日救国军”。在大会上,王德林发表就任“总司令”誓词:“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我们尽军人天职的时候!我们要去打日本,把日本打出东北!可是光靠我们士兵打还不够,必须要全东北的人都去打,最后一定能把日本打出去,收复国土!”

王德林登高一呼,吉林东部地区就出现一支最早的抗日队伍。抗日救国军每个官兵都戴着两边写着“不怕死,不扰民”的袖标,转战于吉林、黑龙江交界地区。

1932年2月,他率部反正抗日,在中共党员李延禄等的帮助下,宣布成立“中国国民抗日救国军”,自任总司令。王德林率部起义,冲破一片恐日、降日逆流,许多民团、警察、炮手纷纷投奔。在起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由1个营的300余众,发展到3000多人,成为武装完备的抗日大军。

救国军打得最漂亮的一场战役是王德林所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此场战役以少胜多,一时名声大振。1932年3月12日,在镜泊湖湖南头,日军在飞机配合下,将救国军包围。救国军隐藏在山中以步枪还击,日军只闻枪声,不见人影,每闻枪声起,必有应声而倒者,恐慌弥漫,队伍渐乱。王德林见有隙可乘,兵分两路,绕道将日军包围,以猛烈炮火攻击。经一小时战斗,日军被击溃,大败而遁。

13日,经救国军总部讨论决定,选择在“墙缝”这条山峡中围歼尾追之敌。“墙缝”地势险要,山上堆积大块巉岩,约有5里之遥。14日晨6时,日军约3000余人在天野旅团长率领下,骄横地由敦宁公路开来。当行进到5里长巉岩下狭路时,救国军居高临下,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发。日军突然受到阻击,乱成一团,仓皇应战。战斗一直进行到中午,日军发动,4次冲锋,均被击退。救国军中多是炮手出身,枪法准确,弹无虚发。在狭路口外的开阔地上,日军尸体狼藉,枪支、马匹遍地。救国军以少胜多,打死打伤日军300余人,缴枪数百支,并击落敌机一架。

救国军连战连捷,军威大振,群众奔走相告。东北军独立团在绥芬河宣布起义,铁路工人、爱国学生要求参加救国军,连当地胡子、响马也来参加救国军。救国军一下子扩大到6万多人,控制了中东和南满铁路的东西段。他们炸毁桥梁、破坏公路,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队伍扩大,控制的地区亦增加到十余县。王德林提出“不分党派,共同一致对外抗日”的主张,倡议各部抗日军联合作战。这一倡议,得到了战斗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的吉林民众抗日自卫军李杜、丁超、马宪章和张振帮等部的拥护。不久,吉林省抗日军联合指挥部成立,向日伪军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

王德林治军严谨,救国军不怕死、不忧民,转战于安图、敦化、宁安、海林等地,捷报频传。20日收复敦化,接着连克额稷、蛟河两城。1932年3月8日在海林东站挫败以天野少将为指挥的日军步兵第15旅团。继而攻宁安等地,将日军修筑吉会铁路与牡丹江铁桥之材料全部焚毁。在著名的镜泊湖连环战役中,救国军重创日军。7月,抗日救国军已发展到3.5万余人。当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任命王德林为宁安警备司令,旋即向他发出“剿共密令”,他断然拒绝,并辞去宁安警备司令一职。10月初,率救国军转战牡丹江一带,两个月时间相继收复延吉、珲春10余座城镇,人民群众称之为铁军,王德林被誉为“救国军常胜将军”。11月下旬,日军纠集重兵“进剿”救国军,王德林等抗日将领联名向全国通电求援,但国民党政府却坐视不救。救国军被迫化整为零,潜伏山林深处。1933年1月,他则率伤员及眷属退入苏联境内,抵达莫斯科时,受到斯大林的接见。

1933年5月5日,绕道欧洲、香港回国,奔走于上海、天津、郑州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将在关内募得的8000块银元转交东北抗日救国军,嘱咐一定把钱用于东北的抗日斗争上。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曾提名他任总司令,因疾病缠身,未能就任。1937年"7.7"事变后,南京国民党政府委任他为光复军第二路指挥。他不顾年迈体弱,带病率旧部奔波于江淮、豫鲁等地,招募立志抗日的爱国青年,自筹枪马弹药,组建民众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在家乡领导成立光复军卫队营。后因旧病复发,回原籍沂水疗养,于1938年与世长辞。1939年,2月,《解放》周刊发表题为 《追悼东北义勇军军事家、领袖—王德林》的文章称:“丧失这个民族老英雄,实乃我中华民族的一个损失”,号召人民共同学习民族老英雄为国奋斗的精神。(3000)
 

七、抗日名将马占山

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

龙江省黑河警备司令;

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上将);

黑龙江抗日救国军总司令;

东北抗日救国联军总司令。

;

马占山(1885.11.30——1950.11.29),字秀芳,吉林省怀德县人,祖籍河北省丰润县。

马占山原为黑龙江省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3旅旅长。“9·18”事变后,由于黑龙江省省长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万福麟不在省会齐齐哈尔。为了稳定人心,统一全省的指挥,张学良于1931年10月10日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省长兼军事总指挥。

“马占山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极为不满。早在当年,日军于皇姑屯炸死奉军大帅张作霖时,他就誓言“公仇私恨,必报复之”。他接任黑龙江省代省长,率部由黑河抵省城齐齐哈尔。马占山刚到任时,日本驻齐齐哈尔领馆武官林义秀就恐吓言,如欲避免战火,其唯一方法为马省长即行下野,一些地方劣绅也认为,拥有数十万精兵的辽宁尚且不抵抗,只有一万兵马的黑龙江如何抗日。对此这位“胡子”出身的将军言道:“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不战而亡,何不誓死一拼,以尽天职。”并表示一息尚存,绝不敢使寸尺之地沦于异族。

11月4日,在日军最后通牒被马占山拒绝后,进犯齐齐哈尔之日军多门师团,以四千余人在飞机、战车、山炮掩护下,向齐市之门户嫩江铁桥等地发起猛攻。马占山一声令下,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此战史称“江桥抗战”,打响了黑龙江省武装抗日第一枪。

黑龙江省的抗日武装斗争,在整个东北义勇军抗日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占山是这支抗日队伍的杰出领袖,虽然他一度动摇妥协,但在整个东北义勇军抗战史上,他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给予日军以最为沉重的打击。

10日中旬,日伪军便向嫩江桥一带发动了一次进攻,妄图打开日军进攻黑龙江省的门户,江桥守军奋勇抗敌,击溃了来犯日伪军。为了防止敌人再度进犯,江桥驻军炸毁了嫩江桥。

10月22日,马占山发表了对日抵抗宣言:“当以国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救危亡。”表达了其抗战决心。

10月24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致书马占山,要求马占山让出省城,接着又连续3次照会,威逼马占山立即修复江桥,否则将以武力解决。马占山也以强硬措辞驳斥日军无理要求,指出日军要求修桥,意在进攻便利,而江桥系中国主权,如日军对我存敌意或入侵我军阵地,则采取正当防御,即以武力抵抗。

关东军为了打开向黑龙江进犯的通道,决心占领江桥。11月4日,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嫩江桥,马占山下令守军还击,致此,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爆发。

当日中午,日军主力部队殿后,伪军张海鹏部当先,共4000余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嫩江桥我军阵地发起进攻。驻江桥守军放敌入围,随后奋起反击,与敌展开白刃战,至晚8时,日军攻势遭挫后败退。次日拂晓,日伪军在大炮、飞机掩护下,又发起强攻,守桥驻军从正面给予痛击,敌军被迫再次撤退,日军死200余人,伪军死伤达700多人。

11月6日,日军发动了新一轮攻势,战斗又在大兴附近打响。此次,日军自为先锋,张海鹏伪军殿后,守桥官兵拼命杀敌,多次打退日伪军进攻,几次从敌人手中夺回失去的阵地。日伪军死伤甚多,江桥守军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再加上江桥、大兴等地,地处平原,防御工事尽被敌炮火摧毁,修补不及。因此,马占山于6日晚下令将主力撤至距江桥50华里外的三间房车站一带阻击敌人。

三间房是洮昂路(洮南至昂溪)的一个车站,北距齐齐哈尔70华里,是保卫黑龙江省会的重要防线。马占山退守三间房后,立即重新布防,守军总兵力亦增至5000余人。12、13、14日,日伪军对三间房发动了数次攻击均被击溃。17日,日军又发动了总攻。在三间房,这个狭小的阵地中,日军动用了飞机12架,大炮百余门,总兵力达7000多人。面对汹涌来犯之敌,爱国官兵同仇敌忾,奋勇异常,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三间房阵地也几度异手。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情况下,马占山于18日晚下令各部队向齐齐哈尔撤退。19日上午9时许,日军集中大批主力,于距省城15里处的榆树屯,以猛烈炮火向省城发动猛攻。晚5时,日军攻陷齐齐哈尔,历时16天的江桥抗战结束。

江桥抗战,震惊中外,对东北各地义勇军的反日斗争影响很大。江桥抗击日军的消息在全国传开以后,国内外爱国人士和全国各地学生纷纷通电、汇款支持马占山。教育家陶行知在《敬赠马占山将军》一诗中,盛赞马占山“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手抛日球归常轨,十二金牌召不回”。一时间,江桥战役和马占山的名字在全国叫响。社会各界通过不同方式向黑龙江抗日前线将士发出慰问电。一时间,马占山成了名人。当时,上海有一家福昌烟草公司还专门生产出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说“愿人人都学马将军”。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上市之后,上海人争先购买,一时间,出现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不吸烟的人也买回几包留作纪念。

1931年11月17日的《滨江时报》曾经发表评论说,黑龙江的中国军人在日军的横暴下孤军奋战。嫩江河畔赤血,是中国血性男儿的瑰宝,黑龙江的中国军队,是真正的卫国勇士。文章说我们对于中国军人不能不怀疑,究竟有多少可杀敌,我们在极度失望下,我们在失守东3省后的50天,才发现黑龙江的马占山是足以当“中国军人”4个字而无愧。江桥抗战也是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典范。

江桥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日本侵略军在这次战役中,投入大量精锐部队,其伤亡人数1500余人,冻伤近千人。黑龙江省中国驻军在战斗中虽然也遭受了很大的牺牲,伤亡2000余人,但他们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意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的斗争。

日军对马占山的“平定”工作也极为重视,从1931年12月中旬开始,先后两次派人对马占山劝降。遗憾的是,血雨腥风中走过来的马占山对当时复杂形势缺乏冷静、正确的认识,终于在1932年2月动摇变节,接受伪黑龙江省省长一职。但是,自从他就任黑龙江省省长之后,日本人对他进行了种种要挟和控制,再加上全国各界的舆论谴责,促使他觉醒。所以,从3月初开始便暗作准备,决计出走,再度抗日。4月1日马占山将伪满之钱款、物资、战车、马匹等装备悄悄运走,并利用这些钱物,再次拉起武装抗日大旗。4月2日凌晨,马占山带领副官、卫士20余人乘汽车出城,并于4月7日达到黑河。(马占山于1932年2月至4月1日,当了30多天伪黑龙江省长)。5月14日,马占山在海伦举行出征誓师大会,成立黑龙江抗日救国军,自任总司令,少将韩家麟出任参谋长。从此,马占山又重新开始了其抗日征途。,

5月16日,日军先头部队攻入依兰,马占山率部向上集、庆城、巴房等地移动,占领大青山一带作为长期的抗日根据地,以图对敌作战。日军第14师得知马占山部在庆城一带活动的消息后,于6月30日下令所属部队前往围歼。马占山率部在庆城一带,与优势之敌周旋。7月28日,马占山率所部在十七井子地方与敌骑兵遭遇,战至夜晚,伤亡百人,敌弃尸40余具退走。但少将参谋长韩家麟等20余人被冲散。翌日晨,又被日军发觉包围,全遭杀害。日军在尸体中发现有一蓄短须身带马占山名章者,便认为马占山被击毙,并以此作为重大战果予以渲染。关东军还煞有介事地展出马占山的遗物以证明马占山已战死沙场。但是,令关东军没想到的是,1个多月后,马占山在龙门县城重新出现,并重整旗鼓,率众继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

黑龙江省义勇军创建于江桥抗战之后。11月,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率部在齐齐哈尔以南嫩江桥一带奋战月余,抗击日伪军进攻。尔后撤至海伦地区,吸收各抗日武装组成义勇军约5万人。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总司令部于5月在海伦成立。该部于呼海铁路(呼兰—海伦)、齐克铁路(齐齐哈尔—克山)沿线频频出击,在松浦镇、安达、海伦等战斗中取得很大胜利。9月,海(拉尔)满(洲里)护路军总司令苏炳文宣布抗日,建立东北民众救国军,所部3万余人在富拉尔基一带抗击日军。10月,马占山率部反攻齐齐哈尔,使日伪军惊慌失措。

黑龙江省抗日义勇军是以黑龙江省救国军为主体。马占山为总司令,吴松林为副总司令,石兰斌为前敌总指挥。辖骑兵第1旅(旅长吴松林)第2团(团长邓文)、骑兵第2旅(旅长邰斌山)独立骑兵第8团(团长霍刚)、独立骑兵第7团(团长李天德)等部组成的义勇军,部队达8万余人

1932年7月,马占山与韩家麟率部,在小兴安岭与尾随日军苦战,在庆城县白碱子山口遭遇伏兵,被千余日军包围,双方激战了3天,义勇军伤亡大半,马占山也不幸挂彩。此时,义勇军官兵只剩不足两百人,弹药也将消耗殆尽。7月22日在小兴安岭的密林中,马占山与韩家麟商议,决定并分两路突围,一路由马占山率卫队42人向东突围,一路由韩家麟率剩余官兵百余人,马50多匹向北突围。

马占山率领部队经过5个多月的转战,虽给日伪军以重创,大灭日军侵略气焰,但终因孤军无援,伤亡惨重,于12月7日被迫退入苏联境内。

1950年11月29日,马占山病逝于北京,终年65岁,安葬于北京万安公墓(3500)

 

马占山将军

八、抗日名将朱庆澜

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黑龙江省护军使、黑龙江省将军(陆军上将);

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东北赈务赈务委员会委员长;

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子樵、紫桥。山东济南市历城人,祖籍浙江绍兴钱清镇秦望村人。父锦堂,游幕山东,为历城刑名师爷。6岁丧父,14岁丧母,自幼孤贫力学。17岁,随友赴东北,投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部下,深受赏识,历任三营统领,凤凰、安东知县,东三省营务处会办。1912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并被袁世凯聘任为临时总统军事顾问。1913年10月,任黑龙江护军使兼署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1922年,应张作霖之邀,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他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1935年,开始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副委员长、东北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赈灾救济奔走呼号,为支助抗日义勇军不辞劳瘁。

“9.18”事变后,朱庆澜在上海联络各界人士,组建了“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也叫义勇军后援会,亲任会长,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1931年10月中旬,他在黑山县组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以辽北蒙边宣撫专员行署的名义,委任王显庭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军司令。朱庆澜在辽西组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军为标志,锦州成为辽西乃至全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发祥地。朱庆瀾是创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第一人。

朱庆澜以抗日后援会会长名义募集十余万银元,援助了冯玉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七昼夜,收复多伦4县的活动。抗日同盟军在长城喜峰口抗战中,朱庆澜亲自组织第一批物资运往前线,使宋哲元部队痛歼日军,敌寇丧胆,日军自认“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次年,日军进攻上海,他又向国内外募捐,并承担宣传、医疗、运输等工作,支持各路军抗日斗争。

抗战发生后,他在陕西创立黄龙山垦区,收容难民达5万余人。关心桑梓,出资创办渔后小学,招收本村儿童免费入学,并为家乡修路,福泽乡里。

1936年,朱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赈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把工作重心由救灾转向救难,用争取政府拨款和发动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更大规模的济难活动。

1938年,华北、东北因日寇大举侵略,灾民大量流入陕西,朱庆澜亲自主持创办了著名的黄龙山垦区,以垦代赈,安置灾民5万多人,垦田23万亩。朱庆澜众多赈灾慈善事业,堪称近代中国赈灾史上一座丰碑,受到人民的称颂。

朱庆瀾任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后,对辽吉黑热各路抗日义勇军重新进行组建,把在辽宁的56路军,约20多万人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与在蒙边、热河、吉林和黑龙江约10多万人的东北抗日自卫军、东北抗日救国军整合为50多万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朱庆瀾为辽吉黑热各路抗日义勇军提供大量的军械弹药和22万多元的经费援助。朱庆瀾成为辽、吉、黑、热及边地区各路东北抗日义勇军公认的总司令。他领导的后援会在热河抗战期间,曾经5次奔赴热河前线进行慰问和视察督战,而在热河抗战最激烈的1933年2月,朱庆澜将军又亲自赴热河前线慰问督战,并拍摄了记录片《热河血战史》,向全国民众宣传热河前线的战况。

朱庆澜以花甲之年,在热河抗战最激烈、最残酷的时刻亲临前线慰问,给驻守热河的东北军和东北抗日义勇军以极大的鼓舞。他给参加热河抗战的东北抗日部队送去捐赠的物资和款项,仅现金一项就多达4百万大洋。

热河抗战时过一年之后,朱庆澜将军仍感到当年的壮志未酬,决心以艺术形式再现东北义勇军那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以雪国耻,于是在1934年出资赞助电通影业公司拍摄了电影《风云儿女》。在《风云儿女》拍摄完后,有个有趣的插曲。就是《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的歌名问题。田汉写在稿纸上的歌词原准备写成军队的战歌,聂耳从日本寄回来的词谱曲的名称叫《进行曲》。两个名称如何成为一个名字呢?是朱庆澜将军画龙点睛地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成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义勇军进行曲》。《风云儿女》在拍摄和上演的过程中麻烦不断,一波三折、阻力重重。当时的上海市政当局有令:凡是田汉的作品,无论什么内容、无论哪个公司投资的,都不准拍摄、不准放映。为了避免《风云儿女》被禁演,朱庆澜将军游说各方,力主公演。终于使这部影片在1935年5月24日得以首演。此时,田汉还在狱中,距离聂耳逝世仅两个月。朱庆澜将军不愧是《风云儿女》诞生和广为流传的幕后英雄。

岁月如梭,抚今追昔,许多人不了解,给东北抗日义勇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命名的人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朱庆瀾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创始人和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如今,锦州古城还有一条“朱将军胡同”以纪念朱庆澜。

朱庆澜先生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爱人救人,在同时代人民中佳话广为流传。他在陕西10余年间,拯救灾民,兴办教育,保护文物古迹,拓荒垦植,奔走呼号,终因积劳成疾,咯血不治,于1941年1月,卒于西安灾童教养院,葬于终南山东韦村,长眠于三秦大地,终年67岁。冯玉祥送挽词《哭庆澜》,词中赞曰:“朱子桥,老将军。我民国,大伟人。”

 

九、抗日名将苏炳文

黑龙江军务督办公署中将参谋长;

国防筹备处处长;

黑龙江省政府委员;

黑龙江自卫军总司令;

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

苏炳文(1892年~1975年),字翰章,号铁庵。汉族。1892年9月2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大民屯中古城子乡村,他于1899年1月进入家乡私塾就学。1905年10月入沈阳创办奉天陆军小学,年方14岁的苏炳文不顾家庭之阻挠,毅然弃家步行4日到达沈阳,经3次考试,获得录取。1910年1月往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中学,经甄别升学考试合格入校。

1912年9月保定军官学校成立,苏炳文升入该校第一期步兵科,学习较高深的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1914年10月毕业后分发部队为见习军官。适袁世凯在北京成立“模范团”,选择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300余人参加训练。苏炳文应选学习一年由上等兵而班长。1916年1月升为该团第2期第1营1连中尉排长,一年后升任连长。苏炳文在北京城内讨伐张勋复辟战斗中颇著战绩。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后,中国参加协约国共同出兵远东为参战军。中国派驻北京南苑的陆军第9师组成驻崴(海参崴)支队,苏炳文任第2营营长。1918年7升任北京陆军第9师第33团中校团副。

1923年9月,苏炳文留闽任陆军第三旅上校参谋长,半年后升为第一团团长。1924年春,孙传芳与王永泉发生内战。苏辞职北归。是年秋第二次直奉战起,苏因反对内战隐居不仕。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苏炳文应奉军郭松龄军长之邀,回东北故乡服务。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反奉,回师沈阳,苏炳文升任东北国民军第一军少将参谋长,奉郭松龄之命,去营口准备渡辽河迂回沈阳,迨至营口时郭松龄已于新民白旗堡兵败身亡。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举行北伐。苏以战绩升为第6旅旅长。1928年1月改编,苏任第17师师长。1928年春,苏炳文为黑龙江军务督办公署中将参谋长兼国防筹备处处长和黑龙江省政府委员,驻防齐齐哈尔。是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任命苏炳文为东北边防军驻黑龙江副司令公署参谋长和省政府委员。

1929年中东路事件发生,当时苏军突然袭击,驻满洲里的东北军15旅旅长梁忠甲被俘,旅附魏长林阵亡;驻防扎赉诺尔的东北军第17旅旅长韩光第和张季霎、林选青两团长也阵亡。大兴安岭以西之地,全被苏军占领。苏炳文多次奔走,出谋献策,斡旋和平,运筹解决方略。后经蔡运升两次赴伯力与苏联代表谈判,双方达成停战和平协定(即伯力条约),苏军退走,东北失地得以恢复。

1930年3月苏炳文继任15旅旅长,黑龙江省防军第2旅归苏炳文指挥,仍担任哈满护路司令,积极训练,巩固边防。

“9.18”事变后,马占山受命代理黑龙江省省长。苏炳文支援马占山将军抗日。当时将其驻满洲里的步兵团调到嫩江桥,协助马占山作战,抗击日军。苏在海、满一带积极进行抗日活动,首先成立学兵连,收容有志青年学生百余人施行军事训练;继之成立步兵第9团,扩充抗日队伍;还以留德学兵工的刘绍复为领导,将沈阳兵工厂流亡的技工与青年百余人,成立制造手榴弹、地雷等的兵工厂。凡由沦陷区逃来的爱国志士,均欢迎接待,安置在救国后援会工作,颇得人心,但深为日伪仇视。日伪迭次邀请苏到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开会,亦拒不前往,日伪威胁利诱俱归失败。

1932年3月31日,苏炳文在海拉尔通电就任黑龙江自卫军总司令。10月1日,正式宣布就任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通电中外,在嫩江西岸坚守阵地,誓死抗日。日伪部队屡次进犯,均被击退。敌遂用数倍之兵力,陆空协同大举进攻。其步兵第1团高峻岭团长率部对进犯之日军迎头痛击,日军伤亡数十人始稍后退。次日,日军增兵千余人,步炮联合向我阵地猛攻,敌机轰炸我阵地,激战两昼夜,高团长背部及右臂负重伤,中校团副唐忠信、少校团副孔庆麟同时负伤,第2营营长杨传绪阵亡殉国,连、排长伤亡者10余人,士兵伤亡数百人,但士气旺盛,视死如归。苏炳文亦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并慰问伤员,鼓舞士气,敌忾同仇。

11月中旬嫩江封冻,日军以松木直亮第10师团为主力,以股部骑兵旅团为先锋,附以装甲车、坦克,并以飞机助战,向我嫩江西岸阵地大举进攻。我军于富拉尔基一带阵地激战数日伤亡惨重,乃转移至朱家坎、腰库勒二线阵地,并将前方铁路破坏。

苏炳文的部队,在北大荒转战于冰天雪地之中,孤军奋战,终至弹尽粮绝。迫不得已,于1932年12月4日夜,苏炳文率领军民4000余人,由满洲里退入苏联境内。日军迭向苏联交涉引渡,苏联引用国际法,严词拒绝。

1933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商定,苏炳文所部分3路回国:第一路是随军撤退的民众于1933年2月17日夜乘专车离多木斯克经海参崴换乘智利无恙号轮船,3月16日抵天津塘沽转北平,由北平市政府安置工作;第二路除高级将领外,编成东北民众救国军第二旅,旅长吴德林被留下(苏炳文将军拟随行未能如愿),2月22日离多木斯克,3月8日抵新疆塔城,4月初到达迪化(乌鲁木齐),参加新疆之保卫与建设;第三路苏炳文与马占山、张殿九、李杜、王德林、孔宪荣等将军由欧洲回国。4月14日苏炳文、马占山将军等20余人离多木斯克,经莫斯科、波兰于4月18日上午9时抵柏林,中国驻德公使刘文岛同全体馆员、留德学生及侨胞等多人到站欢迎。

1933年4月11日张学良出国,抵意大利罗马后,电邀苏炳文、马占山、李杜前往晤叙。苏炳文等3人抵罗马,与张学良聚会3日,国破家亡异域相逢,不禁唏嘘。张学良对苏等说:“我不能久居海外,不久即将回国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你们赶快回国,重整旗鼓,以期再战。”苏炳文马上唯命是从。

1933年6月回国,苏炳文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中将委员。

“7.7”抗战揭起,苏炳文屡次请缨杀敌,均未如愿。1938年5月,苏被任为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军事参议官。8月任军委会战区军风纪巡察团第3团主任委员,巡视鄂、赣、湘、桂等省。其实这也是走形式,没有效用。1940年1月该团撤销,苏炳文隐居重庆。

抗战胜利后,苏炳文随国府迂回南京。1946年3月回北平省亲,4月国民党以南京国民政府名义命令苏炳文退休。

1947年秋,苏炳文归新民故里,筹备资金创办集体工厂,以维持生活。

1948年春,卫立煌电请国民政府委苏炳文为东北“剿总”司令部总参议。当锦州解放、辽西兵团崩溃之时,苏炳文与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过去有隶属关系,策动其部队起义,奠定和平。彼因环境困难,未克如愿,为避免双方牺牲,糜乱地方,涂炭人民,损失物资,破坏工厂起见,决定停止作战,放下武器,自动投诚。11月1日苏炳文偕周福成离开中国银行之司令部,至世合公银行休息,2日赴解放军报到,转至将官招待所。经过5个多月的学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体有了深刻的了解,虽是衰朽之年仍愿为人民服务。

1975年5月22日,病故于哈尔滨,终年84岁。(2600)

为纪念民族抗日英雄苏炳文,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建造了苏炳文广场。总面积2万平方米,建有苏炳文将军主题雕塑、欧式塔楼、音乐喷泉及休闲娱乐配套设施,是为纪念爱国将领、民族抗日英雄苏炳文将军而修建的。民族抗日英雄苏炳文,1931年10月1日在海拉尔向全国通电发起全国全面抗日的宣言,在嫩江一带领导了海满抗战,时任呼伦贝尔最高军政长官。解放后任黑龙江省体委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十、抗日名将冯占海

吉林省边防军笫1旅旅长;

国民革命军第63军军长;

国民党中央政府中将参议;

吉林自卫军副总司令兼右路总指挥;

吉林抗日救国军总司令;

吉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

冯占海,字寿山(1899——1963.9),辽宁省义县人。曾任东北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9.18”事变后,举旗抗日,被称为“吉林抗日第一人”。冯先后就任吉林省警备司令、吉林抗日救国军副总指挥、吉林抗日救国军总指挥等职,率部与日寇激战百余次,给日军以重创,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1932年底,冯占海部因孤立无援被迫撤往热河。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63军,先后参加热河保卫战、长城抗战。“7.7”事变后,率部与日军在固安、雄县等地激战,7000多吉林子弟浴血牺牲。1938年秋,所部参加武汉会战,获国民政府嘉奖。1938年底,冯占海因不满国民党军队内部倾轧脱离军职,为养家糊口赴昆明等地经商。

“9.18”事变后,代理吉林军政大权的熙洽(时张作相在锦州为父治丧),闻日军已占长春,准备进攻吉林,即令驻吉林的东北军撤出城外,不得与日军发生冲突。冯占海的卫队团遵令到吉林城南的口前驻扎,注视城内动静。

9月21日,熙洽降日。冯占海对此极端愤慨,9月24日率所部1500多人,于永吉县官马山率先通电起义抗日,并在爱国人士赵在田、邓建中等帮助下,把部队改名为吉林自卫军,揭开吉林省武装抗日的序幕。冯占海的卫队团装备精良,是东北军之劲旅。熙洽降日后,3次派人持亲笔信对冯占海进行威胁利诱,迫其降日,冯占海严词拒绝。鉴于官马山一带地势狭隘,不利对日作战,冯占海决定向广阔富饶的吉北进军。9月底,冯占海率领将士穿桦甸,涉松花江,向东挺进。首战蛟河,痛歼日军,冯军威名大振,所到之处,民众热烈欢迎,闻风响应,爱国人士、抗日武装纷纷加入冯军,队伍迅速壮大。

12月,吉林省政府委员、民政厅长诚允奉代理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作相之命,在宾县成立吉林省临时政府,诚允任代主席,号召抗日。不久,冯占海率部赴宾县,接受吉林省临时政府领导。奉张作相之命任冯占海为吉林省临时政府警备司令,驻军五常、舒兰、阿城,扼守哈绥铁路,拉开抗日战线。熙洽与日本侵略者互相勾结,调动大批日伪军,配备飞机数架,向宾县大举进攻。冯占海率部迎敌,双方在向阳泡和拉林激战。冯占海身先士卒,战士奋勇杀敌,力克敌军。

1932年1月,冯占海与依兰警备司令李杜和邢占清、王之佑、丁超等东北军将领共商联合抗日大计,在哈尔滨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各抗日队伍统称为“吉林抗日自卫军”,公推李杜为总司令,冯占海为副总司令兼右路总指挥。冯占海率领所属部队先后在五常的团山子,方正的桶子沟、会发恒等地与日伪军鏖战,克敌制胜,日伪伤亡惨重,大批伪军持械反正。此间,哈尔滨沦陷,吉林省临时政府撤出宾县。同年4月中旬,吉林抗日自卫军总部在依兰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依兰为大本营,兵分3路反攻哈尔滨。冯占海任第2路军总指挥,克方正再战会发恒,获全胜,5月收复宾县。正当各路军逼近哈尔滨时,因依兰兵力薄弱,被日军攻占,日军又截断反攻哈尔滨各路自卫军的归路,迫使自卫军分头撤退。

冯占海指挥的第2路自卫军因与其他两路相距较远,失去联系,于6月上旬在宾县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冯占海所部单独活动,改名吉林抗日义勇军,冯占海任总司令。之后,兵分两路进攻哈尔滨,至哈尔滨市郊,受到日伪优势兵力的阻截。冯占海挥师奋战,击退敌先头部队。但因力量对比悬殊,抗日队伍伤亡甚大。为保存实力,避免更大牺牲,冯军改变计划,向哈尔滨南的五常、榆树转进。途中与日伪军战于太平桥、青山堡、双榆树等地,击毙日军少将、大佐、少佐各1人,士兵700余人,迫使驻守榆树城的一部分伪军起义,五常守城伪军,一部投降,一部溃逃,义勇军收复五常、山河屯等地。

1932年10月,冯占海率部分4路向吉林进军,其中一路进攻到吉林市郊,后遭日伪军袭击,损失甚重。至此,冯占海部与日伪军进行百余次战斗,队伍最多时达7万余人,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气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日伪头目也发出了“冯部是强有力的反满军队”的惊呼,但因当时的南京政府推行“对外投降,对内剿共”的政策,加之东北各地抗日队伍各自为政,胜骄败馁,冯占海部也兵力疲惫,弹药缺乏,给养困难,孤立无援,不得已撤离东北,向热河转移。转战途中,他们毁铁路,毙敌军,穿过荒凉的草原,1933年1月达开鲁城。此时,冯占海的抗日队伍仍有4万人。1933年2、3月间,冯占海率部参加热河保卫战,失利后,向察哈尔转移,在张家口参加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民众抗日同盟军,冯占海任民众抗日同盟军第四路总指挥。驻军尉县、怀来一带,继续抗日。1934年2月,在同盟军解散,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冯占海为补充粮饷、军械,充实力量,打回老家,接受何应钦的改编条件,把所部改编为陆军第63军,冯占海任军长兼91师师长,进驻高邑、柏乡等8县整编训练,以备再战。

抗战胜利后,冯占海迁居北京。后经吉林省政府领导亲自邀请迁居长春,出任吉林省体委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占海深为国家的发展和变化所鼓舞,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信心,表示要“多为人民服务”。发行公债,他积极认购。抗美援朝,他带头捐款。曾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会委员。1954年4月开始,任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任职期间,他认真按中央指示办事,深受政府和群众欢迎。1955年,冯占海与刘风竹等筹建吉林省民革组织,并任民革吉林省委副主委,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诸多贡献。冯占海是吉林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

1963年9月,冯占海因积劳成疾不幸在长春病逝。终年65岁。依照将军遗愿,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曾将其骨灰安葬于吉林市北山脚下.

结 语

不能忘记义勇军的牺牲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5周年。85年前,宁静的“9.18”之夜,骤然在这块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上响起了枪炮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国门。从此,3千万东北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大好山河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生存在这块黑土地上的无数中华血性儿女,在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不甘为亡国奴的各阶层民众和爱国官兵,毅然奋起,不分党派异同,不分正规军、民团武装,还是绿林帮派,毅然决然地拿起武器,纷纷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这些抗日武装被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

抗日义勇军是东北抗战初期兴起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支劲旅。他们与中共创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一起,汇成了一股洪流。高潮时,共有上百支队伍,兵力达50万之众,活动几遍全东北。

这些武装部队无统一领导和编制,各自具有独立性;没有军费来源,没有军械、粮食、被服的供应,全靠自筹或全国人民捐助;没有固定营房和住处,常年露宿风餐,活动在深山野墺中。在恶劣的环境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军展开英勇的武装斗争。

东北义勇军在1931年9月至1935年9月间,却真真实实地成为了东北战场抗击日寇的主体力量,独立坚持抗日斗争4年多,参加战斗上万余次,毙伤日军5万余人、伪军6万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东北义勇军奋勇抗击日寇精锐部队的关东军,大量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打得日寇惊恐不安,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当时流传着的“马占山(黑龙江义勇军名将),冯占海(吉林义勇军名将),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山海关外,排山倒海”,就是东北义勇军抗日气势的写照。

东北义勇军的艰苦斗争有几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940年前后。后期一部分独立作战,一部分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联合战斗,一部分加入东北抗联,坚持到1940年下半年即大部陷于瓦解,只有少部分继续坚持斗争,成为后来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东北义勇军的英勇战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抵御外侮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立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和创建东北抗日联军提供了条件和经验;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在纪念胜利之时,在聆听庄严雄壮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我们不能忘记义勇军奋起救国,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而英勇的牺牲的抗日英雄。

东北抗日义勇军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堪称中国民众反侵略斗争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当年抗日义勇军将士在白山黑水奋勇抗敌、浴血救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我们想问问:有多少国人知道东北抗日义勇军?谁是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的主体?由于数十年的片面宣传,至今大多数国人在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却不知道东北抗日义勇军,以为东北抗日就是东北抗联在抗日,而绝大多数宣传一提东北抗日就讲东北抗联,实在令人叹息。

东北抗日不光是东北抗联(组建于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坚持到1940年前后)在抗日,还有规模大得多、影响大得多、抗日时间长得多(1931年9月下旬开始兴起,坚持到1940年前后)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抗日。组成东北抗联的11个军,共约3万余人,有6个军是原东北抗日义勇军队伍,其余5个军也均有义勇军队伍加入。

东北抗日英雄不光有东北抗联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还有更多的作为50余万东北抗日义勇军代表的不同信仰、不同党派、不同阶层的抗日英雄。如黄显声、邓铁梅、唐聚五、王凤阁、李杜、王德林、冯占海、马占山、苏炳文、朱庆澜等名将,领导着义勇军与日寇进行生死博斗而英勇献身的英雄。

白山黑水,不灭英魂,缅怀烈士,勿忘历史,要让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东北抗日的主体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曾经侵略过中国的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觊觎着你这里的土地和资源。当人家还在把当年对你的屠戮者奉为神明朝拜的时候——我们自己怎么能够忘记,怎么能够忘记那些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而捐躯流血的人呢!况且,他们面对日寇的残暴统治,宁死也不屈服的反抗精神,他们为了正义、自由和尊严而献身的精神,不正应该成为我们关东大地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永恒不朽的灵魂!

东北抗日义勇军以血肉之躯抗击强敌,自愿为国慨然赴死。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国之魂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应以多种形式充分介绍东北抗日义勇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缅怀英烈,激励、教育国人。

纪念抗日胜利84周年,还原东北抗日历史真相,勿忘不畏强暴、奋勇拼搏、视死如归、气壮山河、打响中华民族坚苦卓绝14年抗战、浴血苦战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深切缅怀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

义勇军的广大将士的爱国热情是值得我们尊敬,而在抗日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更是永远受到中国人民歌颂的。英勇的东北义勇军可歌可泣的事迹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史册

深切缅怀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告慰那些为了东北的自由与解放而奋斗、牺牲的先辈们,您们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着您们!英雄永世长存.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8-15 14:55: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万斯白笔下的东北义勇军“秘史”

下一篇:抗联老兵谈九一八国耻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