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毛诗不“抗日”——毛泽东抗战诗词举隅
奚仁德
我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有两个原因:一是媒体上有“毛泽东诗词不抗日”之说,二是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题记
毛泽东的抗战诗词,按内容分,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主题明确的抗战诗词。二、主题有关的抗战诗词。三、悼念抗战将领的挽联。
《中国抗战诗词精选》是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金亭。书中收录了毛泽东的 四首诗词:《念奴娇?昆仑.》、《长征》、《沁园春?雪》、《挽戴安澜将军》。
这其中主题明确的抗战诗词只有:《念奴娇?昆仑.》和《五律.挽戴安澜将军》。毛泽东抗战主题明确的另外一首《四言诗.祭黄帝陵》并没有收录其中。
由于篇幅原因,本人只就主题明确的三首:《四言诗.祭黄帝陵》、《念奴娇?昆仑.》和《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作一简单举隅,其它内容的就省略不论了。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写于1943年。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43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新中国成立后见于黄济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又见于1983年12月28日《人民政协报》。1991年3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萧永义编著《毛泽东诗词对联辑注》收入。1996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收入“副编”,并注明“这首诗根据1943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刊印”。
此诗悼念之人戴安澜是国民党第五军第二零零师师长,赴缅甸作战中壮烈牺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月,日军向当时的英国殖民地的缅甸大举进攻。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三个军共约十万人赴缅参战。1942年3月18日,戴安澜将军率国民党第五军第200师与日军五十五师团激战于缅南重镇东瓜,日军以步、炮、空三兵种联合进攻,战斗极为惨烈,戴军经过十二昼夜的浴血奋战,不仅打败了围困东瓜的日寇,而且坚守东瓜,阻击了日军向缅中、缅北的推进,共歼敌寇五千余人,使日军铃木联队几乎覆灭。
继“东瓜之战”后,日军疯狂反扑,于1942年4月23日占领棠吉,戴奉命率200师增援棠吉,经两天两夜激战,迅速夺回棠吉。但由于1942年4月29日中缅陆路交通要地腊戍沦陷,切断了中国军队的陆路退路,戴军被迫回师缅北踏上归途。孰料,途中遇上敌人伏击,将军身中数弹,伤势过重,于1942年5月26日壮烈牺牲。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大雄宝殿隆重举行戴安澜将军追悼会。全国各地均派代表前往祭奠。由李济深主祭,参加追悼大会的有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驻扎在全州的第五军全体官兵一万余人。国共两党领导人都送了奠挽品。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特为撰写了这首挽诗。毛泽东这首挽诗前还写有挽词“海鸥将军千古”。诗后落款“毛泽东敬挽”。“海鸥”是戴安澜将军的号。
此诗作于1943年,正是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之时。毛泽东在此时赋诗缅怀戴安澜将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毛泽东通过这首诗歌颂这位抗日英雄,表达了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愿望,歌颂了以戴安澜将军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罕见的超越了党争的国殇之作,是一首吊唁国民党抗日名将的诗,也是诗人将他的诗笔搁置了7年之后新作的一首诗。与他大部分的诗词对比鲜明的是,这首诗纯为写实与纪事,颇有杜甫之风。
诗中形象地记叙了第二00师固守东瓜12个昼夜,与敌开展殊死搏斗、重创敌军和收复棠吉,将日本侵略者从棠吉驱赶出去的史实。
首联:“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开门见山,直书事始,即写出将军出征的背景。“赋采薇”三字正用远征赴敌的典故,高度赞扬戴安澜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外侮,即来自国外的侵犯,这里指日本侵略军对中国的侵略;需人御,当指抗战。需:需要,含有“必须要”和“一定要”的意思;这里的“人”,是指除汉奸、伪军、卖国贼以外的抗日志士仁人和抗日民众;御:抵御;表明出征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侮——日本侵略军的侵略。赋采薇,喻指戴安澜将军率部入缅抗日之事。赋:写(亦为诵读)。采薇,即《诗经·小雅·采薇》(系周宣王时的作品):周宣王时,北方的玁狁(音xiǎn yǔn,同猃狁)侵扰,宣王命将出征,打退玁狁,兵士们就以“采薇”为题唱。这里则喻出征。(一说:《鲁诗》及《齐诗》皆说是周懿王时的作品。其时周室衰落,猃狁侵扰甚亟,此诗对当时形势表示忧虑,并对久戍在外表示悲伤。又一说是:《诗序》则说文王派遣戍卒所唱的乐歌。)这一句顿使全诗有一种高雅的气质,作者颇具匠心地借用《诗经·小雅·采薇》篇来比喻戴将军受命于危难之时,从容赴之的大无畏精神和出征充满艰难困苦却取得了胜利的战绩。意思贴切。
颔联:“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赞扬戴安澜所率部队装备之精良和气势之雄伟以及将士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师称机械化,说明装备比较精良,这对于打击敌人是有利的。勇夺虎罴威,指煞了凶恶的敌寇的威风,灭了敌寇的嚣张气焰。是概写抗日部队面对虎罴一样凶猛的日军所展现的英勇行为。罴,一种熊;虎罴,均是性凶猛的动物,这里喻指日军。
颈联:“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具体写勇夺行动,印证大无畏精神以及发挥了这种精神而夺得了辉煌的战绩。其一是“浴血东瓜守”,“浴血”二字形象地写出了发生在1942年3月18日的东瓜之战。东瓜,即缅甸南部重镇同古,同名异译。第二00师固守东瓜12昼夜与敌开展的殊死搏斗,歼灭日本侵略军五十五师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迟滞了日本侵略军的北进。其二“驱倭棠吉归”,驱倭:驱,驱逐;倭,古代称日本为倭。棠吉,缅甸中部地名。归:归还,这里指克复,是指发生在1942年4月23日的棠吉之战。当时棠吉告急,戴部奉命驰援,激战二昼夜,击退日军,将日本侵略者从棠吉驱赶出去,收复了棠吉。这两次战役都使戴将军同他英勇善战的第二00师扬名国内外,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大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这是主题的展开,也是尾联的伏笔。
颔、颈两联采用“写龙必以云”写作方法,以戴将军所率部队的奋勇战斗来烘托戴将军。
尾联:“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写戴将军献身沙场、赍志以终,表达作者对戴将军为国牺牲的哀悼和对英灵的抚慰。这里一个“竟”字充分刻画了作者对戴将军的痛惜之情。既为戴安澜正当英年不幸牺牲惋惜,也为国家失去一位抗敌将领兴悲,隐含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是啊,戴将军年仅38岁固然可惜,但是他已重创了日军,宿愿已偿,所以说“壮志也无违”,这是点题之句。也就是通常讲的“壮志已酬”,是虽死犹荣的褒奖。沙场,这里指战场。竟,副词,竟然,居然,既含有出乎意料之意,也含有惋惜之意。殒命:死亡。无违:没有背离。
全诗寓褒扬于事迹中,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心祭军魂的挽诗,也是一首诗律工整、文字老到,情感激越、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气势如虹的英雄赞歌。这英雄就是戴安澜,就是戴安澜所率部队的全体将士——这个英雄群体。
四言诗.祭黄帝陵
《四言诗.祭黄帝陵》作于1937年3月。由毛泽东起草,毛泽东、朱德两人署名。1937年4月5日,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
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方获释放。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为了庆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使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各方代表于1937年4月5日在黄帝陵举行了一次民族扫墓祭奠。林伯渠以苏维埃政府代表身份前往参加,并献上这篇祭文。此文是毛泽东在延安所写,经周恩来、朱德等讨论修改。同年4月6日发表在延安的《新中华报》上,题目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礼典》。1992年《诗刊》第7期再次发表时,编者将题目改为《祭黄帝陵》。
《祭黄帝陵》原有小序:“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族部落的拥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今涿鹿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黄帝陵为“轩辕黄帝陵”的简称,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位于洛河中上游,延安和西安中间,史书多称“桥陵”。陵前有台,传为汉武帝所筑的祈仙台。周围有千年古柏数万株。黄帝庙中正殿有灵位和画像,上挂一块醒目的匾额,上书“人文始祖”四个大字。现还残存北宋以来的碑石五十多块,刻有汉族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祭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文”交待了祭祀的单位、时间和对象。
“正文”是祭祀的内容,分四层表述:
第一层,“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我河浩。”概括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创造:显赫盛大的始祖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后代子孙繁衍不息,面向巍峨的山岳和浩瀚的黄河大川,祭祀年年不断。据说黄帝时期,开拓了我国古时巨大的版图:东至海洋,西至空桐,南至长江,北至釜山,征服了许多部落,统一了全国。这四句诗歌颂了黄帝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基业。“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是说黄帝聪明过人,本领超群,他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恩惠泽及万里荒原;建立如此伟大的事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中华民族雄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概写黄帝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功绩。
第二层,“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主要回顾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史。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多次受到挫折,而邻国日本等日益强大起来。1895年,日本霸占我国台湾及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1931年,又侵占我东北三省,进而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的卖国行径。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先后割香港及九龙给英国;割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国土给俄国;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说,汉奸何其多,用国土来奉事敌人,敌人的欲望怎能满足?他们手拿武器,得寸进尺,致使沦陷区的老百姓沦为奴隶受辱。在“回顾”中既揭露了外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也批判了丧权辱国的统治者没有继承黄帝的精神,卖国求荣的丑恶行为。
第三层,“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这是说黄帝是具有美德的著名的一世英雄。在涿鹿奋战,使国家的区域得以安宁,赞扬了黄帝以武力战胜邪恶的勇猛精神。可是,今天黄帝的后代子孙却如此不敢动武,让祖国辽阔的土地沦陷在敌人之手,这是批评那些力主投降日本,高唱亡国论的民族败类。
第四层,表述抗日政策,表明抗日决心。“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我毛泽东等人虽然“不才”,但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我们在行军打仗方面正奋力进行。即是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现正为国效命,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战斗。“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足说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备尝多少艰难险阻,都是为了拯救祖国。日本侵略者不赶出去,我们哪里还有家呢?这里借用了西汉名将霍去病(前140-前117)的故事。他曾率军多次打败匈奴,汉武帝为表彰他,给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先有其国而后有其家的博大胸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这是说各党派和各界人士,要坚固地团结起来,不分军民和贫富,共同抗日。写出了中国共党人反对国民党的分裂活动,共同抗日救国的主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写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唤起全国四万万民众,共同反侵略的决心。“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这是表达全国人民的愿望,国家必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改革内部政治,实行民主,组织和团结全国人民一心抗日,抗日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我们一定要侵略者还我河山,维护我国主权,这样的志向和决心,将永志不忘哦们一定要严格治军整军,加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特此告诉列祖列宗,请你们和皇天后土一起加以监督嘬后,请享用祭品吧!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党各派组成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
这篇“祭文”采用四言诗的形式,一方面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创建大中华的丰功伟绩,一方面谴责了清政府近百年来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同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收复国土、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语言朴直,内涵丰厚,爱国报国卫国之情,充溢其间,浩荡正气,令人感奋!
念奴娇.昆仑
《念奴娇.昆仑.》的抗战主题是有争议的。
1958年之前,关于这一首词的抗战主题就有争议了。
根据这一情况,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云:“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其实,1957年5月12日,毛泽东在学英语时就曾说过同样内容的话:“《念奴娇.昆仑》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反帝的。”(见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只是当时这话未曾对外透露,所以,外界并不知道此话语。
任何一个作品,作者是始终拥有解释权的。也只有作者的解释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才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如果作者自己没有确定主题,而结果又是形象大于思维,那么,主题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罢了。既然作者说了,那就要尊重作者的意见,至少不能随便否认。研究文学作品,对其他人是如此,对毛泽东也应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指1937年至1945年的战争。而毛泽东的《昆仑》词作于1935年。怎么能说是抗战诗词呢?
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狭义概念,是指中国的全面抗战。广义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 。
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早在长征之前,毛泽东就签署了中央工农政府的《对日本宣战通电》(1932年4月26日)和《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1934年7月15日),长征结束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又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及蒋介石出卖中国出卖华北宣言》(1935年11月13日)同月28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又发表了《抗日救国宣言》,提出“十大纲领”,制订了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总之,全国的抗日高潮正在兴起。1935年9月17日,红军攻克了天险腊子口,毛泽东亲率大军登上岷山主脉。银峰环立,积雪千里的岷山被征服了,万里长征的最后胜利已成定局。但是,新的民族战争的重任摆在眼前,日本帝国主义这座大山正横亘在新的前进的道路上。毛泽东脚踏岷山之巅,面对那更加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昆仑,胸中激起了排山倒海的豪情。因而,在六七月间登岷山支脉遥望昆仑时所见所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酝酿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主题,并在十月初,在《长征》写成之后,又挥动如椽巨笔,借昆仑为题,抒情言志,写下了《念奴娇.昆仑》。
虽然词里明确的反帝对象是美、欧、日 。但根据时代背景,明显的、主要的是指日本帝国主义。
这可以用毛泽东其它著作里的理论依据来证明。
“横空出世,莽昆仑”——《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词中“横空出世”的“莽昆仑”就是帝国主义这个怪物。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中国人民不要帝国主义,全世界人民也不要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无存在之必要。”你看,多么完全一致的句式和语意啊!此文句难道不可以直接作为此诗句的翻译吗?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论持久战》:“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到达永久和平时代。”《实践论》:“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只有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才会太平。”(《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91页),“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引自1967年4月15日《人民日报》),“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一定要建立起来。”(引自1966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毛泽东的抗战诗词,虽然在毛泽东诗词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它也是毛泽东诗词的组成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毛泽东诗词也抗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们重温毛泽东的抗战诗词,既有它的历史意义,又有它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8-19 10:42: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