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第五编 渡过难关(1941.1~1943.6) 第二十六章第一节
2017-11-23 10:32:36  来源:爱书坊  点击:  复制链接

第五编 渡过难关(1941.1~1943.6)

第二十六章 日本的南进北进战略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的南进、北进战略

  一、欧战中的日本对德、对苏关系

  (一)德军横扫北欧、西欧及日德意法西斯同盟条约的缔结

  1939年以德国进攻波兰为开端,欧洲大战爆发,日本政府当即声明:“日本帝国不介入,专注于解决中国事变”。[〔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43页。]

  但是,欧洲战局的发展规模以及事态的发展速度,远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它导致了日本在对华战争以及整个对外战略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动。

  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苏联也随后进兵波兰东部与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德、苏两国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地图。德国完成在东欧的扩张后,掉头北上,1940年4月9日侵吞了丹麦,同一天又向挪威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挪威拒绝了“德国的保护”。于是德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挪威自南而北绵延2000余公里的海岸及主要城镇,迅速落人德军之手。到6月10日德国完成了对挪威的征服。

  在德军征服挪威的过程中,英法两国曾向挪威提供援助,英法联军三个师又一个旅的兵力进入挪威北部重镇纳尔维克,遭受德军的包围和轰炸,被迫撤退。拒绝投降的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和其他政府官员流亡伦敦。德军征服丹麦和挪威,英法干预失败,对欧洲各国震动很大,英国张伯伦政府下台,一直主张进行抵抗的丘吉尔于5月11日组成联合内阁。6月5日法国改组内阁,雷诺总理兼任外交部长,达拉第辞职,戴高乐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欧洲各国政治关系急剧变化,希特勒说:“丘吉尔入阁,这意味着战争真正开始了,现在我们才开始同英国作战。”[阿尔贝尔·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62页。] 完成对北欧的扩张,德国又转向西欧。对挪威的战事尚未完全结束,希特勒即下令对西欧国家实施其早已准备好的“黄色方案”。5月10日凌晨,德国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发出最后通牒,并于当天向三国和法国北部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德国对西欧的攻势共投入兵力141个师,2400余辆坦克和4000多架飞机。兵分三路,中路为主攻,由A集团军群担任,突破卢森堡、比利时阿登地区;北路B集团军群进攻荷兰;南路C集团军群佯攻马其诺防线。英法联军对德国的进攻方向估计错误,并执行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遭受了全面失败。5月10日凌晨,德国的空降部队首先在荷兰首都海牙等要地降落,迅速扩张战果。

  13日,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及政府部分成员乘英国驱逐舰逃往伦敦。5月15日,荷兰武装部队总司令H.C.温克尔向德军签署了降书。德军进入比利时之后,比利时政府被迫放弃中立政策,吁请英法联军支援。5月13日,英法联军进入比利时,但未能挡住德军攻势,17日,德军进占首都布鲁塞尔,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于28日下令向德军投降。北路德军完成了对比利时的征服,还牵制了大批英法联军,支援了中路德军的攻势。

  担任对法国主攻的中路A集团军群,5月10日顺利穿过卢森堡,插入比利时南部阿登地区。按法军的看法,阿登地区由密林和险峰构成的“扇形地区没有危险。”[〔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卷,第33页。]

  而德军先头部队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只用了一天便穿过阿登,12日下午抵达马斯河北岸,攻占了色当要镇。14日下午古德里安三个装甲师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德军兵分两路长驱直入,一路向西南直逼巴黎,另一路指向西北攻英吉利海峡重要港口布伦和加来。英法联军36万大军被围困在敦刻尔克至比利时边境一线,面临被歼灭的危险。但希特勒出人意料地下令古德里安停止前进,英法联军抓住机会,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至6月4日的一周内,共有33万余人撤渡英吉利海峡,逃出了德军的合围。

  6月5日,德军发动对法第二阶段作战“法兰西之役”。此时法军尚有71个师,但士气低下,装备残缺。6月10日,法国政府被迫撤出巴黎,迁到图尔,再迁南方的波尔多。此时意大利也向法国宣战,在已经崩溃的法军背上再插一刀。英国丘吉尔政府提出成立法兰西一不列颠国家,设立单一政府,两国民众具有共同国籍,企图趁人之危控制法国残剩的军队、殖民地等权益,被法国拒绝。6月16日法国组建新政府,由贝当元帅出任法国政府首脑,同时表示愿意投降,6月22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军签署降书的地方——贡比涅森林中的一节火车车厢上,法国签下降书,接受了德国方面的苛刻条件。

  德军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北欧、西欧,掠得巨大的财富,极大地刺激了正在东方苦战的日本,使之改变了原来尽力不介入欧战的决定,“另打起主意来,生怕误了一班车。”[〔日〕种村佐孝:《大本营机密日志》,钻石社,1952年版,第14页。] 它要乘机向南方扩张,捞取英法在东方的殖民权益。同时,德国在法国投降之后,制定“海狮计划”对英国本土发动进攻,担心美国对此加以干预,希望日本在东方牵制美国。于是,德、日两国为各自之战略需要,加速了军事结盟。

  9月7日德国特使斯塔玛来日谈判双方加强合作。德方的条件是:“关于对英战争,德国不要求日本的军事援助;德国所要求的是,日本用一切办法来牵制美国,扮演阻止美国参战的角色。德国则承认日本是东亚的政治领导者。而且,德国准备在缔结三国同盟以后,充当日苏亲善的‘公正的中间人’”。[〔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51页。]

  这是日本能够接受的条件,日本也希望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牵制美国。

  改善日苏关系能使日本摆脱北方之忧而专注于向南方英、法、荷势力圈内扩张,因此。双方迅速达成协议。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正式签署,规定缔约一国“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78页。]

  该条约的缔结使日德意“三国轴心”关系,进一步发展为三国军事同盟,它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最终形成。

  (二)《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

  在整个日本侵华战争进程中,日苏关系的变化是较为曲折复杂的。当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时,苏联曾宣布实行“中立政策”,继而转售中东铁路,将帝俄时代从中国掠夺的殖民权益,全部转让于日本,变相承认“满洲国”,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1936年日德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后,两国关系转趋恶化,在1938年7月的“张鼓峰事件”与1939年6月的“诺门坎事件”等大规模武装冲突中,日军遭到严重损失,只是因为已经陷于对华战争僵局,无力在北方投入更多兵力,所以最终被迫退让。以驻苏大使东乡茂德为首还主张调整日苏两国关系,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这一主张在内阁逐渐占据上风,内阁开始制定同苏联的“中立条约案”。

  德国在欧洲的飞速扩张,也影响着德苏关系。苏联虽同德国订立有《互不侵犯条约》,但仍担心德军的进攻,始终以欧洲为首要的战略方向。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也需要缓和对日关系。避免在遭德军进攻时,东西两面吃紧。

  1940年7月,东乡大使正式向苏联提出《中立条约案》,双方的谈判因为北库页岛权益等问题互不让步,难于进展。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之后,日本外务省于10月3日制定《调整日苏邦交纲要草案》,设想作出一定让步改进日苏关系,如承认外蒙、新疆和中亚的波斯等地为苏联势力范围等。企图以苏德条约及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发展为日、德、意、苏四国同盟。德国方面也参加斡旋日苏关系并对苏谈判四国盟约的问题,11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同苏联外交委员莫洛托夫进行了会谈。苏联对于改善发展同德、日的关系也感兴趣,但要价甚高,要求获得在芬兰及巴尔千方面更多的权益,这与德国的企图相抵触,谈判失败。日本方面决心再作努力,1941年1月,外相松冈出访德、意、苏三国,同苏联再度谈判而制定《同德、意、苏交涉案纲要》。目标是,使苏联“同日德意所实行的打倒英国政策协调,同时期望调整日苏邦交。”[〔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235页。]

  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准备让步的条件是,苏联于5年间供应250万吨石油,日本另外设计的世界格局是四大势力圈,由日本控制的大东亚圈,德国的欧洲圈(含非洲),美国的美洲圈,另由苏联控制中国的外蒙古、新疆以及伊朗、印度等形成苏联圈。日本希望苏联能按这个“四圈构想”一道瓜分世界。3月,松冈带着上述构想登程,同苏方进行会谈。4月13日,双方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基本内容是:

  “第一条,缔约双方保证维持他们之间和平和友好关系,并相互尊重缔约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第二条,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

  双方还同时声明:“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庄严地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国际条约集》(1934~1940),世界知识出版社,第303~304页。]

  《日苏中立条约》的签定,使苏联对巩固其东部的安全、避免两线作战有一定的意义,也使日本的侵华作战和南进作战免除了北部之忧。《日苏中立条约》互相保证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使中华民族的权益又一次遭受践踏。

  日苏中立在日本军政当局内部曾受到质疑,枢密院顾问宫在审查该条约时发问:“按照日、德、意同盟条约,德苏发生军事行动时,日本必须支援德国。而按照这个(日苏中立)条约,日本在德苏交战时则应保持中立,这里没有矛盾吗,”松冈外相回答道:“在法理上是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应由日德进行协议,但日本将以自主的立场作出决定。”[〔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文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62页。]

  二、日本侵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日本在缓和对苏关系的同时,迈出了实际的南进步伐。1940年德军横扫北欧、西欧,极大刺激了日本的扩张胃口,“不要误了公共汽车”成了朝野上下的一句口号。7月3日,大本营陆军部提出《伴随世界形势发展的时局处理纲要》,23日至25日,近卫内阁讨论了该《纲要》,27日由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以“尽快促进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同时抓住良机解决南方问题”为宗旨,规定要领第一条:“处理中国事变须集中政战两略综合力量,尤须采取一切手段杜绝第三国的援蒋行为等,俾使重庆政权迅速屈服。”还具体规定:“对法属印度支那(含广州湾),期待彻底切断援蒋行为,迅速使之承认担负我之补给,允许军队通过及使用飞机场等项,并为获得帝国所需资源而努力。根据情况,可行使武力。”要求处理好对苏、美、英各国关系:“在中国事变尚未解决前,尽量采取不与第三国开战之施策”,“对美国保持公正主张及严肃态度”,特别明确“行使武力时,尽量只限于以英国为战争对手”,以分别对待英美两国,即实行“英美可分”策略。[〔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58页~59页。]

  从上述纲领可见,日本希望在避免对多国同时作战,特别是要避免对美作战条件下,解决中国问题,美国如果施加影响或干涉则不辞对美一战。所以,中国问题是日本南进的核心目标,具体言之,乘英法在欧洲战败之机攫夺其南洋殖民权益,掠获日本急需的橡胶、石油等战略资源,为解决中国问题即为侵华战争获胜而切断中国的国际补给线,是日本南进最重要的目标。

  侵华战争的困境,导致日军扩大战争而转向南进。

  日本转向南进并引起整个对外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行动是对法属印支北部的侵略。1940年6月4日,德国攻占敦刻尔克,取得决定性胜利,即又转锋南下,进攻法国首都。6月14日,巴黎沦陷。

  16日,日本决定乘机强行断绝经由法属印支北部的援华交通线,日军大本营直属部队第5师一部奉命进入法属印支国境。对于是否大规模对法属印支作战,日本当局于18日召开四相会议,就两个方案进行了讨论:

  “一、对援蒋行为提出建议,如法国不允,即诉诸武力;

  二、无需交涉,立即诉诸武力。”[〔日〕松本俊一、安东义良:《日本外交史22.南进问题》,鹿岛和平研究所出版会,1975年版,第80页。]

  通过了第一个方案。

  由于法国在欧战中完全败北,法属印支当局毫无力量可言,迅速于6月20日答复日本,完全封锁印支国境,同意日军派出军事专家进行监督视察。

  法属印支当局的决定,破坏了中法之间的正常关系,给中国的国际运输造成了巨大困难。

  6月29日,日本以西原一策少将为监督机关长的监督团到达河内,成员包括陆海军官员共30人,7月2日正式建立常驻机关。日本得陇望蜀,又向法印当局提出新的要求,参谋总长训令西原,要使法印当局“尽快承认为通过法属印支的集团(即第22集团军)进行补给,可能时设法使之允许(日本)军队在法印通过及使用飞机场。”[〔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76页。]

  在日方高压之下,法国被迫让步,8月5日法驻日大使安里正式接受日方要求。9月4日驻法印陆军司令马尔丁同日本驻河内监督机关西原机关长共同签署《为成立日本、法属印度支那军事协定的基础事项》,即通称的《西原——马尔丁协定》。

  但军部强硬好战派并不满足于“和平”进驻方式。就在《西原——马尔丁协定》签署的当天,日机编队即多次飞入法印境内,第5师一个营越境侵入同登地区。9月5日,日本印支派遣军正式编成。日军的挑衅行为迫使法属印支当局不得不提出抗议,日军则对之实施大规模武装进攻。

  23日第5师进攻谅山与同登地区,法军于25日投降。

  26日,由海军协同,西村琢磨少将所率印支派遣军在海防港强行登陆。

  至此,日军终于完成了对法属印支北部的武装入侵,日军战史承认这是“对南方作战的第一步”。[〔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107页。]

  日本向法属印支扩张的同时,又对英国施加压力,解决滇缅交通线问题。

  6月19日向英国正式提出切断援华路线要求:一是封闭滇缅路;二是封锁香港与广东边界。英国屈服于日本的压力,7月8日,由英驻日大使克莱琪正式答复有田外相,同意关闭滇缅路3个月,在香港地区也同时禁止中国方面的军械和汽油等物资的运输。

  日本对英、法实施压逼之时,实行“英美可分”策略,尽量避免同美国发生磨擦。但日本在东亚的势力愈是膨胀,美国愈加不能容忍。英国驻美大使向国务卿赫尔通报滇缅路线封锁决定之后,赫尔立即表示,封闭滇缅路不止是对中国的打击,进行国际贸易并开放通商大路,也关系到美国的利益,美国对此表示遗憾和失望。[松本俊一,安东义良:《日本外交史,22,南进问题》,鹿岛和平研究所出版会,1975年版,第94页。]

  7月18日赫尔对新闻记者发表声明,再度对闭锁滇缅路作法表示了反对,23日美同宣布对外输出废铁及某些等级的汽油予以签证控制。日美双方正在进行的“有田——格鲁会诙”遂告夭折。

  日本对美方的反应不予理睬,继续扩张侵入法属印支北部。美国采取更为强硬的对抗措施,在日军入侵法属印支的第三天宣布,除西半球各国及英国之外,禁止向其他国家输出废钢铁。这一决定,使作为战略资源缺乏的岛国日本,在钢铁等物资方面倍感恐慌,日美矛盾开始激化。

  美国的上述立场,还止住了英国的对日让步势头,10月8日英国宣布重新开放滇缅路,美英双方的对日政策协调起来。日本的“英美可分”的策略宣告破产。其依靠外交压力完全切断中国南方补给线的企图落空。日军决定挺而走险,诉诸武力解救困境。

  三、日本的北进策动

  (一)德苏战争爆发及日本的“关特演”

  在日军向南扩张之际,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大规模进攻。战争打破了曲折变化着的日苏关系,使日本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

  德军以152个师的庞大兵力,由三个方向对苏联全面展开了进攻,北路集团军群沿波罗的海进攻列宁格勒,中路经斯摩棱斯克指向莫斯科,南路进攻基辅和顿巴斯等地。德军迅速深入苏联国土500~600公里。日军统帅部情报机构的一份报告称:“在几个月内结束战争的可能性很大,其结果将有可能促进现政权的崩溃。”[〔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06页。]

  作为德国的盟国,日本军政当局内部主张配合德国行动,立即对苏开战的北进论活跃起来,陆相东条英机和外相松冈洋右为北进派的代表人物。松冈甚至估计:“德苏战争在短期内就要结束。今秋或本年之内德英战争也将结束,不要对形势持过分观望态度。”[〔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11页。]他们主张,首先实施北进,解决北方问题之后再向南进。松冈曾是日苏中立条约的炮制者和缔定者,转而鼓吹对苏开战,有人对此提出质询,松冈回答说:“英雄善于回头,我辈讲过南进论,但今天却必须立即转向北方。”[〔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4页。]

  但是,由于侵华战争的牵制,日本兵力严重不足。部署在对苏前沿的关东军头目首先提出不同看法:“对苏行使武力需要相应的准备时间,实际难于过早和过急地加以实施。”参谋部作战指挥机构强调:“以八九月前后出现行使武力之良机为前提而促进战争准备。”[〔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18~319页。]

  因为至少需要在八九月份才能判断欧战的形势结局以及苏军在远东究竟能保留多少兵力,海军方面则强调南进,对于北方的策略是“待柿子熟再摘”。6月30日的军事参议官会议认为,应该避免立即介入德苏战争。

  日军作战指挥机构认为,当苏联对德作战吃紧的时候,就必然会将远东兵力西调,远东苏军减半之时,即从现有70万人减少到35万,为对苏进攻“最为有利”时刻。甚至还明确强调,若对苏作战兵力超过以上估计数字太多,如需要三四十个师之时,则“应放弃行使武力”。[〔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09~310页。]

  7月2日御前会议制定《适应形势演变之帝国国策纲要》,规定日本的方针是:“不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也要坚持以依靠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而确立世界和平之方针,”据此应该“加快向南扩张之步伐。并视形势的变化而解决北方问题。”[〔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09~310页。]

  1941年6月德苏战争爆发前夕,日军提出的一份调整方案《准备南北对阵》[〔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18页。],内容是:

  甲、准备南北对阵的态势

  1.以日本内地2个师(第51师、第57师)派往满洲,使驻满、鲜兵力成为16个师的基干阵容,作为对苏警戒兵力。另以日本内地1个师(第7师)作为对库页岛的预备乒力置控于北海道。

  2,以在华4个师(近卫师、第5师、第18师、第48师)作为对南方之预定兵力而集结待机。其中近卫师进驻法属印支南部。

  3,中国战线以23个师(其中1个师即第38师担任对香港作战)确保现在的作战面。

  4.以日本内地5个师(第2师,第16师、第52师、第55师、第56师)作为总预备队。另在日本内地新编成两个师(第53师,第54师)。

  乙、解决北方

  1.以日本内地5个师与在华4个师增派至满洲,使在满、鲜的对苏进攻兵力为25个师的基于阵营。

  2.对南方预备兵力如准备对阵方案所规定。

  3,从中国抽出6个师作为总预备队。中国作战面适当缩小。

  丙、解决南方

  1.以内地5个师增派至南方,使南方作战兵力为9个师。另派1个师担任香港作战。

  2.对苏警戒兵力如准备对阵方案所规定。

  3.从中国抽出6个师作为总预备队,中国作战面适当缩小。

  以上方案的基本要求是,无论对苏还是对南方作战,都需要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至于抽调多少,则将以作战规模而定。按上述方案所决定的对苏兵力安排大体为两种选择,第一是在中日战争期间与苏对峙而部署所谓“警戒态势”兵力,以16个师为骨干;第二是根据需要而发动对苏作战,需要在中国东北地区集结25个师。

  上述方案提出后不几天,德苏战争爆发,日本军政当局内部有关北进或南进的讨论更为激烈,同时也对苏军在远东兵力部署及其战斗力作了新的估算。日军认为在正常动员的条件下,日苏双方师的战斗力大体为一比一,而目前苏军的整备状况欠佳,战斗力已下降为日本师的七成五。因此对付苏军远东兵力15个师,日本只需动员11个师,也就是说以东北地区现配置兵力即可充任,不过为力争全胜应该保有2倍对敌的战斗力,即应该动员22个师。

  毫无疑问,这需要从中国关内抽调兵力。但是,这一估算中的苏军15个师,是日军所希望的苏联抽调兵力过半之后所剩的兵力,即从现有30个师兵力70万入剩下35万,成15个狙击师的“熟柿”态势,苏军是否抽调一半还是未知数。如果苏军始终保持20~25个师之众,那就是日军难于对付的“涩柿”状态。日军统帅部对德军抱乐观态度,期望到本年八九月份能够出现“熟柿”良机,遂决定正式调整在满洲地区的兵力部署。

  这一调整分两阶段向东北地区增兵,第一阶段达成“警戒”态势共需兵力16个师计85万人,马15万匹,除补充现有驻满洲12个师、朝鲜2个师之外.尚需从本土动员2个师。第二阶段达成对苏攻势,应整备兵力20或20多个师。如进入第二阶段整备20多个师,上述先期部署的16个师将“作为攻势的核心兵力。”[〔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25页。]

  6月7日颁布正式命令实施第一阶段动员。秘密代号为“百号动员”,“百号输送”,“百号态势”等。按关东军司令部的称呼为“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简称“关特演”。

  在尚未开战的情况下即决定如此大规模地调动兵力,在日本军政当局内部自然会引出分歧和讨论。大藏相河田烈曾质询:“陆军对苏武力准备是否真正实施?”杉山参谋总长回答说:“首先要使在满部队纳入战时编制,其后采取攻势才有可能。陆军正在苦心致力于避免对内外形势造成影响。”东条陆相也说:“为适应国策纲要的宗旨,在满部队的动员是完全必要的。关于保守秘密这一点,统帅部煞费苦心。”[〔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27页。]

  “关特演”的实施,第一次动员令使日本本土动员部队,增兵25万,总兵力达60万人。7月16日下达第二次动员令,从本土动员第51、第57师等部队,总兵力增为85万,即达到所规定的“警戒态势”16个师基干阵容。

  至此,日本完成了对苏作战的第一阶段兵力调动。

  (二)暂时放弃“北进”

  8月初,德苏战争形势更为明朗化。日军情报机构判断,德军本年内无力迫使苏联投降,而明年的形势也不一定有利于德军。日军盼望于八九月份出现“熟柿”的企图落空,远东原有苏军约30个师,虽部分西调,但还剩下20~25个师兵力守护远东边境,这就是日军所谓的“涩柿状态”。如果此时坚持北进,以“关特演”所部署的兵力,自然无力进行对苏战争。因此,日军在如下三方案之间举棋不定:

  第一,以现有16个师强化对曾戒与防卫态势。

  第二,将来以20个师为基于准备进行一个正面(东面)或两个正面(东面与北面)的攻势准备。

  第三,将来再以25个师为基干进行东面与北面两正面的攻势准备。[〔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联杜。1968年版,第329页。]

  但是要继续增加兵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战场的困境使日军向外抽调兵力极端困难。侵华派遣军总司令烟俊六大声呼吁,日本对外用兵绝不能够“忘却对中国事变的处理”。而且,陆军在侵华战争中遭受的损耗己达“四成”,所以“从中国方面转用兵力也需要超乎预想的时间。”[〔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71页。]

  至于海军方面,始终强调南方资源的重要性。自日军侵入法属印支南部之后,美国于7月下旬冻结了日本人在美财产,8月1日起宣布对日石油禁运,英、荷等国也采取了相同的措施。日本的资源危机更加严重。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估计:“有了三国同盟,就不可能调整对美邦交,从而石油来源断绝,这样下去,眼前仅有两年的贮藏量,倘若打起仗来,一年半就消费罄尽,……。”[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第670页。]

  因此,海军方面对于北进调兵“依然是极端消极。”[〔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30页。]

  由上述因素决定,日军统帅部终于被迫放弃本年内的对苏开战抉择,暂不实施对苏第二阶段阵势即20多个师的调动部署,但也不排除在明年对苏作战的可能性。3月9日,日军统帅部正式通知:“中止本年在北方行使武力之企图”。具体事项如下:

  “一、今年内只要不发生苏军主动挑衅进攻等特殊情况,则以不开战为原则实行各种施策。

  二、为对苏警戒防卫,妥善应付一切形势变化,应迅速完成‘百号态势’。

  三、要考虑到苏联方面向我开战,或明春对苏发动攻势,为此必须做好作战准备。为了不松懈关东军的对苏战备,该通知只在陆海军“极小范围”内下达,并反复强调:对苏作战“不是全然中止,而是只限于今年,或许在来年早春时候,首先在南方动手,再反转讨伐北方。”[〔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78~379页]

  对于“关特演”所完成的兵力部署,即16个师构成的“百号态势”,日军继续加以保持。这一态势的战略意义除上述“反转讨伐北方”的需要之外,还在于确保满洲、朝鲜这两块殖民他的稳定与安全。在日军看来,满洲,朝鲜是日本整个对外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要彻底镇压该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所需兵力,按作战部长田中新一的话说,原有14个师是不够的,“防卫上的最小限度兵力是16个师。”[〔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25页。]

  这一看法由《帝国陆军作战要纲》加以确认:“对苏16个师之警戒态势更为严格地实施。”[〔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380页。] 故关特演调入的兵力及其部署,也就固定下来。

  四、确立南进战略

  (一)ADB协定与大西洋宪章

  日本向南方扩张造成了对美、英、法、荷等国的极大冲击,各国对日本政策与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1940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广播讲话阐述他的租借法案,强调应给予战争受害国家以物质援助,还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来回避战争危险。”“在亚洲,中华民族进行的另一场伟大的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不使欧洲和亚洲的战争制造者得以控制通向本半球的海洋,乃是对我们最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1~265页。]

  1941年3月,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国会通过,首批拨款70亿美元,美国还决定采取措施防御德国和日本有可能进行的对美国发动的奇袭,决定在太平洋方面强化以夏威夷基地为中心的防御态势。

  为了协调在欧亚各地的战略,美英两国参谋部代表,于1941年1~3月在华盛顿进行了协商研究。双方决定为避免分散兵力,确立大西洋方向为首要战略方向,要首先打败德国,在远东采取战略守势,这就是通称的《ABC—1协定》。

  为具体研究远东太平洋方向的战略,美、荷、英等国在东方驻军的官员,据上述协定于4月21日至26日在新加坡举行会议。

  其形势判断和预测是:

  “1.美英荷与日德意进入战争状态。

  2.日本在远东的进攻,最初指向马来亚、英属婆罗洲,其次为消除侧背威胁,将指向菲律宾及香港。估计同时攻击数地区的可能性较小,而将逐步扩大占领地区。

  3.日军将在占领泰国之后进攻英领缅甸。

  4.日军进攻爪哇、苏门答腊、澳洲、新西兰,必将在香港、菲律宾、马来亚的作战成功后方可实行。

  5.日军可能企图以舰队攻击以上整个地区的海上交通线及前线基地。”

  在日本挑起战争之后,联合军的战略方针是:

  “1.为使我等击破德意的主要目的不受牵制,在远东暂时采取守势作战,但如有条件即采取攻势。

  2.远东的三大重要战略、即保护西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确保新加坡,以及保持吕宋岛的安全。

  3.对日本本土及日本占领地区,坚决以航空作战进行攻击。空袭日本本土是对日本的最大威胁。为此,在吕宋及中国部署空军。

  4.以财政援助和提供装备,支援中国正规军,同时加强中国的游击战,牵制日军。”[〔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版,第278~279页。]

  另外还就对日作战协同的要领作了若干规定,决定以“ADB协定”的形式分别向本国政府提出建议,以形成“联合战略”。美国对该协定以英国的远东权益为中心很不满意,没有同意上述协定。但是该协定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远东反法西斯各国的联合。

  同年夏天,德国进攻苏联,日本侵入法属印支南部,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更为密切。8月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加拿大纽芬兰海面美舰“奥古斯坦”号和英舰“威尔斯亲王”号上举行会谈,3月14日双方达成协议《英美共同宣言》,即通称《大西洋宪章》,强调了维持国际社会和平基本原则,主要有:不追求领土扩张,不承认法西斯国家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等等。双方讨论了对日政策具体问题,但对于当前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的解决,《宪章》却只作了抽象的规定。其中第8条说:“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各国,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倘国际间仍有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军备,致在边境以外实施侵略威胁,或有此可能,则未来和平势难保持。”[《国际条约集》(1934~1944)第337~338页。]

  这一声明虽然阐明了反法西斯的和平要求,但对于当时已经大规模进行侵略的战争炮制者,语调显然过于温和。制定这种基调的文件,主要原因是美国不愿意同日本发生直接冲突,罗斯福还希望避免国内孤立主义的攻击。因此,美英首脑大西洋会谈后,罗斯福于6月17日接见日本大使,提出警告:如果日本使用武力采取进一步扩张措施,美国将不得不立即采取它认为必需的一切手段,继而声明:如果日本愿意并能够停止扩张主义活动,美国政府准备考虑恢复于7月中旬中断的非正式的探讨性会谈。日本对于美国的警告没有理睬,却抓住其和谈的愿望表示,向美国正式提出进行日美首脑会谈,力图改变在远东的外交困境。

  (二)日本对法属印支南部和泰国的扩张

  法属印支同泰国之间,多年来在版图方面存在着矛盾,它是英法等西方殖民势力侵略所造成的,这又成为日本加以利用而侵入法属印支南部的一个重要契机。

  1940年11月21日,由“四相会议”制定《关于斡旋泰国收复失地之对泰及对法属印支施策方案》,规定方针为:“帝国当从速斡旋与调停泰、法属印支之间关系,通过协助泰国收复失地而建立日泰之间紧密关系,同时对法国加以引导,以扩充发展在法属印支的帝国势力,确立帝国在大东亚之领导地位。”[松本俊一、安东义良:《日本外交史,22,南进问题》第272页。]

  日军参谋机构则强调:“在法属印支南部及泰国设置军事基地乃当务之急,……应抓住法国拒绝调停这一机会,”实施“强制调停,”为此,由参谋部第二科专门制定《对法属印支、泰施策要领》,宗旨是:“将驻法印北部的兵力增为一个师,在武力压逼之下使法印容认泰国之失地回归要求,并筹建日泰军事同盟。同盟之内容应以设立航空基地及暂时驻扎航空兵力为主体。”[松本俊一、安东义良:《日本外交史,22,南进问题》第278页。]

  这样由军部推动,日本制定了以牺牲法属印支利益,拉拢泰国缔结日泰军事盟约的扩张方针。

  1941年1月19日,日军制定《关于调停泰越纷争之紧急处理要纲案》,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加以批准:“使泰国拒绝英国的居中调停,同时帝国应压逼越立即解决纷争。”同时强调印支局势“同帝国之生存有重大关系,帝国断然不能坐视,”要求抓住良机“就有关日泰间新协定特别是军事协定之缔结取得原则性谅解。”[松本俊一、安东义良:《日本外交史,22.南进问题》,第284页。]

  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日本向法属印支北部增派军队,第48师在海南岛加紧训练,运输船只集结于海口、广州等地,还撤退驻西贡等地日侨。确定以1月25日为最后期限,如果法国拒绝日本方面的“最后调解案”,日本将对法属印支行使武力。法属印支当局曾希望美国方面对日本施加干涉,而美国不愿此时介入过深,法属印支当局终于向日本屈服,完全接受日本的调停方案。1月31日,泰国与法属印支方面正式签署停战协定。3月11日,泰国同法国之间所谓“和平条约”及其附属议定书在东京换文。至此,泰、法属印支之间的领土争端暂告结束,泰国的要求在日方的支持之下大体得到满足。

  泰国得到日本的上述支持,却不能不为此而加深对日本的依附并付出代价。5月9日,泰国同日本签订《关于日法及日泰间之保障及政治了解议定书》,规定由日本进行调停法属印支与泰国之间冲突,泰国和法属印支两国边境划界委员会由日本人担任议长,日本人还担任双方边界非武装地带的监督责任,等等。随着日本在该地区势力之膨胀,泰国也被进一步绑在日本的战车之上。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之际,于12月7日强行进据泰国,并以泰国为作战基地进攻马来亚、缅甸等国。銮披位政府被迫妥协,于11日签下《泰日攻守同盟》,13日签订《日泰协同作战要纲》等军事条约,不但允诺日军进入泰国、利用泰国之一切交通进攻马来亚及缅甸,还加入日德意三国同盟,于翌年1月25日对美英等国正式宣战。

  日本不但充分利用了泰国、法属印支矛盾冲突以控制泰国,还直接施加压力,控制法属印支南部地区,使其作为对整个南方的作战基地。德苏战争爆发后,日本向南方扩张的心情更加迫切。6月25日,由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制定《关于促进南方施策事项》,要求:

  “甲、在法属印支特定地区,设立并使用航空基地及港湾设施,以及在法属印支南部驻屯必要之军队;

  乙、为帝国驻屯军队提供方便。”为达成这一目的将首先施以外交逼迫,法属印支如不就范,即“以武力达到我方目的。”[〔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朝云新闻社,1968年,第305页。]

  7月14日,由加藤大使直接和维希政府谈判,19日由统帅部下达正式命令,令第25集团军进行进攻作战准备。在日本强大压力之下,法国维希政府完全答应日方要求。7月25日,日军第25集团军自三亚港启航南下,一部于28日在芽庄登陆,主力于30日进入西贡河并于当天陆续在西贡登陆。至此,整个法属印支完全为日军控制。

  日军侵入法属印支南部,其战略目的不同于侵入法属印支北部。在北部主要是为截断援华路线,而在南方则是针对着英美法的新扩张。因此,这一行动必然更加激化日本同英美之间的矛盾。日本对印支南北和泰国的控制,对于当时东亚局势无疑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冲击。

  (三)南进战略的确立与日、美会谈破裂

  日本的北进或南进,始终是日本最重大的战略抉择。日本原定的世界战略是,先灭亡中国,取得有利的战略态势和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尔后乘势席卷南北。然而,侵略者第一步就触到霉头。日本在侵华战争陷入僵局的条件之下,为摆脱战略困境,一直窥伺着有利的南北进时机,以求在新冒险中找到出路。

  在德苏战争爆发之际,北进论确曾高涨一时,它要求配合德国立即进攻苏联,在获取对苏作战胜利之后再转南方,外相松冈和陆相东条是北进论的代表性人物。但海军和陆军方面相当一部分人员强调首先南进。而关东军的报告则强调:“对苏行使武力需要相应的准备时间,实际上难于过早和过急地加以实施。”这两种意见的折衷,就是日军的“熟柿攻击政策”的确定。

  它显示了日军愿望强烈却又无力北进的困境。其后,随着德苏战争局势的明朗化,南进论日益占据上风,并终于得到了最后的确立。

  日本的侵华战争及其在东方的扩张,决定了日本同美英两大国的矛盾冲突难以缓解。但日本要在侵华作战的同时展开对美英之战,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国家力量都是难以承受的。因而,日本决定推行分离美英战略,即趁英国受制于欧战的形势,劫掠英法等国在远东的利益,另与美国谈判,努力避免对美战争。

  1940年11月9日,日本任命同罗斯福有私交的海军上将野村吉三郎为驻美大使。

  1941年2、3月间先后派出近卫的好友、产业组合中央金库理事井川忠雄和陆军省军事科长岩畔豪雄赴美进行会谈。双方商定了《日美谅解方案》,其基本内容:

  (1)日本政府声明,三国同盟是防御性组织,而且,以此同盟为依据之军事义务,仅当德国遭受现未参加欧洲战争国家的攻击时始得履行之;

  (2)根据日中之间的协定,日军撤出中国,尊重中国的独立,不要求赔偿,蒋政权和汪政权合并,承认满洲国等。在这些条件下,美国劝告蒋政权实行和平;

  (3)日美间进行通商和金融合作;

  (4)美国协助日本获得必需物资;

  (5)谋求太平洋的政治安定,等等。

  美国政府希望同日本保持和平关系,同意上述方案作为谈判的基础,但同时由国务卿赫尔向日本提出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四条原则:

  (1)保证领土完整和尊重主权;

  (2)不干涉内政;

  (3)机会均等;

  4)维持太平洋的现状。[〔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71页。]

  4月18日,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就日美会谈事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4月22日,访欧并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的松冈回国,对日美会谈的开展情况大为不满,它与松冈的四国同盟构想大相径庭。于是松冈重新提出了更为强硬的三条原则:

  (1)有助于结束日中战争,即让美国不再插手中国:

  (2)不与三国同盟条约相抵触;

  (3)遵守对德国的国际信义。

  据此拟出修正案,在5月3日的联席会议上通过。5月12日野村大使正式将《建议草案》交给赫尔国务卿,该案要求美国承从日本的“共荣圈”,协助日本在东南亚获得所需资源。承认近卫之原则等,实质要求美国承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对东南亚的扩张,等等。6月21日,美国对日本作出综合正式答复。关于三国同盟、中日关系以及南方问题的看法同日本的要求相去甚远,并同时表示松冈等亲德意轴心派是日美关系的障碍。德苏战争爆发后、日本军政当局继续审查讨论美国的建议,松冈坚持同德国协调步伐,鼓吹立即向北进攻苏联,拒绝美国的建议,并于7月14日训令驻美使官拒绝美国议案,于是,松冈同近卫首相、野村大使的关系恶化。7月16日,近卫内阁总辞职,18日第三届近卫内阁上台,外相由海军上将丰田贞次郎出任。这样,日本终于以内阁辞职方式,罢免了亲德意派的松冈外相。

  日本的南进战略占据上风。7月23日,发市命令进入法属印支南部,至30日完成这一侵入,迈出向南扩张的又一重大步骤。同时又全力拉拢美国,企图通过继续谈判而得到美国的让步,8月7日,近卫首相指示野村大使,联络同罗斯福的直接会谈。面对日本这种既打又拉的扩张政策,美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强调必须以赫尔四原则为基础先进行预备会谈。

  日本一方面全力展开对美谈判,另一方面也定下对美开战的决心。8月16日制出《帝国国策施行要点》,由9月6日御前会议加以批准:

  “一、在不辞对美(英、荷)作战的决心之下,拟以10月下旬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

  二、与上述并行帝国将使用所有外交手段于美英以努力贯彻帝国之要求。……

  三、前项外交谈判到10月上旬尚不能达到我方要求的时候,当立即下定决心对美(英、荷)开战。”[〔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5页。]

  日本的南进战略终于完全确立。

  日本所推行的对美谈判,是配合武力南进的一个步骤。美方亦不甘在日本咄咄逼人的南进势头下表示让步,10月2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正式向野村大使递交备忘录,重申美方的四条原则,要求日本撤走在中国及印支的军队等。

  而日本军政当局所坚持的条件,按10月12日五相会议上东条英机陆相所强调:

  “一、日美谈判问题不能变更以驻兵问题为中心的主要政策;

  二、中国事变成果不能动摇。有关驻兵问题,陆军一步也不能退让。”[〔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18页。]

  在10月14日阁议上,东条还强调:“如果接受美国的主张,中国事变的成果即被毁灭,进而要危及满洲国的存在,动摇对朝鲜的统治。……要还原成满洲事变之前的小日本,那就什么也不用说了。”[〔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O年版,第520页。]

  东条、杉山等强硬派还对内阁施加压力:“必须以10月15日为限期”作出最后决定。[〔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东亚战争开始经纬》(5),朝云新闻社,1974年版,第125页。]

  这期间,东京军政界还风传,即将发生政变。在强硬派的压力之下,近卫内阁被迫于16日辞职。18日主战派头子东条受命组阁,它标志着为推行南进,日本在政治体制上的准备完成。东条内阁在一系列会议基础上,于11月1日的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制定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并由11月5日的御前会议最后批准:

  “一、帝国为打开目前危局,完成自存自卫态势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发动武力时间定为12月初,陆海军要完成作战准备。……

  (二)对美谈判到12月1日午前零时为止,如获成功可中止武力之发动。”[〔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2),第570页。]

  在日美谈判过程中,美国方面曾试图部分牺牲中国利益,对日妥协以避免战争冲突,遭到中国反对。毛泽东曾于1941年5月25日发表声明,揭露美国远东慕尼黑阴谋。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步骤。11月24日,驻美大使胡适按国民政府外交部训令,连夜访问美国政府要员,反对美国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

  25日正在访问美国的宋子文也走访了陆军部长史汀生、海军部长斯塔克等军政界要人,阐明了中国的要求。美国方面也担心中国的抵抗如果失败,美英各国在远东太平洋上的利益必将更加危险。终于在26日,再由赫尔向日本在美谈判的大使野村及特使来栖递交备忘录,其中有无条件从中国撤军和从法属印支撤军,否认伪满洲国和汪精卫政权,放弃在华特权,放弃三国同盟等条件。面对美国的强硬要求,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对战争作了最后部署,按既定计划,对美开战。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22-05-04 17:21:5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第四编小结

下一篇:第五编 渡过难关(1941.1~1943.6) 第二十六章第二节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