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抗日战争发生后,国民政府为应对敌方实力数倍于己的不利局面开始全民动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构成即为精神层域的宣传与发动。在抗战初期的数年间,国民政府于自己控制的区域内开展了规模较为可观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该运动对民众认识形势、团结御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词抗战;国民精神;动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15:56:12
谭刚 | 重庆城市广场政治空间的形成与抗战精神动员——以都邮街“精神堡垒”广场为中心(1937—1945)
内容提要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广场的政治功能在全面抗战时期得以强化,尤其以重庆城市广场表现最为明显。战时重庆城市广场以都邮街精神堡垒广场最为著名,它不仅重构了重庆城市空间布局,而且演变成为重庆重要的政治空间。这个政治空间大致由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构成,物质要素包括精神堡垒纪念碑、旗杆、国旗、标语、政要照片等,精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15:25:41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国民政府军队几乎在每次重大战役中都有大量的兵员损耗,为了满足战时兵员补充的需要,国民政府采用了征募并行的兵役制度,既尽力招募志愿兵,也大量征集义务兵。特别是在抗战中后期,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大力推行以征额配赋为特征的义务兵役制度,使义务兵成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14:37:34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福建省军政当局既严格奉行了中央的兵役政策,又因时因地采取措施,通过建立兵役行政机构,制定地方兵役法规,开展兵役宣传,优待征人征属,完善征集程序等方式,广泛地动员壮丁出征抗敌,使福建人民融入全民族的抗战大潮中,为保障抗战胜利所需的兵员做出了重大贡献。关键词抗日战争;福建省;兵役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14:28:22
内容提要国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战动员,既是国家政策的贯彻过程,也是国民党政权向基层渗透的过程。作为多民族共居的省份,贵州又是抗战大后方的组成部分,具有拱卫陪都重庆的作用,国民政府高度重视该地区的社会动员。动员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主要由国民政府、国民党以及半官方的社会团体组织发起,通过抗战宣传、教育强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11:23:55
周祖文 | 动员、民主与累进税:陕甘宁边区救国公粮之征收实态与逻辑
内容提要陕甘宁边区是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在敌后根据地中最早实行救国公粮制度。在整个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救国公粮先轻后重,最后又有所减轻。早期过于仰赖外援,当外援突然断绝之后,救国公粮不得不临危受命,以解财政危机。在中共的意识形态里,救国公粮是按累进征收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基本上依靠政治动员来完成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10:37:10
赵峥 | 国家动员、民族话语与边疆治理:战时西康宁属彝区的政治社会变迁(1937—1945)
内容提要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和西康省政府在宁属彝区展开全面的战略竞争,均致力于使政权力量下沉至这一边陲地区,将部分边地和非汉人群纳入了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之中。部分出身于彝区的新式军政人物在这一政治过程之中扮演了关键的链接性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性功能。他们既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也基于地方社会和本民族的主体性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10:26:32
张同乐 | 1940年代前期的华北蝗灾与社会动员——以晋冀鲁豫、晋察冀边区与沦陷区为例
内容提要1940年代前期的华北,面对空前的蝗灾,晋冀鲁豫、晋察冀边区实行广泛的社会动员,破除视飞蝗为神虫的愚昧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灭蝗救灾斗争,实现了灭蝗救灾与思想启蒙、民族解放与社会进步同时并举。在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也曾制订防除蝗虫计划,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还编印书籍,专门研究蝗虫习性,并且设计了种种治蝗方案。但是,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09:47:57
黄正林 | 地权、佃权、民众动员与减租运动——以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为中心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有大约40%的地方未经历过土地革命,这些地区不仅地权较集中,且租佃关系较发达,因此成为中共推行减租的重点地区。减租过程中,发生了中央政策与地方惯性及实际情形的冲突后,中共及时调整政策,对地方惯性和实际情形表示认可,推动了减租政策的落实。佃权是减租中的核心问题,中共通过两种方式对农民的佃权进行保护,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09:21:08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新四军老战士、一代经济学大师薛暮桥(1904—2005),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党内较早探讨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家。1932年,他参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陈翰笙主持的农村经济调查活动,以家乡无锡礼社镇农村社会调查为主要内容,撰写了《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缩影》、《浙江省的二五减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20 09:05:01
发动群众:凝聚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战争伟力 ——抗日战争时期党报增强群众性的实践与启示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党报群众性的增强充分凝聚了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战争伟力,为争取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启示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要着眼基层,让基层官兵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聚焦一线,饱含深情讴歌广大官兵的时代精神;简洁朴实,保持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的劲头。关键词:抗日战争;新闻报道;群众性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金旺生 卢旭东
2022-10-20 09:03:17
内容提要太行根据地1941年前正规军思维较强,民兵、自卫队发展缓慢。1941年转入对日持久作战后,太行根据地便逐渐转变思路,加强民兵、自卫队的工作。民兵、自卫队的动员与组织体现着基层中共权力架构中军事、生产与阶级斗争的有机结合。人民武装事实上成了根据地权力结构的一部分。通过民兵、自卫队这座桥梁,中共可以更加稳固地掌握基层政权。抗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19 14:44:44
内容提要全面抗战时期,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转变为各党派团体共同参与、拥护的妇女界统一战线组织,担负起了领导全国妇女从事抗战工作的责任。在妇指会的动员和推动下,全国各界妇女积极开展了文化宣传、儿童保育、慰劳救护、战地服务、乡村服务、生活指导、生产事业等各种工作,成为安定鼓舞后方的一股重要力量。不过,由于人力财力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19 14:25:23
内容提要支援抗战和建设新赣南是赣南新政时期社会动员的两大主题。蒋经国身体力行,动员干部,革除旧弊,树立新风;发动民众,措施多端,形式多样。其动员民众的思想既有国民党动员政策的脉络可寻,又受苏联模式感染甚钜。社会动员是一个荡涤旧俗、裂变旧的社会心理信条的过程,赣南社会由此经受了苏区革命以来新一轮的洗礼。关键词蒋经国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19 14:16:24
谷惠萍、张雨轩 | 日本军队歌曲《元寇》与甲午战争日军精神动员
内容提要元朝时忽必烈曾派大军东征日本,日本史书称之为蒙古袭来或元寇。明治以后,这一历史事件被作为凝聚和弘扬日本民族精神的上好素材广泛宣扬。甲午战争前,一首名为《元寇》的军队歌曲在日本民间自发组织的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中产生。该歌曲以国家主义为核心思想,用蒙元隐喻满清,以国难激发士气,并通过鼓吹武士道和国家神道对士兵进行洗脑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19 11:18:18
抗日战争爆发后,地方派系掌握的军队,感于民族危机,纷纷请缨出征。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后,中国民族团结的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桂系主持皖政,本文拟以此为背景,对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始末作一论述。一、李宗仁主皖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将全国划分为5个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19 11:03:19
黄道炫 | 中共抗战持久的“三驾马车”:游击战、根据地、正规军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中共坚持敌后抗战,成功达成持久抵抗的目标,完成自身的生存发展。中共的敌后持久抵抗,游击战、根据地、正规军构成互为作用的三驾马车,而党政军民一体化形成的总体战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多种要素的相互影响中,持久抵抗的链条得以形成、运转。中共在抗战中的成功,是实践中不断摸索的产物,得来不易,展现了领导者战略和政略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19 10:35:09
内容提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军开始加强对持久战、总体战战略的研究,在理论与制度上进行准备。《帝国国防方针》确定,日军战争战略以速决战为优先,同时兼顾持久战,以美苏为主要假想敌,将中国排序于其后,并据此确定了对华军事部署。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希冀以有限的兵力实现速决战目标,其间虽亦制定了对华持久战规划,但出于对战争前景的乐观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19 10:31:18
薛云、李军全 | 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春节娱乐:1937—1949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爆发后,迫于战争形势和现实局势的需求,中共开始利用具有深厚民众基础的春节娱乐开展政治宣教工作。为使其符合自身意识形态的要求,中共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技术运作,由改造到推广,再由推广到审查,终使以娱乐为主的春节娱乐呈现出政治教化的意义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共建构政治话语的具体途径不是抛弃或打击乡村旧有的文化形态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19 10:21:22
鹿锡俊: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路径分歧的发展与终结(1937.8—1938.1)
内容提要1937年8月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基于错误的推演,寄希望于以苏联参战实现军事胜日的苏联路径。两个月后,随着推演的落空,很多人转向以倚德议和为目的的德国路径。11月初的第一次德国调停与国民政府高层反共执念的复炽相互作用,加剧了国民政府内部的路径分歧,赞同德国路径者还尝试从防止造共的维度劝告日本悔悟。其后,张冲口信铸成蒋介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2022-10-18 14:47: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替换成@)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