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回忆·母校情思〗写不尽的情思
2019-07-27 08:47:55  来源:康右铭  点击:  复制链接

  母校国立第十一中学,是我梦魂绕、没齿难忘的地方。1944-1946年间,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高中的学习生活,经历了一段很不寻常的岁月。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时所曾发生的一切,至今还历历在目。每当想到这些,我总不禁心潮起伏,思精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家,与十ー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来往的亲友,许多都是在这里共过患难的人。在这里,我有写不完的情结,有抽不断的情丝。

  一、十一中的创办和苦心灌溉它的园丁

  创办国立十一中的杨宙康、李际闯、阮湘、郑泽等师长,是一批充满着爱国激情的高级知识分子。在那军阀混战、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他们东渡日本,去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后来并为此面贡献了他们的一生。在日本,他们研究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从中得到很多启发。日本原本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受到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欺负和侵略,与中国有类似的情况。但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两国的发展却很不相同一个因循守旧,逐步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一个则变法维新,争取了国家的独立,并逐渐强大起来。日本的发展,有它内在的原因,但有的地方却值得我们借鉴,其中之一就是他们特别重视教育。日本小学教育普及,而且办得十分认真,每个国民在这里都受到了严格的培训。日本国民爱国、守纪律、讲公德,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就是这种严格教育的结果,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教育给日本争取独立斗争,在精神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前,为了使国家独立、富强,一个名叫松下的教育家所作的贡献,引起了日本政府极大的重视。松下先生创办了松下村整,苦心孤,培育人才,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教育兴国在杨宙康、李际间、阮湘、郑泽等教育家的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39年,他们在受命创か国立第十一中学时,终于得到了大展鸿图的机会。于是,他们邀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为了实现大家的理想而共同奋斗。他们废寝忘食,力图把它办成一所既能发扬民族美德、传授文化知识,又能培养具有劳动观念的学生的新型学校。杨宙康等在所提十一中校歌中提出:“忠义、切实、勤劳,悬为主桌”,“生产训练、人格教育精神贵发扬”,明确地宜示了这就是他们创办这个学校的理想和目的。一开始学校就狠抓学生的道德、纪律教育和业务学习,并要求学生自己背柴、运米、搞生产劳动,甚至在过雪峰山时还要学生自己背行李、背桌椅,所在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今天,当母校校歌回荡在我们的耳边时,这些母校园丁的形象又会重新出现在我们的限前。他们慈样而又严肃的面容,我们水远也不会忘记。

  二、“亲不亲,十ー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情结

  194年年初,日本侵略者预感到末日即将来临而进行了垂死的挣扎。他们继打通平汉铁路、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的南北两段)之后,又发动了进攻大西南的战役。战火所及,直接威胁母校的安全。因此,学校决定由竹篱塘翻过雪峰山迁移到龙潭,次年又被迫从这里仓促撤往溆浦,并转往辰溪的松溪口以及潭湾,直到抗战胜利以后才搬到岳阳的黄沙街。短短的三年,我随学校经历了搬迁、逃难和复员的整个阶段。这是一段很不寻常的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师生们在患难之中所表现的友爱,把我们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牢不可破的组带。学校迁龙潭以后,由于长沙沦陷,我与家乡完全失去了联系。不久,老家房东的女儿蔡月姐姐也逃到了龙源。从她那里,我听到了老家自日本鬼子来到以后所遭受的灾难。我家寄居的那个乡有几十个男子被杀,其中就有我的父亲。妈妈精神错乱,在山里逃窜,是死是活,详情不得而知。我听了悲恸欲绝,常常独个儿躲到山里去哭,哭够了方才回来。我此刻走到了绝处,幸亏母校收容了我。我就以校为家,读书、生活一切都仰仗它。那年冬天龙潭大雪,雪深一尺有余。我赤脚草鞋,冻得十分难受,不得已去找李校长请求帮助。李校长批给我一点钱,总算是买了双钉鞋,挨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

  不久,进攻湘西的日本鬼子也逼近龙潭的后山。道路传闻,情况非常危急。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刚从医务室病友管致那里归来。吃晚饭时,学校向我们宣布了这个消息,并命我们各领一点盐、米和钱,立即收拾行装向溆浦进发。这样,我背着一床被子,几件衣服和两本书,就和同学们一窝蜂似地出发了。天黑以后,我们这些疲意不堪的孩子,就男女混杂地躺倒在大路上,小溪旁,彼此互相偎依,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半夜里,迎面来了大批国民党王耀武的部队。我们被他们叫醒,抹抹眼睛,又接着向前奔走。那时,我看到在国民党的军队里,有几个穿军服的美国人,在地上用电话机进行联系。军队时而向前,时而向后,不断地改变着行进的方向。四周山上,到处都是火光;枪声,炮声交织在一起。我们已陷入战火纷飞的战场了。这时,我们别无选择,扶老携幼,只顾向前奔行,与迎面而来的军队擦肩而过,好不容易终于来到了浦县城。不久,我们又从这里转往版溪县境内的松溪口,在一座炼油厂的库房里

  住下,松溪口是一个山密重叠的地区。为了互相照顾,学校把高中部和女生部安排在一个小山的两旁。我们用油桶和木板搭成了床,既当床,又当课桌,才两天就在这里复课了。学校重视教学,不让时间白过,这就是一个例证。我还记得李静老师在这里给我们讲课时的情景。清静的山谷,终于又响起了弦歌的声音。

  由于逃难,劳累,不少的同学在这里染上了痢疾和疟疾等传染病,身体瘦弱不堪。我也染上了病疾,由廖世珍同学来照顾我。我刚好,他接着又躺下了,便由我来照顾他。这种相依为命,互相照顾的情况,在当时的同学中,几乎比比皆是。直到李校长从重庆弄来大批磺胺之类的药以后,这种局面才得担转。女同学的情况比我们更为凄惨。有天晚上,两位女同学不幸去世,山谷里传来了一片哭泣。我们也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那时湘西山村并不安静,各地常有坏人出没。一天傍晚,忽然听说有女同学被人挟持,高中部同学当即奉命前往营救。我也拿根扁担随着大家奔向附近的道口山头,分兵把守,俨然如临大敌。直到得悉那位同学平安无事以后,我们方才归来。十一中师生同学,生死与共、患难相扶持的精神,多么值得留恋!不久,我们又搬到了潭湾,在小河旁的一所学校里住下。这里有一个大操坪。操坪的一头为高中部,另一头为女生部。当时我没有课本,便写信向何享同学求助。她立刻让人送来了数、理、化和英文等书,使我得以顺利地进行学习。我至今仍念念不忘。

  由于学习努力,我在十一中先后得了八张奖状。老师们认识我和关心我。1947年初,我生活无着,到邵阳乡村工业示范组找到了李静老师。她立刻介绍我去附近的爱莲女子简易师范教三角和化学。七十年代,李际间老校长来北京探亲,在和我的老伴杨以宁谈到我时,还依稀记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以后,他和何兆先老师来北京定居。我们经常跟随在他们的左右,听他们讲当年十ー中的许多往事,使人心花怒放。我也忘不了敬爱的章寿衡老师和与他一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他的弟弟。几十年来,他们先后教过我革命的真理和做人的道理。他的女儿章曼直姐姐在送我上大学时,还亲手用红线在我的枕巾上绣上了 Be faithful to your country(精忠报国)几个大字。她是在用十一中的精神勉励我,要努力奋斗以报效国家,我热爱十ー中,永远忘不了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永远是我心坎上的亲人。

  三、国立十ー中是一所受人怀念和尊敬的学校

  十一中由于办学认真,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成绩极为优异。当时在大后方的几次会考和评比,它都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提到十一中,人们莫不肃然起酸,把它当作教学的圣地和完美的象征。我记得毕业那学期,学校刚复员至岳阳黄沙街的坪桥河。我由于生活穷困、交不起学费,便去求助于一个远房的叔叔。他是长沙善救工厂的厂长,是当时唯一能资助我的亲戚。但他由于听信流言,误认我被十一中开除了学籍,因面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当见到我时勃然大怒,声色万地责问我:“为什么被这样好的学校开除。”我一时有口难言,幸亏身边带有学校颁给我的那几张奖状,便拿出来给他看。他看后默然无语,半响才说这是误听了流言,因面错怪了我。他说十一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人们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你能在这里学习,是很幸福的。于此,他转怒为喜,当即解囊给了我这个学期所需的一切费用。我得以在十一中毕业,原来与她的崇高声誉和几年来我的刻苦学习,还有这么一点联系。

  十一中的崇高声誉,不仅为社会所公认,而且还为当时某些接触过它的实力人物所称道。1944年,她由竹篙塘迁往龙潭时,在雪峰山的制高点老庵堂,遭到了土睡的抢勘。学校的全部经费,顿时化为乌有。这个打击是严重的。面对着学校的存亡和这么一大群嗷待哺的孩子,李校长别无他法,只有去求助这里的驻军首脑王武当时,他整理衣冠,佩带着学校的标志和证件,硬着头皮去见了王耀武。王耀武听到十一中被土匪抢劫的报告以后,十分震怒,当即答应要负责处理这个问题。接着,他召集附近四个县的县长开会,责令他们限期破案。这些县长本就很尊敬十一中,这时

  又受到王耀武严厉的指令,立刻行动起来,通过种种渠道去寻找那笔经费的下落。当时,湘西一带土匪都与地方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一番周折,这笔经费很快就被追了回来。这个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十一中的崇高声誉,就连国民党的军政官员也不能不副目相看。

  十一中呵十一中!你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和教育了我们。对于您,我们有说不的怀念。您对我们的情意,已经深深地刻划在我们的脑海中,水远与我们同在。

                                                                                                                        (作者:高24班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08 11:36:5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母校情思〗如今九秩龙钟叟 犹唱母校办学歌

下一篇:〖回忆·母校情思〗求学三年 收益终身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