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回忆·母校情思〗求学三年 收益终身
2019-07-28 09:49:04  来源:陈鹏年  点击:  复制链接

  “七七事变”后不久,上海即遭日寇侵略沦陷。只有英、法两个租界,日寇还未侵占,也未遭受战火破坏,时称“孤岛”。租界内十里洋场,依旧灯红酒绿,歌舞昇平。我当时就读于从沦陷区迁来英租界内的常州中学沪校。在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思想的影响下,同时也受到老校长吴学增先生的召唤,我决心到自由区去求学。1940年1月,我与同学严祖纯离开“孤岛”,取道镇海、金华,辗转到达竹篱塘。当时吴学增老师已不在湖南,严祖纯同学不愿留湘,只有我一个考试录取,编入高7班读书,直至1943年春季毕业。再辗转至渝,考取国立复旦大学和西南联大,后在重庆就读复旦。在这段经历中,印象最深的是在国立十一中读书的三年。往事桩桩,令人怀念。

  怀念母校治学之严。母校校风严谨务实,强调严守纪律。李际闾主任说:他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早晨去上学,见同学都自党列队,等候开校门。所谓校门并无真正的铁门、木门,只是在两个石柱间横放一根一尺铁链作为大门的象征。那天因故迟开校门,学生们一直等到铁链拉开,方才鱼贯而入。李主任说,当时我很触动;如果在国内,学生早就跨链而入。日本人的法治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母校在强调纪律的同时,规定英、语、算三门主科中,有两门不及格就动员改读师范或农科职业。李主任常说:读高中普通科,目的是进大学。主科两门不及格,就很难考取。如果考不取,凭普高知识,无一技之长,很难谋取工作。读了师范或农科,可凭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岂不更好。母校的严格教育,求实作风,深深教育了我,使我逐步健康成长,终身受益。

  感谢师长教海之恩。母校老师,都是饱学之士,如刘星川,骆永殿,邹定仪,吴相湘,刘永湘等老师,都是名流学者,而且循循善诱,教学有方。记得骆永殿老师教我们英语,特别重视会话。我因喜欢英语,经常向他求教,每次他都鼓励我用英语讲。他是度诚的基督教徒,不情把他心爱的一本英文现代语写的新旧约全书送给我,鼓励我学好英语。在我将要毕业之时,一天,杨宙康校长通知我去校本部。他说,听说你是从上海特意来我校接受艰苦教育的,这

  很好。早就想见见你,拖到现在你要毕业了,希望以后你继续深造,做个有德之人,不忘母校的三年教育。接着他挥笔写了“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オ德具备,庶几完人”的题词送给我。杨校长的教海,我一直铭记在心。六十年来,特别是经历十年文革的动乱,我始终珍藏着这幅珍贵的题词,现复印出来与各位学长共勉。

  培养艰苦奋斗之志。我初到高中部,在门房间遇到李际闾主任。当时他身穿一件黑色棉大衣,脚上穿双破旧棉鞋,玳瑁边眼镜一只镜脚断了,用棉线代替。我刚从上海来,看惯了西装革履,以为他是个门房工人。他看到我脚穿一双光亮的皮鞋,身披雨衣,戴了手表,也有些惊奇。当天晚上他找我单独谈话,了解我来湘求学的动机和情况后,就说,我们这里很艰苦,你吃得消吗?我说,我就是不愿做亡国奴,决心吃苦才来的。他听了非常高兴。

  母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经费困难,生活确实很艰苦。一日三餐,每餐只有一碗辣椒,一桌八个同学站着吃。我本来不能吃辣椒,不吃则无菜可咽饭。形势逼人,终于克服了困难。我们每个星期,有半天搞生产劳动,种花生、地瓜及蔬菜等。还经常去资江边运米搬柴,劳动强度大。开始,我感到很辛苦,以后也习以为常。通过三年的艰苦生活,得到了磨炼,增强了体质。我现在年过80,尚能工作,发挥余热,就得益当年的劳动锻炼。

  难忘爱护学子之情。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由于领导的关心爱护,每逢过年、过节,老师和我们共聚一堂,开联欢会,吃着本校种的花生、地瓜,体会到劳动收获的快乐。每天清晨早操后,每个同学都能吃到一碗豆浆来增加营养。暑假里,学校特地在操场上砌了一个大池子,烧满一池沸水,两个同学扛所睡的双层木床,浸在沸水中,直到把床缝中的臭虫煮死,使每个同学不受虫害,都能睡好。我们在校读书不仅不花分钱,每年还发两套单制服和一套黑色棉衣。以后还发过一套细布制服作为外出服。记得我将要毕业的那个寒假,所穿的黑色棉衣有了破洞,就在箱子里找出上海带来的棉袍穿上,被李主任看到了。他认为我没有衣服穿,就把一件很新的呢大衣送给我。这件大衣从未见他穿过,主要是他含不得穿。当时内心非常激动,慌忙把旧棉衣穿上,将大衣还给李主任。这种慈母般的爱护,令人泪下。直到今天,记忆犹新,永远不忘老师的恩情。

  十一中,我亲爱的母校!在你的春风化雨下,我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求学三年,受益终身。我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并在数十年负责解决上海市职工居民居住困难工作中,一心为公,不谋私利,这完全是母校“忠义、切实、勤劳”校训腐陶的结果。雪峰巍,资水決泱,母校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高7班校友,高级经济师,律师,上海房产经济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08 15:11: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母校情思〗写不尽的情思

下一篇:〖回忆·母校情思〗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