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总反攻需要,我军事委员会调整一些后勤部队。我所在的军政部陆军独立第一旅,改编为第六战区补充兵训练总队,我团编为第四大队,于1945年4月被派赴湖北恩施六战区机场,担任机场警戒,我任中队长,率队任机场东区警卫。该场驻有我空军第四大队一个中队和美空军一个中队。在宜昌沙市上空,敌战斗、轰炸机被我方空军先后击落了十数架,从此,日军飞...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 作者:李强安
2018-01-21 10:49:50
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已到失败残境,但仍穷凶极恶发动陕豫边境西峡口战役。日本第十二军司令官(内山中将)由河南纠集日伪兵力约五万人马,先令第二线日军吉武支队攻占南阳,骑兵第四旅团攻占老河口,令一一五师团攻占浙、川,自己带一一○师团(木村中将)和战车第三师团(司令山路)先占镇平内乡,后又奔向西峡口。此时,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所属八十五军...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 作者:王德昌
2018-01-21 10:26:05
我1936年夏毕业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0期,随即分配至88师264旅528团第3营8连,以见习官身份代理排长,先后驻防在江阴、常熟、无锡一带。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在上海挑起“虹桥机场事件”。8月10日,我营奉命到无锡火车站集中。11日上午,全营登车向东进发,下午到达南翔,下车后即徒步行军至一村庄宿营。12日,全连做各种战斗准备,士兵们仍是...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 作者:明世勣口述 王智华整理
2018-01-21 10:17:40
我军(桂系第21集团军)奉命参加上海保卫战,兹将我所在的1022团在上海抗战的概况,略述如下。当上海抗战紧张阶段,我军于1937年10月间,从连云港用火车运送兼徒步行军到达南翔,参加作战。途中时受敌机空袭,迟滞了行进。1022团于10月下旬,接替胡宗南的第1军防务,但该军尚未等候接防部队到达之前,竟先行撤退了。因此,我团只能按地图所示的位置,前去接防...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 作者:刘维楷
2018-01-21 09:53:56
陆镇华,1916年2月生于广西邑宁县,1935年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抗战时期是陆军21集团军16兵团的副营长,1937年10月中旬到淞沪战场。以下是陆镇华讲述的淞沪会战和他的抗战经历。我在1935年(民国24年)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1937年4月4日分配到21集团军司令部管内务后勤工作,后开赴淞沪战场,在常熟参与战争。当时天不亮吃早饭,晚饭要等到天黑才吃,...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
2018-01-21 09:45:04
我是河北省吴桥县人,1915年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6岁上学,12岁到县城高级小学住校。1931年,我16岁那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次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联盟,从此开始了我的革命生涯。1935年,日本侵略者的触角进一步伸向华北。平津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内战的大请愿。我当时已是南开高中二年级学生,被选...
来源:《铁军·纪实》,作者:吴宪
2018-01-13 09:24:32
家乡沦陷我叫陈模,1920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城鱼巷一个破落的大家庭。独生女,六岁上私塾,七岁入丹阳私立正则女子中学附小。10岁时,参加丹阳县演讲比赛,获得银奖杯。小学毕业,考入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附中,学习优秀,得二等助学金。毕业后,考入该校高师。1934年春,在镇江参加全省童子军大检阅,大露营。我是学校的旗手(有时是乐队的大鼓手)...
来源:《铁军·纪实》,陈模口述
2018-01-13 09:20:40
人物介绍:吴镇,1922年生,上海人。1938年在上海参加救亡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曾任新四军一师所属部队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政治部宣传处长,新华社华东六支社社长和华东军区前线文工团副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华日报社主任、总编辑、社长,中共江苏省委副秘书长兼《群众》杂志总编辑,中...
来源:《铁军》,作者:吴镇(口述)
2018-01-12 14:30:25
现年90岁的金黎清,出生在江苏盐城。抗战时期,他从乡支部书记、区委宣传科长到组织科长、再到参加新四军,一直战斗在建阳(今建湖)六区,金黎清亲历了敌我之间的扫荡与反扫荡斗争,他向我们回忆道:现年90岁的金黎清,出生在江苏盐城。抗战时期,他从乡支部书记、区委宣传科长到组织科长、再到参加新四军,一直战斗在建阳(今建湖)六区,金黎清亲历了敌我之...
来源:《铁军》,作者:金黎清(口述)
2018-01-12 14:21:42
陈乐扬,1924 年生,杭州人。1940 年8 月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十六旅四十七团侦察参谋、作战参谋,二一○团参谋长,炮兵三五○团参谋长、团长,西藏那曲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山南军分区副司令员,江苏盐城军分区、南京警备区副司令员,扬州军分区司令员,南京警备区司令员。参加过苏中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1983年离休。1940年,...
来源:《铁军》,作者:陈乐扬(口述)
2018-01-12 14:19:16
吴明政,1924 年9 月27 日出生于江苏阜宁,1940 年10 月参加革命工作,当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历任区委组织科长、区委书记、县委武装部长等职,解放后任南通地委副书记、副专员,镇江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等职。1987年底离休。1940年上半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北上向苏北发展,八路军一一五师黄克诚部南下苏北。10月10日...
来源:《铁军》,作者:吴明政(口述)
2018-01-12 11:36:08
胡益民,89岁。1941年入党,1942年参加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多次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陈立平、张之宜等干部到了太滆,后来有了太滆中心县委。不久之后,发生了皖南事变,突围的新四军部队有一部分到了苏南,有一部分经过苏南到了苏北。就是在这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
来源:《铁军》,作者:胡益民
2018-01-12 11:20:52
我的家乡是安徽六安,我1940年参加革命,当年只有13岁。我最初参加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四支队,徐海东任支队司令员,林维先任参谋长。四支队主要活动在安徽中部和东部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我们既要抗击日军的扫荡,还要经常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斗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组建起七个正规师,并建立抗日根据地。我所在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来源:《铁军》,作者:胡诚友
2018-01-12 11:19:08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六合县,国民党大小官员如鸟兽散。地主豪绅、帮会土匪乘机收集溃散在六合各地的国民党散兵武器。他们各占一方拉帮结派,组织武装,打家劫舍。孙酉荪三兄弟成了他们勒索的重点对象。孙酉荪是六合县四合乡大井赵的开明士绅,孙氏三兄弟购买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组织佃户为其保家护院。1939年八九月间,新四军苏皖支队五支队八团和新八团进入...
来源:《铁军》,作者:王敬群
2018-01-12 11:10:27
1941年秋,淮北苏皖边区党委为了培养淮北根据地的基层干部,更广泛地吸收根据地内外广大青年参加革命工作和抗日斗争,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创办了淮北中学。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培养了2000余名干部。这一大批淮北中学的同学,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锻炼,许多同志后来担负了重要的领导职务,成为我党和军队的中、高级干部。筹建淮北中学是在淮北苏...
来源:《铁军》,作者:朱毅林
2018-01-12 10:50:17
杨寒,女,1921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新野县,1937年底参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参加河南省南阳平津流亡会剧团。翌年3月,参加河南桐柏山红军游击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任宣传队队员、服务团团员、党支部书记、服务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等,并随第八团东进安徽。1939年7月,在淮南津浦路西特委党训班短暂学习。9月起,先后在淮...
来源:蚌埠日报
2018-01-11 14:32:16
奉命建队 1944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胜利阶段,日寇这头野牛已经被围困在中国人民正义战争之中。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加速胜利的到来,淮北区党委决定,学习山东铁道游击队的经验,成立武工队。淮北区党委敌工部当时在小左庄(现在雪枫镇西约三里路)。当时,我正在淮四县(现江苏淮阴以西、洪泽湖东北一带)敌工站担任联络员工作。有一天下午,站长党若平同...
来源:蚌埠政协 作者:吴华
2018-01-11 10:01:38
余程万1939年我刚满16岁,参加了在南岳举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此间我被一位将军看上了,因为我会书写、勤奋又老实,他希望收编我做他的随身侍从。以后的11年里我一直跟随着这位将军,出生入死,寸步不离!甚至我28岁成家后,仍住在将军寓所附近,尊敬他尤如父执,而将军也由始至终待我如同家人。这位将军就是余程万。余将军(1902-1955)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余程万
2018-01-07 08:49:17
抗战初期,在皖南山区泾县云岭附近中村,新四军创建了一座抗大式的军校——教导总队。当时它是新四军的最高学府。从1938年1月成立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共开办5期,为新四军培养了一批军政指导员。它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把成千上万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青年学生,冶炼成为革命战士。几十年前教导总队的战斗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难以忘怀。一1938年...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院校·回忆史料》
2017-12-30 10:22:41
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成立于1939年3月底4月初。它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最早的艺术教育机构。到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去,是当年南方各省各界爱国人士和广大知识青年的热切愿望,许多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问题专家、作家、美术家、音乐家、戏剧家云集皖南军部,一时人才荟萃,军中文化之盛,甲于东南。为了提高部的军政素质,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培养...
来源:《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史》
2017-12-30 10:20: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刘庆为
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tougao#krzzjn.com(#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