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中的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
2016-08-29 14:39:37  来源:山水画廊五彩郚山微信公众号  点击:  复制链接

安丘市郚山镇位于潍坊市西南部,距安丘城区五十公里,境内太平山海拔523米,与山东第二高峰沂山东西相望。就在这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满目苍翠、厂房林立、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安丘西南山区,人们不会忘记七十年前,就日本铁蹄踏遍大半个中国,全民族奋起救亡的战争年代,在这片抗战的热土上,诞生了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郚山地处安丘西南,位于鲁中山区东北端,西临沂山,北接昌潍,是进入鲁中山区的咽喉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到一九三八年底,先后有共产党领导的鲁中军区第八支队、司令员马保三;参加西安事变的东北军主力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司令杨焕彩等部队到郚山一带驻防,大批抗日志士、进步人士也云集于此。为培养发展抗日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的感召下,郚山籍热心教育事业的爱国知识分子,与齐聚到这里的进步人士一起,得到山东省政府的批准,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创办了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简称八联中。

八联中始建于一九三九年春,校址设在郚山南逯村,借用泥沟、冷家山、等村大户的油坊、商铺经修缮后作校舍,于农历五月十三日正式开学,开始经费主要由当地富户捐助解决,共有教员七人,校长李荣锦(字制美),训育主任王学信(字佩实),教务主任王禄增(字廉全、郚山店子村人),事务主任于贯一(马郎沟村人),教师王熙刚(字冠毅、店子村人)、王熙美(店子村人)、于益甫(字师谦、马郎沟村人)。学校除在本地招生外,还招收了许多来自昌乐、潍县、寿光等日寇占领区的失学青年和投奔抗日根据地的进步学生。第一批招收初一一个班,学生四十人,初二一个班,学生四十人,初三甲乙两个班,学生一百〇八人;简易师范一个班,学生四十五人,共计二百三十三人。此后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同年秋招收初四三个班,学生一百五十人,高一级一个班,学生四十人,简师二级一个班,学生四十人。当时办学经费非常紧张,教职工基本不发工资,教材很少,好多课程要靠教师自编自教。随着学生不断增加,仅靠当地富户、士绅捐助,学校难以维持。更困难的是粮食难以解决。时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司令杨焕彩驻郚山泥沟村,兼任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学校出面要求其解决经费未予答复。一九三九年底,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陪同重庆国民党教育部要员亲到八联中督察教学工作,他们看到八联中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学生们奋发上进的学习热情很受感动,一致称赞,在这烽火硝烟的抗战前线,有这样规模正规的学校,实属罕见,令人钦佩。从此省政府直接向学校拨付经费,每月到时山东省临时政府驻地沂水县东里店领取。学校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前来求学的进步青年大量增加,一时间郚山成了潍坊西南山区教育救国的繁盛之地。一九四〇年春,又招收高二级一个班,学生四十人,翌年秋,又招收高三级一个班,学生三十人,师训班一个,学生四十人。同时在墨黑设立分校,招收初五级学生三个班,共一百五十人。分校主任于益甫,教务主任王尊成。分校开课不久,连遭日寇飞机两次轰炸,校舍被炸毁,随迁回南逯本校上课。一九四一年春,学生进一步增多,此时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将师范四个班、师训一个班全部迁到杜家庄村上课,称为第八联合中学第一分校,主任仍由于益甫担任。是年秋,又招收初六级两个班,学生一百一十人,师训班一个、学生四十人,两期师训班学制均为半年。

一九四〇年到一九四一年是八联中鼎盛时期,到一九四一年底,全校共有教学班十八个,其中高中班三个,学生九十三人,初中班十个,学生五百四十人,简师四个班,学生二百〇九人,师训班一个,学生四十人,总计在校生八百八十二人,教员四十一人,工人二十四人。毕业生除一部分走向社会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升入了省政府于一九四一年春在郚山店子村创办的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为适应战时需要,八联中实行非常时期的学制,一年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四个月,不放暑假。八联中的校歌是“吾校同学济济莘莘,鼓舞沂水下,砥砺汶水滨,恪守总理遗训,养成亲爱精诚之德性,艰苦耐劳之精神,树立复兴民族之责任,完成教育救国之使命”。每年五月十三日为校庆日,在第三个校庆日时,学校又自编了校庆歌,其 歌词曰:瞬息间,三年光阴如一日,五月十三是我校庆纪念日,看看八百青年一堂同欢,笙歌喧天,柳绿花红艳阳天,看大好河山,岂容日寇呈凶残。大家奋勇向前,快举起刀枪神威展,不愁杀尽鬼子奏凯旋。从这首歌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学校的盛况和师生的精神面貌。

一九四一年底,日寇调动重兵对鲁中山区进行疯狂扫荡,腊月二十一日,日寇一千余人自沂水窜至郚山,腊月二十二日下午到了南逯,将八联中校舍烧毁,年逾古稀的老教师周丹忱、(清光绪举人),留守学校,保护校舍,掩护学生撤离,惨遭日寇杀害。以后日寇不断袭扰,并在附近马朗沟村设立据点,八联中学生无法正常上课,经常化整为零,迁转流动,分散上课。自一九四一年秋开始,国民党县政府在获鹿山前村成立了安丘县立中学,一九四二年春开始招生,同时在水廉沟村设一分校。自一九四二年春开始,八联中就开始搬迁,师范部迁至获鹿山前村,初中部迁到水廉沟村,高中部迁到昌乐县洛车埠。一九四四年四月,安丘县立中学与八联中合并,仍用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校名,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四月,奉省府令,八联中改称山东省立安丘中学,时有高中、初中、简师十九个班八百余人。在八年全面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八联中始创于安丘郚山南逯村,后几经迁转,历尽艰辛,为抗日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许多毕业生后来担任了教师,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也有一部分直接投军从戎,把青春年华贡献给了抗击日寇、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解放后,八联中的学生遍布全国各条战线,有许多人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原外交部政治部顾问刘绪先、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文达、山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李延岭、山东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汝聪都是八联中毕业。原安丘县教育局局长张凤集是后八联中毕业。他们中也有一部分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成为台湾军政要员,至今台湾仍有“八联中”同学会。他们虽在海峡彼岸,却仍惦念母校,思念故乡,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岁月沧桑,世纪轮回,七十年光阴转瞬间,巍巍太沂山(太平山、沂山),涛涛金龙河,见证了八联中莘莘学子鼓舞沂水下,砥砺汶水滨,发奋学习,立志驱倭报国的民族豪情。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先贤,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以民族大业为重,不计前嫌,同仇敌忾,毅然投身教育救国,振兴中华的伟大壮举。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8-29 14:41: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中的广东高校:中大三迁,华师八迁…

下一篇:八年离乱 抗战中东吴大学的流亡与坚持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