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2017-09-01 11:39:30  来源:参考消息网2014年 作者:雷颐  点击:  复制链接

  参考消息网报道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中国在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但实在未想到会被千百年来以中国为师、为中国向所轻视的“蕞尔岛国”日本打败,自然大为震惊,群情激愤,痛心疾首。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较量。“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当非偶然。

资料图片:黄遵宪

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日本情况的专著。(资料图片)

  前现代国家对抗现代国家

  简略对比此时的中日国家制度,中国仍是“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基本上已建成“现代国家”。前现代国家与现代国家进行战争,自然是败多胜少。

  在政治制度方面,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宣布:1.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2.上下一心,盛行经纶;3.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4.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20余年后的1890年11月29日,日本第一届众议院、贵族院开议。而到甲午战争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仍是传统的皇权专制,不是现代国家政治体制。例如现代国家政府财政必须公开,政府花钱必须受到限制,而中国仍是秘密财政,朝廷可任意花钱。

  在经济制度方面,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是开商法公议所、办商法学校和“帝国劝业博览会”,鼓励工商。日本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原与中国洋务运动类似的“官营”企业出售给私人。明治政府感到官办企业效率低下,决定由政府对私人企业提供资助,购买官企。而清政府则对现代私人工商业百般压制,官办的以机器生产武器的洋务运动都举步维艰,私人现代工商业更难产生,所以中国的新式机器大生产一直是官办或官督商办。洋务运动的官办及官督商办企业是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意义重大,但到甲午战争前,官办及官督商办企业的弊病已充分暴露,如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官督商办企业因产权不清导致官商矛盾尖锐,商股屡被官府侵吞,迟迟未完成经济体制的现代化转型。

  在金融体制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不久就于1871年颁布“新货币条例”,开始统一币制。1870年以后,开始引进欧美现代银行制度。1881年,引进欧洲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体制,发行公债,极大提高了融资能力。而中国一直未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制,传统钱庄、票号仍是主要金融机构,完全没有现代融资手段与能力。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则是甲午战争惨败后才于1897年5月27日成立的。

  在军事体制方面,日本早在甲午战争10几年前就在考察学习西方兵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兵制改革,实现了武器的标准化和编制现代化,陆军以师团为基本战略单位,并有现代后勤体制保障。而此时的中国军队,由传统的八旗、绿营和勇营三部分组成。太平天国时就证明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腐朽不堪,在甲午战争中没有起到什么实际作用。清军的主力是勇营,始于湘军的勇营之制实行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从武器装备到编制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之中。

  在教育方面,日本也为中国的维新改革者提供了范例。日本明治维新后,1871年成立文部省,聘请西方学者参与教育改革。1872年颁布了《学制》等一系列有关教育制度的规章,兴办了现代的东京帝国大学,全力办好小学,强调教育平等、强制教育,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1885年,文部省颁布了大、中、小学令和师范学校令,建立起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而中国的新式教育艰难起步,阻力巨大,一直蹒跚而行,未获正统地位。

  简言之,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建构,这是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

  位于东京市中心的日本银行(日本央行)总部“本馆”。该建筑于1890年开工,1896年落成并使用至今。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国内物价上涨,导致建造费用大为增加,但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巨额赔款,财源不再成为问题。1897年,日本利用中国赔款作为准备金,建立了日元的金本位制度。(资料图片)

  文化观念妨碍现代国家建构

  值得进一步追究、深思的是,中日两国分别于1840年和1853年被西方列强以暴力打开国门,被强行拖入“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比日本早十余年,然而为何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已基本建成现代国家,而中国仍是前现代国家。有关研究汗牛充栋,各种观点林林总总,难以尽道。中日现代化道路的迟速因素多多,其中重要一点是文化、观念的作用,即如何面对现代性挑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的开始,然而清王朝对这种根本性变化全然无知,甚至拒绝了解与自己作战的敌国,拒绝了解外部世界,仍坚持中国是“天朝上国”的观念。1842年至1843年间,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受林嘱托,编成《海国图志》,对“夷情”作了详细介绍。魏源在此书中虽仍坚持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中心,但他认识到“狄夷”在形而下的“器物”层面尚有所长,中国可以师法,所以对其先进的制造轮船火炮之术、练兵养兵之法有专门介绍,并明确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林、魏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却被斥责为罪莫大焉的“溃夷夏之防”。结果,对中国人具有启蒙意义的《海国图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朝野上下的强烈批判,因此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

  然而这本书传到日本后却产生了极大影响,短短几年就再版二十几次,日本朝野正是通过这本书对世界大势有了更多的了解,这部著作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部旨在启发中国改革的著作,在自己的祖国备受冷落,却在异邦大受欢迎,启发了异邦的改革,且异邦反过来不断侵略中国,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讽刺,是中国的悲剧。

  清王朝第一个驻外使臣郭嵩焘1877年初赴英国就任,应总理衙门的要求,将自己从上海到伦敦途中的日记稍加整理润色,定名为《使西纪程》,抄寄一份给总理衙门,1877年春,由总理衙门刊印出版。由于书中赞扬了英、法等国现代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此书刚一刊行,立即引来朝野顽固守旧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一时间群情汹汹。最后,由慈禧在1877年6月中旬对总理衙门下发将此书毁版的谕旨。《使西纪程》的遭遇,令有识之士感到“中土必无振兴之期”。

  1887年夏季,曾以参赞身份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完成了书稿《日本国志》。黄遵宪坦承,写作动机是日本对中国的了解比中国对日本的了解多得多。《日本国志》40卷约50万言,从各个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这本书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所实行的各项制度作了特别介绍,详细记述了明治维新的过程,反复强调维新的重要举措是宣传民权学说,要求召开国会,认为“庶人议政,倡国会为共和”是日本转向强盛的关键之处。日本的经验使他相信“万国强由变法通”,明确希望中国也学习日本实行变法。

  写完此书,黄遵宪便想迅速出版。首先他想将此书呈送主管涉外的总理衙门出版,由官方出版影响最大,最有可能影响国家政策。但他的级别低,且已回乡家居,无资格向总理衙门呈递公文,于是先后请李鸿章、张之洞二位重臣推荐。虽然李、张二人对总理衙门推赞此书,但仍未获刊印,一直被束之高阁。因为此时距《使西纪程》风波虽已十年有余,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并未改变,总理衙门对朝廷的政治态度了然于胸,根本不敢印行与《使西纪程》类似的《日本国志》。

  直到1895年秋冬,《马关条约》墨迹未干,《日本国志》才由广州一家民间书局刊印,顿时风行天下,洛阳纸贵。人们惊讶地发现,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8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却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不明情况,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出版,国人了解日本,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甲午战前,中国朝野对日本的了解仍停留在“东夷”、“蕞尔岛国”的认识,拒绝了解、认识敌国,确是战败的原因之一。广而言之,鸦片战争后因为清廷坚持“天朝上国”、“严夷夏之防”的观念,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障碍。对外部世界深闭固拒,启蒙者备受打击,与明确提出“求知识于世界”的日本明治维新形成鲜明对照。

  高昂“学费”被清廷白白浪费

  任何政权遭受甲午战争的结果,恐怕都会反思、会变革。然而,大清帝国中最先痛定思痛、探索变革之道以救国的,却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少数既无权力更无任何行政经验的读书人。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能由“崎岖小岛”战胜老大中华帝国,就在于向西方学习,所以中国的救亡强国之路就是要向敌人——日本学习。

  1895年5月,康有为公开提出只有学习日本变法才能强国的主张。他说:“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梁启超在风靡一时的《变法通议》一文中也对日本赞不绝口:日本在维新以前曾“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他们对敌人的夸赞,要向强敌学习的疾呼,使朝野为之一震,有的表示赞同,有的坚决反对并认为是大逆不道。支持维新的光绪皇帝则深为所动,在“百日维新”开始不久就命康有为进呈所著《日本变政考》。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响亮地喊出“不妨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割地赔款,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同样热血沸腾的维新派却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敌人的谴责、痛斥阶段,而是冷静地提醒人们看到敌人的长处,提出要向敌人学习,确实难能可贵。这既需要高人一筹的识见,对世界大势、国际格局、国内形势有理性、清醒的认识,更要有过人的勇气。面对群情激愤,提出“以强敌为师资”,往往会被斥之为“媚敌”、“卖国”、“数典忘祖”,受千夫所指、举世痛责、身败名裂。而维新派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承认、分析仇敌的优点,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盖因其对国家之爱至真至诚至深,正如梁启超所说:“今夫所谓爱国之士,苟其事有利于国者,则虽败己之身,裂己之名,尤当为之。”此种爱国,才是更纯粹、更深沉、更清醒、更理性、更负责、更有效、更值得敬重提倡的爱国主义。

  然而,进一步说,一个庞大帝国的体制改革,本应由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握者来推行;此时却由一小群权力不大、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读书人主导,而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却坚决反对。实力悬殊,改革本就胜算极小,何况维新派在复杂万分的改革中又屡有失误,短暂的维新终于失败。

  无论如何,从清王朝的命运来看,此时“维新”本来是大清帝国痛定思痛后改革体制、自我完善、建设现代国家、寻求“新生”的一次难得机会,然而它却自我放弃了这次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午之败的高昂“学费”被白白浪费了。(作者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01 11:40: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翁飞:李鸿章该为甲午惨败负多大责任?

下一篇:翁万戈:“主战”与“主和”是甲午战争伪问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