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血染中条,中条山战役(七)
2018-12-19 09:26:36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日军的斩首行动

  5月7月晚上,日军突然从三个方向发起猛烈的进攻,而唯一没有日军进攻的方向,就是国军背靠着的黄河。

  战场大概分为西部战场,北部战场和东部战场,其中主要作战在西部战场。

  西部战场

  日军主攻方向为中条山西部,为此日军集中了上面所说的重兵,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西部的第3集团军和第80军共3个军。

  这个战场上,日军各方面都有绝对压倒性优势,国军实力还不到对方一半,非常的危险。

  当时这一线国军的高层也知道情况危急,可中条山又太重要,确实不能随便放弃,只能硬着头皮死守。

  但中条山纵深不过30到50公里,基本等于没有纵深,因为是岩石山,一线阵地也无法修建成永久性半永久性,防御能力是很弱的。

  第3军军长唐淮源是云南江川人,云南讲武堂毕业的职业军人,朱德的把兄弟,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自然深知此战没有把握。

  所以唐淮源和部下几个师长绞尽脑汁,商议讨论出一种打法。也就是,尽量强化一线阵地和二线阵地,同时在两线阵地中部署炮兵强化的步兵一个团(其实也就是一个炮兵营),守住要害部位,阻挡日军继续推进。如果一线阵地不守,国军立即退到二线阵地,同时通过一线和二线阵地之间的部队层层阻击。

  如果二线阵地能防守就打,如果防御不了,干脆就南撤或者北上突围。

  其实,这种所谓的打法,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而且不容易成功。

  这一点,唐淮源军长非常清楚。他是滇军出身,早在蔡锷大帅时期就在滇军服役。唐从排长做起,历经30年血雨腥风的军旅生涯,身经百战而不死,才做到第3军军长的职务。

  唐这个人如果不是军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公民,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好人。唐平时沉默寡言,为人诚恳忠厚,爱兵如子。

  当时军阀部队中,士兵受伤致伤致残,一般军队是不会管的,最多给笔钱就了事。所以很多军阀士兵一旦受伤后,很多饿死冻死。这也是军阀部队不可靠的原因,士兵不愿意随便拼命,因为不值得。

  唐则不同,没到过年过节,必然给他们送钱送物。平时官兵家人有生病,有困难,唐淮源必尽力帮忙,很多时候都必须动用他自己的私蓄。

  唐经常说,大家都在一支部队里面这么久,都是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唐为官清廉,他和12师师长寸性奇一样,所有部队的账目全部公开,由士兵选举3人负责监督,以防止贪污和挪用。

  这一点,我们今天也没做到,唐在70年前就做到了。

  所以,唐淮源在部队里面极有人缘,部队对他都非常的拥戴,叫他为“唐菩萨”

  唐治军上,非常严格,他的部队本来是滇军,而滇军军纪很差,抢劫偷窃抽大烟都是家常便饭。而唐的部队则从不扰民,每到一地,秋毫无犯,人民也非常拥护他们,军民关系是很好的。

  唐是穷苦人出身,幼年丧父后,他很小就和母亲在田地里干农活,所以和老百姓很容易接近。

  在中条山期间,唐军长从不摆架子,闲余时候,经常去附近村庄做客,发现哪家有困难,都尽量解囊相助。

  有一次一家穷人办喜事,由于村子太穷,没有轿子给新娘坐,急的没办法。当时唐已经50出头,身体不好,又是军长一级的高级军官,所以有一顶八人抬得轿子作为代步工具。

  唐军长也曾经来这家人屋子里走动过,新郎出于试试看的态度,大着胆子向唐军长借轿子。

  没想到唐军长欣然同意,连八个轿夫也一同借来,他本人因为公务繁忙没有来,却也送来了贺礼。

  村民们对唐军长都极有好感,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此战,唐通过日战区民众的情报,得知日军大量调动部队,预计正面至少有2个师团兵力,深感震惊。

  以第3军的实力,即便日军出动1个师团1万5000人,他们也是极难对付,更不要说2个师团了。

  所以,唐在开战之前,毅然把军司令部退到最前线的张家后地区,一则为了监督一线阵地的防御,二来也表明军长愿与士兵共存亡,鼓舞士气。

  没想到,此举却因祸得福。

  日军在此次作战之前,已经通过之前11次进攻,摸清了中条山国军包括集团军,军,师所有指挥部所在。在开战之前,日军已经派出多支特种部队和伞兵部队袭击了每一个军和集团军的司令部。

  所以开战以后,各级司令部大部分被日军捣毁或者被迫迁移,倒是因为第3军司令部临时向前迁移,让日军扑了空。

  在第一天,国军指挥几乎中断,司令部无法传达命令的时候,第3军却始终能够保持有效指挥,就归功于唐淮源军长的勇敢了。

  日军进攻一开始,首先在最东面发动猛攻,目标是垣曲。日军以41师团配以独立混成第9旅团,以泰山压顶之势杀了过来。

  大量日军先是在绛县以南的西桑池至横岭关一线展开,然后猛攻黄河北岸的垣曲(城关镇)。

  这个垣曲是联络中条山东西两面的重要枢纽,也是第3集团军和第14集团军的分界线。

  只要占领垣曲,就可以将中条山国军切成两段,分隔开第5国军东侧,北侧和西侧的联系,让他们无法呼应,以便于分别歼灭。

  这一线的特点是地形较为平坦,而且由于是两军结合部,国军数量有限。日军以2万重兵全力进攻,另有几十辆坦克配合作战,日本空军出动几十架战斗机轰炸机给予空中支援。

  这一线,国军防御力量是比较薄弱的,主要是因为日军对此志在必得,早已经准备多年。

  第17军第84师251旅旅长高建白回忆:日寇在1939年撤退以后,将中条山横岭关一线主要高地全部占领,我们只得在关下平坦地面设防,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必须构筑坚固工事。但是敌人距离我军阵地只有800公尺,我们一切行动都在日军炮火之下,构筑难度可想而知。因为白天受到敌人炮火压制,不能做工事,所以全部工事都是晚上修建的,假如没有月亮的夜晚就更困难了。苏联顾问曾经在1940年10月来我军阵地视察,刚走了几段散兵壕,不凑巧就被敌人发现了,先是一阵机枪声,接着步枪声开始了。苏联顾问只得立刻往回走!

  最终17军经过几个月艰苦的工作,终于在横岭关修建了三道坚固的石坝。石坝连绵十余里上,根据地形及防御需要,用石条,石块修筑了二百多座碉堡。有独碉、对碉、三角碉、梅花碉、母子碉、地堡、石坝、主碉、母碉,其中石坝墙厚度在一公尺左右。

  这种工事对于轻装步兵有一定防御能力,对于重装步兵是没什么用处的,一炮就把碉堡干掉了。

  就是这样,国军也已经尽了全力,为了在敌前修筑工事,也死伤了不少战士。

  防御的国军和日军交手多年,也颇有战斗经验,所以开战以后,他们虽然寡不敌众,仍然奋力抵抗。

  苦战12小时,17军造成日军一定伤亡,还炸毁了敌人数辆坦克,但阵地还是被优势日军突破。可怜的简易阵地上,被日军重炮轰的到处都是碎石堆,国军将士遗体也被炸得粉碎。

  主要防御的一个营,开战10分钟,最前方的主力连连长殉国,一个排长赶忙代理连长,一个小时的激战后,三个排长全部殉国,只得由一个年级最大的班长代理连长职务,其实当时所剩下的部队也仅仅是一个排了。

  当时国军拼尽全力死守,战斗也是非常激烈的。垣曲县毛家村居民郭占俊回忆:国军重机枪搁了这么长的子弹带,就是一条(250发的帆布子弹带)。打的时候,嚓、嚓、嚓,一股劲儿打,这些重机(枪)抬下来,拿筐子就能担着五六担弹壳。日军也死伤惨重,离开村子时,日军用火焚烧了自己死伤的士兵。日本鬼把他那些人(伤员)从战场上弄下来,就在这个村上头有个地方放着,伤员躺在门板上,就那么挺着。到晚上下雨了,打了交手战(国军乘夜色反攻),日军不敌撤退。但伤员没有办法携带,有的都没有双腿了弄的,他走也走不动,扛也扛不下,日军军官就把他们都烧死了(扔进火堆里面烧死)。

  虽然打得激烈,毕竟敌我力量悬殊,况且国军内部也有问题。而几小时前,皋落以西的晋绥军43军已经放弃阵地全线撤退。43军开始拼的还算可以,但见到日军攻势猛烈,高级军官首先动摇了。当时阎锡山曾经命令他们不得和日军硬拼,损耗实力,因为晋绥军当时仅剩6万多人,实在是拼不起。

  所以,43军随后就擅自撤退,连卫立煌都无法制止,他们只听阎锡山的。

  最惨的是14军94师刘明夏部,紧急渡过黄河北上增援。他们经过长途行军,疲惫不堪,被日军一击就垮了,伤亡很大,还没起到什么作用。

  剩下的17军84师一部仍在苦战,步步抵抗。此次日军攻势猛烈,而且在局部集中重兵,务必造成战斗力的绝对优势。他们攻打17军84师251旅驻守的横岭关,就集中了2000多兵力,重炮10门,坦克20多辆,而251旅总兵力也不过才2000人!

  该旅依靠石坝阵地死守,多次击溃日军的进攻,当日就击毙日军400多人,还用集束手榴弹炸毁1辆坦克。

  又激战了12小时,日军集中数千兵力从侧翼包抄,17军一度不敌,高军长紧急命令预备队,也就是补充团顶上,才勉强击退日军的这次进攻。此时,日军已经从正面和侧面压迫17军主阵地,看起来一线就要顶不住了。

  此时,又有雪上加霜的事情。日军将一部数量不多的空降兵投到国军阵地后方的垣曲县城附近,打乱了国军部署。如果此时再不撤退,不但垣曲17军怕是也要被日军合围在狭小区域歼灭。

  所以,这样到8日晚上,17军被迫放弃阵地后撤,由此垣曲沦陷,来不及撤退的非战斗人员,随军家属都被日军俘虏。

  由此,日军切断了中条山东西两军的联系,还占领了垣曲这个比较重要的渡口。

  在垣曲国军苦战的同时,西部战场日军集中第36师团,第37师团两个师团近4万重兵,从正面猛烈攻击第3军,第80军阵地。

  日军故技重施,主攻两军结合部,试图将两军分割歼灭。

  第三军副官处处长车学海回忆:日军从7日上午3点发动进攻,全线战斗立即激烈展开。日军攻势猛烈,我军控制的黄家窑门的第21团和日寇刚一激战,副团长张永安和营长李志远等多名军官阵亡。日军激战数小时,突破进入通道要点的泗交村,直接威胁到我军的左侧后。军指挥部立即派35团由张家后迎击日寇,反复冲杀,将这股日军击溃。日寇逃回黄家窑门,我军恢复泗交村要点。但其中一股敌人约2个大队,绕过泗交村沿着野猪岭,直接杀向唐回村第3军军部。好在唐军长已经带着幕僚前进到马村前沿指挥所,所以军部仅有后勤和文职人员,日寇扑了一空。但这股日军数量为一千多人,唐回村我军仅有特务营一连(100多人),一个通讯营(非战斗部队)。敌众我寡,在日军猛攻下,唐回的第3军军部留守人员仓皇撤退,行李辎重几乎全部丢掉。

  就像车副官说的那样,在刚开始的进攻中,国军第5集团军还是死守一线阵地,坚持苦战,日军一时无法突破,而且伤亡惨重。

  只是由于阵地宽大,国军数量不足,一些日军还是突破部分阵地,并且突入国军后方。

  正面的一线阵地,由于日军数量众多,战斗力又强,显然也不可能长时间防御。

  第5集团军同日军苦战整整48小时,伤亡极为惨重,一度阻挡住了日军的推进。

  战到9日,也就是2天以后,一线阵地几乎被日军轰平,全线崩溃,第5集团军被迫退守二线阵地秦家岭、望原。

  更惨的是,日军在进攻开始,立即出动便衣队袭击了第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夏县以东的地马村附近。

  同时,日军正面强攻的部队,集中了多支以大队为单位,也就是每组一千人的精锐力量,将国军阵地薄弱处撕开多个口子,随即不顾后退被切断,高速向马村突进。

  显然,这些部队是配合便衣日军,对第5集团军司令部实施斩首行动的。

  车副官又回忆道:第3军指挥部撤退的人员向位于后方的第5集团军马村指挥部靠拢,没想到该指挥部已经被日军便衣部队偷袭,随后日军一个大队用从正面杀向马村。我们撤退到马村附近,又和此处的日军混战,期间日军出动3,4架飞机,低飞投弹和扫射。我军非战斗人员太多,不能支持,被迫撤退。第5集团军指挥部此时也被打乱,一部人员和我们一同撤退,由此第5集团军和前线的联络中断,指挥失灵,影响了整个战局。

  曾万钟的第5集团司令部设在马村,已经有3年之久。为什么定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只有一个隘口叫阎王峡,地势十分险要。峡谷里面仅有一条沿着溪流的碎石路,两边是高达数百米的悬崖,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曾万钟安排两个警卫连扼守山隘,并且设置了多个重机枪碉堡,封锁山隘。

  曾万钟是参加过北伐的老将军,军事上还是过硬的,从普通军事角度来说,马村这个地方选的不错。

  可惜,曾万钟做梦也没有想到,日军用了另外的办法。

  二战开打的之前,西方各国修建了很多永久性的要塞,阻挡德军推进。以比利时的埃本?埃马尔要塞为例,这个要塞可以防御德军重炮和重型轰炸机的袭击,对于德国步兵更是丝毫不怕,结果却被希特勒使用的奇兵,也就是493人的空降兵轻松搞定。

  修建了3年之久,耗费巨资的要塞,仅仅坚持了半天时间。最后1200名比利时守军投降,德国空降兵仅仅死伤100多人。

  要塞修建的时候,还没有空降兵的概念,所以要塞没有防御空降的能力。

  曾万钟此时的遭遇,和比利时人完全相同。

  理论上来说,马村是坚不可破的,没想到,日军出人意料的在马村山谷边缘的一块平坦空地上,空降了200多人的伞兵部队。

  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国较大规模的使用伞兵。这是因为日本伞兵发展迟缓,1940年,也就是中条山战役之前1年才组建空降兵,但并没有形成战斗力。直到1941年从德国进口全套空降设备后,才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

  换句话说,这批空降的伞兵,其实都是学员,刚刚从步兵部队中选拔抽调过来,一部分甚至还有恐高症。

  这一个空降,却完全打乱了曾万钟的部署。曾是老牌军人,他上军校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空降这回事。

  这股日军空降以后,并不停留,而是立即扑向山隘。本来山隘的两个连是对外防御的,哪里想到内部会出现敌人。碉堡机枪口全部开向外面,无法向内射击,等于没有工事,加上根本没有防备,日军又有200多人,一下子就把山隘占领了。

  随后,一部分特种部队,也就是便衣队也赶到,协助伞兵死守山隘,等待主力赶来进攻马村,同时一部向司令部冲击。

  而主攻正面的日军一部,也寻找国军薄弱阵地突进,并不顾及会被切断后路,而是直奔马村。这种打法,日军其实伤亡也很重,诸如国军碉堡用重机枪扫射封锁,日军没有时间攻占碉堡,只能强行绕过,这样碉堡前必然留下大批日军士兵尸体,但至少他们赢得了时间。这些斩首的主力部队,很快同伞兵,特种部队回合,一举将马村掀翻。

  这一个所谓的斩首行动,就军事上来说,可谓非常漂亮。

  日军空降部队和特种部队的活动目标是,国军指挥部,通讯中心,军火库,后方医院。由于日军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好,所以几乎所有的国军这些大型目标,都被袭击,一时间到处都是混乱。就很像阿登反击战中,德军特种部队和伞兵部队在美军后方的破坏。

  实际上,第5集团军司令部被日军突袭以后,被迫紧急向漳南沟转移,转移期间通讯一度中断,整个集团军处于无人指挥的状态。

  凤凰大视野的一个节目说道:曾万钟在司令部遭受袭击以后,慌忙率部后撤。撤退期间又被日军特种部队突袭,司令部被打散,曾万钟和参谋长被分开。当时参谋长带着警卫营,他误以为曾万钟向北突围,就急忙带着部队追了过去。其实曾是向南撤退,这样一来,曾身边只剩下几十个警卫员和副官,遭遇日军哪怕一个小队恐怕也要挂掉。由于撤退的仓促,曾连自己最喜爱的吃饭的瓷盘都没有来得及带走。这两个瓷盘是法国货,曾万钟一直非常喜爱,从云南老家千里迢迢带到中条山的,一天三餐都一定用这个盘子吃饭。这次连吃饭的家伙都丢了,可见撤退是相当仓促的。

  实际上,曾几乎自身难保,身边只剩了警卫等几十人,他们勉强撤到距马村不远的一个叫狼虎峪的山沟里,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

  曾万钟当时已经近50岁,不是年轻人了,身体也不太好。当时其实还有一些粮食,曾因为警卫员有人受伤,把粮食省给伤员吃了,自己也是饿着肚子。

  在一次急行军中,曾万钟突然摇摇晃晃的摔倒,警卫员大惊,以为他中了流弹,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饿晕过去了。傍边村里面百姓发现曾司令昏了过去,赶快煮了一些玉米糊糊送过去。

  最终曾万钟撤退到了黄河边,才恢复了对部队的通讯联系。只是当时大势已去,各部已经奉命南渡黄河撤退。卫立煌认为曾万钟留在黄河北岸已经没有意义,让他立即渡河南撤。

  曾无奈,在渡口部队掩护下,最终南渡到黄河南岸。

  曾万钟此次虽然是因为特殊原因,导致指挥部崩溃,一度失去对部队的控制。卫立煌总司令因为联系不上第5集团军司令部,只得直接向各军下达命令。但实事求是来说,这并不能责怪曾万钟,谁又能想到日军会使用空降兵和特种兵配合杀入国军后方。

  后来我党攻击曾万钟临阵脱逃,放弃指挥。实际上,指挥部被袭击,任何有智商的指挥官第一个要做的自然是撤退,摆脱日军追击。

  我党下井冈山向江西转进的时候,指挥部也曾遭受过夜袭。当时赣军刘士毅部杀入红军指挥部,毛泽东,朱德等人在警卫员掩护下勉强突围成功,却都被冲散,其中朱德的老婆伍若兰没有跑掉,被敌人捉住,押送赣州枪决后悬首示众。

  老婆都没保住,似乎很丢脸,但其实并不能这么说,朱德从军事上来说做的并没有错。如果不跑,在原地死撑,朱德肯定也保不住性命,这有什么任何意义呢?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你不撤,指挥部被打掉了,司令战死,更不会有人指挥。

  这也是一般军事常识,就不懂为什么我党宣传部门似乎不懂这个道理。

  不过,蒋介石仍然对曾万钟相当震怒,之后再也也没有被重用他。曾万钟带着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空头衔到抗战结束,随后被蒋借机解职,让他退休!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19 09:27: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血染中条,中条山战役(六)

下一篇:血染中条,中条山战役(八)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