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国民革命军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概略(3)
2017-11-09 11:56:12  来源:360图书馆  点击:  复制链接

  (二)新设立的游击根据地

  1、鲁苏豫皖边区

  为了减轻冀察、鲁苏两敌后游击战区的困难,军委会于1941年12月新设了鲁苏豫皖边区,直辖于军委会,以汤恩伯为总司令,作为鲁苏战区与冀察战区的后勤供应渠道和战略支撑点。〔54〕1942年1月,为便于汤统辖指挥该区域内原隶属第一战区和冀察战区的部队,晋升汤恩伯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此后鲁苏豫皖边区在理论上与第一战区合而为一,但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拥有相对独立性。7月,军委会指示汤恩伯向东北方向扩展,建立鲁西根据地。〔55〕

  1944年6月豫中战役后,汤部第19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在“平汉路以东,淮河以北,涡河以西,鄢陵、扶沟、淮阳、双沟、义门集连线以南之氾西地区”,设立“路东游击区”,下设8个分区根据地。〔56〕

  2、第十战区

  为改变鲁苏、冀察两敌后战区失败的被动局面,1944年底,军委会新设第十战区。其根据地,主要是继承了原第五战区豫鄂皖边区和原汤恩伯鲁苏豫皖边区的两片,即大别山根据地和新黄河泛滥区的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始终保持,在第十战区时期还有所扩大。泛区根据地在1944年豫中会战前,主要是位于黄泛区和泛东敌后豫皖边;另以第33师和独立第6旅挺进苏北,在睢宁附近建立一个游击根据地;以苏北挺进军挺进涡北,在苏皖边丰县、沛县、肖县、砀山地区建立一个游击根据地。1944年7月豫中会战后,苏北、涡北游击区基本丧失,泛区根据地中心仍旧保留,但面积有所缩小。由于平汉铁路的失守,此地由半敌后变成完全敌后,新建了平汉路东、黄泛区以西的路东游击根据地。1945年1月,第19集团军又向氾东发展,在涡河、淝河间重建了3个小块游击区。〔57〕

  (三)继续维持的游击根据地

  1943年以后仍旧保持的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除升级成第十战区的原第五战区大别山根据地和第一战区豫东游击区之外,主要还有:第三战区浙苏皖边区游击区,第四战区海南游击区,以及第一战区豫北,第二战区晋西,第三战区在福建,第四战区在广东沿海,第五战区在鄂中、鄂北豫南,第九战区在湘鄂赣,鲁苏战区在山东等地的零散小游击区。其中海南游击区前未详述,简介于此:

  国民党海南游击区,以海南岛南部五指山地区白沙、保亭、乐东等未沦陷的山区3县为抗日根据地,以沦陷的沿海13县为游击活动区,由地方保安团和各县民众自卫队等地方武装开辟和坚持。在无正规军、无军饷、无行政经费(仅有海南籍的行政院长宋子文私人捐助600万元经费)、缺干部、少训练、乏械弹的艰苦环境下,竟然从1939年2月海口沦陷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坚持达7年之久,不能不说创下了一个奇迹。〔58〕五指山核心根据地3县,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占全岛面积约35%;游击区更遍及全岛。

  四、小结

  1、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的创建有全面的规划

  如前所述,早在1937年12月,国民党在制定《第三期作战计划》时,就曾提出在全国建立12块抗日根据地的规划。1939年2月和5月,军委会西安会议决议和《游击队调整办法》,都明文规定了选择根据地的标准和要求。6月在重庆最高幕僚会议第二次临时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陈诚提出的《建立全国游击区方案》,共在全国划分了12块具有战略地位的游击区,其中在敌后的有8块。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选择与建设,都有章可循;各根据地的划设与全国抗战的总体布局相互关联,独而不孤;各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都接受相应战区的领导指挥,构成较为周密的网络体系,与正面战场有很好的战略与战役配合。

  2、国民党对根据地的认识、建立途径、作战方式均与中共存在差异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计划和建立的根据地,一般有较多的正规军支撑,储存了较为充裕的粮食、弹药、医疗器材等战备物质,大多并未被日军占领,或者短期被占领随即恢复(例如大别山的立煌县,7年多时间里只沦陷了短短几天),实质是位于敌后的后勤补给集散地;与中共军队白手起家,在敌后建立根据地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在敌后的正规军较多,弹药较充足,国民党军队在敌后不仅能打游击战,也能打运动战,甚至能打阵地守备战;其敌后作战方式比共产党丰富,包含了游击战和正规战的多种战术,不过这并不改变其敌后战场、敌后游击战的属性。

  3、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建设颇具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沦陷区日益扩大,敌后根据地与正面战场及国统区大后方的距离渐远;尤其是位于完全敌后的根据地,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进行根据地建设,否则便难以维持。因此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十分重视,开展了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有的还颇具特色,具有相当成效。限于篇幅,本文无法详述。

  4、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国民党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

  从1937年7月至1938年底。在有沦陷区的第一、二、三、五等4个战区,先后创立了一批游击区和根据地。

  (2)发展和高潮时期

  从1939年初至1940年底。不仅新成立了冀察、鲁苏两个完全在敌后的游击战区,而且包含沦陷区的其他各战区也普遍建立了游击区和根据地。沦陷区除了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为日伪军所控制外,其余几乎全部成为游击区。在日军统治薄弱、地形有利的地域,还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根据地。全部、大部或者部分成为国民党游击区或者根据地的县,约占沦陷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3)萎缩期。

  1941年以后,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发生了分化:

  有的保住了。如第一战区的豫东游击根据地〔59〕,第二战区的晋西吕梁山根据地,第三战区的浙西天目山根据地,第四战区的海南根据地,第五战区的大别山、桐柏山、大洪山根据地,第九战区的幕府山根据地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尤其是大别山根据地,还升级为第十战区。

  有的丧失了,特别是华北和长江以北的各根据地,如冀察战区,鲁苏战区,第一战区冀西南根据地、在河南的大多数根据地,第二战区在山西中条山、太岳山、太行山的主要根据地等,基本丧失。

  总体来看,国民党在淮河以北的各根据地,基本丧失(除阎锡山在黄河以北保留了晋西一小块之外);在长江、淮河之间的各根据地,普遍遭到削弱,但仍保持了一定的力量(例如大别山根据地);在长江以南的各根据地,大多能够保持。

  5、国民党根据地萎缩衰败的原因分析

  国民党各敌后根据地在抗战中后期萎缩衰败的原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主要外因有:

  (1)被日军扫荡

  例如第二战区山西的太行山、中条山等根据地,鲁苏战区山东的鲁中、鲁南以及苏北根据地,都是在日军的多次围剿下溃败,残部被迫转移而丧失的。

  (2)与中共部队摩擦

  如冀察战区在河北的各游击区以及太行山根据地,鲁苏战区在鲁西北、鲁东、鲁北的大部分根据地,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在苏北(先后遭受日军和中共军队的打击)的根据地,第二战区在山西的太岳山根据地等,都与中共敌后部队发生过严重的摩擦,最后导致失败。

  在两个主要外因中,因第一外因而导致的失败超过因第二外因,即国民党敌后根据地主要是垮于日军的扫荡,而非主要垮于与中共的摩擦。

  主要内因有:

  (1)内部不和,派系林立

  遇到日军扫荡或者中共反击,国民党敌后各游击区、各根据地的部队,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一般坐观友军失败,而不施以援手。还有的内部自相火并,自相消灭。

  (2)游击部队政治素质差,抗战意志不坚定,大量投敌伪化

  敌后游击战环境艰苦,很多国民党敌后游击部队斗志不高,难以抵挡日军的压力和诱惑,投降日伪,造成国民党敌后力量锐减,根据地丧失。例如山东的吴化文、河北的孙殿英等。加之,国民党游击队普遍政治觉悟不高,军纪不好,受到民众支持程度远小于中共武装。这是国民党敌后战场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

  总之,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规划、建立时间早,数量众多,面积也不小,在根据地建设上颇具特色,对国民党坚持敌后抗战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作用。但是后来的发展不平衡,只有一部分根据地坚持到抗战胜利,总体上呈日益萎缩衰败的态势。与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不断巩固壮大的态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献资料:

  〔①〕国内主要有:王国林对浙西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一游击区,张业赏对国民党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韩信夫对国民党豫北游击区,戚厚杰对鲁苏战区,张安、房彬对国民党全国根据地等进行过专题研究;此外韩信夫、韦显文、申晓云、张生等在抗战通史著作中对国民党全国主要根据地,有所涉及。海外有哈佛大学博士后保尔森和台湾近代史研究所张玉法对山东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专题研究。除了王国林编著的书之外,以上论著大多只是初步的概略研究,既不系统、全面,也不详细、具体,更没有深入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

  〔②〕此处第三期指第一期第三阶段作战,即1938年徐州会战后至武汉会战结束时期。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军事)第1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34页。

  〔④〕参见《各战区范围及根据地要图》(1937年12月13日),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藏,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以下简称战史会档案)。

  〔⑤〕胡璞玉主编、刘翊伯修编:《抗日战史运河垣曲间黄河两岸之作战》,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3年初版,第9—12页。

  〔⑥〕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⑦〕卫立煌呈报:《游击战指导方案》(1937年12月),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⑧〕《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第242页。

  〔⑨〕《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一),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年再版(以下简称《晋绥游击战》),第29—30页。

  〔⑩〕参见王平编著《抗战八年》(上),原作1966年出版,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1辑第70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93-94页。

  〔11〕《第三战区根据地屯积粮弹器材计划》(1938年4月),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12〕《第五战区第二号作战命令之修正》(1937年12月20日),《抗日战史徐州会战》(一),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年再版(以下简称《徐州会战》),第13-14页。

  〔13〕《第五战区第三号作战命令》(1938年2月3日),《徐州会战》(一),第18页;另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军事)第1卷,第641-642页。

  〔14〕《抗日战史武汉会战》,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年再版(以下简称《武汉会战》)(一),第7-8页。

  〔15〕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抗战军事计划》(1938年3月),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16〕《何应钦致蒋介石转报李宗仁意见之真电》(1938年12月11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17〕《西安会议游击小组讨论之结论、决定办法及承办机关表》(1939年2月),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18〕《军委会致各战区、各部门之江电》(1939年3月3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19〕《游击队调整办法》(军委会1939年5月4日公布),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20〕参见乔茂材《军令部第一厅十二科签呈》(1939年5月29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此处第九战区“浙鄂赣”边区似应为“湘鄂赣”边区之误。

  〔21〕《最高幕僚会议第二次临时会议暨党政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会议记录》(1939年6月28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22〕陈诚:《建立全国游击区方案》(1939年6月),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23〕《军事委员会最高幕僚会议第二次临时会议暨党政高级干部联席会议记录》(1939年6月28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24〕《军政部签呈》(1939年8月25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25〕《晋绥游击战》(一),第67、71、64页。

  〔26〕初期太行山根据地是指太行山中部中共第18集团军奉第二战区之命建立的根据地,以辽县、和顺等为中心。1939年底“新军事变”之后,太行山根据地基本脱离二战区的管辖范围,由八路军独立控制。此后国民党的太行山根据地指位于太行山南段,由庞炳勋为首的冀察战区部队建立的根据地,又称太南根据地。

  〔27〕参见张遐民:《绥远文人抗日记》,台北:《绥远文献》创刊号(1977年12月),第8—17页;该书编审组:《马占山将军》,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28〕参见《第三战区挺进部队整编概况表》(1942年10月),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29〕《第四战区游击队训练、游击实施纲领草案》(1939年3月15日呈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30〕廖秉仁:《关于校阅第四战区游击队情形的报告》(1940年2月26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31〕参见《第四战区所属各游击部队主官姓名实力经费驻地及游击区域调查表》(1939年10月),二史馆藏,军政部档案。

  〔32〕军事委员会:《武汉会战作战计划》(1938年9月1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57页。

  〔33〕军事委员会:《武汉会战作战方针及指导要领》(1938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61页。

  〔34〕《武汉会战》)(十),第851页,第四篇第十三章第六节插表第29。

  〔35〕参见《抗日战史枣宜会战》,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0年9月再版,第6页;第四篇第二十章第一节插图第二。

  〔36〕军委会:《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1938年9月),《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59页。

  〔37〕军委会:《武汉会战作战方针及指导要领》(1938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62页。

  〔38〕《抗日战史南昌会战》(一),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年再版,第四篇第十五章第一节插表第二其一。

  〔39〕《湘鄂赣三省边区游击队整理办法》(1940年3月),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40〕程潜:《天水行营作战计划》(1939年1月10日),《抗日战史鲁苏游击战》,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0年再版(以下简称《鲁苏游击战》),第9页。本段未特别注明者,均出自该书。

  〔41〕《鲁苏游击战》,第7页。

  〔42〕“鲁东行署,直辖三个专员区,包括从潍县以东的胶东十五个县”。崂山根据地,在青岛的东北,方圆约一百里。均参见李先良《抗战回忆录》,济南,1948年6月初版自印,第17、22页。

  〔43〕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初辖山东第六行政专员区12个县,后扩大到30余县。参见姜克夫《抗日根据地鲁西北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4月初版,第9页。

  〔44〕《抗日战史冀察游击战》,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年再版(以下简称《冀察游击战》),第1页。

  〔45〕《冀察游击战》,第88—89页。

  〔46〕参见河北省第26区(濮(阳)大(名)区)党务督导员赵宗福:《河北省第二十六党务督导区之现状》(1940年9月15日),二史馆藏,社会部档案。

  〔47〕参见徐永昌《军令部签呈》(1941年12月31日);《蒋介石致蒋鼎文、汤恩伯、卫立煌、何应钦等子佳电》(1942年1月9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48〕《冀察游击战》,第125、131页。

  〔49〕《晋绥游击战》(三),第247页。

  〔50〕《鲁苏游击战》),第21页。

  〔51〕《鲁苏游击战》,第22页。

  〔52〕《蒋介石致刘进电》(1943年6月11日),《冀察游击战》,第76页。

  〔53〕《冀察游击战》,第78页。

  〔54〕《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军事)第1卷,第20页。该书称鲁苏皖豫边区。个别文件有此称呼,但大部分文件称为鲁苏豫皖边区。

  〔55〕《军委会致汤恩伯等电》(1942年7月16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56〕《何柱国在第19集团军幕僚会议上的训词》(1945年3月19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57〕第19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总部参谋处业务报告》(1945年3月20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58〕本段主要参见海南抗战三十周年纪念会编《海南抗战纪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上册第1—3页、正文第1—51页,下册第663—668页、第710—781页。

  〔59〕此处既指抗战初期第一战区程潜领导建立的豫东根据地之余部,也包扩1941年以后汤恩伯领导的鲁苏豫皖边区豫东游击区,因汤1942年初起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1-09 11:59: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国民革命军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概略(2)

下一篇:“桂系三雄”与国民党抗日游击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