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流亡学校:五卅中学——从玄武湖到资江
2014-03-19 14:46:41  来源:潇湘晨报  点击:  复制链接

  44岁村民颜凤高回忆,他曾在这所学校读过一年级,那时教室是木房四合院。2012年7月26日,曾经的校室已不在,只剩一堵墙。

  因五卅运动而成立于南京的五卅中学,从玄武湖避祸资江畔,曾给小山村带来800多外省师生,也给当地培养了一些“文化人”,战后还将影响扩大到原址兴建的“大学”、小学。 2012年7月,我们访问当年学生,寻找建筑残迹,听一位村主任痛心地说,“破房子”应该被重新利用,因为,就在五卅中学消失半个多世纪后,当地的孩子又面临了“需要一个小学”的困境。

  2012年7月26日,桃江武潭镇天湾村的“五卅中学”旧址,残存的20米石墙正对着资江,荒草丛生的岸边据说原是一个小码头,当年的师生多从这里上岸、出行。在此短暂停留的傅正模将军和美国大兵们,也是来往于这个码头么?

  背景:用支援五卅运动的资金创办,南京-武汉-长沙-桃江,辗转西迁

  五卅中学因1925年的五卅运动而成立,在北伐的形势下,同盟会元老仇鳌筹集资金支援工人罢工。运动结束后,他用剩余的资金,在南京玄武湖畔创建一所中学,校名因自五卅运动,校训即是“勿忘五卅”。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五卅中学西迁武汉,后转长沙。在武汉、长沙停留的时间很短, 1938年,为躲避轰炸,学校又迁到桃江县武潭镇下天湾村,从此开始了在这个山村十余年的办学历程。

  建筑:村主任夏满中用砖头砸开残墙上的锁,学校建筑的使命1977年就已终止

  2012年7月26日,颇费一番周折,我们找到被村民习称为“天湾小学”的五卅中学旧址。其实天湾小学早已迁走,连后来的木材厂都已停工。我们路过它两次,没能将其与“小学”联系起来。

  大门上仍留有木材厂的红字招牌和两排空房,那是原“天湾小学”的旧房,与五卅中学毫无关系。真正属于五卅中学的,是后面一段约20米的残墙,和那墙上的纹饰。

  残墙的大门紧锁,更确切地说,是锈蚀。我们到来时,村主任夏满中用砖头砸开锁。这是当年学校的后墙,后门正对着资江,杂草丛生的岸边,据说原为一个小码头,在水运发达的年代,师生从这里上岸、出行。

  汪氏宗族借用祠堂与学校,没有收取租金。今年87岁的汪典仍当时在这读书,他回忆学校的格局,“与现在废弃的木材厂差不多,两边教室,中间一个大操场”。校舍都是茅屋,但有个雕梁画栋的木结构建筑,“一人合抱的柱子,像一个庙”。

  今已84岁的汪继光1946年从五卅中学毕业,据他所述,抗战胜利后本应复员南京的五卅中学,因为在南京的校址被一个警备司令部所占,无家可归的学校只好留在了天湾,那些从外省远道而来的老师“也留下了一些”,办学得以继续。1950年,学校被合并到长沙的中学,对究竟并入哪所学校,当年的老人们在岳麓中学、长沙十六中、大陆中学几个名字中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他们比较确认的是,之后的校舍被汪氏明新小学所用。建筑的最后命运则终结于1977年,在当时一股镇里也办大学的风气下,天湾乡(1993年后再次改为天湾村)拆掉五卅中学的校舍,办起一所“五七”大学。这个“五七”大学“实际只有中学水平”,后来连降两级,先改天湾中学,再改天湾完全小学,就是当地人口称的“天湾小学”。

  现在天湾小学也被迁走、合并,村主任夏满中感到“惋惜、痛心”,天湾周围近两百名小学生,需要一个小学;这里的破房子,整修后还可以用作校舍,应该,也可以,把它重新办起来。

  中学的到来,使山村多了一些“文化人”,很多学生入伍,到了云南,到了缅甸

  五卅中学有30多个老师,都是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也有从长沙,拖家带口而来。学校规模很大,初、高中各3个班,初建时有800多学生,也多是外省人,顶峰时近2000人。但校址范围很小,仅相当于现在一个标准田径场,除了教室,没有更多的校舍,师生只好租住在附近村民家里。

  也因此,本为私立,没有任何一级政府拨款,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转的五卅中学,每学期只让学生交米4斗。汪继光称这个学费其实不高,但穷山村能读得起的还是少数。而且,当时物资紧缺、钱“不值钱”,除了不挨炸弹以外,生活不比前线好到哪里去。学费交米而不是交钱,就是因为钱还不如米“实惠”。

  除了一所宗族所办的汪氏明新小学外,天湾原来没有任何学校,五卅中学迁来后,当地人得以就近上中学。尽管能读中学的不多,老人们还是认为中学使山村多了一些“文化人”,也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轨迹。学生毕业后多是当了小学老师,或基层职员,也有很多人入伍,到了云南,去了缅甸。

  口述

  “军训都是荷枪实弹,美国大兵在这住了一个月,和学生玩耍、打球”

  汪继光:1928年生于天湾,1946年五卅中学毕业,到汉口做生意,1949年回乡做小学语文老师直至退休。

  口述:校长汤掬星高高瘦瘦、方形脸,他一方面很严格,学生考试作弊即被开除;一方面又很谦逊,与学生相遇路上,学生喊一声“校长”,他都会脱帽、低头、回礼。

  汪典仍:1925年生于天湾,1944年五卅中学毕业,当过宪兵,做过南岳的军训教官,于国民党败退时逃回老家。后考入中南军政大学,毕业时因为“历史问题”没有得到工作,回家种田到现在。

  口述:五卅中学有3个军事教官,那时的军训是名副其实的带枪、打靶、操练,还有实战攻防演习,只是去掉子弹头,枪是打得响的。抗战后期,美国大兵也曾在学校住了一月,训练中国士兵。他们也和学生讲话,靠中国军人翻译;和学生玩耍、打球。

  汪典淇:1924年生于天湾,1945年从五卅中学高中毕业,当小学老师。1947年外出寻找出路,阴差阳错地加入青年军,1949年随所在部队改编入解放军。上世纪80年代离休,现居辽宁营口。

  口述:40年代初,国民党的抗日名将、时任副军长的傅正模及夫人可能也在五卅中学旁住过一段时间,当时人称“傅将军”。我没有见过他本人,只记得他的小姨子看上了我们一个叫杨孟秋的同学,这位杨同学后来就随他们一起到重庆,报考军校,当了空军的地勤人员,直至随部队起义,加入解放军。

  链接

  可能在中学旁住过的傅正模,他的湘籍部属遗骸于2010年9月发现于湖北宜昌

  傅正模将军于抗战期间率部参加了忻口会战、武汉会战及枣宜、反攻宜昌等战役。2010年9月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高速公路工地中发现3000多具国军遗骨,据称即属于傅正模的预备第四师。《湖湘地理》曾抵达宜昌,还原这支湘籍抗战部队的模样,见2010年9月21日的《1941-2010年,一座抗日湘军墓的归去来兮辞》

  截至1939年9月 已有16所教会中学迁入湘西

  除五卅中学,抗战期间迁至湖南的国立中学还有三所:国立八中(1938年创办于湘西乾县,今湖南吉首),国立十一中(1939年10月创办于湖南武冈,招收湖北及湘北撤退学生);国立二十中(1942年4月创办于湖南芷江,招收湘、黔、桂、粤各省保育院学生)。

  大学的附属中学多与该大学随行,但也有离散的,如私立中华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迁至重庆,其附属中学除渝校外,还有湘校,但具体办校时间和地点尚待考证。

  除公立学校外,私立中学尤其是教会学校可能是一个更庞大的数目,《申报》1939年9月的一份报道统计,截至当年已有半数教会中学西迁,迁入湘西的就有16校。只是,它们的名称,都不得而知。

责任编辑:admin 最后更新:2014-03-19 14:50:1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湖南战时教育发展概况

下一篇:抗战流亡学校——“国立师范”一场蓝田旧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