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回忆·母校情思〗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2019-07-28 10:10:17  来源:蒋端方  点击:  复制链接

  我于1940年秋-1946年秋在十一中学习、生活了六年,并经历了从竹篱塘到溆浦龙潭再到辰溪松溪口及潭湾的逃难生活,她是我成长的摇篮。最近看到北京校友编写的《峰岁月》(母校情思第三辑)更勾起了对母校的怀念,对那时良师益友的怀念,一幕又一幕的往事又呈现在眼前。

  十一中是在湘北沦陷后为招收沦陷区失学青年而创办的。虽然学校设在农村,生活比较艰苦,但美好的田园风光,资水淙淙,竹枝婆娑,给了我们一个恬静的学习环境,师生相处情深,学习风气良好,短短几年,就成为当时湖南省一所享有盛名的学校。至今回忆起来,十一中办学有几个特点给我一生影响甚大。

  第一,广延名师。六年中教我的名师不少。国文老师刘若云、章寿衡;数学老师易钟瑛、李澹村、傅洁秋;化学老师李颖生、李静;物理老师刘大栋、彭汉涛;英语老师陈嘉勋、蒋光增、廖六如、李震鹏;地理老师龚耀南、欧阳缨等,都是学识渊博的湖南第一流教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我不但对各门课程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人,从而激发我追求进步、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满腔热情。尤其是两位语文老师,与我交往甚密,借书给我阅读,耳提面命,使我终身受益。

  第二,对学生严格要求。每天早上学生必须上早操,坚持跑步锻炼。晚上自习要点名,自习完,部主任对各班乃至某些学生一天的表现要进行点评。初中一部阮湘主任对此尤为严格。他在晚会上讲的两句英语格言,我一生未忘,一是“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一针,省得九针),要求我们及时复习功课,掌握新课内容;一是“I think, so I am'"(我思故我存),要求我们对书本上的知识,对遇到的问题,对别人的言论,都要认真的思考,分析其是非曲直,要有自己的看法,否则你就不成为你这个人了。这两条我终身受益匪浅。阮湘先生是留日学者,参加过“五四”运动,在19路军反蒋时,曾参加福建革命政府。他治校精明能干,赏罚分明,深受学生敬服。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当时高初中各部都设有学生自治会,由学生选举产生。下设总务部、学习部、文艺部等。学习部主办不少板报,活跃学习生活。我记得当时高中部由郭承东同学主办的英文板报,由许自然同学主办的时事板报以及其他同学主办的文艺板报等都很受同学欢迎。由学生会主办的各种演讲会,辩论会,时事报告会,对于训练学生口才及演讲能力,也是有好处的。学生伙食,都由自己管理,从各班间学中轮流选出月经理,句经理,并在任期满后,张杨公布账目,提供学校及学生市查。为了普及学校附近农村的农民识字教育,宣传抗日,还举办了农民夜校,自同学中选出校长、教员。每当春秋两季新生人学时,学校指派学生在竹塘组织接待站,接待新生入学。另外,各班还组织了各种话剧团,合唱团,在校内外演出。有的远到部阳、洞口演出。这些活动无疑都有助于增长学生的才干和社会活动能力。

  第四,注意对学生劳动教育与锻炼。无论初高中,都设有正式的劳动课,除在课堂上讲授农业知识外,并由老师带到菜地里劳动,从春种,夏物到秋收,都由同学参加。每次学校从洞口买回木柴,粮食,都由各班同学轮流到资江河边码头扛回学校伙房。这不仅增强了同学的劳动意念,也使同学们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就我而言,无论是“大跃进”时期,或是“文革”下放劳动期间,都能面对艰苦的劳动而无畏惧,不能不归功于中学时期的劳动锻炼与艰苦生活。

  离开母校五十多年了,但只在1991年冬回过岳阳市一中一次,可惜没有遇到相识的老师与同学。有幸的是1953年我在朝鲜开城遇到了也在中国和谈代表团工作的廖六如老师,“文革”后又在北京见到李静及何兆先老师。每次同老师或同学相见,无不缅怀抗战时期十一中那段学习生活,倾诉各自生活中的酸甜著辣,并相互勉励,为人民再立新功。值得一提的是,我曾先后四次在南京访间了周家瑞的夫人张润根,得知家瑞1947年在南京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南京解放后,即担任南京第十中学校长。1956年因病误诊,不幸英年早逝。在本文末尾,我谨向那些健在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表心的祝贺,祝他们健康长寿,水远年轻。

                                                                                                                                (作者:高2走,吉林工业大手教)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08 15:13: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母校情思〗求学三年 收益终身

下一篇:〖回忆·母校情思〗和尚班的风头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